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结构评价论文_储显

导读:本文包含了景观结构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景观,生态,结构,风险,评价,锡林郭勒盟,北碚。

景观结构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储显[1](2018)在《城市中花境运用及其景观结构的公众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生态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已不再满足简单的城市“绿化”,期望更多高品质、有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因此,当前城市绿化需要站在新的高度,建设更符合公众精神层面需求的绿色基础设施。相比于花坛等其他花卉应用形式,花境具有景观丰富、季相多变、物种多样以及多年观赏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形式。我国有关花境的研究多停留在基础知识介绍和植物应用调查等方面,鲜有基于公众角度对花境评价的研究。本文以合肥市城区(二环以内)花境为研究对象,运用样方调查法,选取30个花境为研究样地,在对样地实地考察获得基础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层次分析法构建的花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统计分析公众对当前合肥市花境的评价。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调查样地内共统计花境植物168种,涉及58科,其中一二年生花卉19种,多年生花卉69种,花灌木类63种,观赏草17种。(2)科学构建了以基本结构、观赏性、生态性为准则层,以尺度规模、地形变化和平面形式等11项因子为指标层的合肥市花境公众评价指标模型,并基于专家咨询,确定了各层级指标的权重值,准则层指标权重值排序为观赏性>生态性>基本结构。(3)确立了花境分级评价系统,花境点综合评价指数处于80%~100%之间为I级、60%~80%之间(含80%)为II级、40%~60%之间(含60%)为III级、40%以下(含40%)为IV级,公众评价结果显示,合肥市花境综合评价等级I级的花境点有5个、评价等级II级的有13个、评价等级III级的有9个、评价等级IV级的有3个,表明当前合肥花境应用总体现状较好,公众对花境景观效果较满意。(4)花境的观赏性是营建的核心,公众对场地的微地形、近距离或零距离观赏、丰富的植物色彩、飘逸的植物质感、芳香的植物气味以及多样的其他景观元素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偏爱。(5)公众期望在公园、居住区等地点欣赏到更多的花境景观。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花境应用状况及调研时发现的问题,提出“低成本”花境的发展模式。本文通过对合肥市花境运用及其景观结构的调查与公众评价,探索符合公众需求的花境营造模式,为城市花境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建设更多、更高品质的并被城市居民接受和欣赏的花境景观。(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王鑫[2](2018)在《基于流域景观结构的山区县域生态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择属于集约山地农区的山东省栖霞市为研究区,基于流域单元的景观结构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对丰富和深化山区景观格局生态风险评价具有重要的价值。利用研究区1987年、1997年、2006年2015年四期遥感影像数据获取了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变化信息并分析了研究区的景观格局现状,通过水文分析模块获得300个小流域样区为风险小区,并基于景观结构中的景观干扰度指数和景观脆弱度指数构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借助空间统计学中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栖霞市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等级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并讨论其变化的驱动力,针对各级风险区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经过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1987-2015年,栖霞市景观结构中,景观类型面积变化幅度由高到低为:林地、园地、耕地、建设用地、草地、其他、水域。在这28年间,栖霞市不同景观类型的面积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林地面积较大幅度减少,面积减少了14895.36hm2;园地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面积增加了14097.96 h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7985.52hm2;耕地面积减少了8048.88hm2;草地面积增加了339.12hm2;水域面积增加了226.98hm2;其他用地面积增加306hm2。(2)1987年1997年、2006年和2015年的景观生态风险度以及1987-2015年景观生态风险度变化的MORAN’I均>0,说明研究区内的景观生态风险度存在着一定的空间正自相关关系。研究区1987-2015年期间大部分区域的景观生态风险变化不显着.而变化较显着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西南部平原、东南部平原地区局部、东北部低山丘陵山底平原局部,这些区域及相邻地区景观生态风险度的变化都较大。(3)从总体上看,高风险区主要位于东北部、西南部以及东南部局部,风险区的景观类型主要是建设用地、耕地。较高风险区主要位于东北部、西南部以及东南部局部,分布基本与高风险区基本相同,景观类型主要是耕地和耕地园地混合区域。中等风险区全局都有分布,且较为分散,景观类型主要是林地和园地混合区域。较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主要位于中部山区,景观类型主要是林地和园地。(4)1987-2015年间,研究区的高风险区、较高风险区、中等风险区、较低风险区、低风险区在空间分布上有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与土壤侵蚀、果园种植发展以及政策性因素的转变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5)根据不同生态风险等级,提出不同管理对策,其中,对高风险区与较高风险区应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叁位一体”保护;中等风险区应对重点林区加强控制,严禁各种生产活动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提高园地果园生产质量,合理规划果园范围;低风险区与较低风险区加强对林地的保护,限制无效林地开发,要将林地保护职责落实到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中。以此为栖霞市生态管理决策作参考。(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王鹏,王亚娟,刘小鹏,陈晓,孔福星[3](2018)在《基于景观结构的生态移民安置区生态风险评价——以宁夏红寺堡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宁夏自治区红寺堡区为例,以1995年、2000年、2005、2010年和2015年5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综合运用景观格局指数、生态风险指数、空间分析法以及地理探测器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了移民安置区生态风险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995—2015年研究区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草地面积减少了2.97×10~4hm~2,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分别增加了1.90×10~4hm~2,0.42×10~4hm~2和0.43×10~4hm~2;在研究期间景观整体斑块数不断增加,其景观整体破碎度随之变大;研究区生态风险主要以较低风险和中风险为主,其中建设用地、沙地和未利用地生态风险值较高,在研究期间生态风险平均值由0.166降低至0.154,研究区生态风险值呈降低趋势。通过地理探测器诊断得出景观斑块数、景观破碎度、景观优势度、景观损失度、斑块密度等因素是安置区生态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魏敏,刘聪,王海洋[4](2017)在《2007—2017年重庆市北碚近郊区景观结构及生态服务功能评价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卫星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3S技术对重庆市北碚近郊区山落地带乡村景观类型进行调查,分析2007—2017年景观结构的变化情况,并对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北碚近郊区建设用地变化速度最快,达32.19%,2012—2017年景观变化剧烈,土地流转频繁;景观类型的空间自然连通性增大,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大,景观异质性不断增强;研究期内草地、农田、林地ESV波动性减少,水体ESV波动性增加,其他用地ESV基本保持不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波动性减小。(本文来源于《林业调查规划》期刊2017年06期)

赵娟,李新平,贾黎明[5](2016)在《LFA方法在晋东采煤区景观结构及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炭开采区植被退化监测和植被恢复的效果评价较少从景观角度进行,然而对开采区进行景观尺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本文以晋东(阳泉南庄煤矿)采煤作业区为干扰源,按照扇形取样,依距离设置800、1 500、2 100、2 800、3 500和4 200 m 6条等距线。采用LFA方法,沿垂直于等高线的方向,布设5条长度为100m的样线,通过对斑块数量、单位长度上斑块宽度、单位长度上斑块间平均距离和大小的测量,计算斑块面积指数和景观结构指数;对样线周围土壤进行地表土壤健康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地表盖度(降雨溅蚀保护)、多年生植被覆盖度、枯落物状况、隐花植被盖度4项植被层指标以及结皮破碎性、土壤侵蚀程度、沉积物、地表粗糙度、地表特征、土壤崩解系数、土壤质地7项土壤理化性质指标。通过研究揭示煤炭开采对当地景观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距离及机理。结果表明:随着距煤炭开采区距离的增加,煤炭开采对土壤总孔隙度、土壤饱和含水量的影响削弱,进而造成了土壤稳定性指数、土壤渗透性指数、养分循环指数的同步上升。随着距离的增加,LFA相关的各项指标均呈现由慢速增加至快速增加再到逐步维持的趋势。景观功能向着有利于水分、养分保蓄的方向发展。当煤炭开采强度为320万t/a时,自然保护区及城市规划建设应保证最小生态安全距离为4 370 m。(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刘琪,曹明明,胡胜,邱海军,许博建[6](2016)在《基于景观结构的延河流域生态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基于景观结构指数和生态脆弱度指数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综合评价了延河流域生态风险状况及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结果表明,流域中以裸地的景观结构指数最大,受人类活动干扰程度较大,水域次之,灌丛最小;流域生态风险空间分异明显,流域中部生态风险等级较高,并以此向外围呈递减趋势;生态风险分布与景观类型关系密切,建筑工矿用地、旱地和水域等景观生态风险等级较高,草地和灌丛生态风险等级较低;要因地制宜地实施生态风险管理,确保流域生态系统稳定,降低生态风险威胁。(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罗娟[7](2015)在《基于土地利用景观结构的生态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锡林郭勒盟位于我国的农牧交错带上,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土地退化、荒漠化等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因此,本文以锡林郭勒盟为研究对象,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遥感技术,利用GIS10.2和Excel等软件工具和数理统计方法,基于研究区1990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3年五期遥感影像数据获取了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变化信息并分析了研究区的景观格局现状,从定量和空间上分析了1990-2000年、2000-2005年、2005-2010、2010-2013年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构建了适宜于研究区的景观格局指数并利用ArcGIS10.2的空间分析方法对区域内风险指数进行变量空间化,在标准化之后,依据平均值和标准差将研究区分了五级风险区,揭示了1990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3年锡林郭勒盟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等级及其变化,并简单分析了其变化的驱动力,针对各级风险区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经过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1990-2013年,锡林郭勒盟景观结构中,景观类型按所占面积排序由大到小依次是中覆盖度草地景观、高覆盖度草地景观、低覆盖度草地景观、裸露地景观、水域景观、耕地景观、林地景观、居民工矿用地景观。在这23年间,锡林郭勒盟不同景观类型的面积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高覆盖度草地景观面积较大幅度减少,所占面积减少了793522.46hm2;中覆盖度草地景观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所占面积增加了644090.7hm2;裸露地景观面积的面积增加了68995.4hm2;水域景观面积的面积减少了66468.78hm2;低覆盖度草地景观的面积增加了62992.85hm2;居民工矿用地景观的面积增加了42755.62hm2;耕地景观的面积增加了32523.03hm2;林地景观的面积增加了8633.64hm2。(2)从整个研究区来看,高风险区主要位于东乌珠穆沁旗水域景观的边缘地区、西乌珠穆沁旗的中部、锡林浩特市的中部及偏北部、阿巴嘎旗的偏南部、二连浩特市的南部地区、苏尼特左旗的偏南部、苏尼特右旗的偏北部、正镶白旗的偏南部、太仆寺旗的北部大部分地区和多伦县的偏西部,其景观类型主要是裸露地景观、耕地景观、低覆盖度草地景观。较高风险区主要位于东乌珠穆沁旗的西南部、西乌珠穆沁旗的西北部、锡林浩特市大部分地区,但较为零散,阿巴嘎旗的偏北部和偏南部、苏尼特左旗和苏尼特右旗的大部分地区、镶黄旗的部分地区,其景观类型主要是中覆盖度草地景观和部分低覆盖度草地景观。中等风险区主要位于整个研究区的西南部,例如,镶黄旗、正镶白旗、正蓝旗的大部分地区;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阿巴嘎旗也有大面积分布,但分布较为分散;相比较而言,其他旗县的中等风险区所占比例较小,其景观类型主要是中覆盖度草地景观。较低风险区主要位于东乌珠穆沁旗东北部及中部的大部分地区、西乌珠穆沁旗的西北部、锡林浩特市的偏东部、阿巴嘎旗的偏东部和北部地区,其景观类型主要是高覆盖度草地景观。低风险区主要位于东乌珠穆沁旗东北部、西乌珠穆沁旗的东南部、正蓝旗的东南部、太仆寺旗的偏南部,其景观类型主要是水域景观、林地景观。(3)1990-2013年间,研究区的高风险区、较高风险区、中等风险区、较低风险区、低风险区在空间分布上有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与气温、降水量、人口的增长、牲畜头数的增加以及政策性因素的转变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5-06-10)

宋珂,宋喧,韩涛[8](2015)在《基于景观结构的经济发达地区生态风险评价——以昆山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变化会带来景观结构变化,从而对景观生态安全带来影响。以江苏省昆山市为研究区域,选取1985和2010年2期遥感影像为基本信息,在构建生态风险指数基础上,基于空间分析手段,揭示了经济快速发展对景观格局及区域生态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1985~2010年,昆山市经济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强烈,景观干扰度增大,景观格局从以耕地为基本类型,向耕地、水域和农居点共同主导方向转变,耕地和水域是今后昆山最具有生态风险的景观类型;昆山生态风险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向外增长趋势,全市有46.15%区域生态风险明显上升,还有23.2%区域生态风险也有所增强。经济快速发展对于区域景观格局作用强烈,导致区域生态风险处于上升态势。(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史晓亮,李颖,赵凯,邓荣鑫[9](2012)在《农田防护林林网景观结构异质性动态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计算合理林网与现有林网景观指标值之间的距离系数,利用GIS将其空间化,并通过构建约束准则,实现对农田防护林林网景观结构异质性的综合评价.利用此方法分析了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农田防护林林网景观结构异质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87—2008年,农田防护林布局合理区域占整个农田景观的面积比例从0.21%增加到20.84%,农田防护林建设效果显着;但部分地区防护林分布仍存在问题,需要加大防护林的更新建设.(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胡和兵,刘红玉,郝敬锋,安静[10](2011)在《流域景观结构的城市化影响与生态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京市九乡河流域为研究区域,以2003、2009年两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本信息,在构建生态风险指数的基础上,利用ARCG IS的空间分析功能,揭示了城市化对研究区景观结构的影响,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以及城市化与生态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03—2009年,城市化过程使流域的景观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建设用地大幅增加,分离度降低,而耕地则大幅减少,耕地、水域、草地等景观类型的分离度、破碎度增加;流域生态风险程度从中度/低风险向中度/较高风险转变,生态风险有增加的趋势;生态风险的空间差异明显,生态风险较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流域南部青龙山一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地区,中度风险区集中在流域中部的平原农业区;城市化对生态风险的正效应明显,生态风险随着城市化水平的增加而升高。(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1年12期)

景观结构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选择属于集约山地农区的山东省栖霞市为研究区,基于流域单元的景观结构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对丰富和深化山区景观格局生态风险评价具有重要的价值。利用研究区1987年、1997年、2006年2015年四期遥感影像数据获取了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变化信息并分析了研究区的景观格局现状,通过水文分析模块获得300个小流域样区为风险小区,并基于景观结构中的景观干扰度指数和景观脆弱度指数构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借助空间统计学中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栖霞市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等级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并讨论其变化的驱动力,针对各级风险区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经过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1987-2015年,栖霞市景观结构中,景观类型面积变化幅度由高到低为:林地、园地、耕地、建设用地、草地、其他、水域。在这28年间,栖霞市不同景观类型的面积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林地面积较大幅度减少,面积减少了14895.36hm2;园地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面积增加了14097.96 h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7985.52hm2;耕地面积减少了8048.88hm2;草地面积增加了339.12hm2;水域面积增加了226.98hm2;其他用地面积增加306hm2。(2)1987年1997年、2006年和2015年的景观生态风险度以及1987-2015年景观生态风险度变化的MORAN’I均>0,说明研究区内的景观生态风险度存在着一定的空间正自相关关系。研究区1987-2015年期间大部分区域的景观生态风险变化不显着.而变化较显着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西南部平原、东南部平原地区局部、东北部低山丘陵山底平原局部,这些区域及相邻地区景观生态风险度的变化都较大。(3)从总体上看,高风险区主要位于东北部、西南部以及东南部局部,风险区的景观类型主要是建设用地、耕地。较高风险区主要位于东北部、西南部以及东南部局部,分布基本与高风险区基本相同,景观类型主要是耕地和耕地园地混合区域。中等风险区全局都有分布,且较为分散,景观类型主要是林地和园地混合区域。较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主要位于中部山区,景观类型主要是林地和园地。(4)1987-2015年间,研究区的高风险区、较高风险区、中等风险区、较低风险区、低风险区在空间分布上有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与土壤侵蚀、果园种植发展以及政策性因素的转变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5)根据不同生态风险等级,提出不同管理对策,其中,对高风险区与较高风险区应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叁位一体”保护;中等风险区应对重点林区加强控制,严禁各种生产活动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提高园地果园生产质量,合理规划果园范围;低风险区与较低风险区加强对林地的保护,限制无效林地开发,要将林地保护职责落实到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中。以此为栖霞市生态管理决策作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景观结构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储显.城市中花境运用及其景观结构的公众评价[D].安徽农业大学.2018

[2].王鑫.基于流域景观结构的山区县域生态风险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8

[3].王鹏,王亚娟,刘小鹏,陈晓,孔福星.基于景观结构的生态移民安置区生态风险评价——以宁夏红寺堡区为例[J].生态学报.2018

[4].魏敏,刘聪,王海洋.2007—2017年重庆市北碚近郊区景观结构及生态服务功能评价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17

[5].赵娟,李新平,贾黎明.LFA方法在晋东采煤区景观结构及功能评价中的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6

[6].刘琪,曹明明,胡胜,邱海军,许博建.基于景观结构的延河流域生态风险评价[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

[7].罗娟.基于土地利用景观结构的生态风险评价[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8].宋珂,宋喧,韩涛.基于景观结构的经济发达地区生态风险评价——以昆山市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5

[9].史晓亮,李颖,赵凯,邓荣鑫.农田防护林林网景观结构异质性动态评价[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

[10].胡和兵,刘红玉,郝敬锋,安静.流域景观结构的城市化影响与生态风险评价[J].生态学报.2011

论文知识图

一类景观结构的评价方法:通过局部遍历揭...景观评价递阶层次结构一7研究区域叁维演示图太阳岛湿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森林景观RBF网络评价模型结构公路景观环境评价指标体系(2)公路景观...

标签:;  ;  ;  ;  ;  ;  ;  

景观结构评价论文_储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