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塑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塑化,标本,生物,塑化剂,解剖学,苏木,伊红。
生物塑化论文文献综述
雷有杰,史杰,郝海峰,武湘锋,潘波[1](2019)在《可反复拆装的生物塑化标本的研制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用于教学、实验的生物标本主要有浸渍标本、模型标本、铸型标本和塑化标本等~([1])。浸渍标本制作过程简单,需置于保存液中,不能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且有毒、有刺激性气味。由于环保的要求及为了改善教学环境,大多单位都把浸渍标本装瓶后再供学生观察学习。但是不论什么标本一(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严翼[2](2017)在《生物塑化技术与动物解剖展览——生命奥妙博物馆参观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浙江科技馆举办的"人体奥秘特展"和江苏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的展览,其展品均采用"塑化标本"。生物塑化是一种将生物体内的细胞和水分在真空环境下以塑料材料替换而成的标本制作技术,这一技术使标本在保存时间及观众视觉、观感上获得了巨大突破。我国动物解剖学教授隋鸿锦于1994年将这一技术引入国内,并创建了以生物塑化标本为主题的生命奥秘博物馆。(本文来源于《自然博物》期刊2017年00期)
王焕文,向长和,刘洪喜,夏钒,饶利兵[3](2017)在《生物塑化技术的改进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生物塑化技术基本设备的改进、研究塑化剂新以及配方操作方法的革新。具体而言,新鲜标本经质量分数为10%的福尔马林溶液灌注固定,经过精细解剖、双氧水处理,在4℃冰箱中进行脱水脱脂后将标本浸入盛704硅橡胶的-25℃自动恒温真空箱内进行浸渍,最后进行硬化处理。结果表明,制作出的塑化标本色泽美观、丰满、弹性好,解决了标本塌陷、外型不饱满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科技与创新》期刊2017年17期)
武永杰,马琳,李贤,陈树林[4](2016)在《生物塑化标本在动物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解剖学是其它动物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的基础,在动物医学学科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福尔马林溶液保存的动物标本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无法很好地满足现阶段实验教学。通过在动物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生物塑化标本,从教学观察、期末实验成绩考核及调查问卷叁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生物塑化标本在动物解剖学实验教学的应用和效果,探讨其对动物解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结果显示,通过运用生物塑化标本,改善了教研室的实验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08-20)
孙阮洋,郭景奥[5](2015)在《生物塑化技术在动物标本制作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制作动物标本方法一般有剥制、干制和浸制3种,存在一些较为显着的弊端,例如,剥制标本如蛇类标本不能保持蛇类自身色泽;干制标本如昆虫幼虫标本,保存时易霉变和虫蛀;浸制标本如鱼类标本,虽然保存时间长但易变色,加上由于甲醛等保存液的挥发,出现保存液减少影响保存效果,并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正是由于上述保存方法不够理想,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另一种更为有效的标本保存方法,促进了生物塑化技术的诞生。该技术出现在20世纪(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科技信息》期刊2015年05期)
刘洋[6](2014)在《H公司生物塑化标本营销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物塑化标本销售收入在H公司营业性收入所占比重逐年增加,生物塑化标本销售业务的重要地位凸显,随之而来的在营销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为了使得H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生存和发展,为H公司制定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具有强有力竞争能力的营销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生物塑化行业的外部环境及H公司内部环境以及行业竞争格局的分析,结合生物塑化标本市场需求的特性,对生物塑化标本的市场进行细分,并结合H公司自身的资源及能力的特征及优劣势的分析来进行目标市场的选择并对H公司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通过实施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以及促销策略为H公司制定全新的营销组合策略。保证H公司营销收入的持续增长,并提高H公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其行业领导者的地位。希望通过本文对H公司生物塑化标本营销策略的研究,对于H公司的生物塑化标本的销售有借鉴及指导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4-10-01)
张宝营,梁亮,乔明亮,张梦楠,武艳[7](2014)在《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在超薄生物塑化标本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是否可以应用于塑化标本并验证染色塑化标本是否具有自发荧光。方法选取1个手掌标本经超薄生物塑化技术做成组织块,进行连续切片,切片数量56张,并按切片顺序进行染色处理:原始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凡尔霍夫-酸性品红染色,亚甲蓝-天青Ⅱ号染色,在扫描仪、光学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观察染色效果和组织结构特点并进行比较。结果 3种染色技术都可应用于塑化切片染色。苏木素-伊红染色显示肌肉、结缔组织呈红色或紫红色,骨质呈紫蓝色或蓝色。凡尔霍夫-酸性品红染色显示弹力纤维呈黑色,胶原呈红色,其他组织为黄色或棕黄色。亚甲蓝-天青Ⅱ号染色显示肌腱呈紫红色,骨质呈粉红色,软骨呈紫罗兰,其他组织呈紫色。但细胞内结构的染色效果并不理想。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肌肉纤维具有自发荧光,结构清晰可辨。结论常用的组织化学染色技术适合于超薄塑化切片染色,染色切片的各种组织结构比未染色的观察效果好。染色后,塑化切片中具有自发荧光的结构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亦可清晰显影。(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程凯亮,林楠煜,曾国科,韩建铃,伍燕萍[8](2014)在《生物塑化标本组织切片的制作和染色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塑化技术是由德国解剖学家哈根斯教授于1978年发明的一种技术,主要用于生物类标本的塑化保存。目前,生物塑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解剖学教学领域。尽管生物塑化技术对标本的保存效果得到广泛认可,但是对塑化标本保存效果的评价多见于标本的大体水平,而对塑化后标本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研究较少。因此,探究生物塑化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科学价值。(本文来源于《解剖学研究》期刊2014年02期)
[9](2013)在《生物塑化,在中国安营扎寨的背后——记郑天中20世纪90年代将生物塑化技术引进中国之始末》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塑化技术在当代中国仍属于一个年轻的领域,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由郑天中率先引进后,他一直努力钻研、锐意进取,使之在世界生物塑化技术史上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本文将带领读者走进我国生物塑化技术,走进郑天中,走进他的传奇。(本文来源于《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2013年20期)
任艳红,吴连仲,朱友余,徐胜春,李光武[10](2013)在《薄层生物塑化技术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人体塑化技术使遗体保存脱离了福尔马林浸泡易变色、变形,保存时间不长等缺点,使标本无毒、无味、干燥,可以长久保存,且制成透明度强的断层标本,可以在完全自然状态下观察研究,也可通过显微镜从微观水平分析内部细微结构,为解剖学教学和科研提供有利的形态学依据。塑化技术分为四大类:硅橡胶渗透技术、环氧树脂透明技术、聚酯树脂组织切片技术、聚酯乳胶包埋技术。生物塑化技术可(本文来源于《中国解剖学会2013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期刊2013-08-02)
生物塑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浙江科技馆举办的"人体奥秘特展"和江苏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的展览,其展品均采用"塑化标本"。生物塑化是一种将生物体内的细胞和水分在真空环境下以塑料材料替换而成的标本制作技术,这一技术使标本在保存时间及观众视觉、观感上获得了巨大突破。我国动物解剖学教授隋鸿锦于1994年将这一技术引入国内,并创建了以生物塑化标本为主题的生命奥秘博物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塑化论文参考文献
[1].雷有杰,史杰,郝海峰,武湘锋,潘波.可反复拆装的生物塑化标本的研制和应用[J].解剖学杂志.2019
[2].严翼.生物塑化技术与动物解剖展览——生命奥妙博物馆参观有感[J].自然博物.2017
[3].王焕文,向长和,刘洪喜,夏钒,饶利兵.生物塑化技术的改进措施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7
[4].武永杰,马琳,李贤,陈树林.生物塑化标本在动物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探讨[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5].孙阮洋,郭景奥.生物塑化技术在动物标本制作中的应用[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5
[6].刘洋.H公司生物塑化标本营销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
[7].张宝营,梁亮,乔明亮,张梦楠,武艳.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在超薄生物塑化标本中的应用[J].解剖学报.2014
[8].程凯亮,林楠煜,曾国科,韩建铃,伍燕萍.生物塑化标本组织切片的制作和染色方法[J].解剖学研究.2014
[9]..生物塑化,在中国安营扎寨的背后——记郑天中20世纪90年代将生物塑化技术引进中国之始末[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
[10].任艳红,吴连仲,朱友余,徐胜春,李光武.薄层生物塑化技术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C].中国解剖学会2013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