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磺酸镁论文_许明贤,张洁容,董伟,任卉芳,唐瑞娣

导读:本文包含了牛磺酸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牛磺酸,综合征,膜片,心室,心律失常,细胞,通道。

牛磺酸镁论文文献综述

许明贤,张洁容,董伟,任卉芳,唐瑞娣[1](2018)在《牛磺酸、镁离子及其联合用药对脂多糖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牛磺酸、镁离子及其联合用药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从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两方面探讨其机制。方法:腹腔注射LPS诱导小鼠肝损伤模型,假手术组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实验组分别接受牛磺酸(Tau)、镁离子(Mg)和两者联合用药治疗[实验分组如下:(1)sham组;(2)LPS组;(3)LPS+Tau组;(4)LPS+Mg组;(5)LPS+Tau+Mg组];用试剂盒检测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肝组织匀浆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肝组织形态,并计算肝系数。结果:LPS引起小鼠血清中AST、ALT含量上升,同时肝细胞结构破坏,肝系数增加肝功能受损;牛磺酸、镁离子和联合用药可改善肝功能和肝组织结构,联合用药效果更佳。LPS引起血清中SOD活力下降、GSH含量下降、MDA含量上升,氧化应激指标增加;牛磺酸、镁离子和联合用药明显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且联合用药效果优于单独给药;LPS引起肝组织炎性因子IL-1β表达增加,牛磺酸、镁离子和联合用药明显降低IL-1β,抑制炎性因子表达。结论:牛磺酸、镁离子和联合用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治疗LPS引起的肝损伤,联合用药效果优于单独给药。(本文来源于《医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17期)

杨晓旭[2](2018)在《制备牛磺酸镁的改进方法及牛磺酸镁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改进牛磺酸镁的制备方法,从所尝试的各方法中选出最佳者。利用该方法所制备的牛磺酸镁开展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影响的实验,探究牛磺酸镁在抗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机制,以及牛磺酸镁可否“致心律失常”。方法:通过文献方法实验、镁氧化物酸性环境反应法、硫酸镁合成法和镁甲醇合成法,开展合成牛磺酸镁的系列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镁甲醇合成法为合成牛磺酸镁的最佳方法。即以甲醇镁和牛磺酸为原料,100~oC下搅拌加热回流1.5小时,所得产物采用加入甲醇、8 ~oC冷藏静置48 h等促结晶技术,获得二水合牛磺酸镁晶体。采取逆行主动脉灌注酶溶液消化法即Langendorff氏法对大鼠的单个心室肌细胞进行急性分离;于电压钳模式下,采取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记录牛磺酸镁不同浓度下对正常大鼠心室肌细胞和缺氧/复氧大鼠心室肌细胞I_(Na)的影响,其主要分为叁个浓度为低(100μmol·L~(-1))、中(200μmol·L~(-1))以及高(400μmol·L~(-1))。1.合成方法方面:(1)文献方法重现性实验产物一IR图谱与原料氢氧化镁接近;产物二IR特征峰与牛磺酸红外图谱相近;产物叁IR特征峰与牛磺酸红外图谱相近。产物一熔点384℃,无法检测镁含量;产物二熔程311~328℃,镁含量3.50%;产物叁熔程314~329℃,镁含量5.61%。(2)镁氧化物酸性环境反应法产物IR的特征峰牛磺酸图谱相近。产物熔程290~297℃,镁含量为1.37%。(3)硫酸镁合成法产物IR图谱与牛磺酸标准红外图谱相近,与MgSO_4红外光谱图比较,无相似特征峰。产物熔程292~297℃,镁含量2.89%。(4)镁甲醇合成法产物一IR图谱与Mg(OH)_2图谱相近。产物二IR图谱与牛磺酸红外图谱相近。产物一熔程297~311℃,镁含量4.62%;产物二熔点300℃,镁含量7.78%。2.牛磺酸镁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影响的研究TMCC使I_(Na)中的I-V曲线发生上移,其内向电流降低,并且在不同的测试电压下,其电流全部减小。曲线尚未发生平行移动,其形状基本未发生变化。TMCC在对正常I_(Na)抑制时特征为浓度依赖性抑制,其中于-45 mV除极电压下,分别下降为6.89%,12.84%及17.49%。TMCC对正常钠电流成浓度依赖性抑制,使I-V曲线上移,牛磺酸镁对钠通道具备抑制作用,但其效果较弱。3.牛磺酸镁对大鼠心室肌细胞在缺氧/复氧损伤模型钠离子通道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当大鼠的心室肌细胞处于缺氧或者复氧状态下时,将导致I_(Na)峰值下降,而I-V曲线发生上移,TMCC能通过其浓度依赖性将下降的I_(Na)恢复正常,进而使I-V曲线下移,并且不发生平行移动,曲线的形状不发生变化,依然处在原来的电流-压依赖关系,这意味着在不同的膜电位水平下,TMCC对I_(Na)作用具备一致性。胺碘酮也存在部分这样的作用机制。依据I_(Na)动力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缺氧/复氧状态下将导致激活的曲线发生右移,失活曲线发生左移,进而引起激活的速率下降,失活的速率上升,而TMCC(200,400μmol·L~(-1))以及24.24μmol·L~(-1)的胺碘酮能够将发生左移的失活曲线恢复正常,降低失活的速率,但其对激活状态尚无明显的影响。结论:合成方法1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存在着缺陷和不足,仍需开展实验做进一步的探讨。方法2和方法3的结果表明,存在原料反应不充分和产物中存在大量难以分离的杂质成分等问题。方法4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为最佳方法,反应条件为100℃下搅拌加热,反应时间1.5 h。析出结晶的条件为:甲醇环境中,8℃下静置48小时。选用最优选合成方法所合成的牛磺酸镁(100,200,400μmol·L~(-1))开展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的影响的实验。研究表明,牛磺酸镁对正常钠电流成浓度依赖性抑制,使I-V曲线上移,说明牛磺酸镁具有阻滞钠通道的作用。牛磺酸镁对钠通道的抑制作用较弱,表明牛磺酸镁是一种对钠通道作用温和的化合物。缺氧/复氧能够将I_(Na)峰值降低,I-V曲线的上移,表明此模型制备成功。TMCC恢复上述模型中的钠电流减小且I-V曲线下移的作用机制为对钠通道的失活过程所具备的浓度依赖性特征进行抑制,而胺碘酮的作用强度相当于TMCC的低浓度(100μmol·L~(-1))及中等浓度(200μmol·L~(-1))之间的作用强度。TMCC既能对正常的心机细胞的I_(Na)起到作用,并且能够使得处于病理状态下的细胞I_(Na)再次获得离子的平衡点,因此,TMCC不仅能够治疗心律失常,还能够降低伴发心律失常的风险度。(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李燕,孙凯,安梦瑶,潘莹莹,孙涛[3](2018)在《牛磺酸镁抗豚鼠尖端扭转型室速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牛磺酸镁配位化合物(TMCC)抗豚鼠心脏尖端扭转型室速(TdP)的作用。方法:取健康、体重250~300 g的成年雄性豚鼠,随机分为4组:(1)TdP模型组(n=7):离体心脏以K-H灌流液灌流20 min,然后使用IKs阻滞剂10μmol/L Chromanol 293B合并低钾(钾离子浓度为1.8 mmol/L)进行灌流,建立TdP模型。(2)~(4)TdP模型+TMCC低中高浓度组(n=6):正常灌流稳定20 min后,在建立TdP模型的同时分别给予1、2、4 mmol/L TMCC。采用Langendorff逆行主动脉灌流法灌流豚鼠离体心脏,利用Biopac电生理记录仪采集并记录豚鼠离体心脏表面心电图。从心电图第Ⅱ导联图形获取各组豚鼠离体心脏TdP发生率、跨室壁复极离散度、QT间期不稳定性,以观察TMCC对TdP的影响。观测指标量取时间分别为:豚鼠离体心脏正常灌流20 min时、TdP发生前及给药60 min时。结果:TdP模型组的TdP发生率为6/7。1、2、4mmol/L TMCC可降低TdP发生率,叁组TdP发生率分别为5/6、1/6、0/6。与给药前相比,TdP模型组中Chromanol 293 B合并低钾可使豚鼠离体心脏校正后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显着增大(P<0.01);与TdP模型组相比,TdP模型+1、2、4mmol/L TMCC组可明显减弱Chromanol 293B合并低钾导致的豚鼠离体心脏校正后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大(P>0.05)。与模型组相比,2、4mmol/L TMCC明显降低Chromanol 293B合并低钾导致的QT间期不稳定增大(P<0.05)。在TdP模型建立过程中,从心电图中可观察到连续多个心动周期的P波消失,而在TdP模型+TMCC组中,心电图始终拥有独立P波。结论:TMCC可通过降低离体心脏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和QT间期不稳定性以及抑制早后除极的发生而发挥抗TdP作用,降低TdP发生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孙凯,李燕,安梦瑶,潘莹莹,康毅[4](2018)在《牛磺酸镁抗豚鼠离体心脏2型短QT综合征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牛磺酸镁配合物(taurine-magnesium coordination compound,TMCC)对豚鼠离体心脏表面心电图的影响,初步探索TMCC抗2型短QT综合征(type 2 short QT syndrome,SQT2)的作用。方法采用Langendorff主动脉逆行灌流法对豚鼠离体心脏进行灌流,利用Biopac生理记录仪采集豚鼠离体心脏表面Ⅱ导联心电图以观测TMCC在应用吡那地尔(pinacidil)诱导SQT2条件下,对豚鼠离体心脏QT间期、有效不应期、跨室壁复极离散度、RR和QT间期不稳定性等的影响。结果 TMCC能够逆转吡那地尔所致QT间期的缩短,逆转吡那地尔所致有效不应期的缩短,降低吡那地尔所致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大,减小吡那地尔所致的RR、QT间期不稳定性增大。结论 TMCC通过延长QT间期和有效不应期、降低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和不稳定性等作用对SQT2有一定治疗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通报》期刊2018年03期)

安梦瑶[5](2017)在《牛磺酸镁配合物抗长QT综合征和短QT综合征心律失常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牛磺酸镁配合物(Taurine-Magnesium Coordination Compound,TMCC)是否对不同模型下获得性长QT综合征和短QT综合征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分别从离体心脏、细胞通道电流及通道蛋白叁个水平,探讨其发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Langendorff法灌注豚鼠离体心脏,利用Biopac生理记录仪采集豚鼠离体心脏表面Ⅱ导联心电图,记录RR间期、QT间期、QRS波群、Tp-Te等相关心电指标。Pinacidil(20μM)用来模拟SQT2模型,Chromanol 293B(5μM)合并低K+溶液用来建立LQTS模型,评价TMCC(1,2,4 m M)在离体心脏水平对正常及SQT2和LQTS模型的作用。2.采用Langendorff逆行主动脉灌流酶解法,急性分离获得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建立表达KCNQ1/KCNE1基因的HEK293细胞模型。trapidil(1 m M)用来模拟SQT2模型,Chromanol 293B(5μM)用来建立LQTS模型,评价TMCC(0.01,0.1,1 m M)对正常及SQT2和LQTS模型下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和IKs通道电流的影响。3.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动作电位和IKs通道电流。所有含有和不含药物细胞在进行测定前均孵育24小时。4.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技术评价TMCC(0.01,0.1,1 m M)对IKs通道蛋白的影响。结果:1.TMCC(1,2,4,8 m M)均显着增大RR间期,减慢心率,并呈浓度依赖性(P<0.01 vs.control);均显着延长QT间期(P<0.01 vs.control),减慢心室复极;对Tp-Te和r Tp-Te基本无影响;均显着性增大i CEB(P<0.05 vs.control),并呈浓度依赖性。2.TMCC(0.01,0.1,1 m M)叁个浓度均可以升高RMP值,但不影响动作电位幅度,均显着性缩短动作电位复极50%和90%的时程(APD50,APD90)(all P<0.05 vs.control)。3.TMCC(0.01,0.1,1 m M)可以使IKs电流I-V曲线下移,呈现抑制IKs的作用,均使IKs电流峰值明显减小,并呈现浓度依赖性,分别减弱27.99%,48.18%和60.13%(n=7,P<0.05 vs.control)。半数最大抑制浓度IC50为201.1μM。4.TMCC(0.01,0.1 m M)作用后使激活曲线左移,加快通道的激活;TMCC(1m M)作用后使激活曲线右移,延缓通道的激活。5.HEK293细胞与TMCC(0.1 m M)作用12,24,48小时后,均使IKs电流的I-V曲线下移,IKs电流密度下降,呈现时间依赖性,孵育24小时与48小时之间没有差异(P>0.05)。选取24小时为最佳孵育时间。6.TMCC(0.01,0.1,1 m M)均增大KCNQ1基因蛋白的表达,但仅0.1 m M TMCC有统计学差异(P<0.05 vs.control);也增大KCNE1基因蛋白的表达,但仅有TMCC(0.01,0.1 m M)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vs.control)。7.SQT2模型下,pinacidil可以显着性缩短QT间期(P<0.05 vs.control)和QTpeak间期(P<0.01 vs.control),明显增大r Tp-Te(P<0.05 vs.control)。与单独灌注pinacidil时相比,1,2,4 m M TMCC均使QT间期和QTpeak间期明显增大(P<0.01 vs.pinacidil),逆转r Tp-Te值达到正常水平。结果显示各指标,牛磺酸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没有差异,说明TMCC(1,2,4 m M)叁个浓度均能逆转pinacidil造成的SQT模型指标到正常水平。8.Pinacidil可以显着增大RR间期总不稳定性(TIRR)、RR间期短期不稳定性(STIRR),QT间期总不稳定性(TIQT),以及QT间期短期不稳定性(STIQT)(P<0.05 vs.control)。灌注1,2,4 m M TMCC后,除了低浓度1 m M TMCC对STIRR和TIQT的作用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vs.pinacidil),其他两个中、高浓度TMCC均可以将以上指标逆转到正常水平(P<0.05 vs.pinacidil,P>0.05 vs.control)。9.SQT2模型下,trapidil可以缩短豚鼠心室肌细胞APD50和APD90(P<0.05 vs.control),TMCC将缩短的APD50和APD90延长(P<0.05 vs.trapidil)。10.Trapidil(1 m M)能使IKs电流峰值明显增大(P<0.05 vs.control)。TMCC(0.01,0.1,1 m M)与trapidil(1 m M)共同作用于细胞后,可以抑制增大的IKs电流峰值,且表现出浓度依赖性。0.01,0.1,1 m M TMCC分别使增大的IKs电流峰值减弱16.95%,28.33%以及36.94%(P=0.145,P<0.05,P<0.05;all vs.Trapidi)。Trapidil使I-V曲线上移,呈现激动IKs的作用;而TMCC(0.01,0.1,1 m M)可以将上移的I-V曲线下移,减弱Trapidil对IKs电流的增大作用,使之恢复正常。11.LQTS模型下,chromanol 293B(5μM)合并低K+溶液明显增大Tp-Te及r Tp-Te,分别增大72.09%和69.20%(all P<0.01 vs.control)。TMCC(1,2,4 m M)合并造模液灌注后,明显下降增大比例,使Tp-Te分别增大14.60%,48.85%和54.20%,中、高浓度组与正常灌注K-H液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 vs.control);使r Tp-Te分别增大8.05%,28.47%和26.36%,且与正常灌注K-H液时没有统计学差异(all P>0.05 vs.control)。12.LQTS模型组Td P发生率为85.71%,TMCC(1,2,4 m M)分别将概率降至71.42%、14.28%和0%。13.Chromanol 293B(5μM)+Low K+可以显着增大TIRR、STIRR、LTIRR、TIQT、STIQT和LTIQT(P<0.05 vs.control)。合并灌注1,2,4 m M TMCC后,虽然,以上指标与给药前的正常灌注时仍有差异(all P<0.05 vs.control),但是TMCC(1,2,4 m M)均能显着减低RR和QT不稳定性。14.Chromanol 293B可以显着延长APD50和APD90(P<0.01 vs.pre-chromanol293B,n=6),0.01,0.1,1 m M TMCC可以减弱chromanol 293B延长APD50和APD90的作用。中高浓度TMCC(0.1,1 m M)可以逆转chromanol 293B对APD50和APD90延长作用到正常水平。15.TMCC(0.01,0.1,1 m M)对抗chromanol 293B对IKs电流的抑制作用,分别减弱了5.56±2.54%,9.22±1.07%,以及10.48±2.31%,呈现浓度依赖(P<0.01vs.TMCC(0.01 m M))。16.Chromanol 293B(5μM)可以使I-V曲线下移,呈现抑制IKs的作用;而经过TMCC(0.01,0.1,1 m M)孵育后的细胞,可以减弱chromanol 293B对I-V曲线的下移,减弱chromanol 293B对IKs电流的抑制作用,呈现对抗LQTS的作用。结论:1.TMCC可以减慢豚鼠正常离体心脏心率,延长QT/QTc间期和有效不应期,抑制IKs电流,提示TMCC可能通过影响心室复极,产生一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TMCC增大KCNQ1、KCNE1蛋白表达。2.TMCC通过抑制复极电流IKs,延长被缩短的动作电位复极时程,来减慢心室复极化,延长QT和复极不应期,降低跨室壁离散度和RR、QT间期不稳定性,对抗pinacidil和trapidil造成的叁个SQT2模型,发挥一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3.TMCC通过降低跨室壁离散度和RR、QT间期不稳定性,缩短动作电位复极时程,增大被抑制的IKs电流,降低Td P发生率,发挥一定的抗LQTS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孙凯[6](2017)在《牛磺酸镁抗豚鼠心肌细胞和离体心脏Ⅱ型短QT综合征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别在正常和2型短QT综合征(Type 2 Short QT Syndrome,SQT2)模型存在条件下观察牛磺酸镁化合物(Taurine-Magnesium Coordination Compound,TMCC)对豚鼠离体心脏表面心电图和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以初步探索TMCC抗短QT综合征作用。方法:1.采用Langendorff主动脉逆行灌流法对豚鼠离体心脏进行灌流,利用Biopac生理记录仪采集豚鼠离体心脏表面Ⅱ导联心电图以考察TMCC及其在应用吡那地尔(Pinacidil)诱导SQT2条件下对豚鼠离体心脏RR、QT/QTc间期、跨室壁复极离散度、有效不应期、RR和QT间期不稳定性等的影响。2.采用Langendorff主动脉逆行灌流酶解法消化用于急性分离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于电流钳模式下分别在正常和IKs通道激动剂曲匹地尔(Trapidil)等药物存在条件下记录低、中和高叁个浓度的TMCC对动作电位时程的影响。结果:1.TMCC对正常豚鼠离体心脏心电图各指标的影响豚鼠离体心脏心电图测定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1、2和4 m M牛磺酸镁可延长RR间期,由275.71±8.45 ms分别延长至282.50±8.80 ms(n=6,p<0.01),323.03±12.72ms(n=6,p<0.01)和331.93±9.28 ms(n=6,p<0.01);可减小心率,由218.89±6.85 beats/min分别减小至213.51±7.22 beats/min(n=6,p<0.01),187.20±7.45 beats/min(n=6,p<0.01)和181.52±5.01 beats/min(n=6,p<0.01);可延长QT间期,由175.88±5.22 ms分别延长至182.30±6.09 ms(n=6,p<0.01),200.67±7.56 ms(n=6,p<0.01)和197.30±4.38 ms(n=6,p<0.01);可延长QTc间期,由197.13±4.12 ms分别延长至201.14±3.81 ms(n=6,p>0.05),205.01±7.23 ms(n=6,p<0.01)和199.04±4.02 ms(n=6,p<0.05);可延长有效不应期,由124.89±6.63 ms分别延长至131.93±6.26 ms(n=6,p<0.01),139.83±5.98 ms(n=6,p<0.01)和143.17±5.93 ms(n=6,p<0.01);对离散度和QRS间期没有影响;可增大电生理平衡指数,由3.81±0.13分别增大至4.06±0.12(n=6,p<0.05),4.39±0.19(n=6,p<0.01)和4.17±0.17(n=6,p<0.01)。2.吡那地尔诱导SQT2的心电图变化豚鼠离体心脏心电图测定结果表明,与正常的对照组相比,20μM吡那地尔对RR间期和豚鼠离体心脏心率没有影响;可缩短QT/QTc间期,分别由165.59±4.87 ms缩短至151.44±2.95 ms(n=6,p<0.01),由192.29±3.07 ms缩短至172.45±2.33 ms(n=6,p<0.01);能够增大跨室壁离散度,由60.01±4.69 ms增大至70.08±6.29 ms(n=6,p>0.05);能够显着地减小离体心脏的有效不应期,由112.87±6.55 ms减小至88.84±5.78 ms(n=6,p<0.01);对QRS间期和电生理平衡指数没有影响;吡那地尔能显着地增大心室复极不稳定性,使RR间期和QT间期总不稳定性分别由2.42±0.15 ms增大至3.38±0.22 ms(n=6,p<0.01)和由2.57±0.16 ms增大至3.62±0.26 ms(n=6,p<0.01),也使RR间期和QT间期短期不稳定性显着地增大,分别由1.24±0.15 ms增大至1.97±0.15 ms(n=6,p<0.05)和由1.75±0.15 ms增大至3.41±0.21ms(n=6,p<0.05)。3.TMCC对抗吡那地尔诱导SQT2的作用豚鼠离体心脏心电图测定结果表明,与吡那地尔模型组相比,1、2和4 m M牛磺酸镁能够使缩短的QT间期分别延长至175.77±5.22 ms(n=6,p<0.01),159.27±5.75 ms(n=6,p<0.01)和165.93±3.91 ms(n=6,p<0.01);使缩短的QTc间期分别延长至182.88±1.55 ms(n=6,p>0.05),174.59±5.59 ms(n=6,p>0.05)和165.40±3.82 ms(n=6,p>0.05);使增大的跨室壁离散度分别缩短至61.50±7.46ms(n=6,p<0.05),68.76±6.29 ms(n=6,p>0.05)和60.55±3.35 ms(n=6,p<0.05);使缩短的有效不应期分别增大至113.50±6.78 ms(n=6,p<0.01),94.00±9.22 ms(n=6,p<0.01)和106.03±5.11 ms(n=6,p<0.01);1、2和4 m M牛磺酸镁可有效地降低吡那地尔导致心室复极不稳定性增大的现象,使RR间期的总不稳定性分别降低至3.14±0.20 ms(n=6,p<0.01),2.27±0.09 ms(n=6,p<0.01)和1.63±0.36 ms(n=6,p<0.01);使QT间期的总不稳定性分别降低至3.41±0.20 ms(n=6,p<0.01),2.89±0.19 ms(n=6,p<0.01)和2.41±0.45 ms(n=6,p<0.01);使RR间期的短期不稳定性分别降低至1.83±0.14 ms(n=6,p<0.05),1.16±0.10 ms(n=6,p<0.01)和0.77±0.25ms(n=6,p<0.05);使QT间期的短期不稳定性分别降低至1.69±0.19 ms(n=6,p<0.05),1.65±0.19 ms(n=6,p<0.05)和1.15±0.43 ms(n=6,p<0.05)。4.TMCC对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测定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10、100和1000μM牛磺酸镁可使静息膜电位由-80.18±0.53 m V分别增大至-83.23±0.81m V(n=10,p<0.05),-83.39±0.91 m V(n=10,p<0.05)和-85.54±1.05 m V(n=10,p<0.01);使动作电位幅值由145.68±3.17 m V分别增大至148.49±3.11 m V(n=10,p>0.05),150.77±3.85 m V(n=10,p>0.05)和149.98±3.13 m V(n=10,p>0.05);可加快复极时程,使APD50由400.73±39.70 ms分别缩短至237.32±32.85 ms(n=10,p<0.01),196.01±26.41ms(n=10,p<0.01)和265.54±28.83ms(n=10,p<0.01);使APD90由445.84±38.99 ms分别缩短至268.55±32.42 ms(n=10,p<0.01),239.77±27.21ms(n=10,p<0.01)和295.86±29.45ms(n=10,p<0.01)。5.TMCC对抗曲匹地尔所致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缩短的影响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测定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1mmol·L~(-1)曲匹地尔可使静息膜电位由-73.51±1.05 m V减小至-69.53±1.21 m V(n=12,p<0.05),10、100和1000μM牛磺酸镁可使减小的静息膜电位分别增大至-74.97±1.10 m V(n=12,p<0.01),-73.89±0.60 m V(n=12,p<0.05)和-74.99±0.53m V(n=12,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1 mmol·L~(-1)曲匹地尔可使动作电位幅值由131.48±2.48 m V减小至129.39±1.42 m V(n=12,p>0.05),10、100和1000μM牛磺酸镁可使减小的动作电位幅值分别增大至136.77±2.19 m V(n=12,p>0.05),129.41±3.15 m V(n=12,p>0.05)和135.11±3.10 m V(n=12,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1 m M曲匹地尔可加快复极时程,使APD50由289.52±14.19 ms缩短至248.22±10.81 ms(n=12,p<0.05),10、100和1000μM牛磺酸镁可使缩短的APD50分别延长至265.49±24.86 ms(n=12,p>0.05),269.39±21.98ms(n=12,p>0.05)和299.94±16.00ms(n=12,p<0.05);1 m M曲匹地尔使APD90由326.15±16.67 ms缩短至274.54±7.00 ms(n=12,p<0.05),10、100和1000μM牛磺酸镁可使缩短的APD90分别延长至300.84±24.13 ms(n=12,p>0.05),322.37±20.92ms(n=12,p>0.05)和331.14±7.96 ms(n=12,p<0.05)。结论:1.TMCC能够降低心率,延长QT间期和有效不应期,从而可以逆转吡那地尔所致QT间期和有效不应期的缩短情况;能够降低吡那地尔所致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大;能够降低吡那地尔所致的RR、QT间期不稳定性增大。2.TMCC增加静息膜电位,并通过此效应增加曲匹地尔所致的静息膜电位减小;能够延长曲匹地尔所致的动作电位时程缩短。(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李燕[7](2017)在《牛磺酸镁抗Ⅰ型长QT综合征和尖端扭转型室速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牛磺酸镁(taurine–magnesium coordination compound,TMCC)抗Ⅰ型长QT综合征(Type 1 Long QT syndrome,LQT1)和尖端扭转型室速(Torsade de pointes,Td P)的作用以及抗豚鼠心室肌细胞复极延长的作用。方法:1.采用Langendorff逆行主动脉灌流法对豚鼠离体心脏进行灌流,利用Biopac生理记录仪采集并记录豚鼠离体心脏表面Ⅱ导联心电图。首先观察TMCC对正常豚鼠离体心脏心率(Heart Rate,HR)、QT/QTc间期、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TDR)等的影响。随后使用I_(Ks)通道阻滞剂Chromanol 293B建立LQT1药理学模型,观察并研究TMCC对LQT1的对抗作用。2.采用Langendorff逆行主动脉灌流法对豚鼠离体心脏进行灌流,利用Biopac生理记录仪采集并记录豚鼠离体心脏表面Ⅱ导联心电图。随后使用I_(Ks)通道阻滞剂Chromanol 293B合并低钾建立Td P模型,观察并研究TMCC对该Td P模型的对抗作用。3.采用Langendorff逆行主动脉灌流酶解法消化并急性分离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采用电流钳模式记录动作电位。首先观察不同浓度TMCC对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的影响,随后又观察了不同浓度TMCC抗I_(Ks)通道阻滞剂Chromanol 293B诱发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延长的作用。结果:1.TMCC对正常豚鼠离体心脏的作用。结果显示,与离体心脏正常灌流时相比,1、2、4 m M TMCC可减慢心率,分别由225.72±17.41、212.78±22.01、218.16±10.93 beats/min降至213.51±17.69、187.20±18.25、181.52±12.27 beats/min(n=6,P<0.01);延长QT间期,分别由174.37±4.63、178.30±6.77、174.97±4.27ms延长至182.30±6.09、200.67±7.59、197.30±4.37 ms(n=6,P<0.01);2、4 m M TMCC延长QTc,分别从196.23±5.90 ms延长至205.01±7.23 ms(n=6,P<0.05)、196.06±3.94 ms延长至199.04±4.02 ms(n=6,P<0.01);1 m M TMCC对QTc未见显着性影响;1、2、4 m M TMCC对TDR无显着性影响;1、2、4 m M TMCC延长PR间期,分别从65.50±0.81、60.25±2.75、58.33±3.45 ms延长至77.67±2.12、75.75±2.56、71.83±3.34 ms(n=6,P<0.01);1、2、4 m M TMCC增大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ERP),分别从123.33±6.12、121.93±6.94、123.64±4.49 ms增加至131.93±6.26 ms(n=6,P<0.01)、139.83±5.98 ms(n=6,P<0.05)、143.04±7.26 ms(n=6,P<0.01)。2.TMCC对抗LQT1的作用。结果显示,与离体心脏正常灌流时相比,10μM Chromanol 293B可延长QTc间期,分别从191.58±3.51、193.12±3.82 ms延长至203.07±4.44 ms(n=6,P<0.01)、202.96±4.35 ms(n=6,P<0.05);增大TDR,分别从54.17±3.30、56.20±3.75 ms增加至68.60±6.57 ms(n=6,P<0.05)、72.33±5.32ms(n=6,P<0.01)。2、4 m M TMCC可使延长的QTc间期分别缩短至195.87±4.45、196.75±4.71 ms(n=6,P<0.05 vs LQT1模型组),但对增大的TDR无显着性作用。3.TMCC可对抗Td P。结果显示,在10μM Chromanol 293B合并低钾(1.8m M)条件下,Td P发生率为6/7。1、2、4 m M TMCC可降低Td P发生率,分别为5/6、1/6、0/6。4.TMCC可加速豚鼠心室肌细胞复极。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0.01、0.1、1 m M TMCC可缩短APD,使APD90(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 at 90%repolarization)由437.30±36.29 ms分别缩短至268.55±32.42、199.19±24.31、313.23±31.80 ms(n=10,P<0.01);使APD50(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 at 50%repolarization)由392.94±36.75 ms分别缩短至237.31±32.85 ms(n=10,P<0.01)、173.26±26.37 ms(n=10,P<0.01)、282.81±32.03 ms(n=10,P<0.05)。5.TMCC具有抗I_(Ks)通道抑制剂引起动作电位复极延长的作用。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测定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细胞在急性灌流10μM Chromanol293B后,动作电位复极时程增加,APD90从475.31±26.29 ms增加至525.33±28.38ms(n=6,P<0.01),延长约12.58%;APD50从441.72±27.50 ms增加至492.03±28.83ms(n=6,P<0.01),延长约13.78%。而预先孵育0.01、0.1、1μM TMCC组在急性灌流10μM Chromanol 293B后,动作电位时程延长程度较正常对照组有所减弱,APD90分别从357.41±26.97、275.25±39.88、349.56±65.05 ms增加至374.17±26.86 ms(n=6,P<0.01)、281.57±40.24 ms(n=6,P>0.05)、359.88±68.18ms(n=6,P>0.05),分别延长约4.87%(n=6,P<0.05 vs正常对照组),2.56%(n=6,P<0.01 vs正常对照组),6.11%(n=6,P<0.05 vs正常对照组);APD50分别从328.78±24.75、246.93±36.77、322.91±62.78 ms增加至346.65±24.94 ms(n=6,P<0.05)、252.73±38.47 ms(n=6,P>0.05)、343.56±66.41 ms(n=6,P>0.05),分别延长约5.61%(n=6,P<0.05 vs正常对照组)、1.94%(n=6,P<0.01 vs正常对照组)、6.71%(n=6,P<0.05 vs正常对照组)。结论:1.TMCC能够缩短由Chromanol 293B导致的离体心脏QTc间期延长,揭示其具有一定的抗LQT1作用。2.TMCC可降低由单纯Chromanol 293B合并低钾所致的RR、QT不稳定性增加以及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大,降低Chromanol 293B合并低钾所致的尖端扭转型室速发生率。3.TMCC缩短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时程,能对抗由Chromanol293B所致的动作电位复极时程延长。(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蔡兆斌,王福根,庄让笑,方红英,邵益丹[8](2014)在《乙酰半胱氨酸牛磺酸镁盐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乙酰半胱氨酸牛磺酸镁盐对高脂饮食所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模型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12周复制大鼠NASH模型,成模后大鼠分为模型组、乙酰半胱氨酸牛磺酸镁盐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和易善复阳性对照组。治疗8周后取血测定各组大鼠血清ALT、AST、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与NASH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血清ALT、AST、TC、TG、LDL-C含量均明显降低,HDL-C含量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乙酰半胱氨酸牛磺酸镁盐中、高剂量组改善尤为显着。结论:乙酰半胱氨酸牛磺酸镁盐保护NASH大鼠作用通过降低血清转氨酶水平,改善血脂含量实现。(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期刊2014年11期)

丛恬駪,张铭慧,何海燕,尹永强,吴红[9](2014)在《牛磺酸镁对缺氧/复氧致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异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牛磺酸镁配合物(taurine-magnesium coordination compound,TMCC)对缺氧/复氧损伤所导致的大鼠心肌细胞异常钠通道电流的影响。方法采用Langendorff逆行主动脉灌流酶溶液消化法,急性分离大鼠单个心肌细胞,以缺氧钠外液模拟缺氧15 min后,给予有氧钠外液5 min制备缺氧/复氧模型。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电压钳模式下,以胺碘酮为阳性对照药,记录不同浓度TMCC对正常细胞和缺氧复氧模型细胞钠离子通道电流INa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INa峰值(56.89±2.07)pA/pF相比,缺氧/复氧使大鼠心室肌细胞INa峰值减小至(35.05±1.52)pA/pF(n=6,P<0.01),I-V曲线上移。TMCC(100、200、400μmol·L-1)可使减小的电流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分别恢复至(35.78±1.95)pA/pF(n=6,P>0.05)、(41.52±0.86)pA/pF(n=6,P<0.01)、(48.34±0.99)pA/pF(n=6,P<0.01),24.24μmol·L-1胺碘酮使其恢复为(39.44±1.24)pA/pF(n=6,P<0.01)。TMCC和胺碘酮均能使上移的I-V曲线下移。此外,TMCC和胺碘酮还可恢复因缺氧/复氧右移的失活曲线,使失活减慢,但对激活的影响并不明显。结论 TMCC(200、400μmol·L-1)通过抑制钠通道的失活过程以恢复缺氧/复氧损伤引起的INa峰值减小,使上移的I-V曲线下移,提示该作用可能是TMCC抗缺血性心律失常的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通报》期刊2014年10期)

张铭慧,尹永强,康毅,娄建石[10](2014)在《牛磺酸镁对缺氧/复氧致大鼠心肌细胞钙离子通道异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牛磺酸镁配合物(taurine magnesium coordination compound,TMCC)对缺氧/复氧损伤所致大鼠心室细胞异常L-型钙电流(ICa,L)的影响,以探讨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方法酶解法分离大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低(100μmol·L-1)、中(200μmol·L-1)、高(400μmol·L-1)3个浓度的牛磺酸镁及胺碘酮(24.24μmol·L-1)对缺氧/复氧大鼠心室细胞ICa,L的影响。结果缺氧/复氧使大鼠心室肌细胞ICa,L峰值从(3.35±0.50)pA/pF增大到(5.69±0.25)pA/pF(n=6,P<0.01),TMCC(100、200、400μmol·L-1)可使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增大的ICa,L峰值分别恢复到(5.28±0.18)pA/pF(n=6,P>0.05)、(4.41±0.22)pA/pF、(3.82±0.21)pA/pF(n=6,P<0.01)。24.24μmol·L-1胺碘酮使其恢复为(3.66±0.27)pA/pF(n=6,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氧/复氧使钙激活曲线左移,激活加快,失活曲线右移,失活减慢,TMCC(200、400μmol·L-1)和胺碘酮(24.24μmol·L-1)可恢复左移的激活曲线,使激活减慢,恢复右移的失活曲线,使失活加快。结论 TMCC可通过促进钙通道的失活以及抑制钙通道的激活过程,浓度依赖性地恢复缺氧/复氧损伤引起的钙电流增大,其作用与胺碘酮相当,TMCC对钙电流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发挥抗心律失常的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通报》期刊2014年10期)

牛磺酸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改进牛磺酸镁的制备方法,从所尝试的各方法中选出最佳者。利用该方法所制备的牛磺酸镁开展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影响的实验,探究牛磺酸镁在抗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机制,以及牛磺酸镁可否“致心律失常”。方法:通过文献方法实验、镁氧化物酸性环境反应法、硫酸镁合成法和镁甲醇合成法,开展合成牛磺酸镁的系列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镁甲醇合成法为合成牛磺酸镁的最佳方法。即以甲醇镁和牛磺酸为原料,100~oC下搅拌加热回流1.5小时,所得产物采用加入甲醇、8 ~oC冷藏静置48 h等促结晶技术,获得二水合牛磺酸镁晶体。采取逆行主动脉灌注酶溶液消化法即Langendorff氏法对大鼠的单个心室肌细胞进行急性分离;于电压钳模式下,采取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记录牛磺酸镁不同浓度下对正常大鼠心室肌细胞和缺氧/复氧大鼠心室肌细胞I_(Na)的影响,其主要分为叁个浓度为低(100μmol·L~(-1))、中(200μmol·L~(-1))以及高(400μmol·L~(-1))。1.合成方法方面:(1)文献方法重现性实验产物一IR图谱与原料氢氧化镁接近;产物二IR特征峰与牛磺酸红外图谱相近;产物叁IR特征峰与牛磺酸红外图谱相近。产物一熔点384℃,无法检测镁含量;产物二熔程311~328℃,镁含量3.50%;产物叁熔程314~329℃,镁含量5.61%。(2)镁氧化物酸性环境反应法产物IR的特征峰牛磺酸图谱相近。产物熔程290~297℃,镁含量为1.37%。(3)硫酸镁合成法产物IR图谱与牛磺酸标准红外图谱相近,与MgSO_4红外光谱图比较,无相似特征峰。产物熔程292~297℃,镁含量2.89%。(4)镁甲醇合成法产物一IR图谱与Mg(OH)_2图谱相近。产物二IR图谱与牛磺酸红外图谱相近。产物一熔程297~311℃,镁含量4.62%;产物二熔点300℃,镁含量7.78%。2.牛磺酸镁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影响的研究TMCC使I_(Na)中的I-V曲线发生上移,其内向电流降低,并且在不同的测试电压下,其电流全部减小。曲线尚未发生平行移动,其形状基本未发生变化。TMCC在对正常I_(Na)抑制时特征为浓度依赖性抑制,其中于-45 mV除极电压下,分别下降为6.89%,12.84%及17.49%。TMCC对正常钠电流成浓度依赖性抑制,使I-V曲线上移,牛磺酸镁对钠通道具备抑制作用,但其效果较弱。3.牛磺酸镁对大鼠心室肌细胞在缺氧/复氧损伤模型钠离子通道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当大鼠的心室肌细胞处于缺氧或者复氧状态下时,将导致I_(Na)峰值下降,而I-V曲线发生上移,TMCC能通过其浓度依赖性将下降的I_(Na)恢复正常,进而使I-V曲线下移,并且不发生平行移动,曲线的形状不发生变化,依然处在原来的电流-压依赖关系,这意味着在不同的膜电位水平下,TMCC对I_(Na)作用具备一致性。胺碘酮也存在部分这样的作用机制。依据I_(Na)动力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缺氧/复氧状态下将导致激活的曲线发生右移,失活曲线发生左移,进而引起激活的速率下降,失活的速率上升,而TMCC(200,400μmol·L~(-1))以及24.24μmol·L~(-1)的胺碘酮能够将发生左移的失活曲线恢复正常,降低失活的速率,但其对激活状态尚无明显的影响。结论:合成方法1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存在着缺陷和不足,仍需开展实验做进一步的探讨。方法2和方法3的结果表明,存在原料反应不充分和产物中存在大量难以分离的杂质成分等问题。方法4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为最佳方法,反应条件为100℃下搅拌加热,反应时间1.5 h。析出结晶的条件为:甲醇环境中,8℃下静置48小时。选用最优选合成方法所合成的牛磺酸镁(100,200,400μmol·L~(-1))开展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的影响的实验。研究表明,牛磺酸镁对正常钠电流成浓度依赖性抑制,使I-V曲线上移,说明牛磺酸镁具有阻滞钠通道的作用。牛磺酸镁对钠通道的抑制作用较弱,表明牛磺酸镁是一种对钠通道作用温和的化合物。缺氧/复氧能够将I_(Na)峰值降低,I-V曲线的上移,表明此模型制备成功。TMCC恢复上述模型中的钠电流减小且I-V曲线下移的作用机制为对钠通道的失活过程所具备的浓度依赖性特征进行抑制,而胺碘酮的作用强度相当于TMCC的低浓度(100μmol·L~(-1))及中等浓度(200μmol·L~(-1))之间的作用强度。TMCC既能对正常的心机细胞的I_(Na)起到作用,并且能够使得处于病理状态下的细胞I_(Na)再次获得离子的平衡点,因此,TMCC不仅能够治疗心律失常,还能够降低伴发心律失常的风险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牛磺酸镁论文参考文献

[1].许明贤,张洁容,董伟,任卉芳,唐瑞娣.牛磺酸、镁离子及其联合用药对脂多糖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

[2].杨晓旭.制备牛磺酸镁的改进方法及牛磺酸镁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影响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8

[3].李燕,孙凯,安梦瑶,潘莹莹,孙涛.牛磺酸镁抗豚鼠尖端扭转型室速的作用研究[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18

[4].孙凯,李燕,安梦瑶,潘莹莹,康毅.牛磺酸镁抗豚鼠离体心脏2型短QT综合征作用的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8

[5].安梦瑶.牛磺酸镁配合物抗长QT综合征和短QT综合征心律失常作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7

[6].孙凯.牛磺酸镁抗豚鼠心肌细胞和离体心脏Ⅱ型短QT综合征作用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7

[7].李燕.牛磺酸镁抗Ⅰ型长QT综合征和尖端扭转型室速的作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7

[8].蔡兆斌,王福根,庄让笑,方红英,邵益丹.乙酰半胱氨酸牛磺酸镁盐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4

[9].丛恬駪,张铭慧,何海燕,尹永强,吴红.牛磺酸镁对缺氧/复氧致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异常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4

[10].张铭慧,尹永强,康毅,娄建石.牛磺酸镁对缺氧/复氧致大鼠心肌细胞钙离子通道异常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4

论文知识图

牛磺酸镁(100μmol·L-1)对大鼠...牛磺酸镁(200μmol·L-1)对大鼠...牛磺酸镁(400μmol·L-1)对大鼠...牛磺酸镁(400μmol·L-1)对大...牛磺酸镁(200μmol·L-1)对大...牛磺酸镁(100μmol·L-1)对大...

标签:;  ;  ;  ;  ;  ;  ;  

牛磺酸镁论文_许明贤,张洁容,董伟,任卉芳,唐瑞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