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石门坎矿段论文-闵朝龙

小河石门坎矿段论文-闵朝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河石门坎矿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河-石门坎矿段,成矿预测,探矿方案,大姚六苴铜矿

小河石门坎矿段论文文献综述

闵朝龙[1](2009)在《大姚六苴铜矿床“小河—石门坎”矿段成矿预测及探矿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铜是仅次于铁和铝之后居第叁位的重要金属。我国铜消耗量大,供应短缺,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很难改变。但我国许多金属矿山已开采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探明保有资源储量濒临枯竭,急需开展老矿区深部及外围地区接替资源找矿研究。为此,2005年国家开展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试点工作,全国共筛选了九个试点项目,“云南省大姚县六苴铜矿小河—石门坎矿段接替资源找矿”即为试点项目之一,旨在增加资源储量,延长矿山服务年限,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滇中楚雄盆地是我国砂(页)岩型铜矿的主要矿化集中区,大姚六苴铜矿是砂岩型铜矿的典型矿床之一。本文全面阐述了区域地质、矿区地质及矿床(体)地质特征,认真分析了矿区地质勘探、地质科研等工作的许多资料,通过地球化学原生晕和EH-4测量,结合矿山生产和探矿的实际情况,指出了六苴矿床南部(深部)“小河-石门坎”矿段是最佳找矿靶区。进而提出采用井下坑探加坑内钻探的探矿方案和工程布置形式,预测了铜资源量(333+334金属量约15万吨),对开展老矿山深部和近外围找矿以及矿山持续接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09-03-01)

王雷,韩润生,吴鹏,李瑞龙[2](2008)在《云南大姚地区六苴铜矿床小河-石门坎矿段叁维可视化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姚六苴铜矿床是中国砂(页)岩型铜矿床的典型代表。通过对小河-石门坎矿段钻孔、剖面及地形资料的综合研究,应用surpac vision叁维可视化软件建立了矿区地表模型,实现了工程控制矿段的地层、矿体的叁维显示,并结合成矿地质条件建立了地层、矿体、地形的叁维模型,直观地显示了矿区地层、矿体的分布特征,为深部找矿预测和勘查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08年06期)

李路乔,郭利杰[3](2008)在《六苴铜矿小河-石门坎矿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六苴铜矿小河-石门坎矿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进行了系统详细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区矿床为以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矿床充水强度不大,属富水性弱的矿床。小河-石门坎矿段矿床岩体稳定性较好,矿床工程地质复杂程度较为简单。调查区及矿床开拓区环境地质灾害不发育,属地质环境质量不良矿区。地质调查研究为矿山小河-石门坎矿段未来整体工程建设布置及矿床开采方法确定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期刊2008年06期)

王雷[4](2008)在《大姚六苴铜矿床小河—石门坎矿段地质特征及叁维可视化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大姚六苴铜矿床小河—石门坎矿段地质特征及叁维可视化模型研究》结合国家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试点项目《云南省大姚县六苴铜矿小河—石门坎矿段接替资源勘查》(项目编号:200453001)进行选题。在收集研究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小河—石门坎矿段的地质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总结了矿床的典型地质特征。应用叁维可视化理论和方法,首次对小河—石门坎矿段进行建模,应用建模的各种图形和先进技术扩展了找矿思路,建模的结果和图示为找矿预测提供依据。大姚六苴铜矿床赋存于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六苴下亚段(K_2ml_1)浅紫交互带靠近浅色一侧,其主要沉积岩相为河流相。六苴矿床的形成与断裂褶皱关系密切,大雪山背斜西翼(较缓翼)及其南部倾伏端的次级褶皱与成矿关系密切。矿体从浅色向紫色依次为黄铁矿带—黄铜矿带—斑铜矿带—辉铜矿带—赤铁矿带的矿物分带。在小河—石门坎矿段钻孔、剖面及地形资料的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应用Surpacvision叁维可视化软件建立了矿区地表模型,实现了工程控制矿段的地层、矿体的叁维显示,并结合成矿地质条件建立了地形、地层、矿体叁维模型,直观显示了矿区地层、矿体的分布特征,为深部找矿预测和勘查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地表模型的建立能够配合地形地质图对研究区进一步深化了解,可以将公路及矿山现有的坑道工程、钻孔位置及下一步的设计工程进行叁维显示,可以提前验证设计的合理性。通过建立小河—石门坎矿段地层模型,展示了矿段中地层的展布特征,地层整体向西倾,为大雪山背斜南端西翼倾没部位,但地层在东西向仍有起伏,为大雪山背斜次级的小褶曲。矿体模型的建立验证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结果150-164号线矿体展布特征;预测了164—244号线矿体展布特征并进行了叁维显示;连接了244号勘探线—石门坎矿段的地表矿体,揭示了这段矿体变化特征;可以对矿体模型随意切割剖面,查看剖面上矿体的具体位置,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建立了成矿预测的四个地质标志,并利用叁维可视化结果对大姚六苴铜矿区小河-石门坎矿段进行了成矿预测。(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08-05-01)

刘勇强[5](2008)在《大姚六苴铜矿床小河—石门坎矿段地球化学特征与叁维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结合国家危机矿山资源勘查试点项目《云南省大姚县六苴铜矿小河-石门坎矿段接替资源勘查》选题,开展研究区地球化学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的深入分析工作,旨在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中更清晰地认识成矿地质特征及规律,并为隐伏矿预测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为矿山今后的生产、管理信息化工作打下基础。论文首先在总结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姚铜矿小河-石门坎矿段的成矿地质背景与地质特征,总结出小河石门坎矿段的成矿地质规律。运用数学地质方法,对各赋矿地层以及整个矿段勘查地球化学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到各含矿层主要矿化元素组合。结果表明,矿段成矿演化过程中存在多期次的热液活动,并且矿体分布受到构造控制;指出Cu、Ag组合为定位矿体的最佳标志。基于小河-石门坎矿段钻孔、地质剖面数据资料,应用Surpac软件建立矿段140勘探线至164勘探线之间的叁维地层模型和矿体模型,直观地显示出矿体及地层的展布规律。详细介绍了建立地球化学模型范围内的块体模型,即叁维地球化学模型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叁维地球化学模型能够方便的查看矿体的元素分布,及其元素异常的分布情况。在建立的叁维地球化学模型中,选取Cu、Ag、Hg以及一个因子得分值为研究对象,切出150、156、164勘探线剖面图,做出元素异常等值线图。进一步分析得出,Cu、Ag元素组合和F_3(-Cu、-Hg、-Ag)是指示矿体位置的良好标志;矿体沿地层向SW方向侧伏,暂未出现矿化趋势变向的迹象。(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08-05-01)

吴鹏,韩润生,邹海俊,闵朝龙,李路乔[6](2007)在《大姚六苴铜矿床小河—石门坎矿段地层地球化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姚六苴铜矿床是楚雄红色盆地中砂(页)岩型铜矿的典型代表。其中小河—石门坎矿段主要分布白垩系,矿体严格受地层控制。根据该矿段7个钻孔揭露的地质信息,总结了剖面上地层颜色的交替变化规律。通过对白垩系不同层位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阐述了浅色层、紫色层元素的变化特征,提出了具有矿化指示意义的元素组合为Cu-Hg-Ag-Sn-Zn-As-Sb-Mn,为深部找矿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地质与勘探》期刊2007年03期)

吴鹏[7](2007)在《大姚六苴铜矿床小河—石门坎矿段地质特征与地球化学异常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在国家危机矿山资源勘查试点项目《云南省大姚县六苴铜矿小河—石门坎矿段接替资源勘查》(项目编号:200453001)的资助下完成。在总结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小河—石门坎矿段进行了地质特征与地球化学异常模式的综合研究。通过断裂结构面力学性质鉴定与构造期次的划分,讨论了构造与成矿关系,提出矿床成因模式。认为矿区主要受到近南北、近东西、北东—南西叁个方向的构造应力,经历了北东—南西向拉伸(Ⅰ期)、近东西向挤压(Ⅱ期)、北东—南西向挤压(Ⅲ期)、南北向挤压(Ⅳ期)四个期次的构造活动。其中,第Ⅱ、Ⅲ期活动对矿床形成和富集起主要作用,第Ⅳ期活动形成的近东西向压扭性断裂将矿体向浅色层一侧错动、破坏。着重研究了地层地球化学,确定对矿体具有指示意义的元素组合为Cu-Hg-Ag-As-Sb。根据小河—石门坎矿段九个钻探工程揭露的岩芯进行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的分析,得到元素组合由西(全紫带)至东(全浅带)为Sb→Hg→V→Cu-As-Sb→Ag-Co-Ni→Pb→Zn的横向分带。通过不同剖面对比,总结地球化学异常的空间分布规律,建立小河—石门坎矿段地球化学异常立体模式,为深部成矿预测提供依据,并提出下一步布署探矿工程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07-05-01)

闵朝龙[8](2006)在《大姚六苴铜矿“小河-石门坎”矿段深部成矿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姚六苴铜矿是砂岩型铜矿的典型矿床之一。全面分析了矿区地质勘探、地质科研成果,结合矿山生产和探矿实践,指出六苴矿床南部(深部)“小河-石门坎”是最佳找矿靶区,并预测了资源储量,对开展老矿山深部和近外围找矿以及矿山持续接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云南地质》期刊2006年04期)

刘皓,刘星,薛传东,张皙,骆少勇[9](2006)在《大姚铜矿小河-石门坎矿段隐伏矿找矿新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区内隐伏矿带连续存在为基础,根据野外实地调查和对已有图件资料的综合分析,重点研究构造控矿规律,提出本区隐伏矿应以9#勘探线附近为转向对称轴的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云南地质》期刊2006年01期)

小河石门坎矿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姚六苴铜矿床是中国砂(页)岩型铜矿床的典型代表。通过对小河-石门坎矿段钻孔、剖面及地形资料的综合研究,应用surpac vision叁维可视化软件建立了矿区地表模型,实现了工程控制矿段的地层、矿体的叁维显示,并结合成矿地质条件建立了地层、矿体、地形的叁维模型,直观地显示了矿区地层、矿体的分布特征,为深部找矿预测和勘查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河石门坎矿段论文参考文献

[1].闵朝龙.大姚六苴铜矿床“小河—石门坎”矿段成矿预测及探矿方案[D].昆明理工大学.2009

[2].王雷,韩润生,吴鹏,李瑞龙.云南大姚地区六苴铜矿床小河-石门坎矿段叁维可视化模型[J].地质通报.2008

[3].李路乔,郭利杰.六苴铜矿小河-石门坎矿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调查研究[J].中国矿业.2008

[4].王雷.大姚六苴铜矿床小河—石门坎矿段地质特征及叁维可视化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

[5].刘勇强.大姚六苴铜矿床小河—石门坎矿段地球化学特征与叁维模拟[D].昆明理工大学.2008

[6].吴鹏,韩润生,邹海俊,闵朝龙,李路乔.大姚六苴铜矿床小河—石门坎矿段地层地球化学[J].地质与勘探.2007

[7].吴鹏.大姚六苴铜矿床小河—石门坎矿段地质特征与地球化学异常模式[D].昆明理工大学.2007

[8].闵朝龙.大姚六苴铜矿“小河-石门坎”矿段深部成矿预测[J].云南地质.2006

[9].刘皓,刘星,薛传东,张皙,骆少勇.大姚铜矿小河-石门坎矿段隐伏矿找矿新思路[J].云南地质.2006

标签:;  ;  ;  ;  

小河石门坎矿段论文-闵朝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