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枕动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脉,脑后,血管,枕骨,动脉瘤,造影,栓塞。
枕动脉论文文献综述
余亚斌,李明,张剑宁[1](2018)在《外伤性枕动脉动静脉瘘致搏动性耳鸣一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1例外伤性枕动脉动静脉瘘致搏动性耳鸣病例的临床分析,探讨外伤性枕动脉动静脉瘘致搏动性耳鸣的解剖学、影像学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分析1例右侧肩颈着地跌伤后右耳搏动性耳鸣患者的临床资料,该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为右侧枕动脉动静脉瘘,采用Onyx胶、GS(明胶海绵)、PVA(聚乙烯醇)及弹簧圈行血管栓塞术治疗,分析其临床特征及疗效。结果患者有明确的同侧颈肩着地外伤史,同侧耳周及乳突部可闻及血管搏动音,术后即刻患者右侧搏动性耳鸣消失,无听力下降等不适,检查其右耳周、乳突部血管杂音消失,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3年随访耳鸣均未复发。结论外伤性枕动脉动静脉瘘致搏动性耳鸣的诊断需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全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采用血管栓塞介入治疗可取得稳定持久的疗效。(本文来源于《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倪晓光[2](2018)在《枕动脉的显微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尸头的解剖研究明确枕动脉的走行与结构;观察并精确测量枕动脉各段的血管外径及相关解剖距离;作为后循环搭桥手术的供血动脉如何安全获取,为后循环搭桥手术提供临床资料。方法:1.将10具共20侧成人带颈尸头标本用医用酒精进行浸泡保养,清水反复冲洗出动静脉系统,待冲洗干净后将配好的红蓝两色灌注液分别对动静脉进行灌注备用。2.显微解剖处理好的尸头,分离解剖各层肌肉与动脉,观察枕动脉的走行与分支,测量枕动脉各段管径、与周围毗邻结构的距离。结果:1.肌肉的解剖:枕部肌肉分为叁层,首先显露枕部的第一层肌肉: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第二层包括头半棘肌、头夹肌和头最长肌;第叁层肌肉是上斜肌,下斜肌,头后大直肌和头后小直肌。2.枕动脉:从颈外动脉后壁分出,约在寰椎横突2 cm以下,穿过头外侧直肌和二腹肌后腹之间到达OA沟。此沟由头最长肌与上斜肌组成,少部分人群没有此沟,此时OA行于头最长肌上端筋膜下。出OA沟穿梭于头夹肌下方,深筋膜包被,于其内侧缘,头半棘肌外侧转向上,与枕大神经伴行,终末支止于枕下皮肤,并与对侧OA吻合。其在走行过程中主要分出3个支路,分别是中线支、枕下叁角支及胸锁乳突肌支。将自寰椎横突到跨过上项线的距离定义为OA的有效长度。枕动脉的有效长度左侧为88.05~96.10mm(92.52±2.35mm),右侧为87.8~97.5mm(93.08±3.18mm);枕动脉在枕外隆凸处距枕外隆突的距离左侧为19.70~22.50mm(21.58±0.86mm),右侧为20.90~22.90mm(21.76±0.52mm);枕下段距离上项线最远距离左侧为21.70~25.00mm(23.86±0.96mm),右侧为22.90~25.60mm(23.73±0.88mm);枕动脉距后正中线的距离左侧为31.00~33.20mm(32.32±0.64mm),右侧为31.00~33.60mm(32.33±0.64mm);枕动脉沟中点到到椎动脉V3段的距离左侧为29.35~41.36mm(34.22±4.03mm),右侧为26.39~41.06(34.10±4.47mm);枕动脉到小脑后下动脉的距离左侧为29.57~42.26mm(35.38±4.74mm),右侧为26.69~46.99mm(36.79±5.87mm)。枕动脉直径测量结果分别为:枕动脉起点外径左侧为2.00~3.30mm(2.44±0.39mm),右侧为1.80~2.90mm(2.49±0.38mm);寰椎横突水平外径左侧为1.80~2.80mm(2.19±0.31mm),右侧为1.80~2.60mm(2.15±0.24mm);上项线处外径左侧为1.60~2.10mm(1.79±0.16mm),右侧为1.40~2.10mm(1.84±0.23mm)。经统计学分析,P值均大于0.05,左右侧无统计学差别,枕动脉较恒定,该数据可用于明确枕动脉解剖位置。3.枕动脉相关的骨性标志:上项线水平枕动脉距枕外隆凸的最近距离约为2cm,枕下走行大部分与上项线近似平行。其中与上项线的最远距离约为3cm。乳突尖端为明确二腹肌后腹的重要标志,也是寻找枕动脉的标志。枕动脉穿过寰椎横突上方入枕动脉沟。结论:1.熟练掌握枕下远外侧入路中各组织间层次关系,可以枕外隆凸、头夹肌、枕动脉沟、寰椎横突等标志辨认分离枕动脉。2.枕动脉位置表浅,活动度大,有效长度较长,管径变化不大,适合用于后颅窝缺血性疾病或动脉瘤的血流重建,是后颅窝搭桥术的首选供血动脉。3.本实验通过对枕下软组织的观察、相关数据的测量为后颅窝搭桥手术供血动脉的分离和保护提供了临床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韩亚非[3](2015)在《国人枕动脉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后循环缺血(PCI)是指椎基底动脉系统相对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后循环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脑卒中及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等疾病。PCI为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头晕、视物不清、共济失调,严重者可出现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甚至意识障碍等症状。椎动脉和基底动脉中至重度狭窄,约20%有发生脑梗死的风险,主要是由于后循环的血管结构改变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引起脑部低灌注,诱发一系列临床症状。1976年Ausman等,首次完成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吻合术,在其后的十余年中又开展了枕动脉椎动脉吻合术;Frisoni及其研究团队报告的椎动脉供血不足的病人中,其中椎动脉闭塞在第1、2段,可以考虑不开颅而进行枕动脉与椎动脉第3段吻合术;国内李萌等治疗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的动脉瘤,也尝试性地采用了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搭桥术。但是,目前上述手术方式还没有在临床上推广,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仍较少采用后循环血管重建手术治疗后循环血管闭塞性疾病,因此至今仍无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其疗效。近年研究结果显示,从枕动脉沟至枕部穿出深筋膜的这段枕动脉,该血管位置、管径均适合进行血管吻合术,同时,这段动脉游离后可牵拉到椎动脉第3段的任何一个部位作血管端侧吻合,是理想的动脉吻合的供血动脉。对于大脑中动脉、椎动脉第3、4段和基底动脉梗塞,可以考虑用枕动脉枕支与大脑中动脉的皮质支或小脑后下动脉吻合,从而改善脑部组织的缺血状态。目的:l研究枕动脉的解剖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为临床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后循环动脉瘤等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2观察枕动脉和椎动脉吻合的可行性;3通过远外侧手术入路观察枕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吻合的可行性。方法:1利用15具(30侧)灌注有彩色硅胶的成人尸头,对枕动脉及其周围结构进行显微解剖,观察及测量枕动脉的走行、管径、主要分支、变异、供血范围、与邻近血管的吻合以及枕动脉与周围皮神经的关系;2在15具尸头上模拟针对后循环脑血管病的远外侧入路,反复演练并总结相应的颅底外科技术,体会此手术入路的具体方法步骤,并以照片记录;3观察、测量并记录30例正常国人的枕动脉及远外侧入路中的相关测量数据;4结合临床实践讨论枕动脉对于后循环脑血管病治疗的具体意义,并结合远外侧入路总结其在该入路下的具体适用性。5结合临床手术病例讨论枕动脉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疾病及动脉搭桥辅助治疗PICA动脉瘤的临床意义。结果:1对枕动脉解剖后发现,枕动脉起自颈外动脉后外侧壁,分支主要止于后枕部的皮肤,在标本上选取较为固定的叁点:枕动脉起始部、枕动脉沟中点及枕动脉深筋膜浅出点,作动脉外径的测量,可见枕动脉起始部动脉外径最宽,为2.73±0.48 mm;对颅外椎动脉外径的测量,可见椎动脉穿寰枕后膜处血管外径最窄,为3.74士0.12 mm;同时对临床上可利用的动脉长度及作血管吻合时可用的距离长度也作出统计,经测量对比发现枕动脉主干与椎动脉水平段的管径最为接近,其吻合操作切实可行。2关于国人枕动脉的相关数据测量:枕动脉起始部的外径2.73±0.48mm,在枕动脉沟中点的外径2.53±0.40mm,在其深筋膜浅出点的外径2.15±0.26mm;枕动脉在枕动脉沟中点至穿深筋膜浅出点间的长度66.35±1.19mm;枕动脉沟中点至寰、枢椎横突孔中点间的距离28.65±2.29mm;枕动脉沟中点至椎动脉穿寰枕后膜处的距离25.67士1.18 mm;3关于国人椎动脉水平段的相关数据测量:在寰椎横突孔间的管径3.79土0.1 4mm;椎动脉穿寰枕后膜处的管径3.74士0.12 mm;椎动脉水平段的长度19.92士1.387mm。4依据解剖枕后区椎动脉的暴露,行枕-椎动脉吻合术枕动脉与椎动脉行端侧吻合后血管充盈完好。临床也已证实两者吻合效果良好,术前术后核磁灌注成像显示缺血区灌注改善,术后血管造影,枕动脉及椎动脉吻合血流通畅。5经枕下远外侧入路行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吻合术后发现,枕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端侧吻合效果良好,血管通畅,充盈完好。结论:1枕动脉可用于脑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或后循环动脉瘤的血流重建。2以枕动脉为供血动脉的后循环血管吻合术,极大地改善了后循环缺血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为手术治疗后循环缺血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也为起源于后循环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通过临床病例证实枕动脉可为后循环血管提供足够的血流量。(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5-03-01)
韩永刚,高亦深,孙明阳,佟小光[4](2015)在《15具人尸枕动脉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15具人尸的枕动脉解剖特点,探讨以枕动脉作为颅内—颅外后循环搭桥术的桥血管时,如何安全准确获取该血管。方法采用远外侧入路,开颅显微解剖15例尸头共30侧枕动脉,观察枕动脉的起源、行程、分支、邻近结构,并测量枕动脉各段的直径、椎动脉V3的直径、可移植段的长度以及与周围临近结构的距离。结果枕动脉一般在二腹肌后腹下缘起源于颈外动脉后壁或外壁,与颈外动脉平行、沿二腹肌后腹向上,然后转向二腹肌后腹深面,内侧紧邻颈内静脉,行于寰椎横突前上方,接近乳突尖或二腹肌沟转向内侧走行,途中经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和头最长肌深面(4侧经胸锁乳突肌、头夹肌深面及头最长肌浅面),在上项线下方的头半棘肌后面继续向内侧行走,经过斜方肌、头半棘肌的上方附着点,在此穿过斜方肌的附着点至上项线,与枕大神经相伴,继续在头皮浅筋膜内上行,并分出一个或两个终末支,远端分布于头皮。枕动脉起点直径为(2.3±0.3)mm,平行于寰椎横突上缘至越过上项线处的长度为(93.2±2.6)mm,平行于寰椎横突上缘处的外径为(1.9±0.4)mm,越过上项线处的外径为(1.8±0.3)mm。椎动脉V3段中点的直径为(3.2±1.4)mm,枕动脉距枕外隆突的距离为(21.4±0.9)mm,枕下段距离上项线最远距离为(23.7±1.2)mm。结论颅内—颅外后循环搭桥术术中以枕外隆突外侧25 mm、上项线下方30 mm以内、乳突、寰椎横突为标志,能安全准确获取枕动脉。(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5年07期)
李荷欢,韩思源[5](2011)在《应用枕动脉跨区供血头皮瓣修复头皮肿瘤术后大面积复杂头皮缺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头皮肿瘤切除术后大面积、复杂头皮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应用枕动脉跨区供血的头皮瓣,修复伴有骨膜、颅骨缺失的占头皮1/3~1//2(8cm×6cm to 14cm×13cm)的大面积头皮缺损9例。结果 9例动脉跨区供血的返流轴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均Ⅰ期修复,术后随访3~42个月,头皮肿瘤未见复发,效果满意。结论枕动脉与头皮其他血管之间存在广泛、稳定的吻合支,血运丰富,以枕动脉为供血动脉,跨区切取大面积的头皮瓣,一次修复头皮肿瘤切除术后大面积复杂头皮缺损,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期刊2011-08-17)
王麓山,王文军,姚女兆,王程,梁秋发[6](2011)在《枕动脉椎动脉搭桥术在山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模型上应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模型并通过行枕动脉椎动脉搭桥改善模型的椎基底动脉供血。方法:通过解剖两具新鲜成年山羊的头颈部标本了解山羊的枕动脉、椎动脉的解剖位置、走向、直径。在两只活体成年山羊上显露枕动脉、椎动脉,并夹闭一侧椎动脉制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实验模型,然后在模型上行枕动脉、椎动脉端侧吻合并造影了解血流情况。结果:两只山羊经过麻醉和手术均存活,动脉造影显示枕动脉、椎动脉吻合口通畅,椎动脉近端阻断后可见血流经枕动脉供应远段椎动脉。结论:活体山羊实验表明枕动脉椎动脉搭桥技术能改善山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模型的椎基底动脉血供。(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1年21期)
吴水天,唐西平,吴志彬[7](2011)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枕动脉解剖研究及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颅颈部病变位置深在、解剖复杂,普线和常规的CT,MRI常常不能很好地观察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给诊断和治疗带3图像重建则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其优点从任意角度和切面观察病变,弥补横断面不足;对阻挡视线的结构可以随意切割,到以前人们没有注(本文来源于《医学信息(上旬刊)》期刊2011年07期)
石际俊,曹勇军,肖国栋,章春园,刘春风[8](2010)在《经枕动脉代偿的椎动脉-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资料患者,男,72岁。因“发作性头晕、双下肢乏力伴跌倒1d”入院。患者于入院当日上午11:00左右外出时突发头晕,伴双下肢乏力,未跌倒,自行回家休息后缓解。于当日19:00左右活动上肢时再次突发头晕,伴双下肢乏力,坐起不能,无意识障碍,无恶心、呕吐,(本文来源于《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期刊2010年06期)
张永力,石祥恩,周忠清,刘方军,孙玉明[9](2009)在《枕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吻合术治疗颅内段椎动脉梭形动脉瘤四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部分椎动脉瘤,尤其是累及小脑下后动脉(posterior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的梭形夹层动脉瘤,因无法夹闭动脉瘤的同时,保证小脑下后动脉通畅,需要行枕动脉-PICA吻合术。因发病率低,手术困难,治疗风险大,文献(本文来源于《中国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09年11期)
王浩岩,钟震亚[10](2007)在《枕动脉、椎动脉枕下叁角段及其周围相关结构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区的形态学特点,为外科治疗VBI提供了解剖资料。方法:选用成人尸体15具(30侧),通过红色乳胶灌注并解剖,对枕动脉、椎动脉枕下叁角段及其周围相关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枕动脉的有效半径(约为68.62mm),远大于枕动脉与此段椎动脉的最近距离(约为2.67mm)。结论:枕动脉可以与寰、枢之间椎动脉行端侧吻合术。(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药科学》期刊2007年05期)
枕动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对尸头的解剖研究明确枕动脉的走行与结构;观察并精确测量枕动脉各段的血管外径及相关解剖距离;作为后循环搭桥手术的供血动脉如何安全获取,为后循环搭桥手术提供临床资料。方法:1.将10具共20侧成人带颈尸头标本用医用酒精进行浸泡保养,清水反复冲洗出动静脉系统,待冲洗干净后将配好的红蓝两色灌注液分别对动静脉进行灌注备用。2.显微解剖处理好的尸头,分离解剖各层肌肉与动脉,观察枕动脉的走行与分支,测量枕动脉各段管径、与周围毗邻结构的距离。结果:1.肌肉的解剖:枕部肌肉分为叁层,首先显露枕部的第一层肌肉: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第二层包括头半棘肌、头夹肌和头最长肌;第叁层肌肉是上斜肌,下斜肌,头后大直肌和头后小直肌。2.枕动脉:从颈外动脉后壁分出,约在寰椎横突2 cm以下,穿过头外侧直肌和二腹肌后腹之间到达OA沟。此沟由头最长肌与上斜肌组成,少部分人群没有此沟,此时OA行于头最长肌上端筋膜下。出OA沟穿梭于头夹肌下方,深筋膜包被,于其内侧缘,头半棘肌外侧转向上,与枕大神经伴行,终末支止于枕下皮肤,并与对侧OA吻合。其在走行过程中主要分出3个支路,分别是中线支、枕下叁角支及胸锁乳突肌支。将自寰椎横突到跨过上项线的距离定义为OA的有效长度。枕动脉的有效长度左侧为88.05~96.10mm(92.52±2.35mm),右侧为87.8~97.5mm(93.08±3.18mm);枕动脉在枕外隆凸处距枕外隆突的距离左侧为19.70~22.50mm(21.58±0.86mm),右侧为20.90~22.90mm(21.76±0.52mm);枕下段距离上项线最远距离左侧为21.70~25.00mm(23.86±0.96mm),右侧为22.90~25.60mm(23.73±0.88mm);枕动脉距后正中线的距离左侧为31.00~33.20mm(32.32±0.64mm),右侧为31.00~33.60mm(32.33±0.64mm);枕动脉沟中点到到椎动脉V3段的距离左侧为29.35~41.36mm(34.22±4.03mm),右侧为26.39~41.06(34.10±4.47mm);枕动脉到小脑后下动脉的距离左侧为29.57~42.26mm(35.38±4.74mm),右侧为26.69~46.99mm(36.79±5.87mm)。枕动脉直径测量结果分别为:枕动脉起点外径左侧为2.00~3.30mm(2.44±0.39mm),右侧为1.80~2.90mm(2.49±0.38mm);寰椎横突水平外径左侧为1.80~2.80mm(2.19±0.31mm),右侧为1.80~2.60mm(2.15±0.24mm);上项线处外径左侧为1.60~2.10mm(1.79±0.16mm),右侧为1.40~2.10mm(1.84±0.23mm)。经统计学分析,P值均大于0.05,左右侧无统计学差别,枕动脉较恒定,该数据可用于明确枕动脉解剖位置。3.枕动脉相关的骨性标志:上项线水平枕动脉距枕外隆凸的最近距离约为2cm,枕下走行大部分与上项线近似平行。其中与上项线的最远距离约为3cm。乳突尖端为明确二腹肌后腹的重要标志,也是寻找枕动脉的标志。枕动脉穿过寰椎横突上方入枕动脉沟。结论:1.熟练掌握枕下远外侧入路中各组织间层次关系,可以枕外隆凸、头夹肌、枕动脉沟、寰椎横突等标志辨认分离枕动脉。2.枕动脉位置表浅,活动度大,有效长度较长,管径变化不大,适合用于后颅窝缺血性疾病或动脉瘤的血流重建,是后颅窝搭桥术的首选供血动脉。3.本实验通过对枕下软组织的观察、相关数据的测量为后颅窝搭桥手术供血动脉的分离和保护提供了临床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枕动脉论文参考文献
[1].余亚斌,李明,张剑宁.外伤性枕动脉动静脉瘘致搏动性耳鸣一例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8
[2].倪晓光.枕动脉的显微解剖学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8
[3].韩亚非.国人枕动脉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5
[4].韩永刚,高亦深,孙明阳,佟小光.15具人尸枕动脉解剖[J].山东医药.2015
[5].李荷欢,韩思源.应用枕动脉跨区供血头皮瓣修复头皮肿瘤术后大面积复杂头皮缺损[C].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2011
[6].王麓山,王文军,姚女兆,王程,梁秋发.枕动脉椎动脉搭桥术在山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模型上应用的实验研究[J].吉林医学.2011
[7].吴水天,唐西平,吴志彬.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枕动脉解剖研究及临床价值[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
[8].石际俊,曹勇军,肖国栋,章春园,刘春风.经枕动脉代偿的椎动脉-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一例[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0
[9].张永力,石祥恩,周忠清,刘方军,孙玉明.枕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吻合术治疗颅内段椎动脉梭形动脉瘤四例[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9
[10].王浩岩,钟震亚.枕动脉、椎动脉枕下叁角段及其周围相关结构的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