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和条锈病论文-龙得雨,王艳珍,王永福,陈春环,吉万全

白粉病和条锈病论文-龙得雨,王艳珍,王永福,陈春环,吉万全

导读:本文包含了白粉病和条锈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卵穗山羊草,异附加系,原位杂交,分子标记

白粉病和条锈病论文文献综述

龙得雨,王艳珍,王永福,陈春环,吉万全[1](2019)在《高抗白粉病和条锈病小麦-卵穗山羊草衍生后代1003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卵穗山羊草中蕴含着许多小麦改良所需的优良基因,是小麦重要的叁级基因库。为了解其更多遗传特性,本研究利用细胞学、原位杂交、分子标记、形态学和抗病性鉴定等技术对小麦-卵穗山羊草SY159的衍生后代1003进行鉴定。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1003含有44条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含有22个二价体且配对良好,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44条染色体且均等分离;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分析显示,1003含有42条小麦染色体和2条卵穗山羊草染色体;EST和PLUG分子标记分析表明,导入的染色体属于7M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分析表明,1003中含有38条与中国春标准核型相一致的染色体,4A、5A和7M的FISH信号有变异;苗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1003对白粉病生理小种E09免疫,对条锈病生理小种条中23(CYR23)高抗;形态学调查表明,1003的农艺性状介于双亲之间,千粒重高于双亲。因此,1003是一个具有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性的小麦-卵穗山羊草二体异附加系,可为小麦品种改良和抗病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李宝强,樊青峰,李龙,刘飞,王靖[2](2019)在《免疫白粉病条锈病高产小麦新品种—临麦9号》一文中研究指出临麦9号(参试代号临091)系临沂市农业科学院以临044190为母本、泰山23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过多年系谱选育、水旱轮回选择而育成的免疫小麦白粉病、条锈病、高产稳产、抗冻耐寒、抗倒广适小麦新品种。2018年1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鲁审麦 20180012。1 特征特性临麦9号为半冬性、中熟品种,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越冬抗寒性好。起身后生长迅速,植株健壮,分蘖力较强,成熟率中等,成穗多。株高75(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师晓曦[3](2019)在《86份陕西关中灌区小麦新品系的条锈病和白粉病抗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条锈病和白粉病是严重影响我国小麦生产的流行性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最经济有效且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措施,进行小麦新品系抗病性鉴定和评价,是抗病育种、指导抗病基因合理布局等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因此,本研究于2017-2018年在陕西省杨凌小麦试验示范站,分别对来自国内45个相关育种单位的86份小麦新品系进行了成株期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抗性鉴定,并对其抗病基因来源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鉴定的86份小麦新品系中,82.6%的品系在2018年抗条锈病鉴定试验中表现良好,其成株期28份表现为免疫或近免疫,18份表现为高抗,25份表现为中抗,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32.6%、20.9%和29.1%,鉴定品系总体抗性表现良好。2、在鉴定的86份小麦新品系中,仅11.7%的品系在2018年抗白粉病鉴定试验中表现良好,整体中无田间表现为免疫或近免疫材料,4份表现为高抗,2份表现为中抗,4份表现为中感,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4.7%、2.3%和4.7%,鉴定品系总体抗性表现不好。3、对抗病性表现良好的小麦新品系,采用系谱分析并结合亲本抗病表现,进行了抗病基因来源的分析,推测出部分条锈病抗病新品系的抗病基因来源可能是周麦16、郑麦366、矮抗58、周麦22、陕麦159、西农3517、新麦26和西农889。推测出部分白粉病抗病新品系的基因来源可能是矮抗58、济麦22、豫麦34、郑麦366、良星66、周麦16、周麦18、豫麦47和小偃926A。4、共筛选出对两种病害均具有良好抗性的小麦新品系9份,分别是:陕道198、宝景麦166、宝景麦718、凌科686、西农837、西农627、西纯519、隆麦838和西农943。鉴定结果为陕西省小麦品种审定、布局和推广提供了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姚志凤,雷雨,何东健[4](2019)在《基于高光谱成像的小麦白粉病与条锈病识别(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是我国两种最普遍、最具破坏性的小麦病害,且田间常常混合发生。由于病源和发病机理不同,有必要对这两种病害进行准确区分和识别,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基于ImSpector V10E高光谱成像系统采集的条锈菌侵染叶片、白粉菌侵染叶片和健康叶片(共计320个)在375~1 017nm范围内的高光谱图像,利用高斯平滑等预处理方法得到叁种小麦叶片的平均光谱曲线,发现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的敏感波段均集中在550~680nm的色素强吸收位置,且趋势基本一致。针对两种病害的响应波段交叉重迭的问题,通过主成分分析-载荷法(PCA)、连续投影算法(SPA)和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对小麦叶片的光谱信息进行有效降维,分别优选出3、6、30个敏感波段和特征波长;在此基础上,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和极限学习机两种分类算法分别基于全波段、PCA、SPA和CARS的优选波段,建立白粉病、条锈病和健康叶片的判别模型。结果表明,8种模型的准确识别率均在94.58%以上。其中,主成分分析-载荷法结合极限学习机模型最优,训练集与校正集的正确识别率分别为99.18%和100%,且结构简单,仅含有叁个变量(占全波段的1.1%)。最后,通过对小麦白粉病、条锈病以及健康叶片的显微结构分析,发现病菌入侵叶片,破环细胞结构,导致叶绿素含量减少,光合作用效能降低,进而使得小麦在可见光波段光吸收程度减弱,反射率增大。可见,利用作物的高光谱图像信息能够准确地识别不同类型的小麦病害,为研发作物病害在线识别的多光谱系统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9年03期)

夏先全,叶慧丽,魏会廷,肖万婷,胡容平[5](2018)在《21份小麦审定品种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抗性跟踪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采用人工接菌诱发的方法和自然发病调查,对四川省在2011—2013年审定的21份小麦品种进行了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抗性跟踪鉴定试验。结果表明,绵杂麦638、中科麦138、宜麦9号、川麦66、中科麦47、南麦991和内麦366对条锈病的抗性丧失,表现为中感或者高感条锈病,占全部供试品种的33.3%;有14份品种仍然高抗或者中抗条锈病。在抗条锈病的品种当中,同时抗白粉病和耐赤霉病的品种有绵麦112、西科麦10号、川育25、科成麦5号和川麦92,占全部供试品种的23.8%。(本文来源于《中国植保导刊》期刊2018年07期)

杨园,聂林曼,付体华[6](2018)在《一个新的小麦-中间偃麦草的部分双二倍体及其白粉病与条锈病的抗性鉴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一个新合成的小麦-中间偃麦草的部分双二倍体12-1179的染色体组成进行鉴定,并评价其对条锈及白粉病的抗病能力。【方法】采用GISH和FISH等细胞学技术鉴定12-1179的染色体结构,通过田间接种试验考察其抗病性。【结果】染色体计数表明品系12-1179的染色体数目为54到57,其中绝大多数植株包含56条染色体(78.57%)。在少量染色体数目为54或55的非整倍体12-1179植株中观察到一或两条端着丝粒染色体,包含56条染色体的12-1179植株中54.05%的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期I能够形成28个二价体。统计分析发现,在2n=56的植株中,每个花粉母细胞平均形成27.26个二价体、1.33个单价体、0.01个叁价体以及0.03个四价体。使用拟鹅观草DNA作为探针的GISH分析发现品系12-1179只包含12条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分别是3对St、2对Js和1对St-Js易位染色体。此外,使用寡核苷酸探针Oligo-p Sc119.2-1和Oligo-p Ta535-1的FISH分析表明12-1179的中间偃麦草第五同源群染色体被一对小麦5D替换。与此同时,在非整倍体12-1179中观察到的端着丝粒染色体都是小麦5DL。通过抗病性研究表明品系12-1179具有高度的抗条锈病与白粉病的特征。【结论】品系12-1179的外源复合染色体组成不仅包括不同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而且还包括小麦染色体,不同于已有文献报道的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该品系是一个新的部分双二倍体。该品系在细胞遗传学水平上基本稳定,其抗病基因能够转移到小麦并在小麦育种中应用。(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柳东阳,晁岳恩,姜军,吴政卿,杨攀[7](2018)在《减少底肥施用量和农药施用次数对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郑麦103、郑麦101、周麦18、矮抗58为试验材料,研究减少底肥用量、减少农药施用次数对小麦病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3种底肥水平(习惯施肥量、减肥20%、减肥40%),以及3种农药水平(防治小麦条锈病及白粉病施药2次、减药1次、减药2次),探讨小麦在不同减肥及减药水平对病害发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底肥用量对基本苗无影响,与冬前茎蘖,最大茎蘖、有效茎蘖、产量呈正相关。与习惯用量相比,减肥20%,减产幅度很小,减肥40%,减产幅度较大。防治白粉病及条锈病时不同施药次数对试验品种的病情指数有一定影响,与产量呈正相关。减药1次减产幅度较小,减药2次减产幅度较大。在经济效益方面,结合肥料、农药等成本估算,在减肥20%、减药1次处理下,产生的经济效益最高。在现有肥力水平和推广抗病品种前提下,减少底肥用量20%,防治白粉病和锈病施药减少1次,可以达到较好种植效益。(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乔麟轶[8](2018)在《小麦材料CH7034中抗白粉病和抗条锈病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我国乃至世界的主粮作物,其生长过程中常因小麦白粉病(powdery mildew,Pm)和条锈病(yellow rust,Yr)的侵扰而造成产量和品质损失。发掘抗病基因、选育具有水平抗性的成株抗性品种,对保障小麦的高产稳产有重要意义。迄今为止,国内外已在小麦中定位了90余个成株抗性Pm/QPm和110余个成株抗性Yr/QYr,并证实了Aux/IAA(auxin/indole acetic acid)和NBS(nucleotide binding site)等基因家族的抗病机制。然而在已定位的成株抗性位点中,大部分基因/QTL因抗病效应较小或连锁标记较远而受到应用限制。CH7034是本实验室选育的一份在成株期兼抗白粉病和条锈病的小麦材料。本研究结合CH7034作图群体的高密度分子图谱和多年抗性鉴定数据,对其抗病QTL进行定位,并开发抗病序列相关SSR标记用于QTL的图谱加密。取得的研究结果有:1.从小麦全基因组中分离出2288个TaNBS序列,其中有1386个无表达数据,从TaNBS所在scaffold序列上检测到2203个SSR位点,据此开发1830个NRM(NBS-related microsatellite)标记。另外,分离出84条TaIAA序列,有12个序列不表达,在包含TaIAA的scaffold序列中检测到131个SSR位点,据此开发124个IRM(IAA-related microsatellite)标记。利用CH7034×SY95-71的RILs F_9群体对位于小麦第二同源群的342个NRM标记和7个IRM构建分子图谱,最终将69个NRM标记和2个IRM标记,以及另外20对SSR标记和16对DArT标记定位到图谱上。利用这些NRM标记和IRM标记对Yr69(2AS)、Pm51(2BL)和Pm43(2DL)进行了图谱加密。2.系谱抗性鉴定结果表明,CH7034与其外源亲本小偃7430对白粉菌小种的反应型类似(IT=0~1),而其小麦亲本均感病(IT=3~4),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CH7034染色体中不含外源信号,尚不能确定其抗性是否来源于小偃7430中的外源染色体。群体鉴定结果表明CH7034在苗期和成株期的抗病性均由多个位点控制。利用CH7034×SY95-71的RILs F_9群体构建了一份总长4191.9 cM、包含2347个DArT标记的高密度分子图谱,结合群体抗病鉴定数据,定位出2个苗期抗病位点QPm.sac-2B.1和QPm.sac-2B.2,表型变异解释率分别为19.3~29.3%和9.8~14.4%;成株期则有5个QTL,为QPm.sac-2A(13.4~17.6%)、QPm.sac-2B.1(30.6~33.6%)、QPm.sac-2B.2(13.8~19.1%)、QPm.sac-2D(14.1~19.2%)和QPm.sac-3B(6.9~7.5%)。其中QPm.sac-2B.1和QPm.sac-2B.2为全生育期QPm。利用QPm.sac-2B.1区段内的4个NRM标记X2BL-NRM11、NRM12、NRM17和NRM27进一步将其定位在672059683-717636972物理区段。通过抗源、抗谱和标记连锁性分析,推断QPm.sac-2B.1与目前小麦2BL染色体上已正式命名的Pm6、Pm33和Pm52均不在同一位点,而与Pm51可能是在同一位点的不同编码基因。3.抗性鉴定结果表明,CH7034苗期对我国目前主流条锈菌种CYR32、CYR33和CYR34感病(IT=3),在成株期对混合菌种CYR32+33+34近免疫(IT=0;)。RILs群体中抗感家系之比不符合孟德尔1:1分布规律,其成株抗性由QTL控制。利用群体的分子图谱和3年间抗病鉴定数据从小麦5条染色体上定位出6个成株抗条锈病QTL,为QYr.sac-1B.1(10.9-13.1%)、QYr.sac-1B.2(5.8-8.6%)、QYr.sac-2A(6.7-10.7%)、QYr.sac-6A(25.0-26.5%)、QYr.sac-7A(6.7%)和QYr.sac-7B(5.1-9.8%)。其中,QYr.sac-6A具有最高的表型变异解释率,利用区段内的1个IRM标记(IRM108)和10个新开发SSR标记将其进一步定位在6A基因组606983357-608313911物理区段。通过抗源、抗病类型和标记连锁性分析,推断QYr.sac-6A与目前小麦6AL染色体上已定位的YrXY9323、QYr.cim-6AL、QYr.cimmyt-6AL和QYr.cim2-6AL均不是同一位点,而与Q6A可能在同一位点上。综上所述,CH7034是一份在成株期对国内主流白粉菌和条锈菌小种具有优异抗性的兼抗型小麦新材料,携带2个全生育期QPm、3个成株期QPm和6个成株期QYr,其中QYr.sac-6A是目前小麦6A染色体上已知的抗病效应最大的成株QYr,利用开发的SSR标记将其精确定位在了1.3Mbp的物理区段内。本研究结果为小麦抗病育种提供了成株抗性优良的新抗源,发掘了QPm.sac-2B.1和QYr.sac-6A等抗病效应高且稳定的成株抗性位点,并利用开发的抗病序列相关标记加密图谱,获得与抗病位点连锁性高、可用于PCR鉴定的常规SSR标记。(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巢凯翔[9](2018)在《叁个小麦品种(系)抗条锈病和白粉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作图》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是影响小麦生产的两种重要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病害最有效、经济和环保的措施。然而由于单一抗病基因的大面积利用和病原菌毒性的不断变异会导致抗病基因被病原菌新的毒性小种所克服,从而造成品种抗病性“丧失”,引起新的病害大流行,对粮食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不断从小麦品种(系)、外源材料和农家品种中挖掘并定位新的抗病基因,利用其培育新的抗病品种,对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可持续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农家品种武都白茧在我国小麦条锈病常发易变区甘肃陇南种植50多年,至今对条锈病抗性依然很稳定;普通小麦-滨麦草衍生后代M8664-3对我国条锈菌多个流行小种具有全生育期抗性;小麦品种天选45对小麦白粉菌多个菌系具有苗期抗性。为发掘和利用这些品种(系)的抗病基因,本研究对叁个品种分别进行抗条锈性和白粉病遗传分析和分子作图,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利用小麦条锈菌流行优势小种CYR29、CYR30、CYR31、CYR32、CYR33、CYR34对农家品种武都白茧进行苗期鉴定,结果表明武都白茧在苗期除对CYR29表现中抗外,对其余小种均表现感病。而在成株期多年多点鉴定中,该品种始终表现稳定抗性,表现为成株期抗病性。对武都白茧与感病品种铭贤169杂交后代F_3群体在4个环境(杨凌2015,2016;天水2015,2016)下的抗条锈性调查结果表明,武都白茧成株期抗性由多个QTL控制;用SNP和SSR标记结合表型数据通过两种QTL计算方法检测到两个表型变异解释较高的QTL:QYrwdbj.nwafu-5A与QYrwdbj.nwafu-2B.1。其中QYrwdbj.nwafu-5A位于小麦染色体5AS的缺失系5AS1-0.40-0.75和5AS3-0.75-0.98相邻的区域,解释15.02%-40.26%的表型变异;QYrwdbj.nwafu-2B.1位于小麦染色体2BS的缺失系C-2BS1-0.53上,该位点解释9.54-10.40%的表型变异。通过分子检测、抗病基因位置和上位性分析结果表明,QYrwdbj.nwafu-5A可能是一个需要与其它位点结合互作才能发挥抗条锈作用的新QTL。这种多个抗性QTL互作模型可以为实现持久抗性的聚合育种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与QYrwdbj.nwafu-2B.1连锁的侧翼标记AX-111500211与AX-110411572以及与QYrwdbj.nwafu-5A连锁的侧翼标记AX-110458796、AX-109621625与AX-111568277能有效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2、普通小麦-滨麦草衍生后代M8664-3对供试条锈菌流行小种CYR29、CYR31、CYR33、Su11-4和Su11-7具有全生育期抗性。M8664-3与感病品种铭贤169杂交后代F_1、F_2和F_(2:3)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M8664-3对CYR33的抗性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YrM8664-3。利用SNP、SSR和EST标记对铭贤169/M8664-3的两个F_2代杂交群体进行遗传作图和物理作图,结果显示YrM8664-3位于缺失系4AL13-0.59-0.66接近4AL12-0.43-0.59的位置,与YrM8664-3连锁的最近的侧翼标记为AX-111655681和AX-109496237,遗传距离分别为5.3和2.3cM。通过抗谱和抗病基因位置分析表明,YrM8664-3可能是一个新的抗条锈病基因。利用与YrM8664-3连锁的标记,对黄淮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和其它普通小麦-滨麦草衍生后代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供试的主栽品种中不含有YrM8664-3,但在多个普通小麦-滨麦草衍生后代中可能存在。综上所述,YrM8664-3是一个对抗条锈育种有着重要价值的新基因。3、小麦品种“天选45”对高毒力的白粉菌HY5菌株具有苗期抗性。对铭贤169/天选45杂交F_1、F_2和F_(2:3)代群体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天选45对HY5的抗性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PmTx45。由于常规基于SNP芯片测序的集群分离分析策略无法直接判断抗病基因位置,故采用显示差异SNP相对频率分布的曼哈顿图初步判断PmTx45位于小麦染色体4BL基因组的520-550M范围内。经过分子作图,PmTx45位于4BL的缺失系4BL5-0.86-1.00,并且与其连锁的最近的侧翼标记为SNP标记AX-110673642和内含子长度多态性标记ILP-4B01G269900,遗传距离分别为3.0和2.6cM。应用标记AX-110673642和ILP-4B01G269900对86个供试主栽小麦品种的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具有与PmTx45基因相同的标记位点的品种较少。结合抗谱和基因位置分析结果表明,PmTx45可能是一个新的隐性抗白粉病基因,对于抗病育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PmTx45的定位过程表明通过基于芯片BSA差异SNP的相对频率分布初步判断目标基因位置的方法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杨金叶[10](2018)在《小麦品种(系)抗白粉病和条锈病遗传分析及抗条锈基因的分子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影响,每年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小麦减产。实践证明,控制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最有效、经济和环保的措施是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但是目前,由于白粉菌和条锈菌的高度变异性以及小麦的抗源单一化,致使病菌新的毒性小种不断出现,导致小麦品种的抗病性丧失。因此,明确小麦品种的抗病遗传规律和抗病基因对品种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别对我国部分小麦生产品种进行了苗期抗白粉病和成株期抗条锈病的遗传分析。此外,利用目前小麦条锈病重要抗病基因Yr5、Yr9(1B/1R)、Yr10、Yr15、Yr17、Yr18以及Yr26特异性分子标记对来自澳大利亚的121份小麦种质材料进行了分子检测。主要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选用小麦白粉菌菌株E09、E15和E18分别对中梁2000461、中梁96289、延展4110和中优629进行了苗期抗病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中梁2000461和中梁96289对E09的抗性均由单个显性的基因控制,延展4110对E18的抗性和中优629对E15的抗性均由两显性的基因互补控制。2.选用当前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CYR32对14个小麦品种进行成株期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天选45、周麦18、中梁99293和明天07112对CYR32的抗性由一对显性的基因控制;兰天18和伟隆369对CYR32的抗性由一对隐性的基因控制;小偃120和西农056对CYR32的抗性由两对显性的基因互补控制;亿阳106和陇原935对CYR32的抗性由两对隐性的基因互补控制;KM787对CYR32的抗性由两对隐性的基因重迭或独立控制;天选46对CYR32的抗性由一显和一隐性两对基因互补控制;秦农28对CYR32的抗性由一显和两隐性叁对基因重迭或独立控制;科晨225对CYR32的抗性由两显和一对隐性叁对基因重迭或独立控制。3.利用Yr5、Yr9(1B/1R)、Yr10、Yr15、Yr17、Yr18以及Yr26等基因的特异性分子标记检测了121份澳大利亚小麦材料的抗病基因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2份(9.92%)小麦材料可能含有Yr5,15份(12.40%)可能含有Yr9,8份(6.61%)可能含有Yr10,3份(2.48%)可能含有Yr15,6份(4.96%)可能含有Yr17,28份(23.14%)可能含有Yr18,18份(14.88%)可能含有Yr26。在检测到抗条锈病基因的澳大利亚小麦材料中,其中19份材料同时检测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抗条锈病基因。本研究有利于筛选出不同抗病性特征的抗源材料,为进一步培育抗条锈病品种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白粉病和条锈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临麦9号(参试代号临091)系临沂市农业科学院以临044190为母本、泰山23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过多年系谱选育、水旱轮回选择而育成的免疫小麦白粉病、条锈病、高产稳产、抗冻耐寒、抗倒广适小麦新品种。2018年1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鲁审麦 20180012。1 特征特性临麦9号为半冬性、中熟品种,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越冬抗寒性好。起身后生长迅速,植株健壮,分蘖力较强,成熟率中等,成穗多。株高7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粉病和条锈病论文参考文献

[1].龙得雨,王艳珍,王永福,陈春环,吉万全.高抗白粉病和条锈病小麦-卵穗山羊草衍生后代1003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J].麦类作物学报.2019

[2].李宝强,樊青峰,李龙,刘飞,王靖.免疫白粉病条锈病高产小麦新品种—临麦9号[J].麦类作物学报.2019

[3].师晓曦.86份陕西关中灌区小麦新品系的条锈病和白粉病抗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4].姚志凤,雷雨,何东健.基于高光谱成像的小麦白粉病与条锈病识别(英文)[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

[5].夏先全,叶慧丽,魏会廷,肖万婷,胡容平.21份小麦审定品种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抗性跟踪鉴定[J].中国植保导刊.2018

[6].杨园,聂林曼,付体华.一个新的小麦-中间偃麦草的部分双二倍体及其白粉病与条锈病的抗性鉴定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8

[7].柳东阳,晁岳恩,姜军,吴政卿,杨攀.减少底肥施用量和农药施用次数对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及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8

[8].乔麟轶.小麦材料CH7034中抗白粉病和抗条锈病QTL定位[D].山西大学.2018

[9].巢凯翔.叁个小麦品种(系)抗条锈病和白粉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作图[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10].杨金叶.小麦品种(系)抗白粉病和条锈病遗传分析及抗条锈基因的分子检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标签:;  ;  ;  ;  

白粉病和条锈病论文-龙得雨,王艳珍,王永福,陈春环,吉万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