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论文_孟琢

导读:本文包含了梁惠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孟子,宣王,凶年饥岁,仁政,思想,民本,寡人。

梁惠王论文文献综述

孟琢[1](2019)在《孟子的理性与凛然——重读《孟子见梁惠王》篇》一文中研究指出《孟子见梁惠王》是翻开《孟子》的第一篇,文章不长,也不难懂。孟子见到魏国的国君梁惠王——魏国国都在大梁,因此也称为梁。梁惠王直截了当,抛出问题,"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您大老远来,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好处没有?谁知孟子毫不客气,一开口就顶了回去:"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谈什么好处啊?我只讲仁义道德!接着给惠王说了一番大道理。(本文来源于《团结》期刊2019年04期)

东方朔[2](2019)在《“反其本而推之”——朱子对《孟子·梁惠王上》“推恩”问题的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推恩"问题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以羊易牛"章。所谓"推恩",简单地说,指的是行为者在面对某事物(或境况)时发现自身所具有的特殊的"心"会自然产生某种道德反应,并将此"心"所产生的道德反应推而广之,施加到其他相关事物或境况中去,以使该行为者在面对其他相关的事物或境况时也能作出相同的道德反应。"推恩"理论涉及到许多复杂的道德和心理问题,中外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对此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本文所要处理的只是朱熹对"推恩"问题的解释。本文的基本主张是:西方学者的相关解释固然有其优越之处,但相比之下,朱子的诠释更能显示出理论的整全与一致。本文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方面尝试透过朱子的理解以显示朱子理论的主要特色,并以此回应西方学者的解释;另一方面也试图透过朱子的这种解释以呈现朱子在某种意义上对孟子理论的"扭转"。(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冯兵[3](2019)在《儒家仁政理想的基本面向——以《孟子·梁惠王上下》为中心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孟子·梁惠王上下》较为集中地呈现了先秦儒家关于仁政的典型看法,可视为儒家仁政思想的基本纲领。孟子以君主明辨义利为仁政之前提,以民本为仁政之核心,以恻隐之心为仁政之人性基础,以与民同乐为仁政之价值导向,以王天下为仁政之终极目标。这五点构成了儒家仁政理想的五个基本面向。而儒家所谓的仁政,大体就是指在宗法君主制中以德性论为基础设计的理想政治模式。(本文来源于《现代哲学》期刊2019年03期)

黎勤[4](2018)在《从孟子说服梁惠王看情商及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里面的一篇散文,也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全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孟子在当下那个时间段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保民而王"的思想主张,认为国家大计,以民为本。人民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土壤,只有真正得到人民的心,才能够真正管理好一个国家,实现国泰民安。(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期刊2018年15期)

陈来[5](2018)在《《孟子·梁惠王下》解读(六)》一文中研究指出下面就是第16章。前面是讲邹国,讲滕国,而第16章则讲鲁国了。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公日:"将见孟子。"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逾前丧。君无见焉!"公曰:"诺。"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逾前丧。'是以不往见也。"曰:"何哉?君所谓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叁鼎而后以五鼎与?"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曰:"非所谓逾也,贫富不同(本文来源于《文史知识》期刊2018年02期)

陈来[6](2018)在《《孟子·梁惠王下》解读(五)》一文中研究指出接下来,我们就转到2.13。这第13章就到了滕国了。此时滕国的国君是滕文公,滕文公跟孟子的关系还是不错的,他还没有继位的时候曾经拜访过孟子,也受到孟子思想的影响。他继位以后,又派人把孟子请到滕国,希望能够在孟子的帮助下推行仁政。这段就记载了孟子在滕国的一些活动。当然,这里记载的故事并没有直接记述当时孟子在推仁政的那些方面,而特别关注的是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小国跟大国的关系,这在当时应该说也是比较普(本文来源于《文史知识》期刊2018年01期)

陈来[7](2017)在《《孟子·梁惠王下》解读(四)》一文中研究指出2.10和2.11,都是齐人伐燕的故事。可见《孟子》这个书的编排上,还是经过了一定整理的。"齐人伐燕,胜之",这是讲宣王时代齐国伐燕取得胜利。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本文来源于《文史知识》期刊2017年12期)

谢永鑫,程媛[8](2017)在《论孟子见梁惠王五章中的政治哲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现象学的角度看,《孟子·梁惠王》篇的前五章是一个以政治问题为主题的相对独立的文本。这五章结合孟子与梁惠王的社会生活环境以及个人诉求,描述了当时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孟子与梁惠王讨论了政治的基础是利还是义,统治者应实行霸道还是王道,从而揭示出自己的观点:君主的政治应该以百姓的"公利"为基础,政治应该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本文来源于《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陈来[9](2017)在《《孟子·梁惠王下》解读(叁)》一文中研究指出接下来,我们来解读2.6。"孟子谓齐宣王曰",我们前面看到的大多部分都是齐宣王问曰,以齐宣王作为首发问者。见到孟子,齐宣王主动地问问题,孟子回答。这次不同,是孟子主动提问,孟子按照自己的逻辑来提问,最后引导到他需要的一个结论。这是个非常精彩的例子。"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大王,你有一个大臣,他要去楚国,就把他的妻子儿女托给他的朋友来照顾。"比其反也,则(本文来源于《文史知识》期刊2017年11期)

陈来[10](2017)在《《孟子·梁惠王下》解读(二)》一文中研究指出2.4这个故事跟我们在《梁惠王上》看到的故事,应该说也是很相近的。其实就是我们反复讲的1.2。故事是这样说的,"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雪宫是齐宣王的一个离宫,他在雪宫接见孟子。然后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说像您这样贤明的人,也会(本文来源于《文史知识》期刊2017年10期)

梁惠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推恩"问题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以羊易牛"章。所谓"推恩",简单地说,指的是行为者在面对某事物(或境况)时发现自身所具有的特殊的"心"会自然产生某种道德反应,并将此"心"所产生的道德反应推而广之,施加到其他相关事物或境况中去,以使该行为者在面对其他相关的事物或境况时也能作出相同的道德反应。"推恩"理论涉及到许多复杂的道德和心理问题,中外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对此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本文所要处理的只是朱熹对"推恩"问题的解释。本文的基本主张是:西方学者的相关解释固然有其优越之处,但相比之下,朱子的诠释更能显示出理论的整全与一致。本文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方面尝试透过朱子的理解以显示朱子理论的主要特色,并以此回应西方学者的解释;另一方面也试图透过朱子的这种解释以呈现朱子在某种意义上对孟子理论的"扭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梁惠王论文参考文献

[1].孟琢.孟子的理性与凛然——重读《孟子见梁惠王》篇[J].团结.2019

[2].东方朔.“反其本而推之”——朱子对《孟子·梁惠王上》“推恩”问题的理解[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冯兵.儒家仁政理想的基本面向——以《孟子·梁惠王上下》为中心的探讨[J].现代哲学.2019

[4].黎勤.从孟子说服梁惠王看情商及作用[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

[5].陈来.《孟子·梁惠王下》解读(六)[J].文史知识.2018

[6].陈来.《孟子·梁惠王下》解读(五)[J].文史知识.2018

[7].陈来.《孟子·梁惠王下》解读(四)[J].文史知识.2017

[8].谢永鑫,程媛.论孟子见梁惠王五章中的政治哲学思想[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9].陈来.《孟子·梁惠王下》解读(叁)[J].文史知识.2017

[10].陈来.《孟子·梁惠王下》解读(二)[J].文史知识.2017

论文知识图

宋佚名《人物》册页,台北故宫博物院...《梅花喜神谱》“龙爪”诗中的“云霓...一时痛快。孟子见梁惠王讲了这样河南省书法家协会1981~2005年河南省书法家...河南省书法家协会1981~2005年河南省书法家...河南省书法家协会1981~2005年河南省书法家...

标签:;  ;  ;  ;  ;  ;  ;  

梁惠王论文_孟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