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后现代转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后现代,课程,后现代主义,语文教育,观念,互联网,艺术。
后现代转型论文文献综述
魏江北[1](2019)在《从现代、后现代到别现代主义:论语文教育范式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语文教育在经历了从现代到后现代转型的努力之后,形成了一种别现代的教育形态,语文考试评价与语文教学追求相脱离,不利于立德树人使命的真正完成。需要以别现代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中国现实,辩证地看待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语文教育思想,推动中国语文教育向真正的现代语文教育转型。(本文来源于《教育探索》期刊2019年04期)
魏江北[2](2019)在《从现代、后现代到别现代主义——论语文教育范式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1978年以后的语文教育发展先后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而形成了不同的范式。然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不能与西方现代化理论完美配合——中国并不是在完成去前现代化之后实现现代化,而是在未完全摆脱前现代因素的同时开始现代化进程,在现代化未完全实现时接着受到后现(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与研究》期刊2019年15期)
宁凯,孙丽颖,马洪丽[3](2019)在《基于后现代课程观的高校课程文化转型研究——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后现代课程观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方法论等方面实现了对前现代和现代课程的批判和超越,创建了自身具有人性化、反思性和创造性的理论构架,其合理及建设性思想对当前高校课程文化本质、课程文化价值、课程文化主体关系及课程文化内容的建构等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赵春兰[4](2018)在《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及其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现代性,是指"文艺复兴以后特别是自笛卡尔开创近代哲学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与文化。现代性特征主要包括:第一,主体性原则;第二,理性主义原则;第叁,个人自由;第四,对科学与知识的崇尚。所谓后现代主义,简单而言,即与"现代性"相对立的思想与文化特征。后现代主义坚持专事摧毁的否定性思维方式,以强调否定性、非中心化、反正统性、不确定性及多元性为特征,彻底批判"现代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批判传统"主体性原则";第二,批判理性至上主义;第叁,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第四,批判逻各斯中心主义。现代性及后现代主义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具有一定启示:第一,弘扬理性精神,反对理性至上主义;第二,弘扬民主和自由精神,增强法治意识;第叁,坚持文化自信,创建开放的多元文化;第四,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保护生态平衡,建设美丽中国。(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蒋平[5](2018)在《中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后现代知识型特征分析——以知识转型内在制度逻辑为指引》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转型使新的"知识型"或"知识生产模式"所确立的科学规范和行动机制成为共同体内的一种"内在制度",在知识世界里以类似于习惯、内化规则以及正式化内在制度的形式发挥着"无形之手"的指引和规约作用。中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植根于知识转型时代背景,必然遵循知识转型的内在制度逻辑,呈现出以虚拟的知识形态存在,以知识协议为重要原则,以后现代知识观为基础,以无形学院为合作平台的后现代知识型特征。这些后现代知识型特征支撑和助推中国高校网络课程不断发展完善,更好地实现大学知识的开放与共享。(本文来源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期刊2018年23期)
程婷立[6](2018)在《探究后现代规训下电影教育思维的转型跃迁》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叶以来,人类已快速跨入到一个近乎完全化的互联网语境之中,即将变为现实的万物互联技术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类的知识系统、技术体系、思维方式;同时,从电影创制主体与电影教育客体的主客二分视角而言,互联网时代的电影教育亦必将由此发生科技生态衍变下的电影教育思维转型。而未来的电影创制与电影接受这一对创制者与欣赏者,也将在互联网时代的不断渐进与挑战过程中形成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格局。一、主客体间性的初级电影教育思维阐释(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8年12期)
万恩德[7](2018)在《解构与重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的后现代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档案是社会个体和机构建构自身合法化形象的工具,工具的两面性使得档案机构在借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建构主流机构的合法化形象时,社会边缘群体也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中的档案工作者的知识体系因素、价值导向、权力导向质疑现行的档案机构主导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的正当性。本文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叁个要素的解构:叙事多元性对开发客体的解构,价值导向性对开发过程的解构,权力多元主义对单一主体的解构,透析后现代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由档案机构主导的传统模式向社会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转型的过程,推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由中心范式向多元化范式的转型。(本文来源于《档案学通讯》期刊2018年01期)
徐正[8](2017)在《论后现代语境下艺术观念的去物质化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定义中,艺术被认为是人类精神的物质化显现,而后现代艺术则对这一定义进行了颠覆和发展。从传统艺术作品严谨的经典创作方式,到后现代艺术作品采用概念化、观念化的工具来表达和阐释艺术理念,这种去物质化转型不仅使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创作方法产生了改变,也使艺术家从对作品制作过程的关注转向对创作意图的关注。(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7年36期)
张鑫,武文宇[9](2017)在《艺术边界的突破——西方艺术观念的后现代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后现代艺术的转型以波普艺术为标志。波普艺术完全跳出了现代形式主义美学的封闭发展,用实物置换了形式媒介,使西方艺术重新开始了与社会政治文化的沟通。结合杜尚的现成品艺术和沃霍尔的波普艺术,勾勒出西方后现代艺术观念的叁大越界:高级艺术向日常生活的越界,有形艺术向抽象观念的越界,美的艺术向反美的艺术的越界。最终,艺术走向后历史时期的文化语境。(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张素华[10](2017)在《走向“世俗”的尴尬——二人台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遭遇及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二人台是中蒙两族人民在交流、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富有丰富内涵和人文底蕴的艺术成果。它既是"西口文化"形成的见证者,也是草原游牧、农耕文化相互交融之大成者。作为一个地域性较强的音乐文化事像,二人台在一个半世纪之多的发展中积累了足够丰富的"人、事、物"~1,向外界展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但又在迅猛发展的商品经济大潮中遭遇了发展的瓶颈。本文籍此站在人类学视野中对话二人台在后现代文化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出现的根由,秉承传统文化传播与保护的目的探讨二人台的未来发展走向。(本文来源于《音乐创作》期刊2017年05期)
后现代转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78年以后的语文教育发展先后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而形成了不同的范式。然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不能与西方现代化理论完美配合——中国并不是在完成去前现代化之后实现现代化,而是在未完全摆脱前现代因素的同时开始现代化进程,在现代化未完全实现时接着受到后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现代转型论文参考文献
[1].魏江北.从现代、后现代到别现代主义:论语文教育范式转型[J].教育探索.2019
[2].魏江北.从现代、后现代到别现代主义——论语文教育范式转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
[3].宁凯,孙丽颖,马洪丽.基于后现代课程观的高校课程文化转型研究——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反思[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
[4].赵春兰.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及其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启示[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蒋平.中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后现代知识型特征分析——以知识转型内在制度逻辑为指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
[6].程婷立.探究后现代规训下电影教育思维的转型跃迁[J].电影评介.2018
[7].万恩德.解构与重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的后现代转型[J].档案学通讯.2018
[8].徐正.论后现代语境下艺术观念的去物质化转型[J].名作欣赏.2017
[9].张鑫,武文宇.艺术边界的突破——西方艺术观念的后现代转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10].张素华.走向“世俗”的尴尬——二人台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遭遇及转型[J].音乐创作.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