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气道加湿组件,空气从过滤装置经加湿管流入患者的气管套管,泵液装置将储液装置中的液体泵入加湿管管壁上的多个进液孔中,液体由进液孔进入加湿管内并浸湿集水巾,干燥的空气流过集水巾时会带走部分水分而成为湿润的空气,满足患者对湿润空气的需求,加湿管内多余的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动至加湿管的排液孔,以回流至储液装置,避免加湿管内积液过多而堵塞加湿管。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气道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加湿管、过滤装置、泵液装置和储液装置,所述加湿管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于患者的气管套管,另一端连接于过滤装置,所述加湿管内可拆卸地设有呈管状的集水巾,所述加湿管的管壁上开设有排液孔和多个进液孔,所述排液孔连通于所述储液装置,所述泵液装置的进液端连通于所述储液装置,所述泵液装置的排液端连通于所述进液孔。
设计方案
1.一种气道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加湿管、过滤装置、泵液装置和储液装置,所述加湿管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于患者的气管套管,另一端连接于过滤装置,所述加湿管内可拆卸地设有呈管状的集水巾,所述加湿管的管壁上开设有排液孔和多个进液孔,所述排液孔连通于所述储液装置,所述泵液装置的进液端连通于所述储液装置,所述泵液装置的排液端连通于所述进液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道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液装置包括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排液端连通于多个所述进液孔,所述液压缸的进液端通过单向阀连通于所述储液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道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液装置还包括螺杆、螺母和驱动电机,所述螺母固定连接于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所述螺母连接于所述驱动电机的主轴,所述螺母活动地配合连接于所述螺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道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液装置的排液端设有布液器,所述布液器的多个排液端一一对应地连通于多个所述进液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道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装置包括储液罐以及设于所述储液罐外侧壁上的加热单元,所述排液孔连通于所述储液罐,所述泵液装置的进液端伸入并连通于储液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道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管内还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电性连接于所述加热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道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管的一端通过延伸软管连接于患者的气管套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道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管连接于气管套管的一端上设有密封气囊,所述密封气囊上连通地设有充气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道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具有连通于所述加湿管的过滤腔,所述过滤装置上开设有连通于所述过滤腔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上设有滤网。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气道加湿组件。
背景技术
气管切开术系切开颈段气管,放入金属气管套管和硅胶气管套管,是解除喉源性呼吸困难、呼吸功能失常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致呼吸困难的常见手术。由于患者依靠颈部的气管套管呼吸,气流绕过了喉腔、鼻腔,因此喉腔和鼻腔无法对患者吸入的空气进行加湿保湿,导致患者吸入过多干燥的空气,引起不适或其他病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道加湿组件,以解决患者接收气管切开术后出现呼吸道干燥的问题。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道加湿组件,包括加湿管、过滤装置、泵液装置和储液装置,所述加湿管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于患者的气管套管,另一端连接于过滤装置,所述加湿管内可拆卸地设有呈管状的集水巾,所述加湿管的管壁上开设有排液孔和多个进液孔,所述排液孔连通于所述储液装置,所述泵液装置的进液端连通于所述储液装置,所述泵液装置的排液端连通于所述进液孔。
作为优选的,所述泵液装置包括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排液端连通于多个所述进液孔,所述液压缸的进液端通过单向阀连通于所述储液装置。
作为优选的,所述泵液装置还包括螺杆、螺母和驱动电机,所述螺母固定连接于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所述螺母连接于所述驱动电机的主轴,所述螺母活动地配合连接于所述螺杆。
作为优选的,所述泵液装置的排液端设有布液器,所述布液器的多个排液端一一对应地连通于多个所述进液孔。
作为优选的,所述储液装置包括储液罐以及设于所述储液罐外侧壁上的加热单元,所述排液孔连通于所述储液罐,所述泵液装置的进液端伸入并连通于储液罐。
作为优选的,所述加湿管内还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电性连接于所述加热单元。
作为优选的,所述加湿管的一端通过延伸软管连接于患者的气管套管。
作为优选的,所述加湿管连接于气管套管的一端上设有密封气囊,所述密封气囊上连通地设有充气管。
作为优选的,所述过滤装置具有连通于所述加湿管的过滤腔,所述过滤装置上开设有连通于所述过滤腔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上设有滤网。
本实用新型的气道加湿组件,空气从过滤装置经加湿管流入患者的气管套管,泵液装置将储液装置中的液体泵入加湿管管壁上的多个进液孔中,液体由进液孔进入加湿管内并浸湿集水巾,干燥的空气流过集水巾时会带走部分水分而成为湿润的空气,满足患者对湿润空气的需求,加湿管内多余的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动至加湿管的排液孔,以回流至储液装置,避免加湿管内积液过多而堵塞加湿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道加湿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道加湿组件的泵液装置和储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道加湿组件的加湿管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道加湿组件的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道加湿组件的密封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加湿管;11、排液孔;12、进液孔;13、延伸软管;14、密封气囊;2、过滤装置;21、过滤腔;22、滤网;3、泵液装置;31、液压缸;311、活塞;32、单向阀;33、螺杆;34、螺母;35、驱动电机;4、储液装置;41、储液罐;42、加热单元;5、气管套管;6、集水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结合图1至图5所示,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气道加湿组件,包括加湿管1、过滤装置2、泵液装置3和储液装置4。加湿管1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于患者的气管套管5,另一端连接于过滤装置2,加湿管1内可拆卸地设有呈管状的集水巾6,外界的空气经过滤装置2过滤后流入加湿管1,并最终从气管套管5中排出。加湿管1的管壁上开设有排液孔11和多个进液孔12,排液孔11连通于储液装置4,泵液装置3的进液端连通于储液装置4,泵液装置3的排液端连通于进液孔12,泵液装置3将储液装置4中的液体泵入加湿管1的进液孔12,液体从进液孔12进入加湿管1内并浸湿集水巾6,浸湿后的集水巾6仿佛人体的喉腔和鼻腔,能够对干燥的气体进行加湿处理,使得患者能够吸入湿润的空气。此外,集水巾6可从加湿管1中拆出以清洗,避免集水巾6发霉。
为了控制泵液装置3的噪音,泵液装置3包括液压缸31、螺杆33、螺母34和驱动电机35,液压缸31的排液端连通于多个进液孔12,液压缸31的活塞311往复运动以将液体缓缓泵入加湿管1,液压缸31的进液端通过单向阀32连通于储液装置4,单向阀32可确保液体始终从储液装置4经单向阀32流动至液压缸31的进液端,防止液体倒流。螺母34固定连接于液压缸31的活塞311,螺母34连接于驱动电机35的主轴,螺母34活动地配合连接于螺杆33,驱动电机35带动螺杆33转动,以迫使螺母34在螺杆33的轴向上移动,进而推动液压缸31的活塞311。
泵液装置3的排液端设有布液器,布液器的多个排液端一一对应地连通于多个进液孔12,以便将泵液装置3泵出的液体均匀地烹入多个进液孔12。
如图2,储液装置4包括储液罐41以及设于储液罐41外侧壁上的加热单元42,排液孔11连通于储液罐41,泵液装置3的进液端伸入并连通于储液罐41,加热单元42能够将储液罐41内的液体加热至适当的温度,泵液装置3将加热后的液体泵入加湿管1,使得集水巾6的温度升高,患者能够吸入湿润且温热的空气,提升使用体验。加湿管1内还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电性连接于加热单元42,温度传感器对加湿管1内的温度进行测量并反馈至加热单元42,以实现恒温加热。
如图1和图5,加湿管1的一端通过延伸软管13连接于患者的气管套管5,以便患者行动自由。加湿管1连接于气管套管5的一端上设有密封气囊14,密封气囊14上连通地设有充气管,对充气管充气,使得密封气囊14膨胀并抵接在气管套管5上,实现加湿管1与气管套管5的密封连接。过滤装置2具有连通于加湿管1的过滤腔21,过滤装置2上开设有连通于过滤腔21的进风口,进风口上设有滤网22,滤网22能够过滤外界的灰尘,避免灰尘进入患者的呼吸道。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气道加湿组件,空气从过滤装置2经加湿管1流入患者的气管套管5,泵液装置3将储液装置4中的液体泵入加湿管1管壁上的多个进液孔12中,液体由进液孔12进入加湿管1内并浸湿集水巾6,干燥的空气流过集水巾6时会带走部分水分而成为湿润的空气,满足患者对湿润空气的需求,加湿管1内多余的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动至加湿管1的排液孔11,以回流至储液装置4,避免加湿管1内积液过多而堵塞加湿管1。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31639.4
申请日:2019-01-0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1(广州)
授权编号:CN209611943U
授权时间:20191112
主分类号:A61M 16/16
专利分类号:A61M16/16;A61M16/10
范畴分类:16A;
申请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第一申请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申请人地址:510000广东省广州市沿江西路107号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发明人:林海燕;陶朵;王莉莉
第一发明人:林海燕
当前权利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代理人:颜希文;黄华莲
代理机构:44202
代理机构编号: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螺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