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流器论文和设计-姚一杰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分流器,包括:分流管,设于所述分流管一侧且与所述分流管连通的主管部,以及设于所述分流管另一侧且与所述分流管连通的至少两个支管部;所述主管部与至少两个所述支管部均平行设置;所述分流管的底部为平面部,所述主管部的孔轴线与所述支管部的孔轴线均与所述分流管的底部所在平面平行。本实用新型的分流器实现了管材的平行分布,使管材不会弯曲,利于管道通水,减小安装空间、美观大方,管材也不易折伤扭损,提高管材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并且本技术方案的分流器便于安装固定,稳定性更高。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分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流管,设于所述分流管一侧且与所述分流管连通的主管部,以及设于所述分流管另一侧且与所述分流管连通的至少两个支管部;所述主管部与至少两个所述支管部均平行设置;所述分流管的底部为平面部,所述主管部的孔轴线与所述支管部的孔轴线均与所述分流管的底部所在平面平行。

设计方案

1.一种分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流管,设于所述分流管一侧且与所述分流管连通的主管部,以及设于所述分流管另一侧且与所述分流管连通的至少两个支管部;所述主管部与至少两个所述支管部均平行设置;所述分流管的底部为平面部,所述主管部的孔轴线与所述支管部的孔轴线均与所述分流管的底部所在平面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部、支管部在所述分流器的顶部所在侧的最高点,与所述分流器的顶部最高点均在同一平面;所述分流器的顶部为与所述分流器的底部相对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部、支管部均与所述分流管垂直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管的底部设有加强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器的底部设有安装孔。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部包括与所述分流管连通的主管芯体,以及套设于所述主管芯体外且与所述主管芯体的外壁形成容纳腔的主管套管;所述支管部包括与所述分流管连通的支管芯体,以及套设于所述支管芯体外且与所述支管芯体的外壁形成容纳腔的支管套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管芯体与所述分流管可拆卸连接;和\/或所述主管芯体与所述分流管可拆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流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有第一卡接部和内槽的固定挡圈,所述主管芯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的卡槽,所述主管套管的端部设有与所述内槽配合的第二卡接部;和\/或所述支管芯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的卡槽,所述支管套管的端部设有与所述内槽配合的第二卡接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套管的壁面设有观察孔;和\/或所述支管套管的壁面设有观察孔。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芯体的外壁上还设有密封圈槽;和\/或所述支管芯体的外壁上还设有密封圈槽。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水领域,特别是涉及分流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分流器在管材布管间距小的情况下,将产生布管弯曲半径,且弯曲半径较小,不利于管道通水,布管后管材增加了安装空间、错乱不美观,且容易造成管材折伤扭损等影响管材使用的弊端。另外,为保证管材布管且连接后的稳定性,需将分流器固定,而传统的分流器固定安装不便,造成供水水路稳定性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分流器不利于管道通水,布管后管材增加了安装空间、错乱不美观,且容易造成管材折伤扭损等影响管材使用,且固定安装不便的问题,提供一种分流器。

一种分流器,包括:分流管,设于所述分流管一侧且与所述分流管连通的主管部,以及设于所述分流管另一侧且与所述分流管连通的至少两个支管部;所述主管部与至少两个所述支管部均平行设置;所述分流管的底部为平面部,所述主管部的孔轴线与所述支管部的孔轴线均与所述分流管的底部所在平面平行。

本技术方案的分流器实现了管材的平行分布,使管材不会弯曲,利于管道通水,减小安装空间、美观大方,管材也不易折伤扭损,提高管材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并且本技术方案的分流器便于安装固定,稳定性更高。具体地,本技术方案的主管部用于与供水主管连接,支管部与支管连接,主管供水后通过分流管分流至各个支管;本技术方案的主管部和各个支管部均平行设置,从而使得主管、支管的布管均可做到平行设置,避免管材弯曲利于管道通水,减小安装空间、美观大方,管材也不易折伤扭损。另外,本技术方案还将所述分流管的底部设为平面,便于安装固定,安装效率高,节约人工成本、时间成本的同时,使安装更加牢固。

进一步地,所述主管部、支管部在所述分流器的顶部所在侧的最高点,与所述分流器的顶部最高点均在同一平面;所述分流器的顶部为与所述分流器的底部相对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主管部、支管部均与所述分流管垂直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分流管的底部设有加强筋。

进一步地,所述分流器的底部设有安装孔。

进一步地,所述主管部包括与所述分流管连通的主管芯体,以及套设于所述主管芯体外且与所述主管芯体的外壁形成容纳腔的主管套管;所述支管部包括与所述分流管连通的支管芯体,以及套设于所述支管芯体外且与所述支管芯体的外壁形成容纳腔的支管套管。

进一步地,所述支管芯体与所述分流管可拆卸连接;和\/或所述主管芯体与所述分流管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有第一卡接部和内槽的固定挡圈,所述主管芯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的卡槽,所述主管套管的端部设有与所述内槽配合的第二卡接部;和\/或所述支管芯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的卡槽,所述支管套管的端部设有与所述内槽配合的第二卡接部。

进一步地,所述主管套管的壁面设有观察孔;和\/或所述支管套管的壁面设有观察孔。

进一步地,所述主管芯体的外壁上还设有密封圈槽;和\/或所述支管芯体的外壁上还设有密封圈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分流器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分流器的后视图;

图3为图1的D-D截面视图;

图4为图1的半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分流器的局部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的支管芯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固定挡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的主管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10、分流管;11、底部;111、加强筋;112、安装孔;12、顶部;20、主管部;21、主管芯体;211、卡槽;212、密封圈槽;22、容纳腔;23、主管套管;231、第二卡接部;232、观察孔;30、支管部;31、支管芯体;32、支管套管;40、固定挡圈;41、第一卡接部;42、内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图2所示的一种分流器,包括:分流管10,设于所述分流管10一侧且与所述分流管10连通的主管部20,以及设于所述分流管10另一侧且与所述分流管10连通的至少两个支管部30;所述主管部20与至少两个所述支管部30均平行设置;所述分流管10的底部11为平面部,所述主管部20的孔轴线与所述支管部30的孔轴线均与所述分流管10的底部11所在平面平行。

本实施方式的分流器实现了管材的平行分布,使管材不会弯曲,利于管道通水,减小安装空间、美观大方,管材也不易折伤扭损,提高管材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分流器便于安装固定,稳定性更高。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分流器以两个支管部30为例进行说明,主管部20设于两个所述支管部30之间,主管部20用于与供水主管连接,支管部30与支管连接,主管供水后通过分流管10分流至各个支管,且各支管的分布于布管间距一致,方便连接安装;本实施方式的主管部20和各个支管部30均平行设置,从而使得主管、支管的布管均可做到平行设置,避免管材弯曲利于管道通水,减小安装空间、美观大方,管材也不易折伤扭损。另外,本实施方式还将所述分流管10的底部11设为平面,可平放于平面上,便于安装固定,安装效率高,节约人工成本、时间成本的同时,使安装更加牢固。

如图3所示,所述主管部20、支管部30分别在所述分流器的顶部12所在侧的最高点A和最高点B,与所述分流器的顶部12最高点C均在同一平面;所述分流器的顶部12为与所述分流器的底部11相对的一侧。由于分流器顶部所在侧的各部位的最高点均在同一平面上,保证各管材安装后不处于悬空状态,且各管材边缘以及分流器边缘到顶部盖板的间隙小,整体安装结构牢固。

为了保证分流器的分流效果,一般情况分流管10的管径大于主管的管径,主管管径大于支管的管径,从而为了保证所述主管部20、支管部30分别在所述分流器的顶部12所在侧的最高点A和最高点B,与所述分流器的顶部12最高点C均在同一平面,本实施方式设置为分流管10的孔轴线与主管部20、支管部30的孔轴线均偏离,且主管部20与支管部30的孔轴线偏离,偏离程度满足上述各部位最高点平齐。本实施方式的分流管10的孔轴线与主管部20的孔轴线偏离距离为a,分流管10的孔轴线与支管部30的孔轴线偏离距离为b。

本实施方式为了简化制作工艺,且便于安装和布管,将所述主管部20、支管部30均与所述分流管10垂直设置。

另外,为了提高本实施方式的分流器安装固定的稳定性,将所述分流管10的底部11设有加强筋111。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加强筋111形成所述底部11的平面。

并且,所述分流器的底部11设有安装孔112,本实施方式自带安装孔112,并用自攻螺丝固定,安装更加快捷。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安装孔112设于所述加强筋111上,且安装孔112的数量为多个,各安装孔112均匀间隔布置。

如图4所示,所述主管部20包括与所述分流管10连通的主管芯体21,以及套设于所述主管芯体21外且与所述主管芯体21的外壁形成容纳腔22的主管套管23。所述支管部30包括与所述分流管10连通的支管芯体31,以及套设于所述支管芯体31外且与所述支管芯体31的外壁形成容纳腔22的支管套管32。所述容纳腔22用于管材的钳压压接,由于本实施方式采用芯体和套管配合的钳压式结构的主管部20和支管部30,较之于传统的螺母卡套式结构的分流器,整个分流器的厚度尺寸更小,摆放在地面安装时,减小填充层高度,节约成本,且用于采暖或供冷时,提升了散热或致冷的效果。

如图5-图6所示,考虑到加工工艺,减少加工成本,所述支管芯体31与所述分流管10可拆卸连接;和\/或所述主管芯体21与所述分流管10可拆卸连接。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主管芯体21与分流管10一体成型,支管芯体31与分流管10通过螺纹可拆卸连接,且螺纹连接处设有密封圈。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还包括设有第一卡接部41和内槽42的固定挡圈40,所述主管套管23与主管芯体21通过固定挡圈40连接,本实施方式的固定挡圈40设于主管芯体21靠近所述分流管10一端。所述主管芯体21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接部41卡接的卡槽211,所述主管套管23的端部设有与所述内槽42配合的第二卡接部231。如图8所示,所述主管套管23的端部设置为向远离主管芯体21一侧翘起,卡入内槽42内,使得装配后不易脱落。具体地,所述固定挡圈40包括小径端和大径端,所述第一卡接部41为凸起结构设于所述小径端的内壁,所述内槽42为槽状结构设于所述大径端的内壁。

同理,述支管套管32与支管芯体31通过固定挡圈40连接,所述支管芯体31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接部441卡接的卡槽211,所述支管套管32的端部设有与所述内槽42配合的第二卡接部231。所述支管套管32的端部设置为向远离支管芯体31一侧翘起,卡入内槽42内,使得装配后不易脱落。

所述主管套管23的壁面设有观察孔232;和\/或所述支管套管32的壁面设有观察孔232。所述观察孔232用于观察管材插入容纳腔22后是否插入到位。由于本实施方式的管材插入到位后位于所述固定挡圈40一端,故本实施方式的观察孔232设于所述主管套管23靠近所述固定挡圈40一侧的壁面,可观察管材是否插入到位。同理,所述支管套管32靠近所述固定挡圈40一侧的壁面设有观察孔232。

本实施方式所述的主管套管23和支管套管32均为钢套,强度高、硬度大、耐腐蚀。

另外,为了保证管材插入后的密封性和稳定性,本实施方式所述主管芯体21的外壁上还设有用于设置密封圈的密封圈槽212,在所述密封圈槽212内设置密封圈,管材插接后密封性和稳定性更强。同理,所述支管芯体31的外壁上还设有密封圈槽212。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设计图

分流器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13882.0

申请日:2019-01-2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628292U

授权时间:20191115

主分类号:A01G 27/00

专利分类号:A01G27/00;A01G27/02;E03B7/07

范畴分类:12A;

申请人:日丰企业(佛山)有限公司;日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日丰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日丰企业(佛山)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28100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日丰路1号F1—F14

发明人:姚一杰;汪辉;林细勇;胥鹏;龚锦森;庄武超;何旺枝

第一发明人:姚一杰

当前权利人:日丰企业(佛山)有限公司;日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日丰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杨子茜

代理机构:44224

代理机构编号: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分流器论文和设计-姚一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