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梯度论文_刘园,周勇,杜越天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形梯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形,梯度,土地利用,指数,景观,河流,生态系统。

地形梯度论文文献综述

刘园,周勇,杜越天[1](2019)在《基于InVEST模型的长江中游经济带生境质量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地形梯度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DEM与1995、2005、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InVEST模型、GIS空间分析方法评估长江中游经济带生境质量的时空分异特征,并采用回归分析、地形位指数研究生境质量的地形梯度效应。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经济带生境质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整体上水平较高。高质量生境主要分布于山地丘陵区及水域,低质量生境分布于农业城市区;(2)1995~2015年,境内高质量生境存在向低质量退化的趋势,平均生境质量略有下降;(3)生境质量变化水平呈现"北部及东部提升-中部及南部下降"的空间格局,江汉平原和江西省东部地区的生境质量有所提升,生境质量下降区域主要位于中部重要城市连接成的环形带上;(4)生境质量存在显着的地形梯度效应,随着地形位提升,高等级生境质量的县级单元数量逐渐增加,平均生境质量相应提升。1995~2015年,1等地形位的生境质量提升,其余等级地形位的生境质量表现为下降趋势。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长江中游经济带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过程,可为长江中游经济带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10期)

徐州,林孝松,何浪[2](2019)在《基于地形梯度的巫山县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丘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普遍受地形地貌影响和制约,如何突破地形限制提高土地利用程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探究不同地形差异下土地利用变化特点,以重庆市巫山县为研究区,基于2010和2017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和DEM数据,采用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探讨巫山县2010、2017年土地利用在各地形梯度的空间分布变化和土地利用程度。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7年期间,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耕地面积有较明显的减少,转化为草地与林地区域较多,草地减少迅猛,高海拔地区林地优势分布,地类倾向于单一化;研究区土地利用综合指数介于215~248之间,整体变化呈现先增加后下降趋势,且与耕地和草地利用程度相似,呈现"3带"格局;两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指数分布形态相似,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均随地形位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少,在各地形位梯度上排序为Ⅲ>Ⅱ>Ⅳ>Ⅴ>Ⅰ>Ⅵ。(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机化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李理,朱文博,李艳红,朱连奇,徐帅博[3](2019)在《基于地形梯度特征淇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生活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助于了解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过程。文章利用修正后的中国陆地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表,结合2000年、2015年两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估算淇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地形梯度上分析流域内2000—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深入探讨地形起伏度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 2000—2015年淇河流域内以林地、草地和耕地面积为主,研究时段内耕地减幅最大(29 671.64 hm~2),草地面积增幅最大(8 854.38 hm~2),未利用地单一动态度最高为632.14%;(2) 2000—2015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0.14亿元,耕地ESV在200~400 m高程分级上减幅最大(4 464.64万元),坡度分级上>35°林地ESV减幅最明显(4 293万元),水域ESV在微起伏地区增益最多(5 940万元)、林地ESV在中起伏地区减少5 492万元和微起伏地区增益3 967万元;(3)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地形梯度上损益存在差异,增益最大为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减损最明显;(4)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贡献等级保持稳定,依次排序为支持服务>调节服务>供给服务>文化服务;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具有稳健性。(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臧玉珠,刘彦随,杨园园[4](2019)在《山区县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地形梯度效应——以井冈山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形是影响土地利用的重要地理因素,山区土地资源禀赋及其开发利用方式深受地形条件限制。以井冈山市为例,采用1995-2015年多期遥感数据,选取坡度、高程、地形位指数等多项因子,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地形对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以及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井冈山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形梯度效应,林地、草地多分布在海拔>400 m、坡度>15°的山地和高丘陵区,耕地、水域、建设用地多分布在海拔<400 m、坡度<15°的平原和低丘陵区。研究期内,井冈山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主要表现为林地减少和建设用地增加,其中林地净减少992 km2,建设用地净增加352 km2,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主要发生在海拔<800 m、坡度<15°、人类活动密集的平原和低缓丘陵地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亦受地形因素影响,在平原和低缓丘陵区,斑块密集分布,景观多样性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斑块密度及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高值分布;而在高海拔、坡度大的山地丘陵区,优势斑块明显,最大斑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以及蔓延度指数呈高值分布。优化山区土地资源配置,促进贫困山区减贫发展,应充分考虑地形因素的影响作用,遵循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和优势开发原则,重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加快推进山区精准脱贫、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冯小燕,朱文博,张静静,李理,徐帅博[5](2019)在《基于地形梯度的淇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形作为最基本的自然地理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以太行山淇河流域为例,借助DEM提取高程、坡度信息,采用转移矩阵、区域统计分析和地形分布指数系统分析淇河流域1990—2015年间土地利用时空变异特征,定量分析了地形梯度上土地利用变化。结果表明:25年来变化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和草地,耕地面积净减少量最大,林地次之;草地面积净增加最多,建设用地面积净增加次之,未利用地面积变化不大。耕地、建设用地、草地生态系统集中于低地形梯度区,而林地集中于高地形梯度区;耕地、林地在低海拔区域面积呈减少趋势,水域和建设用地增加集中在低海拔地区;耕地在低坡度区域内呈现减少趋势,建设用地在低坡度地区增加集中。(本文来源于《农业现代化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刘迪,陈海,张敏,商舒涵,梁小英[6](2019)在《生态脆弱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及其地形梯度分析——以陕西省米脂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生态脆弱区已成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以黄土丘陵沟壑区陕西省米脂县为研究区,以2009年、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数据,将研究区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果园、水域、城镇工矿用地和荒地7类土地利用类型,基于干扰度与脆弱度构建生态风险模型,并结合地形分布指数进一步分析了生态风险随高程和坡度梯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得出如下结论:(1)米脂县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明显,耕地面积减少3 168.45 hm~2,林地与荒地面积分别增加1 102.95,1 609.47 hm~2;(2)米脂县2009年、2015年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分别为0.221 7,0.228 9,且呈现西高东低,中间高南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Ⅰ级风险主要转化为Ⅱ级风险,面积比例由28.17%降为13.59%;Ⅲ风险达到研究区面积的1/3,主要由Ⅱ风险区转化而来;Ⅳ与Ⅴ风险区面积变化不大,面积比例整体上升3.9%;(3)生态风险等级时空分布随高程和坡度梯度变化显着。Ⅰ级风险向低海拔、低坡度转移的趋势明显;Ⅱ与Ⅲ级风险均向高海拔转移;Ⅳ与V级风险在地形梯度上无明显的风险转移。(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刘蕴瑶,温一博,殷有,邓继峰,周永斌[7](2019)在《大伙房水库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地形梯度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大伙房水库上游流域的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在地形差异上的转变过程,探讨流域内自然和人文等因素在土地利用空间变化中的作用,以大伙房水库上游流域的1987,2002和2015年3期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和DEM数据为数据源,分别进行土地利用分类、构建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和计算地形位指数并进行梯度分级,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以及利用分布指数,分析各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利用变化图谱类型的地形梯度效应,探讨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和农田,林地主要分布在中、高地形梯度,而农田、建设用地和水体主要分布在低地形梯度,草地主要分布在低、中地形梯度。1987~2015年间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农田、建设用地、矿体面积增加;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以稳定型为主,占总研究区面积的65.56%,其中稳定型在中高和高地形位梯度占优势,且以中高地形位上的林地稳定不变为主要类型,占稳定型图谱的78.46%;前期变化型、后期变化型、反复变化型和连续变化型的优势区段均在低、中地形位梯度上,各变化图谱中均以中、低地形梯度上的林地和农田的互相转化为主要变化类型,且1987~2015年间农田有从低向较高地形较梯度推进的趋势。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地形梯度分布特征是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整体较为稳定并趋于合理,但仍存在不合理的毁林开荒和侵占农田的现象,需要加强土地利用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冯小燕[8](2019)在《基于地形梯度的淇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不断上升,人类对于土地的需求加大,从而对土地进行更深入地开发和利用。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演变进一步反映了人类改变土地利用的方式。本文以太行山淇河流域为例,以淇河流域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现状矢量数据、DEM数据及地形起伏度数据为研究基础,借助ArcGIS10.2、Fragstats4.2、ENVI5.1、Excel2010等软件。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信息图谱、数字高程模型、数字坡度模型、地形分布指数、地形位指数和景观指数等对淇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以及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对1990-2015年淇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特征进行了定量描述;分析了1990-2015年淇河流域土地格局梯度变化特征;并依据淇河流域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进一步提出对应的优化方案。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1990-2015年间淇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草地、林地为主,叁种地类面积之和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0%以上,四个时期叁种地类面积之和占淇河流域总面积的95.16%、94.83%、93.23%和92.01%,淇河流域的基质景观由耕地、林地和草地这叁种景观类型组成。建设用地和水域这两种受人为干扰影响较大的地类在四个时期两中地类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84%、5.16%、6.73%、7.95%,近年来呈现出不断增长趋势,未利用地面积占研究区面积极少,不足1%,综合来看,淇河流域以农林结构为主的。1990-2015年耕地和林地的变化趋势一致,呈现出不断减少的状态,尤其是在2000-2015年,耕地和林地减少得最多,减少了129.70 km~2和21.07 km~2。草地、建设用地和水域在25年来保持持续增长态势,草地面积增加最多,2000-2015年间增加了88.48 km~2,建设用地增加次之,2000-2015年间增加了42.31 km~2,水域面积在1990-2000年仅增加了0.02%,到2015年水域面积增加了19.89 km~2,增长了0.89%,未利用地在研究区面积占比极少,在1990-2015年间呈现出不断增长趋势。(2)1990-2015年耕地变化面积最大,25年来减少137.19 km~2,主要转化为草地、林地和建设用地;草地增加幅度较大,25年来增加88.39 km~2;林地呈减少趋势,共减少了21.54 km~2;水域呈增加趋势,25年间增加了20.16 km~2;建设用地主要来源是耕地,其次为草地,共增加了49.21 km~2。1990-2015年这25年间,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增长最快,土地利用动态度为25.04%和2.73%;耕地和林地下降最快,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0.74%和-0.13%。从1990-2015年,总体上淇河流域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随时间呈现下降趋势,土地利用综合指数100-200在研究区占比最大,其次为200-300,土地利用综合指数300-400占比最少,整体来看,淇河流域土地利用水平处于中等水平。1990-2015年稳定型图谱面积最多,分布最广,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5.06%,紧接着是后期变化型图谱,中间过渡型图谱和反复变化型图谱紧次之,持续变化型图谱和前期变化型占比最少。(3)未来近10年淇河流域流域的LUCC情况可能表现为:耕地和林地面积持续减少,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未来近十年,淇流域的社会经济仍然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建设用地不断侵占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导致大量的耕地和林地景观减少。(4)就土地利用结构的地形梯度分布而言,耕地、建设用地、草地、水域多位于低海拔、小坡度和低地形起伏区,林地处于高海拔、大坡度和高起伏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在高程梯度上的分布:在低海拔区域,耕地面积减少,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在中海拔区域,草地和林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增加主要在高海拔区域;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的优势分布区间没有变化,林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显着变化,优势分布范围逐渐向高地形梯度缩小。土地利用变化在坡度梯度上的分布:在低坡度区域,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增加;草地和水域始终处于增加状态;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的分布指数基本保持稳定,优势分布区间没有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在起伏梯度上的分布:在低地形起伏区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在中高地形位区域,耕地面积仍在减少,林地面积小幅度减少,水域、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的优势位分布于0-30m和30-70m地形起伏级别上,草地优势位集中分布于70-200m地形起伏区间,林地在70-200m和200m以上地形起伏范围为优势地类。(5)在景观破碎化程度上,1990-2010年研究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2010-2015年在缓和降低。在聚集度方面,25年“分散-聚集”状态,1990-2010年分散,凝聚程度降低,内部连通程度降低,2010-2015年分散程度降低,连通程度加大,更加聚集,但是25年来,景观蔓延度指数不断降低,研究区内的优势景观的连接性降低。从形状变化方面来看,1990-2000趋向不规则复杂,2000-2015趋向简单规则。从景观多样性程度来说,1990-2015年香浓多样性指数和香浓均匀度指数持续上升,表明研究区景观多样性增加,明显的优势类型和斑块类型均匀分布在景观中。(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马士彬,安裕伦,杨广斌,张勇荣[9](2019)在《不同地形梯度上的植被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变化趋势的地形分异规律对于理解其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索植被变化趋势的地形梯度分异规律和原因,以MODISNDVI为数据源,利用Mann-kendall方法分析2000-2015年贵州省植被的变化趋势,通过地形位指数(TNI)和分布指数分析植被变化趋势的地形梯度分异规律,并结合气候、土地利用和扰动类型数据分析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1)在空间分布上,NDVI呈极显着降低趋势(Z≤-2.32,P≤0.01)的栅格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8%,主要分布在北部、东北和东南部区域;极显着增加趋势(Z≥2.32,P≤0.01)的栅格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7%,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南和东北部地区。(2)低(1-4)和高(9-12)地形位是NDVI呈显着减少趋势的栅格的优势分布区,而中(5-8)地形位是NDVI显着增加趋势的栅格的优势分布区。(3)低地形位上NDVI显着降低的栅格中,49.2%存在NDVI变化趋势的突变,其中33.5%是由于建设开发和林地退化等原因导致。(4)中地形位上NDVI显着增加的栅格中,扰动后修复的比例达到30.7%,主要是由于生态修复促使NDVI显着增加。(5)高地形位上NDVI显着增加的栅格中86.2%在研究时段内未发生植被扰动。这部分栅格中,NDVI与夏季气温呈负相关的比例分别占东部和中部地貌区总面积的97%和96.5%。综上,人为活动是导致低地形位NDVI显着减少和中地形位NDVI显着增加的主要原因;高地形位内NDVI值的显着下降与春季和夏季气温升高有关。植被变化趋势的地形梯度分异规律能够反映出植被变化的直接驱动因素。在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针对不同地形梯度上的植被应该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低地形位区重点关注人为活动对植被的扰动;中地形位区重点关注生态工程的治理成效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避免植被恢复与退化的同时发生;高地形位上通过实地监测密切关注植被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奕竹,肖轶,孙思琦,郭泺[10](2019)在《基于地形梯度的湘西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servicevalue,ESV)随不同地形因子变化的情况,本文利用湘西地区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5年6期遥感数据、野外调研数据和统计数据,分析了湘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地形梯度上的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及土地利用格局与ESV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如耕地和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较低高度及坡度梯度上,山体南面和东面方向各类型土地面积较大。林地在不同地形梯度上均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面积在不同地形梯度上随时间均明显呈增加趋势。2)ESV在海拔梯度上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且海拔越高, ESV随时间变化的增长幅度越小; ESV随坡度增大而增大,且25年间最小坡度梯度上增长量最多;ESV随着地形位指数上升而增大;坡向变化中,东南方向出现ESV最低值,西北方向出现ESV最高值,东和西北方向ESV随时间增长量最大。3)相关性分析表明,林地、草地在坡度和地形位梯度上的变化与ESV变化呈正相关。湘西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随地形变化的差异明显。本研究为合理布局和保护我国南方丘陵山地区域的生态用地,发挥湘西地区的生态屏障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04期)

地形梯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山丘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普遍受地形地貌影响和制约,如何突破地形限制提高土地利用程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探究不同地形差异下土地利用变化特点,以重庆市巫山县为研究区,基于2010和2017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和DEM数据,采用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探讨巫山县2010、2017年土地利用在各地形梯度的空间分布变化和土地利用程度。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7年期间,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耕地面积有较明显的减少,转化为草地与林地区域较多,草地减少迅猛,高海拔地区林地优势分布,地类倾向于单一化;研究区土地利用综合指数介于215~248之间,整体变化呈现先增加后下降趋势,且与耕地和草地利用程度相似,呈现"3带"格局;两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指数分布形态相似,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均随地形位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少,在各地形位梯度上排序为Ⅲ>Ⅱ>Ⅳ>Ⅴ>Ⅰ>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形梯度论文参考文献

[1].刘园,周勇,杜越天.基于InVEST模型的长江中游经济带生境质量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地形梯度效应[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2].徐州,林孝松,何浪.基于地形梯度的巫山县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9

[3].李理,朱文博,李艳红,朱连奇,徐帅博.基于地形梯度特征淇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J].水土保持研究.2019

[4].臧玉珠,刘彦随,杨园园.山区县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地形梯度效应——以井冈山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9

[5].冯小燕,朱文博,张静静,李理,徐帅博.基于地形梯度的淇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异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

[6].刘迪,陈海,张敏,商舒涵,梁小英.生态脆弱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及其地形梯度分析——以陕西省米脂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9

[7].刘蕴瑶,温一博,殷有,邓继峰,周永斌.大伙房水库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地形梯度效应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9

[8].冯小燕.基于地形梯度的淇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分析[D].河南大学.2019

[9].马士彬,安裕伦,杨广斌,张勇荣.不同地形梯度上的植被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9

[10].陈奕竹,肖轶,孙思琦,郭泺.基于地形梯度的湘西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

论文知识图

中国南海重力梯度异常及其海底地形从...大兴安岭区域地质图(据Wuetal.,2001)研究区地形AA’剖面及对应局部地形起...基于地形梯度的平谷区1993和2008...商洛市地形梯度图景观组分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

标签:;  ;  ;  ;  ;  ;  ;  

地形梯度论文_刘园,周勇,杜越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