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学论文_岳士

导读:本文包含了教育史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史学,教育史,瘦金体,北京师范大学,学科,官制,论文。

教育史学论文文献综述

岳士[1](2019)在《《大观圣作之碑》教育史学价值及书法艺术价值研究——基于新乡碑刻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观圣作之碑》的主要内容是宋徽宗给当时学子们制定的"八行八刑"十六条典章制度,也是政府"八行取士"的准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高的学术和史料价值,同时也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原新乡县文庙(现在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人民政府院内)较完整地保存有这样一块巨型碑刻——北宋时期的《大观圣作之碑》,距今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观圣作之碑》蕴含着丰富、翔实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古代碑刻中的瑰宝,对于研究北宋时期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及人才选拔制度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先军[2](2019)在《论新叙事史学与教育史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微观史学、心态史学、人类学等影响,20世纪70、80年代新叙事史学产生。新叙事史学有着与传统叙事史学、科学化史学以及新史学不同的特点。它更关注具体个人的生存意义,注重微观的历史叙事,重视研究者主体性的发挥。在历史研究中,叙事有着独特的价值。叙事有利于人的身份建构,知识的合法性来自叙事,历史需要通过叙事来表现。新叙事史学对教育史研究的借鉴意义在于,加深对人受教育过程的理解,促进现实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升研究者的反省意识。教育史研究者运用历史叙事时,应关注历史中"人"的生存境遇,进行差异叙事与批判性的反思。(本文来源于《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陈碧霞[3](2019)在《教育史学实践及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都知道,强化对历史理解的理论观是教育史学亟待优化的重要措施。这不单单需要历史观、方法论等相关学术的科学指引,还应当从教育学科的知识体系中积极参考相关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对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围绕着教育史学实践及其方法展开论述,仅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下半月)》期刊2019年10期)

孙益,陈露茜,张斌贤[4](2019)在《70年来外国教育史学科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的外国教育史学科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60年代,外国教育史学科仿效苏联模式进行了新民主主义的改造;80年代初期在全国教育史研究会的领导下,外国教育史学科体系和研究秩序得以恢复与重建;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外国教育史学科建设全面展开,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21世纪新的时代背景对外国教育史学科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科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断进行反思和革新,在革新中实现转型。面向未来,中国特色的外国教育史学科体系建设仍未完成,外国教育史学科在学术基础与学术积淀上仍有待提高,要实现学科创新与国际接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来源于《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张亚君[5](2019)在《教育史学理论研究新进展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教育史学科呈现出新的研究动向,跨学科研究的出现使得研究内容更加丰富,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如教育活动史、教育生活史、教育身体史等;研究视野下移、研究领域扩大、研究方法综合、研究取材多元、研究表达转向叙事等成为研究的新视角。同时,在教育史学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深化教育史学理论,注重史学的情节问题,扩大研究队伍,加强教育问题史研究。(本文来源于《西部学刊》期刊2019年17期)

孙杰[6](2019)在《新中国教育史学七十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教育史学70年发展历程包括新中国教育史学的转型、初建、重建、探索和形成五个阶段。新中国教育史学在全面学习苏联的过程中,引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教育史研究的指导思想与方法,逐步实现了向社会主义新教育的转型。伴随着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的召开和教育领域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以重评孔子、杜威为突破口,教育史学科逐步恢复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20世纪80年代关于教育史学科体系的讨论,开启了从教育史学层面研究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的先河。进入21世纪,教育史学科日益摆脱教科书传统的束缚,逐渐回归历史研究的本性和教育史学科的本来面貌。(本文来源于《高等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景珊珊[7](2019)在《教育史学求真与求善之辨》一文中研究指出求真与求善是历史学的基本命题,作为教育学和历史学分支学科的教育史学,同样面临着史学求真与求善问题的拷问。史学的求真应探寻史学的客观性,史学的求善应坚持以人为本,回归史学的求善意识,并将二者辩证统一于一体。基于此,教育史学应始于求真,臻于求善。在教育史学的知识论方面求真,坚持教育史的科学性不动摇,反对教育史研究中的异化问题。在教育史学的价值论方面求善,以探寻教育历史的真理为根本出发点,教育史学研究者应该寻求本体性的善;以坚持教育历史的伦理价值为根本归宿,教育史学研究者应该寻求功能性的善。(本文来源于《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程斯辉[8](2019)在《难忘那支卓越的中国教育史教学团队——我在北京师范大学接受的教育史学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回顾了在北京师范大学叁年教育史专业学习期间以及毕业后与老师保持的联系中,从诸位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与教学的老师那里得到的如何做学问的指导、怎样做事的训练以及如何做人的教诲,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史教学团队多位教师的学术成就与教学风格,指出了作者毕业参加工作后取得的成绩与老师教导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教育史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任炜华[9](2019)在《美国教育史研究的内容及特征(2007-2017年)——以教育史学会年会论文为视角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史学会是美国教育史研究的"典型代表",其年会论文体现历年美国教育史研究的核心论题,可帮助研究者了解美国教育史研究的热点、重点及趋势。对2007-2017十年间的会议论文进行研究分类可知,高等教育、种族教育与性别教育成为历年热点与重点问题;同时还关注课程与教学、考试与教材、教师与儿童、教育政策研究等教育内部问题;此外研究内容还包括教育与政治、法律、经济、慈善等教育外部问题。近年来,美国教育史研究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厚今薄古、重本土轻异域、跨领域多元化等特征。(本文来源于《高教探索》期刊2019年06期)

冯文娟[10](2019)在《乔尔·斯普林的激进教育史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乔尔·斯普林是美国着名的激进派教育史学家、多元文化教育家。他不但着述甚丰,而且一些作品在美国乃至国际学术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虽然目前国内对乔尔·斯普林及其作品也有一些研究,但鲜少有学者对其教育史学观做出充分的研究。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乔尔·斯普林着作的认真研读,初步探讨了斯普林的教育史学观。笔者认为修正了的“激进”教育史学观最能充分体现斯普林的教育史学观特色。一方面,斯普林的教育史学观站在阶级对立的角度上,认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教育领域中的一系列改革,包括公立学校的建立,都旨在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压迫劳苦大众。另一方面,斯普林站在社会底层人民的角度看待教育史,同情弱势群体,研究内容多涉及少数民族、外来移民等弱势群体的教育,反对美国教育中一直存在的歧视现象,促进了多元文化教育史学流派的形成。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使用乔尔·斯普林本人的着作和演讲集作为研究其教育史学观的第一手材料,紧绕研究目标,具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出国内外对乔尔·斯普林教育思想展开的研究。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乔尔·斯普林教育思想的研究,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内容:对乔尔·斯普林的多元文化思想、全球化思想、消费主义思想进行的研究。整体看来并未对其教育史学观体系做出系统、完整的阐释,因此本文的撰写有很大的生长空间。第二部分,对乔尔·斯普林的学术经历和教育着作进行介绍。笔者发现,斯普林的社会学及心智史学习背景,为他“自下而上”重述美国教育史奠定了基础。这也是他认为学校教育是国家、政府、社会对公众的一种意识形态操纵,控制学生的思想自由十分重要的原因。此外,乔尔·斯普林的印第安人血统也致使其开始关注美国土着(原住民)的历史、印第安人的文化与教育,关注种族主义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最终形成其激进的教育史学观。第叁部分,分析乔尔·斯普林的激进的教育史学观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一些思潮的影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引发了一系列的民权运动,人们对公共教育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在此背景下,乔尔·斯普林作为少数民族的一份子,对当时美国政府为缓解社会矛盾采取的一系列方案都是保守的,并没有对社会经济体系作出彻底的变革。此外,乔尔·斯普林的教育史学观深受激进派史学、批判教育学、学校批判思潮、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他认为教育应该是自由的,人们应该拥有自我反思的能力,批判性地去认识世界,成为一个解放的个体。第四部分,系统探讨乔尔·斯普林激进的教育史学观体系是本文的重点。通过与乔尔·斯普林本人的邮件往来,笔者探讨了乔尔·斯普林对教育史的本质和学科价值的看法,发现其运用大西洋史观与文化史观统一的方法,从宗教、种族、民族主义、语言和文化等维度来研究教育史。从文化史观或思想史观出发,使读者看到了西方学校模式下其他国家民族文化是如何被侵占,成为殖民国家对其灌输民族主义情感、政治以及伦理价值的工具。此外,笔者尝试分析了乔尔·斯普林的教育史学观和传统教育史学、温和修正派教育史学观有何差别。第五部分,对乔尔·斯普林的激进教育史学观存在的进步性以及局限性做出评析。笔者认为,乔尔·斯普林顺应了新教育史学的趋势,将研究视野下移,拓宽了教育史学的研究视角,使得人们重新思考教育史的本质和价值问题。他虽然扩大了教育的定义,但研究范围仍局限在学校范围内。总结而言,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有重要意义,希冀通过笔者的分析,能使读者对乔尔·斯普林的教育史学观有一个充分、全面的了解。(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9)

教育史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受微观史学、心态史学、人类学等影响,20世纪70、80年代新叙事史学产生。新叙事史学有着与传统叙事史学、科学化史学以及新史学不同的特点。它更关注具体个人的生存意义,注重微观的历史叙事,重视研究者主体性的发挥。在历史研究中,叙事有着独特的价值。叙事有利于人的身份建构,知识的合法性来自叙事,历史需要通过叙事来表现。新叙事史学对教育史研究的借鉴意义在于,加深对人受教育过程的理解,促进现实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升研究者的反省意识。教育史研究者运用历史叙事时,应关注历史中"人"的生存境遇,进行差异叙事与批判性的反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教育史学论文参考文献

[1].岳士.《大观圣作之碑》教育史学价值及书法艺术价值研究——基于新乡碑刻的考察[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19

[2].李先军.论新叙事史学与教育史学研究[J].教育研究.2019

[3].陈碧霞.教育史学实践及其方法研究[J].鸭绿江(下半月).2019

[4].孙益,陈露茜,张斌贤.70年来外国教育史学科进展[J].教育研究.2019

[5].张亚君.教育史学理论研究新进展述评[J].西部学刊.2019

[6].孙杰.新中国教育史学七十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9

[7].景珊珊.教育史学求真与求善之辨[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9

[8].程斯辉.难忘那支卓越的中国教育史教学团队——我在北京师范大学接受的教育史学教育[J].教育史研究.2019

[9].任炜华.美国教育史研究的内容及特征(2007-2017年)——以教育史学会年会论文为视角的解读[J].高教探索.2019

[10].冯文娟.乔尔·斯普林的激进教育史学观[D].上海师范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3教育史学教育史学理论研究的文献数量统计...1实质划分附:9.2004年我校人员在国内学术组织中的...附:9.2004年我校人员在国内学术组织中的...附:9.2004年我校人员在国内学术组织中的...

标签:;  ;  ;  ;  ;  ;  ;  

教育史学论文_岳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