袁兵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城西分校222200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倡导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倡导“参与式”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些教育改革的新观念已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1、最好的教学法——兴趣教学。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寓教于学,寓教于乐,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的要点。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如此。在生物教学中,只有在学生产生了兴趣的起点上,才会引发积极的思索和产生探求未知的愿望;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甚至有时废寝忘食。
2、合理质疑——激发学生思考。
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给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引出活动。要善于设计疑问,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所研究的问题上来。问题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均应围绕着问题展开,让学生在不断提出新问题、认识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中提高综合素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形成、创新思维的培养。
3、可操作性——学习信心毅力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必须来源于学生身边发生的问题或者通过学生老师共同努力就能得到解决的问题,以做到切实可行。让学生在真实而未知的情境中动手去探求真知,亲自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实验技能的方法,认识科学知识的价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产生探究的愿望,有助于学生确立克服困难的意志和信心。
4、设置悬念——延伸教学
我国的章回体小说都做了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矛盾冲突达到白热化程度时,作者往往要来一个急刹车,以“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告一段落,使读者产生欲知不得、欲罢不能的心理,这就悬念心理,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和教材具体内容,恰当设置悬念,而且教师应有意识地留问题给学生,使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回味无穷”。
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1、贴近生活,引入课题,进行推测,提出假设
本教学设计从教师有目的地给出材料——日常生活中淀粉消化的速度与生产过程中淀粉水解速度比较——直接切入课题,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生物体内的催化剂——酶的特点。
材料:人每天都需要吃饭,人体消化的速度相当快。人体内每小时可以水解500吨淀粉,而相同质量的淀粉,在有足够的酸作为催化剂的条件下,全部水解需要十几天。
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教师引导:酶是生物催化剂,它和无机催化剂相比,可能具有高效性的特点。怎样才能知道酶具有高效性呢?
2、点拨启发,设计方案,实验探索
材料:过氧化氢(H2O2)在Fe3+的催化下,可分解成H2O和O2,动物新鲜肝脏中含有的过氧化氢酶也能催化这个反应。据测算,每滴氯化铁中的Fe3+数,大约是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分子数的25万倍。从数目上看,一滴含有催化剂的溶液中,Fe3+数远远大于过氧化氨酶的分子数。
如果现在我们想弄清楚Fe3+与过氧化氢酶哪一种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面对学生的争论,教师不急于点评,先让学生相互点评,最后经教师分析比较,最终筛选出下列设计方案对猜想进行探究——分组实验。
学生按实验设计步骤分组实验,并思考问题:1.你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哪些实验现象?2.通过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以上的引导,从提问、引导猜想、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环环相扣,有的放矢,学生的求知欲望冉冉升起,为下一步探索研究作了良好的铺垫。
3、实践拓展,深化认识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酶的一个特性——高效性。
给出生产实践资料,让学生在分析中深化认识,加强学生科学就在身边的探究思想。
资料: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就是利用了酶的这个特性,比如说在污染物的处理上,废旧塑料的大批量降解利用的就是相关的酶。塑料自然降解需要上百年的时间,甚至需要更长时间,而利用专用酶处理等量的塑料几天内就可以完成。
通过教学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我们惊喜地发现,无论是对老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首先,研究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变老师讲学生听为真正的学生自己学、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第二,研究性学习给我们的教学方式及老师提出了更新的挑战。研究性学习让我们的学生大胆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学生人多,思维不受限制,老师的引导如何发挥作用?这就给我们老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随着涉及的面越来越广,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