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氯污染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污染物,多氯联苯,农药,滴滴涕,农作,特征,硫酸盐。
有机氯污染物论文文献综述
苏燕,程卫国,李亚斌,王坚,梁坤[1](2019)在《场地土壤有机氯污染物暴露途径贡献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场地污染物的暴露途径对致癌风险与非致癌风险评估结果具有显着影响,选择化工、制药等场地中常见有机氯污染物作为研究重点,探究场地土壤中常见有机氯污染物经不同暴露途径致癌风险及非致癌风险的贡献率。研究表明:挥发性有机氯污染物(氯苯类、氯代烃类)主要的致癌风险与非致癌危害熵的主要暴露途径为室内空气入侵或经口摄入,通过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挥发性气体的贡献率大于75%,经口摄入土壤中污染物的贡献率大于20%(1,2,3-叁氯丙烷除外,其经口摄入土壤中污染物的贡献率达98%)。半挥发性有机氯污染物(有机氯农药类、多氯联苯类)的主要致癌与非致癌风险暴露途径为经口摄入及皮肤接触,通过经口摄入土壤中污染物的贡献率大于70%,通过皮肤接触吸收土壤中污染物的贡献率均大于25%。(本文来源于《环境保护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程成[2](2019)在《镧铁钙钛矿型材料活化过硫酸盐处理典型有机氯农药污染物》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有机氯农药如阿特拉津和2,4-二氯苯氧乙酸(2,4-D)污染地表地下水的现象频频发生。因其稳定的化学性质,较高的扩散能力及内分泌干扰性威胁着生物以及生态系统的健康,所以亟需开发高效去除水体中有机氯农药的技术。本研究分别以阿特拉津和2,4-D为目标污染物,制备合成基于LaFeO_3的B位Cu掺杂钙钛矿型材料LaFe_(1-x)Cu_xO_3(x=0.1、0.2、0.3、0.4、0.5)、A位Sr掺杂材料La_(1-x)Sr_xFeO_3(x=0.2、0.5、0.8、1)非均相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目标污染物。本文考察了两种材料活化PMS对阿特拉津和2,4-D的降解效率及影响因素(催化剂投加量、PMS浓度、初始pH等),分析了活化PMS反应的活性位点,推测了活化机理,并探讨了底物可能的降解路径。主要结论如下:在LaFe_(1-x)Cu_xO_3材料活化PMS体系降解阿特拉津的研究中,B位Cu掺杂显着提升了阿特拉津的降解效率。当LaFe_(0.8)Cu_(0.2)O_3投加量为0.5 g/L,PMS浓度为0.5 mmol/L时,60 min内可完全降解浓度为5 mg/L的阿特拉津。循环使用3次后活性仍可保持在90%左右。随着催化剂投加量的增加、PMS浓度的增大,阿特拉津的去除效率逐渐增加,但过量的PMS会对阿特拉津降解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初始pH为2~10时均能快速降解阿特拉津。阿特拉津的降解符合伪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体系中生成的活性组分为羟基自由基(HO~·)和硫酸根自由基(SO_4~(·-)),其中SO_4~(·-)起主要作用。LaFe_(0.8)Cu_(0.2)O_3材料表面的Fe、Cu均可作为参与活化PMS反应的活性位点,掺杂Cu使得材料表面活性金属呈现Fe(III)/Fe(II)和Cu(II)/Cu(I)共存的混合价态,提升了其活化PMS的能力。同时,Fe、Cu之间可存在协同作用,也促进了活性金属循环。此外,表面羟基基团(-OH)也参与了活化PMS的反应。利用液相色谱-质谱仪(LC-MS)检测了体系中阿特拉津的代谢产物,并推测了其在LaFe_(1-x)Cu_xO_3/PMS体系中可能的降解路径。在La_(1-x)Sr_xFeO_3材料活化PMS体系降解2,4-D的研究中,A位Sr掺杂也显着提升了2,4-D的降解效率。当La_(0.5)Sr_(0.5)FeO_3投加量为0.6 g/L,PMS浓度为1 mmol/L时,60 min内可完全降解浓度为10 mg/L的2,4-D。循环使用3次后可保持85%的降解率。该体系中催化剂投加量和PMS浓度对2,4-D的降解率的影响规律与LaFe_(0.8)Cu_(0.2)O_3/PMS体系一致。初始pH为3~11时均能快速降解2,4-D。2,4-D的降解符合伪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体系中生成的活性组分有HO~·,SO_4~(·-)与单线态氧,其中SO_4~(·-)对2,4-D的降解起主要作用。掺杂Sr降低了Fe的平均价态,生成了大量的氧空位并提高了材料表面的电荷转移能力。La_(0.5)Sr_(0.5)FeO_3表面活性金属与表面羟基基团生成络合物,进而与PMS反应生成自由基,氧空位不仅促进了材料与PMS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参与反应生成单线态氧。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检测了2,4-D的降解产物,并推测了2,4-D在La_(0.5)Sr_(0.5)FeO_3/PMS体系中可能的降解途径。(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5-01)
彭成辉,黄仲文,黄岑彦,张晶晶,佟磊[3](2019)在《宁波市东部地区大气中有机氯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和污染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宁波市不同功能区大气中有机氯污染物(Organochlorine pollutants, OCs)浓度水平、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潜在来源,于2014年10月31日至2015年10月30日,运用聚氨酯泡沫(Polyurethane foam, PUF)被动采样器的方法,分析了宁波市大气OCs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宁波市大气中主要的农药为六六六(HCHs)、阿特拉津(Atrazine)、滴滴涕(DDTs)、硫丹(Endosulfans)和百菌清(Chlorothalonil),其平均浓度分别为4500、280、210、160 pg·m-3和87 pg·m-3。大气OCs浓度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浓度最高的地区是城市绿化区和茶园,其次为花卉种植区,最低的是滨海地区。OCs的污染特征表明,宁波市部分地区存在DDT和硫丹的使用,滨海地区叁氯杀螨醇的使用对该地区大气DDT含量有较为明显的贡献。OCs浓度与温度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茶园和花卉种植区冬季受到阿特拉津、百菌清和硫丹等当前使用农药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郝秋月[4](2018)在《生乳中有机氯类农药残留及重金属污染物分析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乳是乳制品的主要原料,其中污染物、残留物的分析检测至关重要。因此在实际的乳品生产中,建立前处理过程简单、仪器分析速度快、结果数据准确、公司适用的方法以检测农药残留及重金属污染物,进而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君乐宝乳业作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质量安全责任重大。本论文概述了食品中农药残留及重金属污染物分析的现状及研究进展,总结了农药残留及污染物分析方法,以生牛乳为研究对象,针对前处理方法与仪器检测参数进行试验摸索及讨论分析,最终确定了检测农药残留及重金属污染物的最优前处理方法及仪器参数。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气相色谱法针对生乳中18种有机氯类农药残留分析研究,提出一种可以检测生乳中18种有机氯类农药的分析方法:以液液萃取-固相萃取结合技术,于生乳基质提取净化待测组分,最佳仪器参数:电子捕获检测器(ECD)、Agilent HP-5型色谱柱、进样量1 uL、不分流进样方式、进样口温度280℃、柱温箱温度为程序升温,柱流量0.8 mL/min,检测器温度280℃,尾吹气流量2.0 mL/min,本方法前处理简单、分析速度快,检测灵敏度高,通过加标试验得到良好的回收率,数值在76%-110%,精密度试验数值为0.0%-5.0%,标准曲线线性系数R~2>0.995,方法检出限α-六六六、γ-六六六、δ-六六六、艾氏剂:0.25μg/mL;顺式氯丹、反式氯丹、氧氯丹:0.20μg/mL;狄氏剂、七氯、外环氧七氯、β-六六六、p,p'-滴滴伊、p,p'-滴滴滴、p,p'-滴滴涕、o,p'-滴滴涕、α-硫丹、β-硫丹、硫丹硫酸盐:0.50μg/mL。2、采用原子荧光法针对总汞、总砷检测方法研究,微波消解法对试样进行前处理,同时分析总汞、总砷,光电倍增管负高压240 V,原子化高度10 mm;砷元素灯电流60 mA,汞元素灯电流30 mA,载气-屏蔽气流速:300-800 mL/min;加标试验得到良好的回收率,回收率数值处于81.2%-106.7%的范围,精密度试验数值处于0.0%-9.7%范围,标准曲线线性系数R~2>0.999,方法检出限汞0.0030 mg/kg、砷0.010 mg/kg;3、采用原子吸收光谱石墨炉法分析铅、铬,参考GB 5009.12-2017与GB 5009.123-2014使用基体改进剂同时对程序升温中灰化温度、原子化温度进行优化调整,加标试验得到良好的回收率,回收率数值处于91.9%-100.0%的范围,精密度试验数值处于0.0%-5.4%范围,标准曲线线性系数R~2>0.998,铅元素方法检出限为0.020 mg/kg、铬元素方法检出限0.010 mg/kg。(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大学》期刊2018-12-01)
常天奇[5](2018)在《基于被动采样技术土壤中有机氯污染物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传统采样监测分析技术相比,被动采样监测技术具有准确度高、更能反映实际情况、操作简单、价钱低廉等无法比拟的优势,被称为“绿色”监测技术,但此技术在中国的实际应用鲜有报道。表层土壤中的有机氯污染物(OCPs)作为一类重要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土壤生物以及人体健康均存在严重的威胁。与其他地域相比,天津土壤中OCPs浓度较高,但文献中的数据均为应用传统采样分析技术而得到的OCPs总浓度,天津土壤中OCPs的生物有效态浓度还未见报道。本研究于2017年分别对天津市典型工业采油区大港和农业区西青2个区县的表层土壤,应用低密度聚乙烯(LDPE)膜被动采样分析技术,检测了 2种有代表性的POPs:多氯联苯(PCBs)和滴滴涕(DDTs)的生物有效态浓度,对两种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成分组成、污染来源和可能引起的风险做了初步的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针对天津的99个表层土壤样品,共检出52种PCBs同系物,土壤孔隙水PCBs浓度和土壤生物有效态PCBs浓度分别为:0.085~0.81μg/L和0.84~8.3μg/kg。大港区PCBs含量高于西青区,两个区土壤孔隙水PCBs浓度与国内外地表水PCBs浓度相比较高,土壤生物有效态PCBs浓度明显低于国内外各地表层土壤中PCBs总浓度。两个区表层土壤中PCBs均呈明显的点源分布特征,工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含量高,主要以叁氯和四氯联苯为主,高氯联苯所占比例较低。来源解析显示,大港区PCBs组成与国产PCBs产品相似,西青区PCBs组成可能主要受土壤本身性质和大气沉降影响。(2)大港和西青区表层土壤中生物有效态DDTs浓度范围分别为0.18~12.93μg/kg和nd~89.20μg/kg,呈显着的点源分布特征,农药厂和与DDTs相关的工厂周围含量较高,同时以农业为主的西青区(均值20.23μg/kg)高于以工业为主的大港区(均值2.96μg/kg);在DDT衍生物中PP'-DDT和PP'-DDE浓度较高,约占总量的90%;与20年前相比DDT残留比上升,降解速率变慢。来源分析显示,西青区DDTs主要来自历史残留,而大港区主要来源历史残留,但不能排除有新的DDTs产品输入的可能。(3)对天津市表层土壤中PCBs和DDTs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西青和大港表层土壤生物有效态PCBs浓度均小于低毒性效应值ERL。毒性当量计算显示大港和西青表层土壤孔隙水中PCBs毒性当量ΣTEQ分别在0~1.753×10-3μg/L和0~0.481×10-3μgL/,同国内外地表水相比较低,但也不能忽视产生风险的可能;DDTs残留水平研究显示,较多样品的生物有效态DDTs浓度超过了低毒性效应值ERL,但多小于高毒性效应值ERM,风险发生概率将处于10%~75%之间,必须予以重视。PCBs和DDTs对成人和儿童的健康风险评价显示,致癌风险指数和非致癌风险指数均在标准值以下,基本不会产生风险。综上所述,对于天津市表层土壤中OCPs的监测与控制仍需加强,防止未来带来更大的生态及健康风险。(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8-06-01)
肖天光[6](2018)在《城市自来水中挥发性有机氯污染物检测及健康风险评价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饮水,水质安全也是饮水安全中的重点内容,水的重要意义自不必多说,不管是生物生存、环境发展、工业生产都离不开水源,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体健康,这是最厉害一层关系,本文将采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式,展开对某市饮用水的评价分析,希望人民都可以对饮水有更多的了解,也希望相关水质管理人员可以充分重视起水质的重要作用,对其认真管理,构建一个健康无污染的绿色生态环境。(本文来源于《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期刊2018年12期)
张帅,林道辉,吴丰昌[7](2016)在《TiO_2纳米颗粒与有机氯污染物对小球藻的联合毒性与生物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随之进入环境的纳米材料也日趋增多,因此纳米材料的环境风险评价已经被提上日程。纳米颗粒与环境污染物的联合作用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1],但尚需更多研究。我们研究了目前已被广泛应用的纳米TiO_2(锐钛矿,HR3)与四种有机氯污染物(五氯苯、六氯苯、PCB-77和阿特拉津)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的二元联合毒性与生物有效性,旨在为纳米材料与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联合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HR3与四种有机氯污染物对小球藻96 h生长抑制的复合毒性效应分别为:与阿特拉津为协同作用,与五氯苯为相加作用,与六氯苯和PCB-77为拮抗作用。HR3增加了小球藻对四种有机氯污染物的富集;阿特拉津增加了小球藻对HR3的富集,六氯苯和PCB-77减小了小球藻对HR3的富集,五氯苯对小球藻富集HR3无显着影响。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及对小球藻胞内ROS、丙二醛、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的测定,证实HR3与四种有机氯污染物的联合致毒机理主要是对小球藻的氧化损伤(图1)。(本文来源于《全国环境纳米技术及生物效应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6-04-08)
朱卫华,李敏智,黄婷婷,蒋瑜,梁旭[8](2015)在《电催化还原降解有机氯污染物》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氯化合物在人类的发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例如滴滴涕但因其对环境污染过于严重,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禁止使用。开发新的有机氯污染物降解技术已成为保护人类生态平衡的关键性课题之一。目前光催化降解技术与电化学催化降解有机氯污染物的技术已取得一定进展,但电催化还原降解有反应能耗低、转化率高、环境友好的特点,尤其是金属卟啉、酞菁配合物为催化剂电催化还原降解有机氯的研究得到了诸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助力两型社会快速发展的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会议论文集(NCECM 2015)》期刊2015-11-20)
赵聪聪[9](2015)在《人工湿地系统有机氯类污染物的去除及生物优化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氯类污染物是典型的“叁致”污染物,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和较高的生物蓄积性,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危害极大,已引起普遍关注,是目前世界各国重点控制的污染物。人工湿地具有投资少、运行费用低、管理方便和美化环境等优点,在有机氯类污染物处理上具有突出的技术优势。但目前人工湿地系统去除有机氯污染物的机制尚不明确,且普遍存在出水浓度偏高的情况。因此有必要研究典型有机氯污染物在人工湿地系统中的去除机制及其强化措施,为人工湿地去除有机氯污染物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以两种典型的有机氯污染物,农药类硫丹和药品及个人护理品(PPCPs)类叁氯生为研究对象,从污染调查入手,结合小试系统研究分析了硫丹和叁氯生的去除机制,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生物强化和植物优化方案,明确了人工湿地系统去除硫丹和叁氯生的生物优化机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氮磷营养物质是土壤中硫丹迁移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细菌是硫丹降解的重要微生物类别。农药厂污染土壤中,p硫丹是硫丹的主要存在形式(43.30-100%),具有降解慢、扩散快的特点;并且硫丹类物质与土壤中碳和磷的浓度呈显着相关。从微生物降解机制上来看,细菌对土壤系统中硫丹的去除贡献率高于真菌,且随着硫丹浓度的增加,两者差异更加显着。同时,细菌对硫丹的耐受性更高,因而其在硫丹的降解中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2)生物优化能够进一步提高人工湿地系统中硫丹的去除效率,单一强化较复合强化更适宜被采用。对湿地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分析表明,生物促进和碳源生物刺激能够促进微生物对硫丹的降解从而强化硫丹的去除效果,而磷源生物刺激则促进了植物对硫丹的吸收,复合强化过程则同时促进了微生物对硫丹降解和植物对硫丹的吸收过程。复合强化虽然较单一强化效率更高,但差异不显着,且操作复杂耗费较高。因此单一强化,特别是生物促进和碳源生物刺激更适于强化人工湿地系统中硫丹的去除。(3)人工湿地系统可有效去除叁氯生,其中植物吸收具有较大的潜力。冬季典型的大规模人工湿地系统中叁氯生的去除率在22.44~78.82%,向下游水体的日均叁氯生释放量为4.40-92.60g,其潜在威胁不容忽视。浮萍小试系统对叁氯生的去除率在80%以上,其中基质吸附作用占44~56%,生物降解作用约占30%,而植物的吸收作用则随运行周期逐渐增强。(4)植物优化能够进一步提高人工湿地系统中叁氯生的去除效率,而生物富集因子(BSAFs)可用于表征基质、植物与微生物叁因子作用的指标。挺水植物对叁氯生的去除效果最好,沉水植物次之,漂浮植物最差,各湿地系统基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丰富度均受叁氯生影响,且存在植物种间差异。其中,Beta变形菌纲是香蒲和轮叶黑藻系统叁氯生降解的重要菌群,而Delta、Gamma变形菌纲以及鞘脂杆菌纲对槐叶萍系统起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分析BSAFs与植物富集能力及系统微生物降解作用之间的相关性,得出了BSAFs可以用在植物优化种植策略的选取中,丰富了对BSAFs的认识。(5)针对不同种类有机氯类污染物的不同特性,提出了不同的生物优化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其去除效率。对于半衰期长、具有挥发性的有机氯污染物,可采用基于微生物降解作用的生物优化措施,对半衰期短的非POPs类有机氯污染物,可以通过植物优化调控和优化人工湿地系统自身的配置,进一步提高其在人工湿地系统中的去除效率。生物优化不但能进一步提高有机氯类污染物的去除效率,还能节约处理成本,对保障区域水质安全、增加湿地经济附加值、提升城市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研究成果可为提高有机氯类污染物去除效果提供理论依据,为人工湿地系统中生物优化措施的筛选提供参考,对于净化水体和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5-05-17)
耿婧婧[10](2015)在《中国沿海地区鱼体中持久性有机氯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品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和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OCPs)均属于持久性有机氯污染物,是一类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此类污染物在环境中不易降解,可长距离迁移,且具有生物蓄积性和高毒性,因此备受关注。在水生环境中,鱼类处于较高的营养级,易富集高浓度的污染物,可作为水环境污染检测的生物指示物种。而人类暴露于这类污染物的主要途径是饮食摄入,其中鱼类摄入带来的污染物暴露又占较大比例。但另一方面鱼类也是多不饱和脂肪酸、优质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有益健康物质的重要来源。因此,本文以我国沿海渔场为具体采样点,对我国沿海地区鱼体中PCBs和OCPs的含量和分布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并对其进行了初步健康风险评估。然后进一步以上海市场为研究区域,开展鱼体中持久性有机氯污染物与营养物质间的综合研究。不仅可以为环境治理和食品安全管理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而且可以为居民食用鱼量提供参考。本文研究了我国沿海地区13个沿海渔场鲈鱼体内PCBs和OCPs,发现PCBs、 DDTs和HCHs检出率均为100%,表明其在我国沿海渔场普遍存在,但均低于我国规定的水产品中的最大限量值(MLs)。PCBs、DDTs和HCHs脂重浓度范围分别为20.10~297.489ng/g lw、80.62~9505.93 ng/g lw和9-117.46 ng/g 1w,最高值分别出现在深圳、青岛和泉州,最低值均出现在叁江。鱼体不同组织中PCBs、 DDTs和HCHs浓度呈现出肝>腮>鱼肉的特征。与我国其他地区已有研究相比,本研究沿海渔场PCBs处于中等浓度水平,DDTs和HCHs浓度与已有研究相符。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沿海渔场PCBs浓度水平较低,DDTs浓度水平较高,HCHs浓度水平相当。沿海渔场鱼体中PCBs同系物以五氯和六氯联苯为主。DDTs同系物中o,p'-DDE以及o,p'-DDD所占比例极小,表明我国沿海地区受叁氯杀螨醇的影响较小,来源分析表明连云港、宁波、温岭、泉州、深圳、叁江和万宁DDTs污染以旧源降解为主。由于数据所限,天津、青岛、舟山、宁德、汕头DDTs污染不能确定来源。天津、青岛、舟山、宁波、宁德、泉州、汕头、深圳、叁江和万宁的α-HCHs/γ-HCH比值均小于1,说明近期存在γ-HCH新源排放,即受林丹的持续使用影响较大。而连云港、温岭和防城港HCHs污染主要为旧源降解。对食用沿海渔场鱼类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以TDI和ADI为风险基准发现PCBs、DDTs和HCHs的健康风险HR均远低于1,表明日常食用中国沿海渔场鲈鱼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以PCBs、DDTs和HCHs联合致癌风险为评估基础,最大日食用量为1.5-16.61g/d或4.11-94.66g/d(不考虑生物有效性或考虑生物有效性)。最大月食用次数在不考虑生物有效性和考虑生物有效性时均小于16次/月,分别为0.2~2.23次/月和0.55-12.69次/月。说明日常食用沿海渔场鲈鱼会带来联合致癌风险,应控制其食用量。各地区鱼体中PCBs、DDTs和HCHs对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贡献率有所差异,在不考虑生物有效性时,HCHs的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贡献比例较小,PCBs和DDTs贡献比例较大。考虑生物有效性时,致癌风险贡献比例最小为PCBs,最大为DDTs。非致癌风险贡献率仍以DDTs比例最大,HCHs最小。对上海市场鱼体中PCBs和OCPs暴露水平和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发现上海市场鱼体中PCBs和OCPs污染普遍存在,但均远低于其MLs。PCBs、DDTs和HCHs各组织浓度范围分别为0.09~57.58ng/g ww、0.29~172.03ng/g ww和0~36.43 ng/g ww,鱼肉组织浓度范围分别为0.09~2.25ng/g ww、0.29~87.35ng/g ww和0~1.25 ng/g ww。对比国内外已有研究,本研究中PCBs浓度水平较低,DDTs和HCHs浓度处于中等水平。鱼肉组织中PCBs、DDTs和HCHs浓度均表现为肉食性高于杂食性和草食性,同一种食性发现PCBs和DDTs表现为海鱼高于淡水鱼,而HCHs表现为淡水鱼高于海水鱼。同时发现PCBs和DDTs浓度与n-3PUFA,DHA+EPA具有显着相关性,这暗示随着优质脂肪酸的增加,PCBs含量也会随之增加。而HCHs浓度与n-6 PUFA具有显着相关性。PCBs、DDTs和HCHs含量,夏季低于冬季,肝脏和腹部脂肪组织含量高于叁种鱼肉组织。上海市场鱼体中PCBs以叁-六氯联苯为主,与已有研究相符。同时发现不同行政区、不同鱼种、不同季节、不同组织中PCBs的组成差异较大。DDTs组成以p,p'-DDE为主,占DDTs总量的18.7%~64.56%,与国内一些研究结果类似。来源分析表明,除大黄鱼不能确定来源外,上海市场鱼体中DDTs污染主要为还原降解,并非新污染源输入。上海市场HCHs同系物组成以α-HCH和β-HCH为主,与已有研究一致。来源分析发现鱼体中HCHs残留主要是旧源降解。研究上海市场鱼体中营养物质分布特征,发现上海市场鱼类组织中脂肪、蛋白质、PUFA、MUFA和SFA范围分别为1.03~75.2g/100g、6.1~20.2g/100g、196.6~18201.3mg/100g、252.1~35389.4 mg/100g和422.3-26073.4 mg/100g,其中鱼肉组织中PUFA、MUFA和SFA均与脂含量、摄食性和鱼种具有显着相关性。PUFA/SFA在0.03-1.08范围内,中值为0.51,大部分高于FAO和WHO推荐PUFA/SFA的最低值(0.4-0.5)。鱼类组织中n-3 PUFA和n-6 PUFA含量范围分别为61.2~5608.4 mg/100gww和17.6~16101.2 mg/100gww,n-6/n-3比值范围为0.1-11.1中值为1.1,大部分低于FAO和WHO推荐的n-6/n-3的最高值4,海水鱼远低于淡水鱼。鱼类各组织中EPA+DHA的含量范围为19.3~4280.2mg/100g ww,鱼肉组织均值与脂含量、食性和鱼种显着相关。对达到EPA+DHA推荐摄入量(250mg/day)所需鱼肉的量进行研究,发现所需食用量存在种间和组织间差异,海水肉食性鱼类,尤其是其腹肌是EPA+DHA的高效来源。对食用上海市场鱼类的健康风险进行研究,发现在仅考虑相关组织推荐的每日允许摄入量和每日耐受量时,PCBs、DDTs和HCHs的健康风险HR均小于1,不存在健康风险。考虑营养物质和污染物共摄入带来的益害效应时,发现不考虑生物有效性,通过食用上海市场鱼类鱼肉组织来达到250mg/d的EPA+DHA推荐量,不会产生非致癌风险,但这个量会带来大黄鱼DDTs的致癌风险。考虑生物有效性时,发现食用上海市场鱼肉来达到推荐的EPA+DHA摄入量,对健康成人不会造成PCBs、DDTs或HCHs暴露的致癌与非致癌风险。对于五种鱼类各污染物的贡献率的均值进行分析,在不考虑生物有效性时,PCBs对致癌和非致癌效应的贡献率最大。考虑生物有效性时,DDTs对致癌效应的贡献率最大,PCBs对非致癌效应的贡献率最大。对PCBs、DDTs和HCHs的联合致癌风险下的最大允许食用鱼肉量进行研究。发现不考虑生物有效性时建议每日最大允许鱼肉食用量冬季为1.85-160.91g/d,夏季为1.9-163.83g/d。建议每月食用次数,除冬季罗非鱼的背肌和夏季罗非鱼的背肌和尾肌外,其余均小于16次/月,说明其存在联合致癌风险,应控制食用量,以避免这些污染物带来的联合致癌风险。考虑生物有效性时,最大允许日食用量冬季为4.05-714.56g/d,夏季为4-869.79g/d,最大月食用次数冬季为0.54-95.82次/月,夏季为0.54-116.64次/月,鳗鱼、大黄鱼和银鲳鱼腹肌远低于16次,冬季草鱼背肌和腹肌也低于16次,应减少其摄入量,以避免PCBs、 DDTs和HCHs带来的致癌风险。(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有机氯污染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有机氯农药如阿特拉津和2,4-二氯苯氧乙酸(2,4-D)污染地表地下水的现象频频发生。因其稳定的化学性质,较高的扩散能力及内分泌干扰性威胁着生物以及生态系统的健康,所以亟需开发高效去除水体中有机氯农药的技术。本研究分别以阿特拉津和2,4-D为目标污染物,制备合成基于LaFeO_3的B位Cu掺杂钙钛矿型材料LaFe_(1-x)Cu_xO_3(x=0.1、0.2、0.3、0.4、0.5)、A位Sr掺杂材料La_(1-x)Sr_xFeO_3(x=0.2、0.5、0.8、1)非均相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目标污染物。本文考察了两种材料活化PMS对阿特拉津和2,4-D的降解效率及影响因素(催化剂投加量、PMS浓度、初始pH等),分析了活化PMS反应的活性位点,推测了活化机理,并探讨了底物可能的降解路径。主要结论如下:在LaFe_(1-x)Cu_xO_3材料活化PMS体系降解阿特拉津的研究中,B位Cu掺杂显着提升了阿特拉津的降解效率。当LaFe_(0.8)Cu_(0.2)O_3投加量为0.5 g/L,PMS浓度为0.5 mmol/L时,60 min内可完全降解浓度为5 mg/L的阿特拉津。循环使用3次后活性仍可保持在90%左右。随着催化剂投加量的增加、PMS浓度的增大,阿特拉津的去除效率逐渐增加,但过量的PMS会对阿特拉津降解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初始pH为2~10时均能快速降解阿特拉津。阿特拉津的降解符合伪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体系中生成的活性组分为羟基自由基(HO~·)和硫酸根自由基(SO_4~(·-)),其中SO_4~(·-)起主要作用。LaFe_(0.8)Cu_(0.2)O_3材料表面的Fe、Cu均可作为参与活化PMS反应的活性位点,掺杂Cu使得材料表面活性金属呈现Fe(III)/Fe(II)和Cu(II)/Cu(I)共存的混合价态,提升了其活化PMS的能力。同时,Fe、Cu之间可存在协同作用,也促进了活性金属循环。此外,表面羟基基团(-OH)也参与了活化PMS的反应。利用液相色谱-质谱仪(LC-MS)检测了体系中阿特拉津的代谢产物,并推测了其在LaFe_(1-x)Cu_xO_3/PMS体系中可能的降解路径。在La_(1-x)Sr_xFeO_3材料活化PMS体系降解2,4-D的研究中,A位Sr掺杂也显着提升了2,4-D的降解效率。当La_(0.5)Sr_(0.5)FeO_3投加量为0.6 g/L,PMS浓度为1 mmol/L时,60 min内可完全降解浓度为10 mg/L的2,4-D。循环使用3次后可保持85%的降解率。该体系中催化剂投加量和PMS浓度对2,4-D的降解率的影响规律与LaFe_(0.8)Cu_(0.2)O_3/PMS体系一致。初始pH为3~11时均能快速降解2,4-D。2,4-D的降解符合伪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体系中生成的活性组分有HO~·,SO_4~(·-)与单线态氧,其中SO_4~(·-)对2,4-D的降解起主要作用。掺杂Sr降低了Fe的平均价态,生成了大量的氧空位并提高了材料表面的电荷转移能力。La_(0.5)Sr_(0.5)FeO_3表面活性金属与表面羟基基团生成络合物,进而与PMS反应生成自由基,氧空位不仅促进了材料与PMS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参与反应生成单线态氧。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检测了2,4-D的降解产物,并推测了2,4-D在La_(0.5)Sr_(0.5)FeO_3/PMS体系中可能的降解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氯污染物论文参考文献
[1].苏燕,程卫国,李亚斌,王坚,梁坤.场地土壤有机氯污染物暴露途径贡献率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2019
[2].程成.镧铁钙钛矿型材料活化过硫酸盐处理典型有机氯农药污染物[D].太原理工大学.2019
[3].彭成辉,黄仲文,黄岑彦,张晶晶,佟磊.宁波市东部地区大气中有机氯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和污染特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4].郝秋月.生乳中有机氯类农药残留及重金属污染物分析方法的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8
[5].常天奇.基于被动采样技术土壤中有机氯污染物分析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
[6].肖天光.城市自来水中挥发性有机氯污染物检测及健康风险评价初步研究[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
[7].张帅,林道辉,吴丰昌.TiO_2纳米颗粒与有机氯污染物对小球藻的联合毒性与生物有效性[C].全国环境纳米技术及生物效应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6
[8].朱卫华,李敏智,黄婷婷,蒋瑜,梁旭.电催化还原降解有机氯污染物[C].第九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助力两型社会快速发展的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会议论文集(NCECM2015).2015
[9].赵聪聪.人工湿地系统有机氯类污染物的去除及生物优化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
[10].耿婧婧.中国沿海地区鱼体中持久性有机氯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估[D].华东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