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创新课例设计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创新课例设计

朱印

摘要:本文从课例选取依据、基本内容和要求、创新课例研制、研制意图说明四个方面对《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创新课例设计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课例设计;内容

作者简介:朱印,任教于浙江省象山三中。

一、课例选取依据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题的内容。该框在本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接了教材第一框题所介绍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介绍在分配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同时,本框题内容涉及到国家收入的再分配,为第八课第二框《财政与税收》的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

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最新版《经济生活》中改动最大的一框题,从框题到目再到内容都进行了改动,很多观点都是一字未改地取自党的十七大报告,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时政性、抽象性等特点,学生很难通过字面去理解。

3.高一学生的知识占有量少,思维能力不足,对党的政策理解起来有些难度。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1.基本内容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这一框题由收入分配问题引出收入分配公平,我国当前如何在收入分配中实现社会公平──引出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集中分析当前应该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具体来说,这一框题共分两目:第一目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本目教材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部分,首先是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公平,尤其是收入分配中的公平;然后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第二目是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教材讲了效率的含义、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当前我国为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采取的政策措施这三层意思。

2.基本要求

(1)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学科教学指导意见:①懂得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②理解我国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③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及其要求;④结合实例说明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意义。

三、创新课例研制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公平及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懂得社会主义社会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必要性;理解我国当前实现社会公平的收入分配方面的举措;理解“两个合理比重”的意义以及重要落实措施;懂得效率的含义;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理解当前我国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2)能力目标: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的辩证思维能力;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结合和谐社会建设,对如何更加注重公平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我国党和政府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种种举措,产生对社会收入分配产生相对不公和党、政府工作的理解之情。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难点:①如何在收入分配方面实现社会公平;②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3.教法与学法

(1)教法:①情景教学法法;②讨论式教学法。

(2)学法:①自主学习;②合作学习。

4.教学过程

(1)导入:(直面现实,抛出问题)

师生共同讨论我们班级每一个同学的家庭收入的差距大小。

(2)讲授新课

①问题的冲突

视频:投影展示“关注西部学生小餐桌”

探究1:在这个视频中,你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

“用数据说话”:由各个学习小组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收入分配不公的相关数据投影相关的资料,并简单分析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与分析资料的能力)。

过渡:图片展示群体性劳资纠纷事件。

②问题的危害

探究2:群体性劳资纠纷事件的原因是什么?中国愈演愈烈的收入分配不公究竟会带来哪些危害呢?

生:讨论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书写板书。

小结:1.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是与富裕的相违背的。注重分配公平,是制度的本质要求。

2.分配不公阻碍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内需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制约民众的消费能力是内需乏力的原因。高收入者消费需求增长空间不大,而低收入者虽有消费需求,但无力消费支出。

3.分配不公抑制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分配不公会使低收入者生活、社会地位下降,降低对改革的认同感和改革、投身建设的积极性;而既得利益者害怕改革触及自身利益,则会成为改革的阻力,收入差距持续,会激励机制扭曲,使低收入者对勤奋劳动处境失去信心,从而丧失工作的激情,使社会发展丧失活力。

4.分配不公影响社会稳定。分配不公会使经济的群体产生心理失衡和被剥夺感,引发对社会的不满,从而成为社会矛盾的主要“孵化器”。当前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包括许多群体性事件,都源于分配不公引起的贫富差距悬殊。分配不公还容易引起社会风气,人们价值观的扭曲,使“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思想容易泛滥等。

③问题的解决

探究3:收入分配的不公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百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我们如何让更多的国民远离郁闷、拥抱幸福,实现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

生:思考回答;师:板书学生的答案。

5.课后反思

(1)一反常态的以反面又现实的例子来导入,更好地刺激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在看到西部小学生的情况,有的说太可怜了,有的连眼泪也出来,全班同学都情绪高涨,有个学生甚至发感慨:以后一定要将自己的孩子送到那里去教育教育;平常上课注意力不太集中的学生也嘀咕到:他们的生活为什么和我们这么不一样?大家都很快进入到了学习状态,为下面的收入分配问题打下了伏笔。本来以为现在的学生在感情方面很麻木、很冷漠,但是在这节课里,他们被西部的孩子感动,而笔者又被他们的丰富情感感动,此刻感觉到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而不仅仅是被高考知识装满脑袋的“学习者”。笔者深切地体会到我们平常的教学中应充分注意这一点。

(2)在教学中涉及学生不懂的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术语较多,例如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转移支付制度等,不讲学生无法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但是教学指导意见又没有要求,又怕增加学生的负担,有点迷惑。

四、研制意图说明

1.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情分析,我们了解到学生由于本身生活阅历与视角的局限性,首先对社会收入问题了解并不深入,其次缺乏对社会不公平的感性认识,如果单凭教师的讲授、举例、讨论是难以达成这一教学目标的,所以整节课以收入分配不公为主题,同时以情感为主线,整节课体现收入分配的不公的表现——“关注西部学生小餐桌”;感悟收入分配不公的危害——“群体性劳资纠纷事件”;关心收入分配的不公的解决——“如何让更多的国民远离郁闷、拥抱幸福”。

2.突出学生生成知识。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是学习者用原有认知结构从环境中接受信息进行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教学信息意义的过程。政治学习的动态生成过程,强调学习的自主建构和动态发展,重视学生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教学机智,产生有价值的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所以,整节课都是想通过教师来支架,学生来操作的方式来改变以前教学中这块内容完全由教师来“灌输”,学生只是记忆知识点的情况,希望学生能自己把这个问题通过努力来生成知识。

3.突出教学内容来自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围绕收入分配不公的中心,设计了“问题的冲突”——“问题的危害”——“问题的解决”三个环节。

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三中

邮政编码:315700

AnInnovativeTeachingDesignforIncomeDistributionandSocialJustice

ZHUYin

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saninnovativeteachingdesignforIncomeDistributionandSocialJusticefromselectionbasis,basiccontentsandrequirements,innovativeteachingdesignresearchandresearchindication.

Keywords:IncomeDistributionandSocialJustice;teachingdesign;contents

标签:;  ;  ;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创新课例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