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土论文_曹殿云,兰宇,杨旭,赫天一,刘遵奇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稻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稻,组分,临高,土壤,腐殖质,红壤,肥力。

水稻土论文文献综述

曹殿云,兰宇,杨旭,赫天一,刘遵奇[1](2019)在《生物炭调节盐化水稻土磷素形态及释放风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生物炭施用对盐化水稻土磷素形态及释放风险的影响,以滨海草甸盐化水稻土为基础,结合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用量生物炭还田方式(CK:0 t·hm~(-2);B1:20 t·hm~(-2);B2:40 t·hm~(-2))条件下土壤磷含量、组分特征及磷素释放风险。结果表明:生物炭能提高土壤全磷、有效磷、总有机磷和总无机磷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11.40%~35.70%、28.96%~46.63%、11.30%~29.19%和10.54%~25.98%。生物炭提高了土壤NaHCO_3浸提态磷(Ca_2-P)、NH_4AC浸提态磷(Ca_8-P)和NH_4F浸提态磷(Al-P)含量,随着施炭量的增加而增大,且各处理间差异显着;当施炭量为20 t·hm~(-2)时,土壤NaOH-Na_2CO_3浸提态磷(Fe-P)和闭蓄态磷(O-P)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施用生物炭对H_2SO_4浸提态磷(Ca_(10)-P)无显着影响。生物炭显着提高了土壤活性有机磷(LOP)和中等活性有机磷(MLOP)含量,但显着降低了土壤中等稳定性有机磷(MROP)含量,当施炭量为40 t·hm~(-2)时,土壤高等稳定性有机磷(HROP)含量最小,且显着低于其他处理。本试验中土壤的活性Al[Al(ox)]和活性Fe[Fe(ox)]均处于较高水平;施用生物炭显着提高了土壤磷吸持指数(PSI),增加了土壤固磷能力;土壤磷吸持饱和度(DPSS)为6.81%~8.34%,土壤磷释放风险指数(ERI)为54.55%~61.67%。综上所述,在本文试验条件下,施用生物炭可以改善盐化水稻土磷素状况,且不会增大土壤磷素释放的风险。(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唐贤,蔡泽江,徐明岗,文石林,高强[2](2019)在《余江县水稻土剖面酸缓冲性能与酸化速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在剖面层次上的缓冲性能特征及酸化速率大小,以红砂岩和河流冲积物母质发育的水稻土为对象,测定不同层次(0~20、20~40、40~60、60~80 cm和80~100 cm)土壤的pH、有机质、全氮、阳离子交换量和酸碱缓冲容量,定量比较不同母质和不同土层酸碱缓冲容量的变化及差异。结果表明:以红砂岩和河流冲积物母质发育的水稻土酸碱缓冲容量在0~20 cm土层比80~100 cm土层分别显着升高10.14 mmol·kg~(-1)和4.18 mmol·kg~(-1),且随着水稻土初始pH(不加酸碱的pH)的增加,其酸碱缓冲容量也呈增加趋势。在0~20 cm土层,红砂岩母质发育的水稻土酸碱缓冲容量比河流冲积物母质显着增加7.38mmol·kg~(-1);在20~100 cm土层,2种母质发育的水稻土酸碱缓冲容量无显着差异。红砂岩母质发育水稻土表层酸化速率(0.78kmol H~+·hm~(-2)·a~(-1))大于河流冲积物母质(0.36 kmol H~+·hm~(-2)·a~(-1))。水稻土酸碱缓冲容量与pH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交换性盐基总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全氮和交换性酸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水稻土pH与有机质、全氮和交换性酸呈极显着负相关,与交换性盐基总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阳离子交换量无相关性。研究表明,酸碱缓冲曲线可以很好地反映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在不同土层上对加酸、加碱量的敏感程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2种母质的酸碱缓冲容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在0~20 cm土层,红砂岩母质发育的水稻土酸碱缓冲容量和酸化速率最高,其酸碱缓冲容量主要与初始pH、有机质、全氮、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盐基总量和交换性酸有关,且2种母质发育水稻土均处于铝硅酸盐矿物分解和交换性盐基离子缓冲阶段。(本文来源于《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段永蕙,刘娟,刘惠见,张淑香,张乃明[3](2019)在《红壤性水稻土磷素淋溶流失特征及环境阈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不同磷含量水平下红壤性水稻土磷素淋溶流失特征及土壤磷素环境阈值。【方法】选取低(P1)、中(P2)、高(P3) 3个磷素水平的红壤性水稻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土柱渗漏试验方法,研究磷素在水稻土剖面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壤渗漏液中总磷(TP)和可溶性总磷(TDP)的含量、流失量特征以及土壤磷素环境阈值。【结果】不同磷素水平红壤水稻土全磷和Olsen-P含量在0~60 cm都有不同程度的累积,在土壤剖面上大致呈现出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磷素累积量逐渐减少后趋于稳定的趋势;从土壤渗漏液中不同磷形态的含量特征来看,不同磷水平水稻土渗漏液中TP、TDP和PP含量和流失量都呈现出P3> P2>P1的特点,与土壤表层Olsen-P含量分布规律一致;红壤性水稻土发生淋溶时的土壤磷素环境阈值为50.34 mg/kg。【结论】滇中红壤性水稻土可能存在磷淋失风险,且土壤中磷素Olsen-P含量越高,淋失风险越大。(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吴颖琦,姜佳燕,顾国平,章明奎[4](2019)在《水稻土种植苗木后水耕表层发生学性状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和杭州市萧山区选择了9组水田与苗木地成对对比土壤和48个具不同苗木种植时间的系列土壤样点,研究了种植苗木后水稻土水耕表层发生学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稻土种植苗木后,除土壤水分状况发生改变外,水耕条件下形成的水耕表层特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犁底层消失、犁底层与耕作层的容重比变小及土壤结构体表面锈纹锈斑下降可在种植苗木后较短时间内发生;而土壤无定形氧化铁含量下降及氧化铁活化度的下降是1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最后水耕表层的特征完全消失。(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20期)

王莹莹,张昀,张广才,高晓丹,叶超[5](2019)在《北方典型水稻土有机质及其组分演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我国北方淹育型水稻土在开垦耕种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及其组分的演变特征,为提高水稻土有机质的品质、合理利用水稻土及提高其生产潜力、建设高产稳产稻田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本研究以辽宁省各地棕壤和草甸土上发育的不同开垦年限淹育型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田间定点试验及室内测试分析等手段,研究了开垦年限对水稻土有机质含量与组成及其腐殖质特性的影响。【结果】水稻土耕层有机质总量(SOM)随开垦年限的增加维持在18.60~26.30 g/kg之间,与开垦年限无显着相关关系(P> 0.05),但易氧化有机质含量占有机质总量的比例(ROM/SOM)均在50%以上,并且随水稻土开垦年限增加而下降,降幅为18%~20%;有机质氧化稳定系数(Kos)均在1.2以下,随着水稻土开垦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增幅为52%~57%,胡富比(HA/FA)及胡敏酸相对色度(RF)随开垦年限增加而增大,但胡敏酸活化度(AD)和土壤腐殖质的松/紧(LCH/TCH)明显下降。【结论】北方水稻土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稳定性增加,活性降低,耕层土壤对养分的供、贮能力减弱,土壤肥力水平下降,限制了北方水稻土生产潜力的发挥,应通过耕作管理和有机无机肥料配施来防止或减缓水稻土肥力的下降。(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6](2019)在《我国东部四个气候带水稻土中微生物残留物对有机碳积累的贡献研究获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可以通过合成代谢作用将不稳定的有机碳转化为自身细胞组成,通过细胞的生长和死亡过程最终以微生物残留物形式对稳定有机碳库有重要贡献,但真菌和细菌残留物在此过程中的贡献随气候带的改变不清楚。我国水稻土从北向南跨越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四个气候区,不同气候区耕作强度和气候条件差别(本文来源于《江西饲料》期刊2019年05期)

曹明,张雪彬,陶凯,杨小锋,柯用春[7](2019)在《强还原条件下秸秆还田量对南繁水稻土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强还原条件下,设置不同水稻秸秆量还田,按照0、2.5、5.0和7.5 t/hm~2水稻秸秆还田,淹水覆膜后,测定水稻土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指标变化,研究秸秆还田量对水稻土土壤肥力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为南繁水稻土秸秆还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淹水覆膜(强还原处理)可有效提高酸性土壤pH值,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水平,同时秸秆还田可显着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提高土壤中细菌数量,对杀灭土壤中真菌效果明显。秸秆还田量仅直接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真菌数量。在南繁水稻土壤保护和改良时,按7.5 t/hm~2水稻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土壤细菌数量最大、真菌数量最小,效果最明显。(本文来源于《热带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秦飞鸿,黄江中,刘康,刘鸿安,陈守森[8](2019)在《粘重型水稻土改良种植蓝莓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粘重型水稻土改良种植蓝莓提供借鉴,介绍了蓝莓对土壤环境的要求,粘重型水稻土改良种植蓝莓方法。(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19年10期)

洪思诚,李建宏,张婧旻,赵庆杰,李伯凌[9](2019)在《热带地区成土母质对水稻土不同粒级组分及其铅吸附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热带地区不同成土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其各粒级物理组分中理化性质、矿物组成差异以及其对铅形态的影响机制,选取两种不同成土母质(花岗岩与玄武岩)的水稻土,通过湿筛法将未添加铅和添加铅老化土壤分为5个物理组分(2—0.25、0.25—0.05、0.05—0.01、0.01—0.001 mm、<0.001 mm),测定其理化性质,通过BCR连续提取法测定土壤老化后的铅化学形态,通过XRD与SEM-EDS分析各物理组分的矿物质组成与老化后铅的分子形态。结果表明,玄武岩水稻土中有机质、CEC与游离氧化铁含量分别较花岗岩水稻土高出21%、13.2%与114%,且玄武岩水稻土对重金属铅的吸附量与吸附形态的稳定性均强于花岗岩水稻土;随着粒径的减小,各物理组分中的有机质含量、CEC与游离氧化铁含量显着升高。两种不同成土母质土壤的矿物组成存在巨大差异;随着粒径的减小,各物理组分中的原生矿物减小,粘土矿物增多,硅含量减少,各金属元素增多。土壤加铅老化培养后,两种土壤中铅的主要化学形态均为弱酸提取态与可还原态,共占全量铅的83%(SG)与85%(SB);随着粒径减小,两种土壤各物理组分中铅各化学形态与吸附量均增加;可还原态铅占比逐渐增加,而弱酸提取态的比例却逐渐下降,在<0.001mm组分中,可还原态铅成为最主要的化学形态,分别占55%(SB)与63%(SG)。XRD数据显示,磷酸铅与硅酸铅为两种土壤中铅的主要分子形态;随着粒径减小,硅酸铁铅、磷酸铁铅、硅酸铝铅与硅酸铅钙等晶体峰开始出现,在0.01—0.001mm与<0.001mm组分中,原有的硅酸铅峰消失。对比两种不同的成土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其成土母质的不同造成的组成性质差异,使玄武岩水稻土对铅的吸附能力强于花岗岩水稻土,且吸附形态更为稳定;粒径较小的土壤物理组分对铅的吸附能力较强,且吸附的形态相比大粒径土壤物理组分而言更为稳定。因此,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因其各物理组分的组成性质差异导致对铅的吸附能力与形态存在显着不同,最终改变着重金属的生态环境行为。(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陈英泽,张冬明,潘孝忠[10](2019)在《临高县水稻土的养分特征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临高县及类似地区土壤养分资源的综合评价和科学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以2013年临高县土地利用现状空间数据为基础,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提取耕地现状数据,迭加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数据,并兼顾空间均匀分布的原则,对1 909个样点土样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进行分析,并按全国第2次土壤普查养分含量及其丰缺等级分极标准评价土壤养分丰缺状况。结果表明:临高县水稻土的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变幅分别为3.7~7.7、0.9~60.7g/kg、32.9~389.2mg/kg、0.9~210.7mg/kg和9.6~581.2mg/kg;全县水稻土整体偏酸性,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为中等水平,碱解氮含量较丰富,速效钾含量缺乏。临高县水稻生产上应采取稳氮、补钾和减磷的综合施肥措施,提高水稻土的肥力水平,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水稻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明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在剖面层次上的缓冲性能特征及酸化速率大小,以红砂岩和河流冲积物母质发育的水稻土为对象,测定不同层次(0~20、20~40、40~60、60~80 cm和80~100 cm)土壤的pH、有机质、全氮、阳离子交换量和酸碱缓冲容量,定量比较不同母质和不同土层酸碱缓冲容量的变化及差异。结果表明:以红砂岩和河流冲积物母质发育的水稻土酸碱缓冲容量在0~20 cm土层比80~100 cm土层分别显着升高10.14 mmol·kg~(-1)和4.18 mmol·kg~(-1),且随着水稻土初始pH(不加酸碱的pH)的增加,其酸碱缓冲容量也呈增加趋势。在0~20 cm土层,红砂岩母质发育的水稻土酸碱缓冲容量比河流冲积物母质显着增加7.38mmol·kg~(-1);在20~100 cm土层,2种母质发育的水稻土酸碱缓冲容量无显着差异。红砂岩母质发育水稻土表层酸化速率(0.78kmol H~+·hm~(-2)·a~(-1))大于河流冲积物母质(0.36 kmol H~+·hm~(-2)·a~(-1))。水稻土酸碱缓冲容量与pH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交换性盐基总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全氮和交换性酸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水稻土pH与有机质、全氮和交换性酸呈极显着负相关,与交换性盐基总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阳离子交换量无相关性。研究表明,酸碱缓冲曲线可以很好地反映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在不同土层上对加酸、加碱量的敏感程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2种母质的酸碱缓冲容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在0~20 cm土层,红砂岩母质发育的水稻土酸碱缓冲容量和酸化速率最高,其酸碱缓冲容量主要与初始pH、有机质、全氮、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盐基总量和交换性酸有关,且2种母质发育水稻土均处于铝硅酸盐矿物分解和交换性盐基离子缓冲阶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稻土论文参考文献

[1].曹殿云,兰宇,杨旭,赫天一,刘遵奇.生物炭调节盐化水稻土磷素形态及释放风险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2].唐贤,蔡泽江,徐明岗,文石林,高强.余江县水稻土剖面酸缓冲性能与酸化速率[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9

[3].段永蕙,刘娟,刘惠见,张淑香,张乃明.红壤性水稻土磷素淋溶流失特征及环境阈值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4].吴颖琦,姜佳燕,顾国平,章明奎.水稻土种植苗木后水耕表层发生学性状的变化[J].安徽农学通报.2019

[5].王莹莹,张昀,张广才,高晓丹,叶超.北方典型水稻土有机质及其组分演变特征[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6]..我国东部四个气候带水稻土中微生物残留物对有机碳积累的贡献研究获进展[J].江西饲料.2019

[7].曹明,张雪彬,陶凯,杨小锋,柯用春.强还原条件下秸秆还田量对南繁水稻土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J].热带农业科学.2019

[8].秦飞鸿,黄江中,刘康,刘鸿安,陈守森.粘重型水稻土改良种植蓝莓方法[J].农技服务.2019

[9].洪思诚,李建宏,张婧旻,赵庆杰,李伯凌.热带地区成土母质对水稻土不同粒级组分及其铅吸附形态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9

[10].陈英泽,张冬明,潘孝忠.临高县水稻土的养分特征与评价[J].贵州农业科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后沟小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图梯度带I采样点排列序号梯度带I采样点生态潜力等级空间分布水稻土-水稻土剖面演化的一般模式水稻土液限测量值与预测值之间...1 中国水稻土分区和剖面点图

标签:;  ;  ;  ;  ;  ;  ;  

水稻土论文_曹殿云,兰宇,杨旭,赫天一,刘遵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