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夏年:北宋湖州祇园禅慧大师之考察论文

黄夏年:北宋湖州祇园禅慧大师之考察论文

浙江湖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佛教在这里一直非常兴盛,中国佛教史上的伟人也在这里不断涌出,先后有律宗的道宣,天台宗的仁岳,禅宗的皎然,净土宗的藕益大师,以及居士赵孟頫等人。此外,湖州也是中国观音崇拜的四大祖庭之一,据说现在的湖州城内的铁佛寺是妙庄公主出家地,一直受到了人们的尊崇,总之,湖州的佛教历史深厚,值得学术界关注。本文以宋代湖州祇园寺的禅慧大师的“行业录”为研究对象,做一粗浅的考察。

一、元照律师撰“东林禅慧大师行业录”

《芝园集》卷一“东林禅慧大师行业录”云:

大师湖州归安县东林吴氏之子,智印,讳也。复之,字也。少厌尘网,志慕超拔,父母奇之,乃听出家。年甫弱冠,礼祇园寺宗盛为师,未几,经业通利,比试得度,既而登坛禀戒,便欲裹粮负笈四出游学,无何,师老且死,遂嗣其居。

弗果先志,每以为恨,然凡遇知法有道之士,钦羡敬服,避席请教,一有所闻,则忻然顶受,拳拳不敢忘,于是经律论藏、戒定慧学,皆薄知其梗槩。中年闻净土教观,决能超绝诸有,至无退转,自是专勤礼诵,凝神系想,日无虚度。

瘦素通过受体而发挥作用。瘦素通过与其具有高亲和力的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也有的在局部以旁分泌或自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师天资质直,不喜巧言谄容,迎合人意,历掌众事,而公白廉慎,上下悦伏。身无妄为,语不轻发,道俗往还,止以因果死生之理,以相警励,由是闾里向风,率从善诱。

元符改号,暮秋月得疾,乃摒去人事,不接宾侣。扶羸牵强,不卧枕席,独于常课,愈加精至。一日,语其徒曰:“吾此疾不复起也。吾平居誓生赡养,时其至矣,宜集寺僧,以佛事相助。”十月二十一日辰时,寺众云拥,声磬讽《阿弥陀经》,殆至卷末,师乃加趺瞑目,泊然长逝。经夕神色如生,乡俗闻之,持香奔赴稽首,称叹不可遽。数寿六十九,腊四十五,弟子曰善钦、曰有邦、曰思尚,皆他适,独思坦者侍疾至终。越明年二月十一日,依天竺法火葬于近郊,收舍利葬于本居之后园,立塔以识之。

予元佑中以结界之命,甞至此寺,寓大师房数宵,因语及净业,师颇以为然,自此相别十余年,踪迹南北,殆不知师之在否? 比①“比”疑为“此”。坦者至,具道先师平生本末,袖出行状,请文为记。予追感不已,故为编缉。且欲以始终见证,警诸同道,庶几笃志,西想无复,自疑自障,致亏于发足耳。①CBETA,X59,no.1105,p.654,c4-p.655,a7。

作者元照(1048—1116) 大师是宋代高僧和律师,《佛祖统纪》卷二十九云:“律师元照,余杭唐氏。初依祥符鉴律师,十八通诵妙经,试中得度,专学毘尼。后与择映从神悟谦师,悟曰:近世律学中微,汝当明《法华》以弘四方。复从广慈才法师受菩萨戒,戒光发见(详见“才法师传”),乃博究南山一宗顿渐律仪。常布衣持钵,乞食于市,主灵芝三十年,众至三百。义天远来求法,为提大要授菩萨戒,会几满万,增戒度僧及六十会。施食禳灾,应若谷响,所至伽蓝必为结界。每曰:生弘律范,死归赡养,平生所得唯二法门。政和六年秋九月一日,集众讽《普贤行愿品》,趺坐而化。湖上渔人皆闻天乐,葬于寺之西北,谥大智,塔曰戒光。常谓其徒曰:化当世无如讲说,垂将来莫若著书,乃述《资持记》(释事钞) 《济缘记》(释羯磨疏) 《行宗记》(释戒疏) 《住法记》(释遗教疏) 《报恩记》(释兰盆疏) 《观无量寿佛经》,小本《弥陀》,皆有义疏,删定尼戒本,凡百余卷。杂著《芝园集》二十卷。”

二、禅慧法师与祇园寺

归安县在周朝为吴越地,后属楚国的菰城县,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为庆祝钱氏吴越国的归顺,将湖州府乌程县东南十五乡分出新置归安县,县衙旧址位于今湖州市中心骆驼桥东堍。

元照撰写的东林禅慧大师生平,只有《东林禅慧大师行业录》(以下简称《行业录》) 留存,不见于其它内外学典籍刊载。

PS培养液的制备:马铃薯20 g加入1 L超纯水煮沸至马铃薯完全烂软,纱布过滤后加入15 g蔗糖,加超纯水定容至1 L,每个三角瓶分装30 mL,然后置于121 ℃高压灭菌15 min备用。

“东林”不是寺名,是湖州归安县东林,号称“吴兴胜地”,即现在的浙江省湖州市南郊吴兴区东林镇。西邻东苕溪,南与德清县洛舍镇为伍,东通菱湖,距湖州20 公里、杭州60 公里。

“禅慧”,俗姓吴,字复之,智印是圆寂后的讳名。《行业录》称禅慧大师于“元符改号”年十月圆寂。“元符”是北宋哲宗赵煦的第三个年号,为1098年-1100年共三年,后为宋徽宗沿用。“改号”元年应为1098年。禅慧圆寂时为69 岁,反推回去他的出生年应为1029年,亦即宋仁宗执政、刘太后听政期间的天圣七年。“行业录”称禅慧大师“年甫弱冠,礼祇园寺宗盛为师。”男子20 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身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为“弱”。“甫”为刚刚,禅慧大师在刚满20 岁时就“礼祇园寺宗盛为师”。禅慧圆寂时僧腊四十五年,反推回去他受戒的时候应是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时年24 岁。

东林山北麓

山下的桑园村庄

了山宗盛禅师用禅宗的“一切现成”和“即心即佛”的思想来作答弟子,要弟子不要看待别人如何看待,也不要从人家那里得到答案,因为解脱的事情在于你自己,从心而入,就像“衣里明珠”关键是在“保护与爱惜”。修道的山僧听闻钟鼓声,无非是提醒自己不要妄想,如果有徒劳感还在于你自己的执著,而不是山僧没有教你。

祈园寺在山腰,为近年来在遗址上重新修复。寺院建筑沿山势跌宕起伏,殿宇形制中规中矩,院落洁净,花木扶疏,无有半点乱象。庙内的佛像以小巧精致见长,十八罗汉神采奕奕挺立壁上,别开生面。屋脊山墙处居然有塔巍峨,让人刮目相看。寺内的铁塔造型小巧玲珑,高约5 米,通体乌黑铮亮,塔身缀满浮雕佛像,仿楼阁式的塔檐下为匾额,檐角悬挂铃铛,须弥座上有“佛历二五四三年乙卯年九月二十六日”的建塔纪年,并与山顶孤高耸秀的湖州市重点文物锦峰塔争秀。③本处关于当代祗园寺的资料与描述,以及照片,全部来自于互联网上的红茶的博客《林壑烟雨江南云留连而忘返,东林山色清远画览胜方登顶》一文,网址为http:/ /blog.sina.com.cn/u/1447960202。此外,现在湖州市吴兴区还有东林镇祗园路,以资纪念。

启,是指启发诱导,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明确学习任务及学法,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备课时,可从课题入手,设计启的内容,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文章的“眼睛”认明方向。

2、.做好“数”与“式”的过渡。初中里学习的内容多是小学内容的扩展。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实际上好多都是关联的,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用字母表示数和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注意挖掘中小学数学本身的联系。如,对整数与整式、分数与分式、有理数与有理式、等式与方程、方程与不等式等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别,在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从而搞好知识间的过渡。

为了验证破坏准则的准确性,选取Ehab F. El-Salakawy所做的试验共涉及6个板柱节点试件,运用2.2中的承载力公式进行计算分析,以验证其准确性。

祗园寺山门

潇洒楼

万历《湖州府志》卷四云:“归安寺、祇园寺 县西南东林山,齐永平三年建,号大乘寺。宋治平二年改今额。”③万历《湖州府寺》卷四第三十九页。东林镇因东林山而得名,东林山与德清县洛舍镇隔漾相望,山麓河港交错,溪流密布,池塘水田相间,桑园村庄错杂,其山四周碧水环绕,佳景天成。这里的齐“永平”年号肯定有误,因为南朝萧齐王朝只有萧赜时期的“永明”(483年—493年) 和萧宝卷时期的“永元”(499年—501年) 两个带“永”字的年号,前者存在了11年,后者存在了3年。因为没有更具体地材料说明,就很难断定大乘是哪一个“永”字号的三年。此外,“大乘寺”也是很普通的寺院名,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例如唐代西安南城就有一个很出名的大乘寺,杭州④《补续高僧传》卷二十五,玄中猷法师于洪武中“主席于钱唐吴山大乘寺,道风大振。”(CBETA,X77,no.1524,p.527,b23-c3)与绍兴也有大乘寺,金陵(现南京) 也有大乘寺,特别是离齐朝时间不远的陈朝大乘寺曾经编了著名的《大乘寺藏录》,记载了许多译出的经典,例如龙树菩萨著的《大乘五阴论》一卷⑤《开元释教录》卷六,CBETA,T55,no.2154,p.539,a29-b1。又《开元释教录》卷十云:“又有陈朝大乘寺藏录四卷,并不知何人制作,似是当寺藏经略记,由委既扃,寺名为录,未可通行,故叙录次,阙而不载。(CBETA,T55,no.2154,p.574,a26-b5)。。祇园寺是在北宋英宗赵曙治平二年(1065) 改额的。《祖庭事苑》卷四云:“祇园。祇,此言胜氏,梵云僧伽蓝摩,此言众园,祇园寺之通称。由祇陀太子园造佛精舍,因以为名。”⑥CBETA,X64,no.1261,p.372,c18-19。祇园是印度佛教寺院的统称,佛教传入中国后被中国佛教界吸收,也用来称呼佛寺。为什么到了宋代以后大乘寺改回了印度寺院名,这其中或有什么说法? 唐代国家规定凡是寺院要有定额,以国家敕额为准,是为“有额寺院”。而社会上有人出于各种原因,自发建造属于私产的家庙,这些家庙就是“无额寺院”。宋英宗统在“治平三年诏一应无额寺院,屋宇及三十间以上者并赐寿圣为额(因寿圣节),不及三十间者并行拆毁。”①《隆平集》卷一。《佛祖统纪》卷四十五云:“英宗 治平四年,勅天下私造寺院及三十间者,并赐寿聖之額。”(CBETA,T49,no.2035,p.413,c24-p.414,a16)也就是说,寺院要达到三十间的规模,并得到朝廷的赐额,方能称寺。可以推知大乘寺虽然建造时间较早,但它是无额寺院。在宋代以后才被纳入了“有额寺院”,并赐额“祇园寺”。选择这一寺名,是因为佛陀能给众生增福添寿,祇“尊崇典祝,恨山灵之不守。倏堕荆蓁,仗护法之有知。忽开茅塞,向遭五逆之子。佛祖几以无依,今赖三尺之天,神人幸而有托。”②《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四十“重建祇园寺疏”,CBETA,X73,no.1456,p.757,c8-23。总之,我们很难断定东林山祇园寺具体建造的时间,但它是齐代建造,应是没有问题的。

三、祇园寺宗盛考察

宋代政权建立,对佛教加以适当保护,以此加强国内统治力量。从宋太祖开始下诏沙门殿试经律论义十条,全中者赐紫衣。太宗雍熙年诏天下系帐童行与剃度,今后读经及三百纸,方许系帐,特别是两浙福建路,每寺三百人,岁度一人,尼百人度一人,诵经百纸,读经五百纸为合格。真宗诏天下童行,试经业剃度到了仁宗时“诏试天下童行诵法华经,中选者得度。”①《佛祖统纪》卷五十一,CBETA,T49,no.2035,p.452,b14-p.453,b2。禅慧大师生活在仁宗颁布的天下童行诵《法华经》试经的时候,经过“比试得度,既而登坛禀戒。”

祈园寺铁塔

锦峰塔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华文化的大厦正是由汉字等一砖一瓦砌筑而成。时代的快速变迁,对这些文化载体有所冲击实属难免,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态度和措施去应对。就拿汉字来说,倘若对提笔忘字、提笔错字现象的关注仅限于一阵网络戏谑,任由碧瓦朱甍凋敝为残砖碎瓦,那将是时代的悲哀。这个意义上,关切“具字有几横”的讨论并非小题大做,而是希望全社会以一叶知秋的敏感,看到小讨论背后的大问题。

宋代《石门文字禅》卷二十一云:“今嗣法者自南台定昭、了山法光而下,诜诜辈出,棋布名山,方进而未艾也。”②CBETA,J23,no.B135,p.677,c3-6。《五灯全书(第34卷-第120卷)》卷七十七云:“径山宝峰了山浚禅师,南康星渚王姓。”③CBETA,X82,no.1571,p.410,a20-22。这里的“了山法光”、“了山宗盛”、“了山浚”都是指的法师,但他们相互之间有没有联系,因缺少材料,无法确知。“沩山”、“宝峰”、“南康”等在江西地区,其中“南康”属于“虔州”,“沩山”属于湖南长沙,“宝峰”如果是寺名,则应是江西省(洪州) 靖安县宝峰镇宝珠峰下的宝峰寺,为马祖道一禅师的重要道场,初名“泐潭寺”,又称“法林寺”,因该寺坐落在石门山内,有“石门古刹”之称。《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二称了山宗盛是“洪州泐潭山谦禅师法嗣”,“宝峰了山浚禅师”应与“泐潭山(道) 谦”是一法脉。

有关文献年代分布如下:2009年179篇;2010年222篇;2011年301篇;2012年181篇。

又《禅林僧宝传》卷十二云:“荐福古禅师。”西州人,传失其氏。少为书生,博学有声。及壮,以乡选至礼部,议论不合,有司怒裂其冠。从山水中来,客潭州丫山,见敬玄禅师,断发从之游。”①CBETA,X79,no.1560,p.516,a3-6。《补续高僧传》卷六说荐福承古“客潭州了山。”②CBETA,X77,no.1524,p.409,c16-18。“潭州”即沙湖南长沙,“了山”与“丫山”互用。

历史资料的混乱主要表现在“了山”与“丫山”的用法。《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五十五云:“双秀山,在大庾县东北二十里,旧名了山,两峰尖削,形若马耳,山产怪石。”隋开皇十年(590) 改安远郡为大庾县,隶属广州总管府始兴郡。十六年(596)废始兴郡,大庾县改为大庾镇,入虔州南康县。唐神龙元年(705) 复为大庾县,隶属江南西道虔州。宋淳化元年(990),为南安军治。元至元十四年(1277) 改南安军为南安路总管府,大庾为府治。民国元年(1912) 大庾县直属江西省。1957年2月9日,国务院批准大庾县更名为大余县。1997年起,属赣州市所辖。《明一统志》卷五十八云:“双秀峰,在府城北二十里,两峰尖耸,如马耳,然旧名丫山。”现在大余县有“丫山风景区”,可见江西赣州对“了山”与“丫山”两名都曾经使用过。

图3为UHPC的28 d抗压强度与气泡含量和气泡平均直径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可以发现,UHPC的28 d抗压强度随着硬化混凝土中气泡含量或者气泡平均直径的减小而不断提高,而且抗压强度与气泡含量或气泡平均直径之间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因此,在制备超高性能混凝土过程中,通过掺入适量消泡剂减少气泡含量和气泡尺寸可以有效提高基体强度。

《为霖道霈禅师餐香录》卷二“丫山晦杲禅师语录序”云:“晦杲禅师怙公,久依博山法席,深有所证入。……闻其出世罗浮、丫山两处,道风大播。”③CBETA,X72,no.1439,p.627,c5-p.628,a3。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二载“虔州了山宗盛禅师”的法语是:

使用“丫山”为名的地方还有以下几种:

此外《明一统志》卷四十五云:“余粮山,在嵊县北一十五里,一名了山。山产禹余粮石,下有了溪。”《浙江通志》卷一百四云:“禹余粮 治绍兴府志,嵊县丫山产。”“嵊县”为绍兴地区,现距湖州不远。《大清一统志》卷六十六云:“了山在仪征县西四十里,旧志以两峰相对而名,俗呼奶山。唐光启中蔡州贼将孙孺尝屯于此,今叅址犹存方。”《明一统志》卷十二云:“丫山在仪真县西四十里,两峰并峙,故名。”仪征在江苏镇江,距湖州更远,可见同时使用“了山”与“丫山”二名的地方很多。

《山堂肆考》卷一百九十三:“茶谱宣州宣城县有丫山,形如小方饼横铺,茗芽其上。其山东为朝日所烛,号曰阳坡。”

《大清一统志》卷三百四十一云:“丫头山,一名丫仙山,一名丫山,在溧阳县西北八十里。周回三十里,髙一百八十五丈,其山两峰,峩然齐高,如髻耸,秀可观。”

《湖广通志》卷七云:“ (兴国州) 大丫山、小丫山俱州北五十里。”

以上几种“丫山”除了《为霖道霈禅师餐香录》的记录与佛教有关,还需要再考外,其它“丫山”似与佛教无关,此处不再讨论。

1.整车销售+自充电模式。该模式是电动汽车生产企业将电池和裸车一起销售。该模式下能源供应商建立基础充电设施,由车主自行充电和维护电池,这种模式主要是“白天开车,晚上充电”。在这种情况下有几点弊端,首先,当电动汽车普及到一定程度时,大家都集中在下午下班或者晚上充电,这时供电压力很大,对城市基础用电容易产生不好的影响。其次,当车主自行充电时,很难对电池进行保养,电池使用效率大大降低,本来每组电池可以使用500次,变为可能使用200次就不能使用了。这导致电动汽车的使用价格明显高于传统汽车,并且还没有传统汽车方便,使得市场竞争力低下。

禅慧的师父宗盛法师,生平不详。宋代禅宗的灯录有“了山宗盛”禅师,也称“丫山宗盛”禅师。按《五灯会元》记载,了山宗盛属于“南岳下八世”或“青原八世”,清代《禅宗正脉》将其划在了云门宗里。了山宗盛禅师的籍贯,有二种说法,《五灯全书(第1卷-第33卷)》卷三十二称“虔州了山宗盛禅师”,《五灯严统(第10卷-第25卷)》卷十五和《五灯会元》卷十五都称“虔州丫山宗盛禅师”,《建中靖国续灯录目录》卷一称“处州了山宗盛禅师”,但《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二又称“洪州泐潭山谦禅师法嗣虔州了山宗盛禅师”。在古汉语繁体字中,“虔”与“處”两字写法相近,极易用相混,而这两个字又分别代表两个不同地方,“虔州”则指江西赣州,处州则指浙江丽水,两地相差距离甚远,但都是佛教兴盛之地。

问:”古人面壁,意旨如何?”师云:“为儞要问。”问:“如何是衣里明珠?”师云:“切宜保借(疑“惜”)。”问:“如何是沙门端的事?”师云:“不要问别人。”问:“如何是解脱门?”师云:“从遮里入。”

上堂。钟声清,鼓声响,早晚相闻休妄想,荐得徒劳别问津,莫道山僧无伎俩。咄①CBETA,X78,no.1556,p.652,c12-19。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受到基站和ATS中的ProSe服务器共同控制,列车之间的D2D通信的资源分配、流程控制、信令交互都能比较顺利地进行,但是如果通信网络或者ATS系统故障,此时D2D通信可能失去了ProSe服务器的控制,需要额外措施保障行车安全。在通信网络或者ATS系统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出于安全考虑,处于故障区域中的列车应启动应急措施,减速或者制动停车并切换为CM(超速防护下的人工驾驶模式)或者RM(限制人工驾驶模式)受人工控制。考虑到出现的故障可能是局部故障,为了兼顾全线的运行,同时还要兼顾故障时列车与现场的反应时间、运营效率以及运行安全,引入列车自组织列车识别与D2D通信方式。

此外,“禅慧大师”在宋代有好几位,例如遵式因弘扬天台教观益盛于吴越,“绍兴三十年□赐号曰懴主禅慧大法师,塔名瑞光。”①《四库全书》本《咸淳臨安志》卷七十。还有“禅慧,名山人,元符间郡守吕由诚以僧勅戏之,卽削髪。明日住天宁寺长老,叩以佛法,……著有禅慧语录行世。”②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四川通志,卷三十八之三。这二位禅慧大师虽然与东林禅慧为同辈人,但是并不是同一人。

以上是了山宗盛的情况,这位“宗盛”是不是祇园寺宗盛,恐怕很难得出结论。按“行业录”所说,禅慧禅师出家以后“便欲裹粮负笈四出游学”,但是顾及到师父已经年老,而且很快就圆寂了(“师老且死”),就放下了出外游学的想法,住在寺院(“遂嗣其居”)。这说明祇园寺宗盛法师在佛法上对禅慧法师影响不大,而且宗盛法师的佛学程度似乎不高,正是此原因(“弗果先志”),禅慧禅师一直“每以为恨”耿耿于怀,故碰见有学问的人,尊敬请教,他的佛学知识就是在广泛请教诸家基础上而得到的,元照法师说他“于是经律论藏、戒定慧学,皆薄知其梗槩”,似乎是说他的佛教知识有些杂乱,不成系统。

四、禅慧智印之考察

元照法师又说他与禅慧法师在“元祐中”在祇园寺相见。元祐是宋哲宗赵煦的第一个年号,一共九年,为1086年—1094年。“元祐中”约于1090年间。元照提到已经十年没有见到禅慧法师,可知“元祐中”应是1088年间,这时元照法师住在祇园寺禅慧大师的房间数霄,与禅慧讨论净土的学问,这对禅慧触动很大,引起了禅慧的重视。又湖州因有霅溪,又称霅川、霅水,《佛祖统纪》卷二十七云:“智印居霅川祇园,常想念净土旦夜无间,病中集众讽弥陀经,甫毕加趺合掌而化。”②CBETA,T49,no.2035,p.280,c28-29。这个记载与元照写的“行业录”是一致的,印证了元照所说的禅慧“中年闻净土教观,决能超绝诸有,至无退转,自是专勤礼诵,凝神系想,日无虚度。”

还有一些资料记载了与“智印”有关的情况,例如宋杜范着有《清献集》诗文别集二十卷,有诗“会稽智印大师可升复为僧正因寄”。③诗为:“突兀浮图烈焰焚,入云千尺一朝新(越塔遭火今巳复旧),闻师领众非辜罢,今复如初慰越人。”参见钦定四库·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 《清献集》卷五。杜范,字成己,黄岩人,嘉定元年进士,官至右丞相。清献,其谥也。嘉定(1208年-1224年) 是南宋皇帝宋宁宗的最后一个年号,共计17年,与宋元符元年(1098) 相差110年,显然这里的“智印可复”大师不是湖州智印。

沈辽(1032—1085),字睿达,宋钱塘(今余杭) 人,与《梦溪笔谈》作者沈括是同族兄弟,撰有《云巢集》20卷(现存10卷)。沈辽比禅慧小3 岁,又比禅慧早去世13年,两人生活在一个时代。沈辽曾撰写“送智印师还会稽”云:“穷居谢世事,浩荡如孤云。生计委梦幻,焉能履纷纷。上人远来过,髙谈纾所闻。天上曼陁华,吾知悦清芬。至理有神仙,会为贝多文。法力浩无边,谅能抗三军。鼎新布金地,檀施咸欣欣。翩然揖归袂,吾固殊其群。浮杯渡天堑,归路稽山根。昨夜一尺雪,佳气生锄耘。拥毳可待饱,尚应事修焚。后会复何时,相望此江濆。吾已与心约,行当宅榆枌。他年白莲会,何惭张隠君。”①《云巢编》卷一。沈辽的诗细说了智印大师来拜访他时的情况,大师住在孤远的地方,来到杭州与他高谈阔论,天上曼陀罗,地上贝多文,因为大师的布施,让众人咸感欢欣,作为当地居士群中的一分子,沈辽倍感珍惜,分别即为相约,白莲净土陀罗花。

总之,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知识产权制度具有较大的契合度,我们应该利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法律上的保护。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宋代“湖州吴兴郡”和“越州会稽”都属于两浙路,会稽智印法师应是通过童行考试后而出家的,所以他应该熟悉《法华经》。《法华经》里讲到了曼陀罗华,②《法华光宅疏》一曰:“曼陀罗华者,译为小白团华。摩诃曼陀罗华者,译为大白团华。”《法华玄赞》二曰:“曼陀罗华者,此云适意,见者心悦故。”《慧苑音义》上曰:“曼陀罗华,此云悦意华,又曰杂色华,亦云软华,亦云天妙华。”故被会稽智印用来阔论。会稽智印法师也是修行白莲会,崇尚净土之人。沈辽在《越州永福院大像賛》中说智印法师于嘉祐六年(1061) 将越州宝积寺的大殿内佛像在会稽地方官长兴公的支持下,把大佛像移到了“稽山”的永福院。③此事记录为:“既将大治学宫,乃取宝积之旧殿以为孔子殿,顾视其中,则大像岿然在焉;或谓公儒者必毁之。公曰:夫功难成而易坏,前人历年而成之,吾一旦而坏之,顾未足以抑浮屠,而徒伤前人之功。且浮屠之法方行于天下,而塔庙之役未有禁也,坏于此将成于彼使徙而归之,其徒是可省十万之赀于后也。于是永福智印师闻而谒公,愿得以归永福之正殿。曰为是殿十有六年矣,而大像不能成,计其费盖千万也,今愿因公而成焉。公许之,为命工度作,凢佣役之费,悉取之其徒。二月癸巳,先迁中躯,其修丈有八尺,大有十三围,其重莫能胜计,乃作樏车于陆,方舟于河,以迁山动风旋,隠隠隆隆,人不知其功。三佛以次迁逮,诸菩萨弟子凢十。有二躯以及四壁楣帯奥窔之像,或突或绘,咸因彼寘。此小则寻尺,大至逾丈,皆不失毫厘。有若其素,金相玉毫,大裓重襦堂堂乎,正位端严跂立之,侍冠胄撄甲之神森然在列。六月壬申,乃讫工内外完具,焕若新焉。观者夔夔,稽首瞻仰,咸以是为大事胜缘,非偶然脗合者,不可以知见道也。于是时长者之施日,以大来重屋崇崇,中严外隆,爰及别殿,增庳为穹,不亟其力而靡不庸。”(《云巢编》卷六。)后来长兴公迁到杭州高就,“智印始欲其事,乃来请文于余(沈辽)。”④《云巢编》卷六。沈辽与禅慧智印岁数相当,并且生活在同一时期,但是沈辽已经明确指出这是“永福智印”,元照法师又在“行业录”里专门谈到:“智印,讳也。”生曰名,死曰讳。讳者为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如汉讳武帝,名“彻”讳“通”。柳子厚讳“宗元”。可知禅慧智印之“智印”是在他圆寂后而取得的号,不是生前所得到的“名”。顺便说,湖州铁佛寺曾在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 命名为“广福观音院”,内供铁观音像。①《湖州市志》第四卷第181页。

欧阳修(1007~1072) 是中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欧阳修出生比禅慧智印早22年,去世也早26年,但是他活着的大部分时间,禅慧智印也在世。欧阳修在《文忠集别集》里写有“予久欲逰仰山而未暇,行者智印写真求赞”②全诗为:“家居只在仰山旁,自笑痴蝇冻守窗。也解分身千百亿,从来一月印千江。”《文忠集》卷四十五。和“僧智印写乘成、平园、仰山三人真求赞(嘉泰三年正月甲寅)”③全诗为:“四海弥天两诞夸,人三为众转周遮。明知诸相皆虚妄,弄假为真有甚耶。”《文忠集》卷四十五。二诗。欧阳修是辟佛之人,他给自己取“六一居士”,并不是说的佛教居士,而是指一生中的六种愿望。④欧阳修作《六一居士自传》云:“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 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 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虽然欧阳修辟佛,但也与僧人也有交往,这位求欧阳修写“赞”的智印法师,应该是与欧阳修的关系不错之人,因为智印法师两次求欧阳修写赞,而且写与仰山有关的僧人,很可能这是一位沩仰宗系的法师。欧阳修是江西吉州人,自述“家居只在仰山旁,自笑痴蝇冻守窗。”仰山是欧阳修的家乡,他答应写“赞”,但是这位仰山智印法师肯定不是湖州智印,前已说过湖州智印的法号是他圆寂后再讳的。

五、禅慧之弟子考察

“行业录”称禅慧的“弟子曰善钦、曰有邦、曰思尚,皆他适,独思坦者侍疾至终。”也就是说禅慧一生收了弟子四人,其中善钦、有邦、思尚三人后来离开了禅慧,只有思坦一人一直留在了禅慧身边。

灯录记载襄阳孙氏子长芦宗赜禅师有弟子蒋山善钦禅师。宗赜生于嘉佑元年(1056),从真州长芦法云法秀(1027——1090) 禅师出家,在长芦应夫广照门下开悟。广照为青原法嗣,宗赜实为禅宗青原下十二世、云门下第六世传人。真州长芦是传播云门禅法的重要据点。法云法秀约与禅慧法师生卒年相当,为同时代人。宗赜约晚于禅慧28年生,他的弟子蒋山善钦禅师是否与湖州禅慧有关系,因僧传只有其名字,没有传记,故不好判别。

灯录又载,杭州灵隐山南院慈济文胜禅师法嗣有越州新昌石佛有邦禅师。文胜禅师,“俗姓刘氏,婺州人也。幼岁出家受具,造云居山齐禅师法席。”①《天圣广灯录》卷二十九,CBETA,X78,no.1553,p.566。天圣四年(1026) 圆寂。湖州禅慧于天圣七年(1028) 出生,此时文胜禅师已经圆寂,故其弟子石佛有邦不可能与禅慧有交集。

《佛祖统纪》卷十一载天台宗“法师思尚,早从净慧,妙尽其道。政和元年诏居上竺,赐号圆悟。讲说简明,学者所仰,尝曰:吾宗义学也,不旁通儒典,而事讲业者,吾恐未尽其义。苟义有未尽,其意何所在? 得意亡言,自是学成之人。若初心向学,须先寻文义可也。”②《佛祖统纪》卷十一,CBETA,T49,no.2035,p.212,c12-17。“政和”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政和元年是1098年,此时湖州禅慧刚刚圆寂三年,思尚就到了上天竺。僧传记载思尚的师父是明智法师的弟子思义净慧。熙宁四年朝廷赐思义紫服,号净慧。天台宗字号法脉传承的宗谱制订晚于北宋,明末中兴天台之祖幽溪传灯大师撰《灵山正脉》,推演了六十四字的天台宗法脉传承辈分为:“真传正受,灵岳心宗。一乘顿观,印定古今。念起寂然,修性朗照。如是智德,体本玄妙。因缘生法,理事即空。等名为有,中道圆融。清净普遍,感通应常。果慧大用,实相永芳。”又衍表行偈六十四字为号:“大教演绎,祖道德宏。立定旨要,能所泯同。功成谛显,了达则安。万象海现,孰分二三。初门悟入,化法遂行。己他益利,究极彰明。源深流远,长衍纪纲。百千之世,恒作舟航。”在传衍的字号里面没有“思”字。“思义”与“思尚”虽然同有“思”字,但并不影响二人的师徒关系。净慧于元佑三年(1088) 圆寂,早于禅慧圆寂10年,思尚也是在净慧圆寂后而去了上天竺。思尚接续天台宗教学传统,以讲说著名于世,主张“得义忘言”为最高境界,这些描述似乎与湖州禅慧力修的净土行为不同,此思尚应不是禅慧弟子思尚。

沙门思坦是唯一陪伴在禅慧身边的弟子。禅慧圆寂以后,思坦一直在寺院里,又请元照为禅慧作传。天台宗僧为《楞严经》作注的是“赵宋桐洲沙门思坦”。有人认为“思坦”应是“怀坦”,“今本讹为思坦”,③《楞严经疏解蒙钞》卷一,BETA,X13,no.287,p.504,a19-b1。亦即“桐洲法师(讳思坦)”。④《楞严经圆通疏》卷一,CBETA,X12,no.281,p.691,a9。明代钱谦益认为“南渡已后,禀学台宗者,竹庵可观,得法于车溪,大慧称为教海老龙,虽其搜剔苦心,未免葛藤满纸。观之嗣,为北峰印,印之后,为桐洲坦。”⑤《楞严经疏解蒙钞》卷一,BETA,X13,no.287,p.504,a19-b1。宋代天台宗山家系分为三支,南屏系是重要一支,竹庵可观(1092~1182) 是南屏系僧人,于禅慧圆寂前6年生。思坦是竹庵可观的第三代弟子。如果按照思坦是讳名,那么这位思坦就不是禅慧的弟子了。

此外,苏东坡记载北宋神宗赵顼熙宁五年(1072 ) 秋,杭州太守陈述古为治理钱塘六井“乃命僧仲文、子珪办其事,仲文、子珪又引其徒如正、思坦以自助凢出力,以佐官者二十余人,于是发沟易甃,完缉罅漏,而相国之水大至坎满溢流,南注于河千艘,更载瞬息百斛,以方井为近于浊恶而迁之……”①苏东坡《钱塘六井记》,《东坡全集》卷三十五。又苏东坡撰“乞子珪师号状”云:“熙宁中,六井与沈公井例皆废坏,知州陈襄选差僧仲文、子珪、如正、思坦四人董治其事,修完既毕,岁适大旱,民足于水为利甚博,臣为通判亲见其事。”(《东坡全集》卷五十八)熙宁年间是禅慧活着的时候,湖州思坦一直在禅慧的身边,这位参与治理钱塘六井的僧人思坦是仲文或子珪的弟子,也不是禅慧的弟子思坦。

六、结语

宋代是中国佛教的又一个峰期,这一时期的佛教以禅宗发达为重要标志之一。江南地区的佛教除了原有的天台宗在这一地区得到了继续发展之外,禅宗则是这一地区又一更加重要且有影响的形态。湖州是佛教的重镇,以现有的资料来看,律宗与天台宗是这一地区最重要的佛教特色。禅宗在这里的影响虽然亦在,但是有全国性或宗门性影响的大禅师并不多。湖州祇园寺,建在北齐,到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仍然还在,这本身就是一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中国佛教史上的寺院一直受到社会动荡的影响,或焚于兵火,或在自然灾害中倒塌,但是祇园寺却在经历了这些不幸之后,最终留存下来,至今仍然挺立在湖州大地,值得庆幸。

祇园的禅慧大师在中国佛教史上不是一位有名的僧人,如果没有碰见元照大师为他写了“行业录”,这位大师也许只能默默无闻了,乃至最后被湮没了。幸运的是他最后被记录下来了,我们通过历史资料知道他是一位修持净土念佛的法师,持戒甚严,信仰弥坚,不喜巧言谄容,待人诚恳,宣传因果死生之理,上下悦伏,闾里向风,率从善诱,禅慧大师的生平事迹没有全部被揭载于僧传,其弟子们的生平也没有记录下来,但是中国佛教正是在这些众多不知名的法师们努力下而不断得到发展,特别是在远离政治文化中心的地区,许多不见经传的法师成为推动中国佛教发展的中坚力量,湖州的禅慧法师及其弟子就是其中的贡献者之一。

标签:;  ;  ;  ;  ;  ;  ;  ;  ;  ;  

黄夏年:北宋湖州祇园禅慧大师之考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