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中学语文教学推行国学教育的理论依据论文

杨华:中学语文教学推行国学教育的理论依据论文

摘 要:中学语文教学与弘扬国学紧密结合,将传统文化精髓传承融合到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承中国立足生命教育和全人教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方法,实现知识教育和文化教育、现代科技与传统价值的有机结合。这一整合研究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核心价值和民族精神严重缺失的当代社会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完全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身心健康的需要,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中学语文教学与国学传承的整合能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关键词:中学语文;推行国学教育;理论依据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概括了中国人生产、生活、生存方式和认知宇宙、自然、人类自身的思维方式。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具有良好的爱国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基础教育要发挥学科优势,在学校教育中将中学语文教学与弘扬国学紧密结合,将传统文化精髓传承融合到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中学语文教学与国学传承能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一、中学国学教育的可行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国古代的官学与私学均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对教育的阐释非常明确。早在《礼记·学记》上就强调“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关于“教”字,在《礼记·学记》上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们善良的方面不断地增长,让过失得以挽救。长善就是立德,救失就是树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对于教育的次第,古人阐释和遵循得非常科学,非常到位,先成人、后成才,凸显德育为先,德育为本。只是到了近代,受西方文化的冲击,知识教育和应试教育成了教育主流,德育和生命教育被逐渐淡化,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反而不清了。

中国古人立足生命教育和全人教育,诞生了“内圣外王”的教育方法论。其中包括两种教育模式。内圣治理教育的重点是再造人内在的品格、品质;外王治理教育的重点就是对人的意识、行为进行规范,是对外在品行的打造提升。

德国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说过:“数学科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的生命力正在于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尽管数学知识千差万别,我们仍然清楚地意识到:在作为整体的数学中,使用着相同的逻辑工具,存在着概念的亲缘关系,同时在它的不同部分之间也有大量的相似之处.”这说明,数学事实与数学概念(原理)之间存在着自然的相似性.在数学中,全息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如“相似形”“方程同解”“周期函数”“一一映射”“同构”“公理体系是演绎和建构知识体系的基础”等都是一些具体的全息现象.数学中的所有分支,都可找到自己相应的全息元,如一个图形是与它相似的所有图形的全息元,函数—个周期是整个函数的全息元.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生命教育和全人教育理论运用的精华在老子的笔下做了简明扼要的提炼。老子“益损教育法”,说的是知识的学习运用加法,是一个不断增加的过程,日积月累。内在精神的修养是运用减法,不断清除心中妄想杂念、私心贪欲而实现恬淡宁静,少私寡欲,奉献社会进而成就人生。当今教育,只是注重知识累积加法而忘掉了精神修养的减法,导致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诸多的精神层面的问题。重新拾起古人教育思想的精华,有“益”有“损”,两条腿走路,可以更好保证青少年全面稳步健康地成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已成为培育民族精神根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基础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具有传承文化精粹的责任和义务。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教育部 国家语委〈关于印发中华经典诵读实施方案〉的通知》(教语用〔2018〕3号)。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为德育重要内容。2019年3月,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关于思政课讲什么,他提了“三个文化”: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部长陈宝生指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是中国人的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工程(“人民群众不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那么中国人的重心就会发生漂移”),要把这项工作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融汇到我们的教材体系中去。

“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孔子),一个简单易行的经典诵读,就是沟通我们与古人的桥梁,就是走进古圣先哲精神世界的捷径。

中华道德根文化主要以几部传世经典为载体,供人们学习和传承。伏羲文化、黄老之学、孔孟之道藉由《老子》《周易》《黄帝内经》《孔子》《庄子》《孟子》《大学》《中庸》等文言经典得以与现代社会接轨。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教材的改革,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比重逐步增多。把文言教学和国学教育、道德经典传承有机结合,是国学教育和中学语文教育整合的最佳途径。

具体操作上,每日常规经典诵读(早、中、晚、课前、诵读课等多个时间点的运用)、语文课堂、思政课堂、大课间、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广播、道德讲堂、中医药文化大讲堂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阵地,构建大语文教育环境将国学教育融入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选择地指导学生诵读道德经典、诗文名篇、警句格言,使经典诵读和诗文阅读成为学生课内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根据欧盟创新委员卡洛斯·莫达斯(Carlos Moadas)对欧盟第九研发框架计划的定位,“地平线欧洲”是“地平线2020”演进和改良,而非对其的一次彻底变革[4]。

二、推行中学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在传统文化历经近代变革几次“全盘西化”彻底否定和全面抛奔的运动之后,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核心价值和蕴含的民族精神在现代严重缺失。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通过中华道德经典的诵读和对《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所揭示生命规律的掌握运用,再造人的品格、品质,实现内圣教育;通过家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诗文熏陶,经典理解,内化外显,表现出良好的品行来,实现外王教育。让学生在成长中和经典同行,与圣贤为伍,启迪大脑潜能,提升综合素养,从小培养大仁大爱,大德大能,润育生命,智慧人生。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难教、厌教、难学、厌学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必将建立。

在国学教育中,始终要把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关注的重点,探讨通过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的学习来大幅提升师生身心健康的途径(比如运用《黄帝内经》中医理念规范指导师生的坐卧行走、饮食作息,既收获健康又培养气质),进而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比如运用《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方法组织学生课前进行身体、心理、呼吸三方面的调整(2~3分钟),愉悦心情、回归课堂,以良好的坐姿、舒缓平静的状态学习;课后进行相应的中医整理运动,尽快消除疲劳,学习效率必将大幅提升)。

开始底基层施工后,应当依据通讯电缆的具体布设情况,对沉降观测点完成相应的转换,实际作业过程中,采用的方式有以下两种:

中学阶段学生处于身躯体魄迅速发展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具有特殊性和不可超越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中国人怎么看待世界、怎么看待生命,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中国人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待人接物,行为方式怎么调整,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阐述得很系统。和谐共处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以民为本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和认识宇宙世界的方法论。

本论文为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委托课题《伏牛山区农业生物质资源研究与分析》(课题编号:2017W015)阶段性成果

一个具有牢固民族信仰,坚定文化自信,深厚道德修养,扎实文言功底,能够内成外就的学子,其语文能力必将大幅提高,其文章作品必将因深厚的思想内核,博大的人文胸怀而文采飞扬。所以,国学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结合国学经典,立足生命真相和教育现状,实现知识教育和文化教育、现代科技与传统价值的有机结合,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培育民族精神的有力抓手。立足伏羲、黄帝、老子、孔子等古圣先贤的智慧,让学生意识归正和智能德化,达到慧智平衡状态;以七相(站相、坐相、行相、睡相、说相、吃相、动相)教育为重点,全面弥补中学生的先天禀性和后天习性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帮助他们改善生命品质,成为内成外就的人。

三、推行中学国学教育的心理学依据

长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的西化倾向,正在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出香蕉式(外形为黄,内心为白,中国人的躯体之内却是鲜明的西方思维和价值观念)的中国人,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破坏者和掘墓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势在必行。

金木水火土、心肝脾肺肾、仁义礼智信、喜怒思悲恐。国学之五行理论,把人的情绪与五脏、五德之间的辩证关系阐释得淋漓尽致。比如怒,在五行属木,在五脏属肝。易怒之人,多为仁德缺失、肝火旺盛或肝气郁结。通过经典的学习和修养进行仁德能量的培补和情志调适,帮助易怒之人科学管理不良情绪,收获心理健康。少年向青年的过渡阶段,在生理上正是女子“二七(14岁)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的时期,男子“二八(16岁),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泄”的时期。所以这一阶段的孩子心理变化微妙复杂,情绪容易波动。中学生健康人格和心理素质的养成,与五志情绪的管理息息相关。运用五行理论、中医理论等国学元素,在浓厚传统氛围中体悟中华文化之魅力的同时,对中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指导他们做好情绪的管理,以积极向上、阳光乐观的心态学习成长,教育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已经四千多年了,古老的铜绿山还在继续贡献出宝藏,这一方厚重的沃土,该见过了多少历史的沧桑,见惯了多少生命的无常,那些逝去的生命或许重于泰山,或者轻于鸿毛。铜绿山仍是山崖依旧,山上的铜草花,花开花落,岁岁年年,几千年不绝如缕。

少年养正,在初中阶段强化性的培养孩子建立正念、正识、正觉,培养孩子的正信,坚信道德,使人生保持正确的道路。青年养志,老子说“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青年时期是修志的关键时期。在高中阶段树立远大的志向,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用坚定的道德信念来支撑自己的思维,心中就不会产生妄想杂念,身心就不会为此而受累,学习、工作和生活就不会产生过大的压力。即便产生压力也能得到及时恰当的排解。通过语文课和思政课,运用内圣外王教育思想和东方价值观念、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学生进行养正、养志教育,就能更好帮助他们走过成长的重要转折期,开创亮丽的人生。

以财政部门的预算改革为重点,对资源的分配要真正做到科学合理,要节约资源,对资源做到高效率的利用。对资产分配标准可以分类进行制定,做到详细明确,因为资产标准确定之后,为单位内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有机结合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预算都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在制定资产分配标准的时候,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之间工作性质的不同,要针对具体的单位运转实际配置相对应的资产,资产分配的多少要根据实际需求和配置标准进行配置,同时还要考虑到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物品价格有所上涨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资产。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教育,立足生命真相,激发潜能,开慧益智,提升生命质量,是文化教育和知识教育的最佳契合点,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完美结合。可以培养中学生成为既具有道德心灵,又具备慧智双运头脑和科学创造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充分体现了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国学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新华网).

[2]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余莉讲座《借鉴传统文化 办好思政课》(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9年04月10日).

[3]熊春锦.国学道德经典导读[M].中央编译出版社.

[4]熊春锦.道德教育贵修身[M].红旗出版社.

[5]唐娜娜.语文教学与国学教育.大学教育.

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高校与职业院校一般课题《国学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8]GHBBK036。

作者简介:

杨华,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教育局教研室。

标签:;  ;  ;  ;  ;  ;  ;  ;  ;  ;  ;  ;  ;  ;  ;  ;  

杨华:中学语文教学推行国学教育的理论依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