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癌误诊为右侧肝内胆管结石一例

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癌误诊为右侧肝内胆管结石一例

一、胆囊结石、胆囊癌误诊为右肝内胆管结石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曹献启,李之拓,李浩然[1](2022)在《胆囊结石诱发胆囊癌的危险因素及治疗进展》文中认为胆囊癌是胆管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时症状不明显,可能被误诊为其他疾病。胆囊结石与胆囊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胆囊结石的性状、细菌感染、胆汁毒素及遗传因素均是胆囊癌发生的可能诱因。糖尿病、雌激素、肥胖等因素与胆囊结石相互作用可增加胆囊结石患者胆囊癌的发生风险。外科手术治疗是胆囊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结合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能够提高患者的预后。了解胆囊癌的危险因素,早期识别胆囊癌高危患者并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术是防治胆囊癌的关键,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曹鹏辉[2](2021)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作为治疗急性胆囊炎的金标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在各级医疗单位广泛开展。那么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Difficult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DLC)就成为手术医师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如何预测其发生也变的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得出术前可预测DLC发生的指标,进而指导手术医师为术中的挑战做好准备、优化手术计划,尤其是无法行LC时果断及时的中转开腹,减少不必要的胆道损伤,对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咨询做出更准确的解释。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Ⅰ级或Ⅱ级)或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且行LC治疗的病例(年龄>18岁)共157例,按手术用时或是否中转开腹,分为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37例(A组)和非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120例(B组)。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既往是否发病、发病时间、上腹部手术史、基础疾病史)、生化指标(WBC、NEU、ALT、AST、ALP、γ-GGT、TBIL、FIB)、影像资料(胆囊长径、胆囊短径、胆囊壁是否增厚、结石数量、结石是否嵌顿颈部)、术后近期并发症、术后远期并发症等。采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确定DL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单因素χ2检验结果:年龄(χ2=4.464,P=0.035)、既往急性胆囊炎发病史(χ2=18.558,P=0.000)、发病时间(χ2=3.924,P=0.048)、BMI(χ2=9.743,P=0.002)、糖尿病病史(χ2=4.297,P=0.038)、白细胞计数(χ2=4.800,P=0.028)、中性粒细胞绝对值(χ2=4.334,P=0.037)、纤维蛋白原(χ2=5.390,P=0.020)、胆囊短径增加(χ2=4.272,P=0.039)、胆囊壁增厚(χ2=9.265,P=0.002)、颈部结石嵌顿(χ2=9.888,P=0.002)、术后近期并发症(P=0.012)、术后远期并发症,即PCS的发生,(χ2=5.858,P=0.016)等13项因素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A组)和非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将χ2检验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协变量,采用逐步法(Forward L:LR法)筛选影响因素,最终进入模型的因素有年龄、胆囊壁增厚、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既往急性胆囊炎发病史、发病时间,其回归系数均>0,OR值分别为2.657、2.420、7.151、11.341、9.246,表明年龄、胆囊壁增厚、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既往有急性胆囊炎发病史、发病时间是DL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年龄≥50岁、既往有急性胆囊炎发病史、发病时间≥72h、BMI≥25Kg/m2、糖尿病病史、白细胞计数≥9.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6.3×109/L、纤维蛋白原≥3.5g/L、胆囊短径增加、胆囊壁增厚、结石嵌顿胆囊颈部的患者更易发生DLC。2.年龄、胆囊壁增厚、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既往有急性胆囊炎发病史、发病时间等5项因素是DLC的独立危险因素。3.既往上腹部手术史会造成腹部广泛粘连,造成LC手术困难,甚至提高中转开腹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和非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在既往上腹部手术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不是DLC的危险因素,可能和我中心对此类患者多直接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有关。

李攀[3](2021)在《自拟清胆汤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湖北省中医院外一科自拟清胆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通过总有效率、中医症候积分、腹痛情况、体征情况、炎症标记物五个指标评估自拟清胆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自拟清胆汤的中医渊源及现代药理研究。研究设计:1.病例来源于2019年1月至12月湖北省中医院外一科病房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予以自拟清胆汤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予以相同西医治疗方案。统计分析并评估各组患者治疗后的各指标变化情况。2.所收集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腹痛VAS评分、年龄、性别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在治疗后总有效率、腹痛情况(包括腹痛VAS评分、腹痛完全消失时间)、体征情况(体征完全消失时间)、中医症候积分几项指标评估上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实验组与对照组经过治疗炎症标记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均明显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治疗前与治疗后炎症标记物比较而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安全性评价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自拟清胆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与单纯西医治疗急性胆囊炎两种治疗方案疗效均明确,口服自拟清胆汤可提高疗效且在改善症状、体征情况上具有优势。2.自拟清胆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在控制炎症情况(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上相比未见明显优势,可能与本次研究观察炎症指标无法即时检测、时间跨度稍大(6天)有关。3.自拟清胆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更有优势,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研究。

陈延坤[4](2021)在《无远处转移的pT3、pT4期胆囊癌行扩大根治术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无远处转移的pT3、pT4期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GBC)行扩大根治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山东省立医院接受姑息性手术和扩大根治术的60例无远处转移的pT3、pT4期GB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其中扩大根治组(A组)共30例,姑息手术组(B组)共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和总体生存情况,并进行预后因素分析。采用Office 2010、SPSS25.0、Stata1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对于术后生存期的分析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A、B两组的生存曲线;对于生存情况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对数秩和检验)。将可能的预后相关因素如性别、年龄、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减黄、术后并发症的有无、手术时长、阳性淋巴结个数、术中输血的有无、术中出血、肝脏有无侵犯、胆管有无侵犯、血管有无受侵、其他邻近脏器及组织的侵犯有无、切除淋巴结总个数、阳性淋巴结比率、组织学分化、ALT、白蛋白、总胆红素、CA19-9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者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一、生存分析:A组术后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76.7%(23/30),46.7%(14/30);B组术后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43.3%(13/30),10.0%(3/30)。A组和B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9个月和10个月,秩和检验发现两组在生存时间上有显着差异(p<0.01)。用COX风险回归检验手术方式对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P显着,Harzard ratio=0.266即相对于姑息手术组,接受扩大根治术的患者死亡风险降低26.6%。二、预后因素单因素分析提示:术后住院天数(χ2=6.892,P=0.0026)、术后并发症(χ2=4.1431,P=0.0018)、术中出血量(χ2=25.9521,P=0.0000)、术中输血(χ2=0.7738,P=0.0165)、血管侵犯(χ2=0.0362,P=0.0005)、其他侵犯(χ2=0.0422,P=0.039)、手术时长(χ2=10.3799,P=0.0000)、切除淋巴结总个数(χ2=14.3668,P=0.0000)是GBC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和术后2年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均P<0.05)。三、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术中出血量(HR=0.26,95%CI:0.10~0.64)、血管侵犯(HR=0.40,95%CI:0.17~0.92)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1.对pT3、pT4期GBC施行扩大根治术较施行姑息手术相比,能够提高患者的总体生存率,降低死亡风险,扩大根治术包括右半肝切除、联合切除肝外胆管、联合右半结肠或部分结肠切除、联合远端胃及十二指肠部分切除和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2.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血管侵犯、其他侵犯、手术时长、切除淋巴结总个数是pT3、pT4期GBC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和术后2年生存率的危险因素;3.术中出血量、血管侵犯是pT3、pT4期GB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4.对于pT3、pT4期GBC,实现R0切除和规范手术操作是治疗以及改善预后的重中之重,扩大手术切除范围仅仅是为了实现R0切除而采取的措施,而不是本质。

季鸿翔[5](2020)在《APOBEC3A/B启动子单核苷酸多态性对胆道系统癌症发生风险影响及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胆道系统肿瘤(Bile tract cancer BTC),是指发生于胆道上皮的恶性肿瘤,包括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 CCA)和胆囊癌(Gallbladder cancer GBC)。胆管癌约占消化系统肿瘤的3%,按照解剖位置不同,可进一步分为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肝门部胆管癌(Peri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p CC)和远端胆管癌(Distal cholangiocarcinoma d CC),后两者按第三版《国际肿瘤分类》应归于肝外胆管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ECC)范畴[1];胆囊癌则是消化系统第6位常见肿瘤[6]。虽属同一系统,但上述肿瘤在致病诱因、易患人群、发生率、病死率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别:从致病诱因来看,泰国等沿海地区以寄生虫感染(肝吸虫)为主要诱因,而我国以胆道结石及其导致的慢性炎症为主要病因,欧美国家则主要以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为主要致病危险因素[2-6]。从发生率上来看,东南亚地区是胆管癌显着高发地区,而欧美地区发生率相对较低;胆囊癌在拉丁美洲显着高发,其中智利为全球发病率最高,而亚洲地区如韩国、泰国、中国为次高发地区,欧美地区发病率较低。从易患人群的角度来看,亚洲种族属于胆道系统肿瘤易患人群,即使在美洲,亚裔和拉美裔人群胆管癌发生率也高于纯美裔和非裔人群,且致死率在非裔人群中最低。不仅如此,男女性别间发生率也存在差异[8-11]。由此可见,胆道系统肿瘤的发生不仅受到解剖结构、组织差异的影响,而且存在着显着的地理、人种、性别等遗传背景差异。胆道系统癌症的预后亦差异较大且普遍不佳,共同特点是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一级预防十分重要。目前的肿瘤机制研究,绝大多数聚焦于基因改变的影响,着力于发现基因变化与肿瘤发生、进展之间的关系。但不可忽略的是,肿瘤的发生与地理、环境、人群特征存在着复杂而紧密的内在关系,基因水平的变化机制也与这些影响因素密不可分。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是基因水平单个核酸变异导致的DNA序列多样化的改变,是哺乳动物可遗传变异最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为单个碱基发生转换(C>T,互补G>A)或颠换(C>A,互补G>T),它广泛存在于人类基因组中且具有很好的遗传稳定性,当SNP落于致病基因的附近或内部时,对基因功能产生影响,进而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些特点使SNP可以很好的作为群体遗传背景下,关键致病基因研究的结合点。载脂蛋白B m RNA催化样蛋白(apolioprotein B m RNA-editing enzyme catalytic polypeptide,APOBEC)是存在于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体内的一种蛋白酶类,其编码基因位于人第22号染色体。APOBEC家族中有11个成员:APOBEC1、APOBEC2、7个APOBEC3亚家族成员(APOBEC3A、APOBEC3B、APOBEC3C、APOBEC3DE、APOBEC3H、APOBEC3F、APOBEC3G)以及活化诱导脱氨酶(activation induced cytidine deaminase,AID)[40]。其在细胞内主要作用于单链DNA(Single strand DNA,ss DNA)或RNA,其中APOBEC3亚家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以高效的核酸编辑活性在逆转录过程中引入高频突变,正常情况下主要在人体固有和获得性免疫反应中发挥作用,可以抵抗逆转录病毒、抑制内源性逆转录以及破坏外源性DNA[39,41]。但当其功能导致的高频突变在体内错误发生时,APOBEC就成为了细胞基因异常突变的主要来源,并且数量巨大。已有研究表明APOBEC家族在乳腺癌、膀胱癌、结肠癌的发生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当其致突变作用发生于关键的致癌或抑癌相关基因时[46]。目前,在胆道系统癌症中APOBEC相关研究尚为数不多。综上所述,本研究选择了APOBEC家族中目前较为确定的肿瘤相关分子APOBEC3A/3B,并以其启动子区SNP改变为背景,着力探究在我国汉族人群的遗传背景下,胆道系统癌症的发生与APOBEC3A/3B功能间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对这些联系的机制进行探索,企图发现调控的关键分子,以期为该系统癌症的发生机制和早期筛查手段提供新线索。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利用Ensembl数据库和Haploview 4.2对APOBEC3A/3B启动子区域进行分析,选择和确定待研究的3个SNP位点,并明确位点特征及相互关系。然后按纳入标准收集待研究人群临床资料及外周血样本3231例,其中1240例健康人、735例胆管癌患者、453例胆囊癌患者、803例胆道炎症患者,其中女性1315例、男性1916例。采集的临床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民族、临床诊断、乙肝五项;其中胆道系统疾病患者另采集AFP、CEA、CA19-9肿瘤标志物水平。血液样本用于进行SNP检测分型,之后以临床诊断、基本信息、临床检验资料和对应SNP分型数据建立研究数据库,并进行APOBEC3A/3B启动子区SNP改变对胆道癌症发生风险影响作用的统计学分析。随后,构建APOBEC3A/3B不同等位基因型启动子质粒,分别利用正常胆管上皮细胞(HIBEpic)、胆管癌细胞(RBE)、胆囊癌细胞(GBC-SD)进行转染,采用双荧光素酶检测的方法观察其在不同细胞内的启动转录活性。利用APOBEC3A/3B过表达质粒转染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技术观察在过表达状态下APOBEC3A/3B对细胞状态的影响,运用Western Blot技术验证过表达转染效力。探索TCGA数据库,发掘APOBEC3A/3B在胆管癌肿瘤中的表达水平与细胞内基因突变水平的相关关系,印证其影响细胞状态的能力。运用PROMO转录因子在线预测网站,预测可能与APOBEC3B启动子区发生结合的转录因子,si 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敲除技术及双荧光素酶检测技术筛选对其可能具有调控作用的关键转录因子,si RNA与启动子质粒共转染观察转录因子敲除后APOBEC3B不同类型启动子的启动转录活性变化,分析转录因子调控作用下启动子活性的细胞类型间差异,RT-q PCR技术定量关键转录因子组织间表达水平的不同,最终以上述研究结果解释本研究中APOBEC3A/3B启动子区SNP与胆道癌症发生关系的状态。统计方法主要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时)、秩和检验(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时),χ2检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研究中考虑年龄、性别在胆系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数据之间存在分布差异,因此在分析时纳入年龄、性别因素进行校正,最终获得AORs(校正后优势比)和95%置信区间(CI)。所有的统计学检验均为双尾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用统计软件为SPSS23.0。研究结果(一)SNP位点确定:本研究中按照APOBEC3A,APOBEC3B和基因转录调控的关系最终确定3个SNP位点:(1)APOBEC3A rs12157810(-525bp,APOBEC3A启动子区域,A>C)(2)APOBEC3B rs2267401(-338bp,APOBEC3B启动子区域,T>G)(3)APOBEC3A rs12628403(+4340bp,APOBEC3A,内含子4区,A>C,APOBEC3B缺失型“代理”位点)。其中APOBEC3A rs12628403作为APOBEC3B rs2267401缺失型“代理”位点,在200例抽样验证样本中“代理”符合率97.5%。(二)APOBEC3A/3B启动子SNP与胆系疾病发生关系的分析:SNP背景下APOBEC3A/3B对胆道癌症的发生风险影响体现出了解剖、组织和性别上的差异,APOBEC3A rs12157810的C等位基因型主要发挥着降低胆管癌和胆囊癌发生风险的作用,而APOBEC3B rs2267401 G等位基因型在胆管癌内体现出一定降低发生风险的作用,却显着的增加胆囊癌发生风险,呈相反趋势。(三)APOBEC3A/3B启动子在细胞内活性的差异:在正常胆管上皮细胞、胆管癌细胞和胆囊癌细胞中APOBEC3A rs12157810 C等位基因型的启动子启动转录活性均强于A型;在正常胆管上皮细胞、胆管癌细胞中APOBEC3B rs2267401 G等位基因型启动子活性弱于T型,而在胆囊癌细胞中G等位基因型启动子活性显着强于T型,呈相反状态,与流行病研究结果相印证。(四)APOBEC3A/3B过表达对细胞的影响:APOBEC3A过表达显着促进293T细胞的凋亡(凋亡率:293T APOBEC3A 22.48%vs 293T-Vector 10.54%p<0.05),APOBEC3B过表达未见显着促凋亡作用。(五)APOBEC3A/3B与突变的相关性(TCGA):在胆管癌中APOBEC3A与突变显着相关(r2=0.39),且表达量显着较APOBEC3B为低(p<0.05,3B≈10倍3A),说明APOBEC3A具有高效的致突变能力。(六)APOBEC3B启动子相关转录因子预测、筛选与调控关系:筛选后得到目标转录因子TFAP2A,并在细胞内发现其对APOBEC3B G等位基因型启动子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其在胆管癌内高表达,在胆囊癌内低表达,从而导致调控水平细胞间差异。研究结论1.APOBEC3A/3B启动子区SNP导致的启动转录活性变化与胆道肿瘤发生风险相关,APOBEC3A/3B不同等位基因型启动子活性的差异,对胆道癌症发生风险产生影响,并体现出了解剖结构、组织类别和性别、易患人群之间的不同,外周血APOBEC3A/3B的SNP检测分型可为胆道癌症早期筛查预防提供有效线索。2.APOBEC3A高效的致突变效力可能促进肿瘤细胞突变过载而发生凋亡,其对胆道癌症发生风险呈现降低作用。3.APOBEC3B对胆道肿瘤的发生风险影响在胆管癌和胆囊癌之间呈现相反趋势,此差异的产生与其启动子活性在组织间的差异有关。4.转录因子TFAP2A抑制性调控水平在细胞间的差别是导致APOBEC3B启动子活性差异的重要原因,TFAP2A在胆管癌细胞和胆囊癌细胞内表达水平不同,因此产生的调控强度不同是主要机制。

高媛[6](2020)在《不同类型肝胆管结石与血脂指标异常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背景:胆石症(Cholelithiasis)是指胆道系统发生结石的疾病,是最常见的胆道系统良性疾病,成人胆石症患者约占全球成人人口的10%-20%,发病率逐年升高。胆石症在临床表现上分症状性和无症状性,前者常以腹痛、发热、黄疸为主要症状,依结石发生部位分为胆囊结石(Gall Stone,GS)、胆总管结石(Common Bile Duct Stone,CBDS)、肝内胆管结石(Intrahepatic Stone,IHS)。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饮食习惯方面发生明显的变化,血脂出现异常逐渐扩大化、年轻化,胆石症逐渐向低龄化发展,且多伴有血脂指标异常,对于血脂异常与胆石症具有相关性的临床研究结果越来越多,虽然一些临床研究表明胆石症与血脂指标异常,但是否所有类型结石都与血脂指标异常相关,血脂异常对哪种结石影响最大,相关文献未明确阐述。目的:探究经分类后胆管结石的危险因素,分析血脂指标异常这一因素对不同种类的结石的影响,血脂对不同结石间的影响是否有差异。为临床医生指导预防结石、降低胆石症患病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住院治疗(包括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胆石症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载脂蛋白AI(Apolipoproteins AI,Apo AI)、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s B,Apo B),有无糖尿病史、吸烟史和饮酒史)。按结石发生部位分类的三类结石(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及按结石化学成分分类的两类四种结石:胆固醇类结石(胆固醇结石、混合胆固醇结石)与胆色素类结石(胆色素结石、混合胆色素结石),整理分组后分别与年龄、性别、BMI、血脂各项指标、2型糖尿病史、吸烟、饮酒因素进行卡方检验,在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p<0.05)纳入该类结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运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应用卡方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数据分析。结果:共收集胆石症患者845例,去掉重复样本后共有778例,男性379例,女性399例,手术患者585例,保守治疗患者193例,按结石部位分类,胆囊结石572例,胆总管结石189例,肝内胆管结石17例;按结石成分分类,胆固醇结石55例,胆色素结石71例,混合胆固醇结石288例,混合胆色素结石171例。胆石症的发生与性别、BMI、HDL-C、Apo AI、Apo B、2型糖尿病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不同年龄段、血脂中TG、TC、LDL-C升高、吸烟史、饮酒史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当结石按部位分类时,结果显示血脂指标中HDL-C降低是胆囊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胆总管结石中年龄增长与HDL-C降低是其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石按化学成分分类时,在胆固醇结石中血脂中TC升高是其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脂中TG、TC升高是混合胆固醇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型糖尿病是胆色素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吸烟是混合胆色素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总体胆石症患者中,年龄、血脂中TG、TC、LDL-C升高以及吸烟、饮酒与胆石症相关。血脂指标异常是胆石症的影响因素之一,但将结石分类时,血脂异常并非是所有类型结石的危险因素。(1)在按部位分类的胆石症中,年龄增加是胆总管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降低是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即HDL-C低于正常值时,患此两种结石风险增加;(2)结石按成分分类时,TG、TC升高主要是胆固醇类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

汪雷[7](2019)在《“三线一平面”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在腹腔镜肝外胆道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第一部分:“三线一平面”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在腹腔镜肝外胆道手术中的应用背景:我们结合既往胆道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及术中观察,提出了“三线一平面”四个肝外胆道术中解剖标记。即:十二指肠上部上缘弧线(A线);肝右后叶肝蒂弧形切迹线(B线);“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向十二指肠第一段中点连线(C线);肝门板平面(D平面)。发现它们因为处在手术解剖区域外周,类似于在航海中远离风暴中心,较少的受到肝外炎症黏连及解剖变异的干扰。目的:一、分析本组LC和/或LCBDE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中转开腹率及并发症情况,评估“三线一平面”肝外胆道解剖标记以及根据“三线一平面”解剖标记建立的一套手术操作流程在LC和/或LCBDE中应用的安全性、可行性。二、通过与Rouviere沟、Rouviere沟平面、胆囊淋巴结、肝Ⅳ段右缘等经典的解剖标记比较,评价“三线一平面”解剖标记在复杂及解剖变异病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从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肝胆外科病区外科治疗团队应用术中“三线一平面”解剖标记进行LC及LCBDE治疗共16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胆囊手术1407例,腹腔镜胆管探查手术238例。通过病案病例查询系统核对患者病例资料。通过入院病历、手术记录、术后病程及护理记录、术前术后实验室、影像学、病理等资料记录患者诊断、治疗、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本组所有LC及LCBDE患者均未发生血管、肠管损伤及围手术期死亡。LC组中1例出现胆囊床迷走胆管胆漏(占全组胆管损伤发生率0.06%,1/1645),经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后自愈,拔管后随访12月未见胆囊床区胆汁瘤复发。全组中转开腹8例,0.49%(其中LC组4例,LCBDE组包括胆道再次手术病例4例)。LC组Mirizzi综合征I型1例行胆囊次全切除+残端缝合术后恢复顺利,随访9月余无特殊,彩超复查未见胆囊管残端结石形成。其他的术后并发症包括LC组一例患者术后发现继发胆总管结石行ERCP治疗。LCBDE组中2例Mirizzi综合征Ⅱ型患者术后均留置T管半年以上,分别通过造影和胆道镜检查证实无结石残留和复发以及胆道狭窄后拔除T管。LCBDE组胆管一期缝合107例,T管引流131例,一期缝合占45.0%。术后发生轻度胆漏4例(4/238,1.7%),T管引流患者3例,一期缝合术后胆漏1例,均通过腹腔引流治愈。一期缝合术后三月发现结石复发(残留?)一例,再次行ERCP取石治愈。余患者均恢复良好。随访期间未出现结石复发及胆管炎发作。结论:“三线一平面”为导向的肝外胆道解剖标记远离操作核心区域,不受术区炎症及解剖变异干扰,有助于术者在术中建立立体的解剖关系。可以预防腹腔镜胆道结石术中胆管和血管损伤。另外,它不仅可以应用于复杂的胆囊手术,而且可应用于胆总管手术和再次胆道手术,值得推广应用。第二部分:结合CT、MRCP和术中影像的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发现背景:(1)Rouviere沟是最经典的腹腔镜胆囊术中的解剖标记。然而,目前对其形态,走形,沟内肝蒂有无均为肉眼观察,缺少从影像学资料术前判断RS沟有无,形态、方向以及RS沟内肝蒂构成的研究。(2)我们提出的“三线一平面”解剖标记中,C线是两点之间的连线,其中上点“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与肝总管的位置关系缺少影像学或解剖学上进一步研究验证。目的:1.评价CT影像学资料对Rouviere沟的识别和辨识意义;2.通过MRCP图像分析胆管树的走形,评价我们所提出的C线在肝门部与肝总管、左右肝管关系及其对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有清晰手术录像同时有完整肝胆CT(平扫或增强)和/或MRCP影像学资料的LC及LC+LCBDE患者48例。通过医院信息系统确定病人信息、资料及对应的视频信息;通过医院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链接调阅患者CT和/或MRCP影像。在我们团队有丰富阅片及腹腔镜手术经验的肝胆专科医师和放射科高年资医师的合作下,通过术前的MRCP/CT资料与术中视频资料盲法观察比较结果:最后纳入LC及LC+LCBDE患者48例,其中仅有CT资料(平扫或增强)病例11例,仅有MRCP病例5例,同时有CT及MRCP治疗患者32例。男性18例,女性30例。年龄17-87岁,平均年龄52.75岁。(1)对43例有CT资料的病例,视频中将RS沟为三种类型,开放型(33例,占76.7%),融合型(3例,占7.0%),缺失型(7例,占16.3%)。CT上根据从右肝蒂及右后肝蒂开口处上下相延续的右肝近第一肝门侧肝缘轮廓有无裂口判断有无RS沟,分为有RS沟(34例,79.1%)和无RS沟(9例,20.9%)两种类型。按照肉眼观察结果为金标准,CT判断有RS类型对应肉眼观察的“开放型”RS沟灵敏度94.3%(33/35),特异度87.5%(7/8);阳性预测值97.1%(33/34),阴性预测值77.8%(7/9);正确率93.0%(40/43);43例患者RS沟的肉眼和CT影像的判断结果的一致性分析:Youden指数81.8%,κ=0.78,P=0.000。43例患者对于肉眼观察的“开放型”RS沟的肉眼和CT影像的判断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2)37例MRCP资料通过水成像显示的胆管树R-L位图像分析肝外胆管树角度范围在27°-78°,平均60°,其中以50-70°区间为主。T2相下通过连续层面根据肝总管和左右肝管分叉两处位置与“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位置的关系,可以将肝外胆管的走形与肝Ⅳa基底部层面的关系分为三种类型:1型:“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对应肝管中点,“左右肝管分叉部平面”左右肝管汇合部仍符合“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位置。此型占12/37,32.4%;2型:“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对应肝管中点,向上追踪见肝管逐渐向右侧移行,“左右肝管分叉部平面”左右肝管汇合部明显偏离至“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右侧(靠近胆囊床侧)。此型最多,占22/37(59.5%);3型:肝管中点在“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层面即偏向右侧,此型有3例,占8.1%。结论:(1)RS沟为一段与右肝蒂入肝(B线)相延续的肝裂。可以通过CT影像从右肝蒂及右后肝蒂开口处层面向下相延续的右肝近第一肝门侧肝缘轮廓有无裂口来判断患者有无RS沟。(2)肝外胆管走形为右上左下斜行走形,MRCP影像观察结果符合临床上对于“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肝总管位置观察。C线原则对临床上定位肝外胆管近肝段位置有指导意义。

胡周[8](2019)在《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癌变的高危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回顾性临床病例研究,探讨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癌变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胆总管囊肿发生癌变提供参考。方法:本次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7年1月—2017年1月经手术治疗的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46例病例资料。其中女性患者32例,男性患者14例,男女比例1:2.28,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18岁,平均年龄38.4岁,临床症状以腹痛多见(86.9%),黄疸(39.1%),发热(34.8%),恶心或呕吐(52.1%),触及腹部包块者(2.17%),合并胆管炎者(21.7%),合并胆囊炎者(21.7%),合并胆管结石者(32.6%),胆囊结石者11(23.9%),既往有胆道引流病史者3例(6.52%),术后病理结果提示癌症者8例(17.4%)。根据术后病理结果是否发生癌变,分为两组:癌变组与非癌变组,统计分析性别、年龄、黄疸、发热、腹痛、恶心或呕吐、腹部包块、胆管炎、胆囊炎、胆管结石、胆囊结石、胆道引流史、城镇/农村等相关指标,并将单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46例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术后病理提示癌变者8例,癌变率17.4%,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分析患者性别、年龄、黄疸、发热、腹痛、恶心或呕吐、腹部包块、胆管炎、胆囊炎、胆管结石、胆囊结石、胆道引流史、城镇/农村等相关因素,得出:(1)癌变组平均年龄59.4±18.1,非癌变组平均年龄33.8±12.4,癌变组明显高于非癌变组年龄,具有统计学意义;(2)癌变组具有胆道引流史病史比例较非癌变组高,具有统计学意义;(3)癌变组具有胆囊结石患者占比17.4%,高于非癌变组,虽无统计学差异(P=0.057),但有倾向性;(4)性别、黄疸、发热、腹痛、恶心或呕吐、腹部包块、胆管炎、胆囊炎、胆管结石、城镇/农村与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癌变发生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年龄是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癌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胆道引流史不是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癌变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应该早期确诊,尽早手术治疗。结论:年龄及胆道引流史是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发生癌变的危险因素,而年龄是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癌变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愈小,手术时机最佳(儿童期是最佳手术时机);因此在临床中一旦发现有胆总管囊肿,应早期行手术治疗,避免行姑息性胆道引流或部分囊肿切除,防止癌变,提高生活质量。

宋从浩[9](2019)在《16例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临床诊治特点,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XGC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病理诊断为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病例共16例,收集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手术经过及病理等临床资料,并在最容易误诊的部分对比分析其与胆囊癌的不同,最后总结出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临床特点。结果:根据术前所收集的16例XGC患者的详细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入院后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手术记录等。通过分析对比发现,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如:右上腹痛、黄疸、发热等并无临床特异性,与一般的急慢性胆囊炎及胆囊癌类似。实验室检查如白细胞计数、血清总胆红素及转氨酶也并无特异性,在许多胆道疾病中均可升高。而血清肿瘤标志物(CEA和CA19-9)无论是在XGC还是胆囊癌病例中均有升高,二者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不能认为CEA和CA19-9升高就一定是胆囊癌。而在影像学表现上,胆囊壁内低密度结节以及连续的粘膜线则认为是XGC特征性表现,且胆囊壁增厚方式也可作为二者之间的鉴别点。XGC以胆囊壁弥漫性增厚为主,胆囊癌则以胆囊壁局部增厚为主。根据16例患者术前各项资料总结,诊断为慢性胆囊炎10例,急性胆囊炎1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十二指肠瘘1例,Mirizzi综合征1例,胆囊癌3例。2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例由腹腔镜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另有6例直接行胆囊切除术,3例行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1例行胆囊切除加十二指肠切开取石十二指肠瘘修补术,另有1例行胆囊切除、肝Ⅳ、Ⅴ段切除术。16例患者术后病理均诊断为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其免疫组化结果也可以很好的鉴别XGC和胆囊癌。本研究16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均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胆囊炎,临床比较少见。临床表现与一般的胆囊结石,急慢性胆囊炎,胆囊癌等有相似之处,有时与胆囊癌鉴别有一定困难。胆囊壁内低密度结节及连续的粘膜线是其特征表现。胆囊壁增厚方式也可鉴别二者。因其易导致致密粘连,应积极手术,首选胆囊切除术。术中冰冻切片和术后病理检查必不可少,确诊有赖于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

朱星屹[10](2018)在《内镜微创保胆手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专家共识(2018版)》文中研究说明胆囊结石、胆囊良性息肉是临床常见的胆囊良性病变,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全球成年人胆囊结石总患病率已达10%20%[1]。胆囊息肉在我国的患病率也逐年升高[2-4]。自从1882年LANGENBUCH完成了世界第一例胆囊切除术[5],此后的100多年,胆囊切除术已成为胆囊良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逐渐普及,胆囊切除的指征不断扩大,而胆囊切除术后胆囊生理功能的缺失

二、胆囊结石、胆囊癌误诊为右肝内胆管结石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囊结石、胆囊癌误诊为右肝内胆管结石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胆囊结石诱发胆囊癌的危险因素及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胆囊结石诱发胆囊癌的机制
    1.1 结石对胆囊癌的影响
        1.1.1 结石形态、大小及成分
        1.1.2 结石持续刺激
    1.2 细菌感染诱发癌变
    1.3 胆汁毒素诱导胆囊癌变
    1.4 基因遗传因素
2 胆囊结石与胆囊癌的共同危险因素
    2.1 糖尿病
    2.2 雌激素
    2.3 肥胖
    2.4 其他因素
3 胆囊癌的治疗
    3.1 外科手术治疗
    3.2 化疗
    3.3 放疗
    3.4 靶向治疗
4 小 结

(2)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与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4 临床资料收集
    1.5 手术方式及步骤
    1.6 术后个体化治疗策略
    1.7 研究指标
    1.8 统计学处理
    1.9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结果如下
        2.1.1 术前资料比较结果
        2.1.2 术后近期并发症比较结果
        2.1.3 术后远期并发症比较结果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3 结果总结
第三章 讨论
    3.1 解剖变异
        3.1.1 胆囊管位置及变异
        3.1.2 胆囊动脉来源及变异
    3.2 术前资料
    3.3 术后近、远期并发症
        3.3.1 LC 导致的胆管损伤(bile duct injury ,BDI)
        3.3.2 PCS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胆囊炎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特殊名词解释
致谢
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3)自拟清胆汤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病例
        1.1 病例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病例资料
        3.2 临床疗效
        3.3 安全性评价
    4.研究结论
讨论
    1.现代医学对急性胆囊炎的认识
        1.1 胆囊的解剖与生理
        1.2 急性胆囊炎的病因
        1.3 急性胆囊炎的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
        1.4 急性胆囊炎的病理分型与并发症
        1.5 急性胆囊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6 急性胆囊炎的治疗
    2.中医学对急性胆囊炎的认识
        2.1 中医对胆的认识
        2.2 急性胆囊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证型
        2.3 急性胆囊炎的中医治疗
        2.4 自拟清胆汤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综述 急性胆囊炎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VAS评分
    附录3.中医症候积分量化标准
    附录4.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无远处转移的pT3、pT4期胆囊癌行扩大根治术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引言
研究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APOBEC3A/B启动子单核苷酸多态性对胆道系统癌症发生风险影响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APOBEC3A/B启动子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胆系疾病发生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一、APOBEC3A/B SNP位点的选择
        二、研究对象人群临床资料收集和外周血样本的获取
        三、样本SNP的检测与分型
        四、APOBEC3A/B启动子SNP影响胆系疾病发生风险的统计分析
    第二章 研究结果
        一、APOBEC3A/B SNP位点的选择与确定
        二、研究人群临床基本信息
        三、研究人群血液样本SNP检测与分型结果
        四、APOBEC3A/B启动子SNP对胆系疾病发生风险影响的分析结果
第二部分 APOBEC3A rs12157810 SNP对胆道癌症发生风险影响的机制探究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一、APOBEC3A启动子SNP致其活性差异的研究
        二、APOBEC3A过表达对细胞生存的影响
        三、APOBEC3A肿瘤内表达水平的探索(TCGA)
    第二章 研究结果
        一、APOBEC3A C/A型启动子在胆管上皮细胞、胆管癌细胞、胆囊癌细胞中的活性差异
        二、APOBEC3A在293T细胞中过表达对细胞生存的影响
        三、TCGA数据库探索
第三部分 APOBEC3B rs2267401 SNP对胆道癌症发生风险影响的机制探究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一、APOBEC3B启动子SNP致其活性差异的研究
        二、APOBEC3B过表达对细胞生存的影响
        三、APOBEC3B G/T型启动子在胆管癌、胆囊癌中活性差异机制的探究.
    第二章 研究结果
        一、APOBEC3B G/T型启动子在胆管上皮细胞、胆管癌细胞、胆囊癌细胞中的活性差异
        二、APOBEC3B在293T细胞中过表达对细胞生存的影响
        三、APOBEC3B G/T型启动子在胆管癌、胆囊癌中活性差异的调控机制
讨论
研究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转录因子AP-2家族在肿瘤内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不同类型肝胆管结石与血脂指标异常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3.收集资料
    4.统计方法
结果
    1.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2.胆石症按结石部位分类
    3.结石按成分分类
讨论
    1.胆石症的结石分类
    2.胆石症与年龄、性别、BMI
    3.胆石症与血脂指标
    4.血脂水平与胆石症的预防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胆石症的病因及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7)“三线一平面”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在腹腔镜肝外胆道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三线一平面”解剖标记在腹腔镜胆道手术中应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结合CT、MRCP和术中影像的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发现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附录
致谢

(8)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癌变的高危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诊治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9)16例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
    3.2 影像学资料
    3.3 手术方式及术中所见
    3.4 术后并发症
    3.5 术后病理
    3.6 预后及随访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内镜微创保胆手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专家共识(2018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内镜微创保胆手术的分类
2 内镜微创保胆手术的设备
    2.1 基本设备
    2.2 其他设备
3 内镜微创保胆手术的术前检查
4 内镜微创保胆手术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4.1 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
        4.1.1 无症状胆囊结石或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
        4.1.2 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
        4.1.3 合并胆总管结石或肝内胆管结石
        4.1.4 合并胆胰汇合部疾病
    4.2 内镜微创保胆取息肉术
5 内镜微创保胆手术的操作规范与技巧
    5.1 内镜微创保胆手术的原则
        5.1.1 取净结石 (息肉)
        5.1.2 正确处理胆囊壁病变
        5.1.3 保证胆囊管通畅
    5.2 内镜微创保胆手术操作技巧
        5.2.1 术中胆囊黏膜出血的处理
        5.2.2 碎石
        5.2.3 减少胆汁污染
6 内镜微创保胆手术的术后处理
7 内镜微创保胆手术的随访

四、胆囊结石、胆囊癌误诊为右肝内胆管结石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胆囊结石诱发胆囊癌的危险因素及治疗进展[J]. 曹献启,李之拓,李浩然. 医学综述, 2022(04)
  • [2]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危险因素分析[D]. 曹鹏辉. 延安大学, 2021(11)
  • [3]自拟清胆汤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D]. 李攀.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4]无远处转移的pT3、pT4期胆囊癌行扩大根治术的临床分析[D]. 陈延坤. 山东大学, 2021(11)
  • [5]APOBEC3A/B启动子单核苷酸多态性对胆道系统癌症发生风险影响及机制的研究[D]. 季鸿翔.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6]不同类型肝胆管结石与血脂指标异常的相关性分析[D]. 高媛.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7]“三线一平面”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在腹腔镜肝外胆道外科手术中的应用[D]. 汪雷.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8]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癌变的高危因素分析[D]. 胡周.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9]16例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临床分析[D]. 宋从浩.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10]内镜微创保胆手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专家共识(2018版)[J]. 朱星屹. 中国内镜杂志, 2018(09)

标签:;  ;  ;  ;  ;  

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癌误诊为右侧肝内胆管结石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