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人文社科领域博士的问卷调查发现,在课堂讨论、项目参与、前沿涉猎、跨学科学习和导师交流5个方面的学术经历中,导师交流得分最高,前沿涉猎得分最低。在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自评上,博士对学位论文的综合质量评价较高、成果创新性评价较低。回归分析显示,项目参与对博士学位论文的综合质量、前沿涉猎、创新性均有显著正效应,课堂讨论、跨学科学习和导师交流对博士学位论文的综合质量和成果创新性均没有显著效应。
关键词:学术经历;博士学位论文;前沿涉猎;博士生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博士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理念的提出,我国的博士培养质量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在众多体现博士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中,博士学位论文因集中反映了博士生就读阶段的学术知识积累、科研技能习得、创新思维激发等综合性学术素养,而受到特别重视。有研究者认为,若要保证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院校必须建立一套与博士培养体制相适应的学位论文保障体系,认真把关生源结构、培养机制、导师队伍、博士学位论文写作等各个环节[1]。吴志远等人[2]总结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成功经验,提出加强学科建设和导师队伍建设、严把生源质量关、建立有效的激励和淘汰机制等管理对策。孔令夷[3]基于解释性结构模型提出了影响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5个关键因素:院校实力、博士生导师遴选制度、博士生招生政策、研究生培养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李艳等人[4]通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阅结果发现,录取类别、选拔方式、学习年限等培养方式因素对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成果具有显著影响。不难看出,上述关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或影响因素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人力、物力投入的制度性、结构性因素,而对博士生培养的过程性因素,尤其是博士生学术经历(博士教育阶段的学习和研究经历),相关研究颇为欠缺。实际上,该研究视角的缺失源于过往精英教育阶段将博士生视为成熟研究者的一种习惯性角色定位,但随着博士培养规模的扩大,博士生教育逐渐被更多地看成是学术素养熏陶和养成的过程,是为以后开展高水平的成熟研究所进行的准备和积淀。沈文钦、王东芳[5]发现,欧洲各国及澳大利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纷纷启动的博士培养模式改革,其总体趋势都是由视博士生为独立研究者、学校不开设正式学术训练课程的“欧洲模式”转向需要选修大量课程、接受系统学术训练的“美国模式”。陈洪捷[6]8教授指出,博士生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改革无不在一定意义上回应着知识生产模式的新变化。也就是说,在博士生规模扩大、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出现的今天,博士生已经具有了“研究者”和“学习者”的双重身份。基于这一认识,考察博士生学术经历状况及其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间的关系便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需要经过长期积累、学术成果价值具有延时性特点的人文社科领域来说更是如此[7]。
从已有研究来看,博士生求学阶段的学术经历包括与导师的交流、项目参与、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跨学科学习、课堂讨论等[8],并且一些经历对博士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实证研究支持。例如,Glenice Ives和Glenn Rowley[9]通过质性研究发现,博士生与导师高质量的互动交流能够促进博士生的学术进步;Timothy Hogan[10]的研究表明,博士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的经历对博士生教育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顾剑秀和罗英姿[11]发现,博士生参加国际会议的经历能够显著地正向预测博士生对博士培养的满意度评价。不过也有一些学术经历虽然被认为是博士生教育中的关键内容,但它们对博士生培养的积极作用却没有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研究显示:跨学科学习经历并不能显著预测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12],而博士生的课程学习经历对博士培养质量的预测作用也没有统计上的显著性[13]。总的来说,已有研究较少系统性地考察博士生的学术经历状况,并且缺少对博士生学术经历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之间关系的明确探讨。基于此,研究试图从博士的视角对人文社科领域博士生的学术经历状况进行系统考察,并尝试探索这些经历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关系,希望能对博士生自身的学习以及院校层面的培养工作带来有益启示。
二、研究对象、工具及方法
基于上述分析,具体的研究问题包括:第一,人文社科类博士生学术经历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博士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究竟如何?第二,博士生各方面学术经历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有何关系?
(一)样本选取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研究将调查对象限定为2000年以后取得国内人文社科类博士学位并就职于“211”(含“985”)高校的教师。课题组首先从各高校网站上获取符合上述条件的大学教师的联系方式,共收集到602条邮箱信息,然后进行邀请信和电子问卷的推送。调查时间是2015年4月至5月,课题组前后共进行了两轮推送并为每位参与调查的教师准备了50元话费报酬,以尽量提高问卷回收率以及数据质量,最终共获得有效问卷188份,回收率31.2%。此外,课题组还在2015年6月至8月期间对参与问卷调查的7名教师开展了访谈工作,以希望对数据结果形成进一步的解释说明,每位受访者均额外获得200元话费①。
(二)研究工具
1.博士生学术经历量表
借鉴已有调查的相关题项编制博士生学术经历量表,具体内容包括博士生的课堂学习、与导师交流、跨学科学习、项目参与、参加学术会议等方面。题目采用4级计分方式,20道题的总体信度系数为0.87。
首先对齿面的接触强度进行校核,齿轮分度圆上的切向力Ft=131 995.4 N,接触应力σH和允许范围内接触应力[σH]的计算公式如式(11)所示:
2.博士学位论文综合质量量表与成果创新性测量
一般而言,评价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通常以同行评价的方式进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学术功底保证了评价的权威性。但同行专家的选择、专家本人的研究偏好、评价标准的个体差异亦使其评价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14]。已有研究表明,虽然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得到专家学者的普遍重视,但不同专家对创新性的理解差异较大[15]。在综合考虑各种限制条件之后,研究决定采用被调查者自评的方式测量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显然,博士生对学位论文质量自评的可靠性是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课题组认为,能否获得可靠的自评数据取决于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博士生对自己的学位论文具有客观评判的能力和意愿,二是所设计的评价指标具有清晰明确的含义。关于第一个条件,由于被调查者为高校教师(大多数为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因此具备对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客观评判的基本素质。而为了提高被调查者的参与意愿,课题组组长(职称为教授)撰写了附有实名落款的调查邀请信,在信中对本次调查的研究目的进行了充分说明,并向被调查者作出严格遵守研究伦理以及给予报酬的承诺。关于第二个条件,从已有研究来看,诸如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因果解释的逻辑性等表述被认为含义明确具体,而像选题的意义这种表述则被认为含义模糊,不宜直接作为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指标[6]54。因此,课题组在问题设计上基于共识性的标准选取出既能够反映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又含义明确的一些关键指标,以尽量保证被调查者对这些指标具有一致的理解。综合以上考量,课题组最终选取出以下6个指标来测量博士学位论文的“综合质量”:论据充分性、数据可靠性、篇章逻辑结构的合理性、学术贡献和创新、研究方法的适切性、研究方法的新颖性和前沿性。被调查者需要对这6个指标在自己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中的实际重要程度进行判断。选项设计为4级计分方式,6个指标的总体均值越高代表博士学位论文的综合质量水平越高。同时,使用“您的博士论文的主要成果符合以下哪一项描述”一题来测量博士学位论文的“成果创新性”,选项分别是“仅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创新性”“已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已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的创新性”。
(三)分析方法
数据分析方法包括量化分析方法和质性分析方法。量化分析部分借助了SPSS19.0软件,首先对博士生学术经历版块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提炼构念维度,随后对博士生学术经历各方面和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分别进行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最后分别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二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探索博士生学术经历各方面对博士学位论文综合质量以及成果创新性的效应。质性分析部分采用了内容分析法对访谈资料展开探索。
第四,要注意鸡群非特异性的抗病力提高。在疾病发生的过程中,除了外界的环境和病原因素外,鸡群自身的抗病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养殖场要加强鸡群的保健工作,保健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使用适当的手段调节鸡群的免疫系统,增强免疫系统的机能,完善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屏障。当前行之有效的方案是使用促进免疫力,扶正驱邪的中药同时辅以生物制剂的使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以达到减少发病的目的。
行政合同是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目的,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经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所达成的协议。行政合同作为传统行政管理的替代性方式或者手段,在我国行政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一般来讲,只要符合两个条件,就可以采用行政合同的方式进行行政管理:一是法律法规没有相反的规定,即法律法规没有禁止性规定。二是行政管理的性质适宜采用行政合同的方式进行管理,即行政管理事务的性质具有合意或者讨价还价的空间,或者说行政管理事务的性质适宜通过合同建立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的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三、研究结果
(一)样本特征
课程导师制由牛津大学首创,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人才队伍。大学生在大学的求学生涯中,接触到同一个专业任课教师的时间往往较为短暂,很难与教师们建立长期和谐的融洽关系,尤其是大一新生,他们的课程多以基础课为主,甚至接触不到专业教师,导致学生们的专业认同感较差,因此有必要全面实行课程导师制度。
表1 样本基本特征分布情况
?
(二)博士生学术经历
1.博士生学术经历因子提取
2016年4—10 月分别对秦州区、麦积区、甘谷县和武山县的13余乡(镇)蔬菜生产主栽区的1 003个蔬菜样品进行农残检验,经农药残毒快速检测仪和气相色谱仪检测分析,超标样品26个,超标率为2.6%;结果表明:所抽样品中,叶菜类超标较重。超标农药毒死蜱出现的次数最多,且含量较高,百菌清次之。马拉硫磷也有超标现象且使用频次较高,量较大;甲胺磷检出1次,乐果、氰戊菊酯、百菌清、甲氰菊酯也有含量;叶菜类128个样品中,8个芹菜、5个生菜、2个茼蒿超标。
共通过20道题对学术经历部分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使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项目选取标准为因子负荷>0.45,因子提取标准为特征值>1,最终在删除5道题后得到一个包含5个因子的稳定因子结构(KMO=0.82,累积解释变异量为72.1%)。这5个因子分别为“课堂讨论”“项目参与”“前沿涉猎”“跨学科学习”“导师交流”:课堂讨论指博士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讨论、与他人互动的行为;项目参与包括博士生投身项目研究、参与项目讨论以及从项目活动中取得收获;前沿涉猎指博士生关注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参与国际高水平学术活动等;跨学科学习为博士生进行跨学科领域的学习与交流;导师交流指博士生与导师进行各种形式的沟通交流状况。博士生学术经历因子提取结果见表2。
表2 博士生学术经历因子提取结果
?
2.博士生学术经历各方面描述统计
2.线性回归分析
表3 博士生学术经历因子均值描述统计
?
(三)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博士对学位论文的“综合质量”自评得分较高(见表5),均值为3.49分(满分4分);对学位论文的“成果创新性”评价较低,有78.7%的博士认为其博士学位论文成果在国内具有一定的或较大的创新性,认为在国际上具有一定或较大创新性的比例仅为21.3%(见表6)。
表4 “前沿涉猎”具体题项描述统计
?
表5 博士学位论文综合质量描述统计
?
表6 博士学位论文成果创新性描述统计
?
(四)博士生学术经历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关系
1.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导师交流外,博士生学术经历各方面均与博士学位论文的综合质量显著正相关(见表7)。
表7 博士生各方面学术经历与博士学位论文综合质量之间的相关性
注:***表示 p<0.001,**表示 p<0.01,*表示 p<0.05,全文下同。
?
表3为博士生学术经历因子均值的描述统计。由表3可知,导师交流均值最高,为3.26分;前沿涉猎均值最低,为2.70分。表4进一步描述了前沿涉猎因子中的各题得分。由表4可以看出,在“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这个指标上博士生的表现最差,而在“阅读国际期刊的最新论文”方面表现相对较好。“参加国际高水平会议”与“聆听国际高水平专家学术报告”的相关系数为0.53(p<0.01),达到中度相关水平。
将5个学术经历因子作为自变量、博士学位论文的综合质量作为因变量,同时控制性别、年龄、毕业学校类型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方法为强迫进入法,最终模型达到显著(N=188,F=3.77,调整后R2=0.11),Durbin-Watson 的值为 1.92,处于[0,4]的优值区域内,且接近2这个完美值,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对残差的进一步分析表明,残差分布较好地满足OLS回归所要求的正态性,说明样本数据适合进行OLS回归。同时,共线性诊断结果显示,本次回归分析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OLS回归的结果表明,“项目参与”对博士学位论文综合质量具有显著正效应,即博士生在博士教育阶段的项目参与水平越高,其学位论文综合质量水平越高。
表8 对博士学位论文综合质量的多元回归分析(OLS回归)
?
应该进一步完善对生产者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对投资者产权保护的维护,降低水利产业投资的风险。同时,进一步规范司法执法,提升执法效率,更为有效地维护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降低利益相关者维护合法权益的费用成本、时间成本。此外,通过多元化媒介向公众大力普及相关的维权知识,防止公众由于对维权知识的缺乏而导致的侵权案件的滋生和蔓延,着力提升社会公众对合法权益的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为了数据分析的需要,将成果创新性选项的前两项合并为“具有国内创新性”,用数字0代表,后两项合并为“具有国际创新性”,用数字1代表。以成果创新性为因变量、以博士生学术经历的5个方面为自变量进行二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同时控制性别、年龄、毕业学校类型因素,最终模型亦达到显著(N=188,X2=32.78,df=8,Cox&Snell R2=0.16,Nagelkerke R2=0.25),预测总正确率为81.9%,分析结果见表9。二元逻辑斯蒂回归的结果表明,“前沿涉猎”对博士学位论文成果创新性具有显著正效应,即博士生在博士教育阶段“前沿涉猎”均值得分每增加一个单位,其博士学位论文的成果“具有国际创新性”的可能性增加4.12倍。
表9 对“成果创新性”的二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
?
(五)访谈资料的分析结果
基于上述数据结果,访谈工作主要聚焦于对下述两个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第一,博士生的前沿涉猎经历究竟对博士学位论文写作带来何种帮助;第二,博士自我报告的学位论文成果创新性较低的原因。
参与本次调查的博士年龄最小为27岁,最大为56岁,平均年龄为38.2岁。表1呈现了样本在性别、年龄(分组后呈现)、博士学位授予年份、博士学位授予院校类型、学科等方面的分布情况。从博士学位授予学校类型上来看,985院校的博士占比为80.9%。学科类型以社会科学为主,占比83.6%。
二级市场走势看,5G板块整体走势强劲,尤其是光模块、基站天线的个股涨幅较大。光迅科技股价在年线处企稳回升,且成交量逐渐放大,或将进入新一轮上升通道,投资者可适时逢低布局,择机高抛。
(6)槽孔坍塌的预防及处理措施。①严格控制泥浆性能指标,必要时采用复合泥粉拌制泥浆,增加泥浆的附着力,确保槽段两侧土体的稳定。②减短成槽完成至混凝土浇注之间的工序衔接时间。③槽段出现坍塌时,应立即进行回填,防止坍塌进一步扩大。
这一刻的折腾耗尽了二丫的气力,她靠在床头,一个劲儿地喘粗气。稍微平静了一点儿,二丫望着对面的山墙说:“细婶儿,我好像看见狼剩儿哥了……”
该部分的具体访谈问题如下:“您觉得参加国际高水平会议、阅读国际期刊最新论文对您完成博士论文有怎样的帮助?”从受访者的回答来看,博士生们均非常认同参加国际高水平会议、阅读国际期刊最新论文对完成学位论文的积极作用,包括使博士生获得前沿的理论或动态、拓宽创作思路,得到学术大师的指点,从而促进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的提高。例如:
“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和阅读国际期刊当然对完成论文有很大帮助,这是毋庸置疑的,从理论、方法上都有启发。”(受访者A2,男,社会学专业,2010届毕业生)
3.二元逻辑斯蒂回归
“参加国际高水平会议、阅读国际期刊的最新论文可以帮助我了解目前学术最前沿的东西,开阔眼界、拓展创作思路。”(受访者A3,女,管理学专业,2007届毕业生)
1.前沿涉猎经历对博士学位论文的作用
“其实参加会议的话对每一个博士生的成长都是有帮助的。我记得我以前参加的会议里面,就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术大师们,他们的眼界和洞察力是很强的,有可能说那么一两句话稍微指点一下,就能对我们正处于成长期的人产生指向性的作用。”(受访者A6,女,教育学专业,2013届毕业生)
2.博士学位论文的成果创新性
该部分的具体访谈问题主要围绕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展开。访谈结果显示,受访者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性评价整体上持有比较谨慎的态度,主要原因在于若要在人文社科领域取得较大的学术创新并非易事,这往往需要以长时间的学术训练和积累为根基。例如受访者A1(女,教育学专业,2010届毕业生)说道:“我读的是教育史,我并不主张或者说我并不认为博士研究生能够立刻发现新的主张、新的史料、新的问题。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能够在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国内外前沿的基础上,就一个他感兴趣的问题往前迈一小步我觉得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受访者A5(男,经济学专业,2009届毕业生)谈道:“博士的培养时间太短,三年时间学基础知识都不太够。积累不充分的话,很难做出什么创新……在(生活)压力存在的情况下,实际上也很少有人会为了做出更高质量的学位论文而刻意把毕业时间延长。”受访者A4(女,教育学专业,2011届毕业生)则认为:“我觉得博士论文的创新,方法上的创新可以、理论上创新可以、时间上的创新也是可以的。我自己对这个创新要求是比较低的,我觉得只要是原创的差不多就可以了。”
尽管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研究不易取得较大的创新性成果,但对创新性的追求仍然是该领域博士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在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标准中,理论或成果创新性指标被赋予的权重也通常比其他评价指标更大[7,16]。这无疑更加凸显了学术训练和积累在博士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实际上,不少受访者在反思自己的读博生涯时也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对于“如果能重新来过的话,您觉得在博士学习期间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一问题,A1说道:“我觉得读博期间如果能抓紧读更多的书、看更多的文献会更好。”A2认为:“如果再来一次的话,可能是再多读一些书吧。”A7(女,管理学专业2010届毕业生)则希望“再潜心读点书,把自己的基础知识再打牢一些。”
四、主要研究发现与讨论
(一)主要研究发现
研究以就职于“211”(含“985”)高校并取得国内人文社科领域博士学位的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其博士教育阶段的学术经历状况以及学术经历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关系进行分析,所获得的主要研究发现总结如下:第一,在博士教育阶段的课堂讨论、项目参与、前沿涉猎、跨学科学习以及导师交流这5个方面的学术经历中,导师交流得分最高,前沿涉猎得分最低;第二,博士对学位论文的综合质量评价较高,对学位论文的成果创新性评价较低;第三,回归分析表明,项目参与对博士学位论文综合质量、前沿涉猎对博士学位论文成果创新性均具有显著正向效应,课堂讨论、跨学科学习和导师交流无论对博士学位论文综合质量还是成果创新性均未表现出显著效应;第四,访谈结果显示,博士非常认可前沿涉猎经历的重要价值,并支持充分的学术训练和积累对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的重要作用。
清代的《红楼梦》更是为后人所称道,无论是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成为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就讲:“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其中,涉及到爱情、婚姻方面,曹雪芹讲述了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以宝玉、黛玉追求的“木石前盟”与贾薛两家期望的“金玉良缘”相对抗,也演绎了宝玉、黛玉这一对才子佳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爱情的故事。
(二)讨论与启示
首先,应注重提升人文社科类博士生的前沿涉猎和项目参与水平。数据分析显示,博士生学术经历中的“前沿涉猎”对学位论文的成果创新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正向预测。从访谈结果来看,博士生从前沿涉猎经历中得到的收获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包括获得前沿的理论或动态、创作思路得到拓宽、受益于学术大师的指点等。然而在研究中发现,前沿涉猎经历的自评得分是最低的。结合前沿涉猎的具体问题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结果,人文社科类博士生尚能够阅读足够的国际期刊最新论文,但在参加国际高水平会议上显得极为不足,这也大大影响了他们聆听国际高水平专家报告的机会。虽然国内许多高校制定了相关政策以资助博士生参加国际高水平会议,但申请条件较为严格,比如要求申请者应获得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正式口头报告的资格[17-18]。这种要求严苛、机会有限的资助政策,很可能并没有使国内博士生群体广为受益。回到前文所述的观点,博士生具有“研究者”和“学习者”的双重身份,因此院校应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国际学术前沿,而不是制定严苛的选拔政策,从而拔高了博士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门槛。另外,“项目参与”经历对博士学位论文综合质量的影响在本研究中得到了支持。院校也应当对博士生的项目参与经历予以关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研究中所指的项目参与经历主要指向博士生在项目研究中的交流讨论行为以及产生新观点等方面,而并非指向参与项目的数量多少。有研究显示,博士生“参与科研课题的数目”与“参与课题对科研能力提高的帮助程度”负相关[19]。因此,提升博士生项目参与水平应落脚在博士生参与项目研究的实质性表现上,而不是盲目提升博士生参与项目的数量。
其次,对课堂讨论、跨学科学习和导师交流经历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关系应开展进一步的深入探索。在本研究中,博士生的课堂讨论、跨学科学习和导师交流经历对学位论文综合质量的影响并没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并且对成果创新性亦无显著预测。这说明上述三方面的经历很可能难以直接影响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笔者认为,对此可以有以下两方面解释。一方面,相比于更多地指向学术研究过程的前沿涉猎和项目参与经历,课堂讨论、跨学科学习和导师交流经历更偏向于博士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课堂上与他人的互动、与导师的交流以及进行跨学科的学习交流,博士生或收获了基本的专业知识、或掌握了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或开拓了学术研究的视野,故这些经历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产生的很可能是间接的影响,而非直接的作用。另一方面,上述变量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没有显著效应还可能与具体的测量内容有关。研究所设计的“跨学科学习”和“导师交流”题项主要涉及学习或交流行为的“量”,而没有涉及“质”。有关导师指导的研究发现,虽然大部分博士生与导师平均每月有3次左右的交流频率,但很多交流的实际效果和针对性并不高[20]。因此,仅仅考察行为频次很可能不能准确获得博士生学术经历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关系。未来的研究可以从调整具体的测量内容和寻找中介变量两方面入手,对课堂讨论、跨学科学习和导师交流经历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间的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最后,应充分重视博士生学术经历调查的诊断和反馈作用。本次调查显示人文社科类博士对其学位论文的成果创新性评价较低,这一结果值得博士培养单位警惕与关注。不过制定恰当的改进举措需要建立在充分的研究基础之上,尤其是要有实证数据的支持。正如前文所述,学术创新需要一个长期积累和能量积蓄的过程,它是在扎实的学术训练基础上的敏锐捕捉和思想迸发的结果,因此创新的核心基础仍然是大量的学术积累和不断地研究训练。本研究进一步的访谈结果反映出充分的学术积累对提高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博士生教育领域的管理者和研究者应当充分重视博士生学术经历这一过程性因素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而不仅仅是考察人力、物力投入等制度性、结构性因素。从目前来看,国内关于博士生学术经历的系统性调查研究还非常欠缺,这势必会导致博士生教育质量的后续跟踪和改进始终缺乏抓手,相关政策的制定很难做到有的放矢。从国外的相关做法来看,各种协会、大学所开展的博士生调查项目为博士生教育工作改进提供了数据资料和证据支撑。如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生经历评估项目(Doctoral Student Experience Assessment)、英国高等教育学会开展的PRES(Post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 Survey)项目,具体调查内容涉及导师指导、课程体验、职业经历、教学技能培训等方方面面的体验[21-22]。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充分重视博士生学术经历调查的诊断和反馈作用,打开博士生学术训练及学术素养积累过程的“黑箱”,为我国博士生教育工作的不断改进提供支持。
(三)研究的局限性
第一,关于研究结果的推广性。鉴于本次调查样本的特殊性和数据获取的难度,本研究并未进行严格的随机取样,并且网络调查回收率低的特点使得难以对研究样本的分布进行事先控制,故需要谨慎考虑研究结果的适用范围。从研究样本的背景信息分布上来看,将本研究的研究发现仅推广到“985工程”高校人文社科类博士生将更加合理。未来的相关研究需要扩大研究样本的范围,并尽量提高调查对象的代表性。第二,关于博士学位论文自评的权威性。虽然课题组认为作为高素质人才的高校教师能够对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但更为理想的状态是在对博士调查的同时结合学位论文的专家评阅结果。然而受限于各种客观条件,本次研究未能纳入专家他评,故本研究不能完全排除自评可能带来的研究偏误。以后的相关研究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考虑纳入专家评价。第三,关于回溯性评价的准确性。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大都博士毕业数年,并且毕业年数长短不一,目前尚没有充分的研究证据来说明博士对已有经历的回溯性评价会带来怎样的偏差。因此,未来对博士生学术经历与博士论文质量关系的相关研究可考虑尽量选在博士毕业后不久的时间段内进行。
尽管本研究还存在着上述局限性,但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取得的研究发现仍能给我国人文社科类博士培养工作以及未来的相关研究带来有益启示。课题组希望能在今后的研究中克服上述局限,为我国人文社科类博士培养工作的改进和完善继续贡献力量。
致谢
本次研究所需研究经费全部由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教育学院前院长杜祖贻先生个人资助,对此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我们对杜先生关心中国人文社科领域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拳拳之心深感钦佩!
注释
①课题组在问卷最后部分询问了被调查者参与访谈的意愿,最终有50人愿意接受进一步的深入访谈。课题组从中随机选取了7人,毕业院校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
目前我国面向全国各大院校发行的商务日语专业类教材主要分为三类:第一,阅读类教材。包括《商务日语阅读》《经贸日语泛读》等;第二,会话类教材。包括《商务日语听说实训》《商务日语口语》等;第三,写作类教材。例如《日语文字处理》《商务日语函电》等。这些教材出版为我国相关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物质基础,但是许多教材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②调查对象中有4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此处归入“985院校”合并统计。
参考文献
[1]郭巍,郑舒婷.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保障体系建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3):146-148.
[2]吴志远,胡双启.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管理对策与思考[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3):69-71.
[3]孔令夷.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4):51-55.
[4]李艳,马陆亭,赵世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江苏高教,2015(2):105-109.
[5]沈文钦,王东芳.从欧洲模式到美国模式:欧洲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10(8):69-74.
[6]陈洪捷,等.博士质量:概念、评价与趋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54.
[7]杜向民,樊建强.人文社科类学术成果同行评议的指标体系及权重分配[J].中国高教研究,2015(1):70-74.
[8]韩映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真的促进了学生学习吗?[J].复旦教育论坛,2010,18(5):59-62.
[9]IVESG,ROWLEYG.Supervisor selection or allocation and continu-ity of supervision:Ph.D.students’progress and outcomes[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5,30(5):535-555.
[10]HOGAN T D.Faculty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training[J].Journal ofHuman Resources,1981,16(3):400-415.
[11]顾剑秀,罗英姿.学生职业发展需求视角下博士生培养满意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江苏省8所高校的经验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6,14(2):72-78.
[12]徐国兴.跨学科学习对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15-18.
[13]张国栋.博士生培养模式各要素与培养质量的关系的实证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2):21-24.
[14]刘少雪.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J].高等教育研究,2014(2):54-58.
[15]管祎,夏品奇.博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统计分析与合理制定[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5):29-32.
[16]许丹东,吕林海.知识生产模式视角下的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理念及标准初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2):48-53.
[17]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公派办.关于博士生出国(境)参加国际会议申请资助的通知[EB/OL].(2017-09-30)[2018-11-02]http://seugs.seu.edu.cn/2017/0930/c3664a199960/page.htm.
[18]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关于研究生申请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资助的通知 [EB/OL].(2017-05-04)[2018-11-02]http://www.yjsy.ecnu.edu.cn/69/64/c3610a92516/page.htm.
[19]罗尧成,曾忠.我国高校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9):82-85.
[20]王蔚虹.当前我国博士生教育导师指导问题分析——基于五所研究型大学的调查[J].复旦教育论坛,2008,6(4):66-70.
[21]TURNER G.PRES 2015:The research student journey[R].Higher Education Academy,2015:1-40.
[22]杨佳乐,高耀,沈文钦,等.国外博士生调查主要调查什么?——基于美、英、澳、日四国问卷的比较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6):90-95.
The Effect of Doctoral Students'Academic Experience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n the Quality of Doctoral Dissertations
XU Dandong1,LV Linhai1,ZHANG Hongxia1,GU Yalin1,SHAO Ran2
(1.Institute of Education,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Jiangsu,China;2.Jiangsu Open University,Nanjing 210036,Jiangsu,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doctors,it is found that doctor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core highest on communication with mentor and lowest on forefront experience among fiv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experience,including class discussion,program involvement,forefront experience,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and communication with mentor.Doctors evaluat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ir dissertations highly while evaluate innovation lowly.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program involvement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overall quality of doctoral dissertations,and forefront experienc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ir innovation.However,class discussion,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with mentor have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overall quality or innovation of doctoral dissertations.
Key words:Academic Experience;Doctoral Dissertation;Forefront Experience;Doctoral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17-11-12修回日期:2019-01-16
作者简介:许丹东,1985年生,男,山东单县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吕林海,1977年生,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张红霞,1959年生,女,江苏淮安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顾亚琳,1979年生,女,江苏阜宁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邵然,1992年生,女,江苏南京人,江苏开放大学研究实习员。
标签:博士生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 论文论文; 学术论文; 质量论文; 《复旦教育论坛》2019年第3期论文;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论文; 江苏开放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