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近东西向构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亚欧大陆,东西向活化构造带,中间地块,铀成矿特征
近东西向构造论文文献综述
姚振凯,范立亭,黄宏业,徐勇[1](2019)在《亚欧大陆东西向活化构造带中间地块铀成矿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亚欧东西向活化构造带内有15处作为铀成矿区的中间地块,产有多种铀矿床类型,在铀矿资源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铀成矿与活化阶段构造-岩浆作用密切相关,据此划分出5种中间地块类型,并对中间地块铀成矿特征作了综述,对各中间地块铀成矿简要特征进行列表说明。(本文来源于《世界核地质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叶泰然,刘殊,张虹[2](2018)在《川西拗陷东西向弧形构造带与基底断坡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拗陷中段发育3~5个近东西走向的弧形构造,纵向上发育多个大中型气藏的孝新合构造带为其中之一,研究其形成机理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连片叁维地震资料编制构造图,采用叁维可视化逆光照射方法描述其构造体系,依据基底特征、构造应力方向,分析不同构造体系形成时期及机理。其构造特征为:震旦系基底发育大型的龙泉山古隆起,古隆起北侧发育2~3个近东西向的断坡,拗陷内的近东西向弧形构造均位于基底断坡上方,且与秦岭造山带平行。印支期龙门山北段隆起形成NW-SE、N-S向挤压应力,燕山期大巴山-米仓山形成N-S向挤压应力,龙泉山古隆起以及北侧的断坡形成阻挡,由此形成多组系近东西向弧形构造,该构造体系在喜马拉雅期继承性发展和被改造。基底古隆起及其北侧的断坡控制了上覆地层的构造运动学模式。(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朱桂繁[3](2018)在《陕西小秦岭金矿区近东西向矿脉构造与成矿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秦岭金矿区位于华北板块南缘,是我国第二大金成矿区。该地区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的迭加,形成了以太要和小河边界断裂、太华复背斜以及多组方向剪切带和断层为格架的构造特征。该地区金矿以中高温石英脉型为主,含金矿脉走向与剪切带一致,总体可分为近东西向、北东向、近南北向和北西向等四组。其中超大型、大型金矿基本都分布于近东西向剪切带内。前人研究表明,近东西向矿脉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的迭加,其成矿阶段可划分为黄铁矿-石英、石英-黄铁矿、硫多金属和碳酸盐-石英等四期,但是对于该方向矿脉主成矿期的构造控矿特征以及成矿时代仍存在争议。论文选择陕西小秦岭金矿区内大月坪、鳖盖子-朱峪和孙家沟-华耳寺等叁条近东西向剪切变形带内发育的Q507、Q8、Q61、Q886、Q195、Q173等多条典型矿脉,开展了详细的构造解析、成矿物质组成、黄铁矿标型、流体包裹体以及同位素测年等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近东西向剪切变形带总体经历了叁期构造变形的迭加,即早期左行剪切(D1)、中期右行逆冲(D2)和晚期左行正断(D3),同时还经历了后期北东走向左行逆冲变形的改造;(2)石英脉发育有无矿化石英脉(Ⅰ)、黄铁矿化石英脉(Ⅱ)、多金属硫化物(Ⅲ)以及方解石石英脉(Ⅳ)四个阶段,载金矿物以黄铁矿化、黄铜矿化以及方铅矿化为主,矿化沿剪切面理呈条带状分布;(3)黄铁矿标型以它形粒状占比90%以上为特征;成矿流体总体上为低盐度、富CO_2的NaCl-H_2O-CO_2体系;(4)Q61矿脉中黄铁矿铼-锇测年等时线年龄为231Ma。通过近东西向剪切带内典型矿脉构造与成矿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小秦岭金矿区近东西向矿脉在黄铁矿化石英脉(Ⅱ)、多金属硫化物(Ⅲ)阶段明显受右行逆冲变形(D2)控制,成矿物质沿剪切面及剪切带内张剪性面理分布,总体呈条带或条纹状,成矿流体具有造山型金矿的特征,其成矿时代为印支期,可能与印支期秦岭造山带的造山作用相关。本次研究进一步查明了小秦岭金矿区近东西向矿脉的构造控矿机理及其形成机制,为小秦岭金矿区找矿预测及秦岭造山带中生代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张小兵,黄元有,刘永红,陈子万,张有荣[4](2017)在《北衙金矿区东西向隐伏构造的磁重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北衙地区南大坪—马头湾—红泥塘一带存在着近东西向的隐伏构造,通过磁重解释及综合地质研究,推测该断裂为基底隐伏断裂,西起南大坪村,向东经干海子、马头湾、红泥塘至鸡鸣寺一带,全长约20 km.喜马拉雅期在基底及深部古构造基础上再度活动,诱发含金富硅碱性岩浆上侵,对区内岩浆及成矿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S2期)
周燕霞[5](2017)在《珠叁角地区居住建筑的东西向窗外遮阳构造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取结合案例的方法,对珠叁角地区居住建筑东西向窗外遮阳构造的设计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7年33期)
陈子微[6](2016)在《赣东北近东西向岩浆岩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南板块由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在新元古代早期沿江南造山带碰撞拼合形成,经历了自中元古代以来多次造山运动和多期岩浆活动,华南中生代岩浆岩对研究华南板块的区域构造及地质演化等科学问题有重要意义。区域上岩浆岩按时代划分后大都为北东、北北东向分布,但在江西省东北部发育一近东西向的岩浆岩带,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地块的东南部、江南造山带的东段。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翔实的野外工作,采集了该岩浆岩带的系列样品,开展岩石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岩浆氧逸度研究,讨论其成岩机制及其构造背景。年代学方面,该岩浆岩带中的岩体锆石年龄基本一致,形成时代在130~135Ma,都处于白垩纪。其中,样品D009-1和D011-6与其他样品的锆石年龄相差3Ma,反映了一次岩浆涌动作用。所以,取样的4个岩体属于同一期次的岩浆活动,该岩浆岩带形成于燕山期早白垩世。通过锆石的元素含量来计算岩浆氧逸度,结果表明该岩浆岩带的岩浆氧逸度低,平均都低于FMQ,反映了岩体的形成环境为还原型。地球化学方面,样品的Si2O含量在73.28~77.31,具铝强过饱和的特点。全碱含量较高,样品都落在高钾钙碱性系列中。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显示,所有分析的样品都具有相似的REE分布形式,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表现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模式,样品的稀土含量在23.54~131.27之间,LREE/HREE比值范围在2.21~9.35。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δEu范围在0.01~0.08之间,反映出壳源特征。且与皖南燕山中期岩体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推测它们的来源一致,形成于同期岩浆活动。研究对象形成在大地构造背景由挤压向伸展转换的时期,岩石圈减薄,岩浆上涌,其成岩物质来源于地壳深部重融。(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6-05-01)
张勤山,杨六成,刘长征,马楠,李积红[7](2015)在《叁江北西段楚多曲矿床近东西向控矿断裂构造的识别及找矿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叁江北西段是西南叁江成矿带的北段西延部分,已发现的矿床(点)明显受近东西向区域性断裂构造带及沿构造带分布的中酸性侵入岩体控制,成矿环境为典型的岩浆-构造活动环境。本文通过对楚多曲矿床在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基础上,新识别并确认了研究区近东西向断裂的控矿事实,改变了勘查工作只针对近南北向控矿断裂的现状;另外新发现了沿近南北向断裂与近东西向断裂复合部位侵入的二长斑岩体,针对其斑岩型矿化蚀变特征,初步探讨了斑岩型成矿可能;指出了研究区及区域下一步找矿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期刊2015年S1期)
谭晶[8](2014)在《广州地区居住建筑东西向窗外遮阳构造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广州地区,居住建筑外窗受到太阳辐射干扰严重,人们正常的生活受到影响,并且由太阳辐射热导致的空调能耗巨大。实施对居住建筑外窗的节能措施以改善室内热环境是当务之急,而在外窗设置外遮阳构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本文通过对广州地区居住建筑及遮阳厂家产品进行调研,了解目前主流居住建筑的规划、设计及外窗构造的特点以及现行用于居住建筑的主要遮阳产品,分析其目前存在及亟需改进的问题,结合对于居住建筑采光、通风、透景的硬性要求提出对外窗构造的改进办法,并研发出叁类五种遮阳构造,主要内容如下:研发一:适宜目前遮阳产品安装、检修的外窗构造;研发二:在主流建筑立面基础上做适当改进的构造,具备遮阳效果但不改变建筑风格;研发叁:建筑外窗及遮阳一体化构造设计,为未来外立面形式提出思考和建议。通过《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12中的建筑外遮阳系数的计算公式对研发构造的外遮阳系数进行计算,验证其满足标准强条的要求,并通过强条中数值反推构造的下限取值;将研发构造的外遮阳系数代入外窗的加权平均综合遮阳系数SW计算公式中,求得需与遮阳协同考虑的窗墙面积比CMW的取值范围,将数值转化为直观尺度后,结合对立面效果的考虑给出合理取值范围的建议。另外通过遮阳分析图及Sketchup软件中的日照模拟功能对研发构件进行关键时间节点上的遮阳状态模拟,从而获得较为直观的遮阳效果。(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4-12-11)
姚振凯,刘翔,郑大瑜[9](2014)在《亚欧东西向活化构造铀成矿带划分依据及铀成矿域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亚欧东西向活化构造铀成矿带,其铀资源量约为全球的50%,是全球最重要的大陆洲际铀成矿带。该带地质构造和成矿复杂,活化构造作用延续时间最长,从早元古宙至今断续发生活化作用,以中新生代活化最为强烈。文章从大地构造及其演化控矿的角度,以铀成矿域为单元,对划分该铀成矿带的大地构造、深部构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铀成矿分布等依据及铀成矿域分布作初步论述。(本文来源于《铀矿地质》期刊2014年04期)
程顺有,郭安林,陆晓芳,王正良,张燕[10](2010)在《“赤水—涟源东西向构造带”厘定的地质-地球物理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上扬子地块现今深部结构构造的研究,不仅具有科学意义,而且对于研究其与形成演化相关的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及构造保存和矿产资源的分布赋存规律等更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通过地球物理场的详细处理、分离提取技术,结合地表地质的综合分析,发现并厘定了赤水—涟源东西向基底构造带,详述了相关的地质-地球物理证据。结果表明,该构造带是位于中上扬子地块与湘桂地区元古宙也许更早时期南北不同构造块体之间的重要界线,具有从基底到盖层多期次复活演化特点,在空间上有由南往北穿时推进的趋势,而形成演化时间上可主要归为两个时间段:前寒武纪晚期和白垩纪晚期之后。(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0年03期)
近东西向构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川西拗陷中段发育3~5个近东西走向的弧形构造,纵向上发育多个大中型气藏的孝新合构造带为其中之一,研究其形成机理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连片叁维地震资料编制构造图,采用叁维可视化逆光照射方法描述其构造体系,依据基底特征、构造应力方向,分析不同构造体系形成时期及机理。其构造特征为:震旦系基底发育大型的龙泉山古隆起,古隆起北侧发育2~3个近东西向的断坡,拗陷内的近东西向弧形构造均位于基底断坡上方,且与秦岭造山带平行。印支期龙门山北段隆起形成NW-SE、N-S向挤压应力,燕山期大巴山-米仓山形成N-S向挤压应力,龙泉山古隆起以及北侧的断坡形成阻挡,由此形成多组系近东西向弧形构造,该构造体系在喜马拉雅期继承性发展和被改造。基底古隆起及其北侧的断坡控制了上覆地层的构造运动学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东西向构造论文参考文献
[1].姚振凯,范立亭,黄宏业,徐勇.亚欧大陆东西向活化构造带中间地块铀成矿特征[J].世界核地质科学.2019
[2].叶泰然,刘殊,张虹.川西拗陷东西向弧形构造带与基底断坡的关系[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朱桂繁.陕西小秦岭金矿区近东西向矿脉构造与成矿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4].张小兵,黄元有,刘永红,陈子万,张有荣.北衙金矿区东西向隐伏构造的磁重解释[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5].周燕霞.珠叁角地区居住建筑的东西向窗外遮阳构造设计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7
[6].陈子微.赣东北近东西向岩浆岩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
[7].张勤山,杨六成,刘长征,马楠,李积红.叁江北西段楚多曲矿床近东西向控矿断裂构造的识别及找矿意义[J].中国矿业.2015
[8].谭晶.广州地区居住建筑东西向窗外遮阳构造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9].姚振凯,刘翔,郑大瑜.亚欧东西向活化构造铀成矿带划分依据及铀成矿域分布[J].铀矿地质.2014
[10].程顺有,郭安林,陆晓芳,王正良,张燕.“赤水—涟源东西向构造带”厘定的地质-地球物理证据[J].地学前缘.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