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公民道德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公民,道德观,太虚,亨利,道德,佛教,成教。
公民道德观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李绍芳,艾桂琴,王玉芬[1](2015)在《解读欧·亨利短篇小说的公民道德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欧·亨利不仅是世界短篇小说叁大巨匠之一,而且还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的一些短篇小说融入了人文关怀和公民道德意识。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选取叁篇欧·亨利短篇小说,从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叁方面来解读他的公民道德观,旨在挖掘其短篇小说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借鉴价值。(本文来源于《鸡西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颜浪平[2](2015)在《成教大学生公民道德观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民道德观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和个人的长远而持久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道德滑坡的现象,社会风气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国民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终身教育”理念的倡导,成人教育的大学生数量也在大规模剧增。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形势下,成教大学生的公民道德观问题成为了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本课题以成人教育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这个群体特殊的身心发展规律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一步深入了解他们的公民道德观。论文从成教大学生公民道德观的文献研究开始,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和文献,撰写了文献综述,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为了进一步阐释本论题,分别厘定了公民、公民道德观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公民道德的主要内容和价值诉求。然后通过组织开展精密的调研,并结合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成教大学生公民道德观现状:积极的公民道德观有诚信守序、见义勇为和爱护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社会责任感有待加强、道德认识有待提高、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有距离。最后针对实证研究分析出的问题,得出相关的应对成教大学生公民道德观问题的伦理对策。具体有:政府应该营造良好道德环境,完善道德教育机制;学校应该更新道德教育理念,创新道德教育模式;学生则应该重视身体力行,加强自我“反省”。(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5-04-09)
李红,李曙光[3](2013)在《中西方公民道德观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中西方的生存条件、文化背景不同,其公民道德观形成的基础和内容也呈现出各种差异,揭示出中西方公民道德观各有偏颇和侧重。偏颇和侧重是各种社会问题的来源,于是中西方开始积极地吸取对方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使得原来殊途的中西方公民道德观同归到一个方向上来。所以应客观地看待中西方公民道德观,学习、吸收、借鉴先进的思想,形成和谐社会所应有的公民道德观。(本文来源于《石家庄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孙永艳[4](2011)在《太虚大师公民道德观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的建立和新文化运动逐渐开启了中国公民道德之路,公民道德建设日益成为中国近代以来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太虚从佛教的立场回应了这一道德建设主题,对公民道德建设之必要、如何建设公民道德、建设怎样的公民道德等,都进行了系统深入思考和独特解答,对于中国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特别是佛教如何应对公民道德建设等仍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11年10期)
孙永艳[5](2011)在《太虚大师公民道德观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公民概念最初产生于古希腊,公民是具有政治参与权的自由民。近代史上的公民概念是宪政民主政治制度的产物。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没有产生类似于西方的公民概念。1911年,随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被推翻,中国开始实行宪政共和制,公民的概念才开始在中国出现。不过,当时所用的是"国民"这一概念。与民(本文来源于《法音》期刊2011年07期)
杨少星[6](2008)在《两种公民道德观的比较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公民道德是社会道德要求内化的结果,是群体生活得以实现的核心政治概念之一,其本质是公民的身份定位所形成的个人相对于共同体(或聚合体)的义务分配关系。本文围绕公民身份的变化,反思古代与现代两种公民道德观形成和演变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两者内在的逻辑差别。(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08年06期)
张渝成,吴正吉,周小利[7](2008)在《护理专业学生公民道德观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护理专业学生的公民道德观状况。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使用《青少年公民道德观问卷》调查了护理专业学生600名。结果各维度平均分由大到小依次为守法、友善、诚信、爱国、明礼、勤俭、自强、团结、奉献、敬业。结论道德观教育要落实到所有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道德教育的整体性。(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08年04期)
张博颖,陈菊[8](2004)在《西方公民观与公民道德观的历史演变——从古希腊罗马时期至17、18世纪》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公民是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的少数人 ,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是公民应具备的“四主德” ;中世纪缺乏公民与公民道德生长的土壤 ,社会造就的是谦卑温顺的臣民及深受基督教神学影响的臣民道德 ;17、18世纪的公民理论突破了古希腊罗马时期公民资格的狭隘性 ,公民的内涵大大拓展 ,资产阶级思想家们提出了与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公民道德 ,但资产阶级公民道德理论也具有一定的虚伪性。(本文来源于《伦理学研究》期刊2004年06期)
王振国[9](2003)在《浅析社会转型时期公民道德观的变化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济转轨 ,社会转型的今天 ,传统的道德体系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猛烈冲击 ,从而导致我国公民的道德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传统道德教育机制的缺陷 ,制度有效供给的缺失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我们应当以“叁个面向”为指导 ,建立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本文来源于《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3年03期)
温艳玲[10](2002)在《中学生公民道德观发展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目的在于编制“中学生公民道德观问卷”,并探讨中学生公民道德观的特征。 研究的第一部分通过开放式问卷一了解中学生对公民道德规范的理解情况,通过开放式问卷二教师的理解编制中学生公民道德观问卷的预试问卷。研究的第二部分是问卷调查。通过对835名中学生公民道德观的调查与分析,结果为: (1)本研究编制的中学生公民道德观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中学生公民道德观各维度的平均分均在3分(中点)以上,这说明中学生公民道德观从总体来讲是积极的。 (3)中学生公民道德观存在一定的学校差异。在守法上,普通中学学生显着高于职中学生;在诚信上,重点中学学生显着高于职中学生;在团结、勤俭上,职中学生显着高于重点、普通中学学生;在敬业上,重点中学学生显着高于职中学生;在奉献上,重点中学学生不如职中、普通中学学生。 (4)中学生公民道德观存在一定的年级差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勤俭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 (5)中学生公民道德观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在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上的得分显着高于男生。 (6)中学生公民道德观在一些维度上存在生源地区的差异。在友善、勤俭、奉献维度上,来自农村的学生得分显着高于来自城区的学生。 (7)教育建议:①强化道德教育的整体性;②注意公民道德教育的层次性;③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期刊2002-04-01)
公民道德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公民道德观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和个人的长远而持久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道德滑坡的现象,社会风气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国民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终身教育”理念的倡导,成人教育的大学生数量也在大规模剧增。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形势下,成教大学生的公民道德观问题成为了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本课题以成人教育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这个群体特殊的身心发展规律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一步深入了解他们的公民道德观。论文从成教大学生公民道德观的文献研究开始,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和文献,撰写了文献综述,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为了进一步阐释本论题,分别厘定了公民、公民道德观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公民道德的主要内容和价值诉求。然后通过组织开展精密的调研,并结合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成教大学生公民道德观现状:积极的公民道德观有诚信守序、见义勇为和爱护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社会责任感有待加强、道德认识有待提高、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有距离。最后针对实证研究分析出的问题,得出相关的应对成教大学生公民道德观问题的伦理对策。具体有:政府应该营造良好道德环境,完善道德教育机制;学校应该更新道德教育理念,创新道德教育模式;学生则应该重视身体力行,加强自我“反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民道德观论文参考文献
[1].李绍芳,艾桂琴,王玉芬.解读欧·亨利短篇小说的公民道德观[J].鸡西大学学报.2015
[2].颜浪平.成教大学生公民道德观实证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5
[3].李红,李曙光.中西方公民道德观的对比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3
[4].孙永艳.太虚大师公民道德观初探[J].湖北社会科学.2011
[5].孙永艳.太虚大师公民道德观初探[J].法音.2011
[6].杨少星.两种公民道德观的比较与反思[J].理论月刊.2008
[7].张渝成,吴正吉,周小利.护理专业学生公民道德观调查[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
[8].张博颖,陈菊.西方公民观与公民道德观的历史演变——从古希腊罗马时期至17、18世纪[J].伦理学研究.2004
[9].王振国.浅析社会转型时期公民道德观的变化及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10].温艳玲.中学生公民道德观发展初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