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颅颌功能紊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功能紊乱,关节,下颌,创伤,后牙,患者,磨牙。
颅颌功能紊乱论文文献综述
宋伟[1](2002)在《颅颌系统功能紊乱研究取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该院陈永进教授等,经过十余年潜心研究,在颅颌系统功能紊乱症(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信息导报》期刊2002年09期)
周曙航,李欣,焦国良[2](2000)在《肌位板治疗颅颌功能紊乱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报告220例戴用肌位板治疗颅颌功能紊乱患者(CMD)的效果。着重介绍肌位板的治疗机制、制作方法、接诊、操作配合及戴用护理。强调在戴肌位板治疗的同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不良行为,建立健康生活方式,防止CMD的复发。(本文来源于《解放军护理杂志》期刊2000年06期)
焦国良,张胜利[3](2000)在《肌位板对磨牙症伴颅颌功能紊乱症状作用的临床与肌电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肌位板对磨牙症伴颅颌功能紊乱 (CMD)症状者最大紧咬时咀嚼肌肌电图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 :对 31例患者戴板前 ,即刻戴入板后 ,采用EM2肌电仪分别测试最大紧咬时双侧颞肌前束、后束、嚼肌及二腹肌前腹的肌电活动大小。嘱患者夜间戴板 3~ 6月 ,记录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变化。结果 :肌位板能明显减少升颌肌的肌电活动 (p <0 0 5 ) ,提高嚼肌活动的对称性 (p<0 0 5 )。戴板后仅 4例紧咬牙习惯消失而不能终止夜磨牙 ,但戴板期间CMD症状持续缓解甚至消失。结论 :肌位板可明显减小磨牙症伴CMD症状者升颌肌异常过度活动 ,且提高嚼肌肌电活动的对称性 ,从而使CMD症状持续性缓解(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期刊2000年01期)
焦国良,陈永进,王惠美[4](1999)在《肌位咬合板对颅颌功能紊乱者下颌运动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肌位咬合板对颅颌功能紊乱患者下颌运动的影响。方法:采用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信,记录99例患者戴板前和即刻置入咬合板后自姿势位(MPP)至牙尖交错(ICO)、自然张闭口及最大最快张闭口运动;孪-吞个月后复查(不戴板)。结果:戴板后87.8%CMD患者由MPP闭合至ICO侧后移消失,自然张闭口轨迹一致率由戴板前4%提高到78.8%,最大最快张闭口运动轨迹规则度由15.2%提高至89.9%,速度也显着增加(P<0.05).复查显示:咬合正常者MPP至ICP侧后消失,张闭口轨迹一致,速度轨迹规则,速度增加,咬合异常者下颌运动与治疗前相比无变化.结论:肌位咬合板对CMD治疗机理之一是调整异常的下颌运动.(本文来源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期刊1999年06期)
焦国良,王永海,李国宏[5](1999)在《颅颌功能紊乱的耳症及治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颅颌功能紊乱(CMD) 者耳症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对肌位牙合板的治疗反应。方法 将208 例CMD 者分为耳症组(n = 55) 与非耳症组(n = 153) 进行研究, 临床症状以Helkimo 指数( Di) 计算。结果 CMD 者耳症发生率26 .4 % , 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其中耳鸣发生率14 .9 % , 耳痛发生率10 .6 % , 耳症组盘突关系异常者显着多于非耳症组, 临床症状表现为DiⅡ者明显高于非耳症组, 耳症出现与颞颌关节结构紊乱密切相关而与髁突器质性改变无明确关系。经夜间戴用肌位牙合板3 ~6 个月后, 两组间CMD 症状均明显好转或消失,症状变化在两组间无显着差异, 随CMD 症状的变化,耳症也随之消失, 耳鸣消失率77 .4 % ,耳痛消失率77 .3 % 。结论 颞颌关节结构紊乱是CMD 者出现耳症的主要原因, 肌位牙合板不仅能使CMD 症状缓解, 而且也能使耳症随之缓解或消失。本研究提示耳科医生, 对不能明确病理基础的耳症应详细检查颞颌关节及咀嚼肌功能。(本文来源于《现代口腔医学杂志》期刊1999年04期)
焦国良,陈永进,王惠芸[6](1999)在《肌位咬合板对颅颌功能紊乱者咀嚼肌肌电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肌位咬合板对颅颌功能紊乱( C M D)患者咀嚼肌肌电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美国 E M2 型肌电仪记录102 例患者带咬合板前后的姿势位( M P P)及牙尖交错位( I C P)最大紧咬时的肌电变化。结果:(1)即刻戴入咬合板后颞肌前束( T A)与嚼肌( M M)的 M P P高电位明显降低( P< 0.05);治疗后不戴咬合板复查, T A、颞肌后束( T P)和 M M 肌紧张缓解。(2)戴咬合板紧咬双侧 T A、 T P 和 M M 的肌电活动显着减小( P< 0.05), M M 的肌电活动对称性明显提高( P< 0.05),活动指数显着增加( P<0.05)。结论:肌位咬合板能明显降低升颌肌最大紧咬的肌电活动,提高嚼肌的肌电活动对称性及活动指数。(本文来源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期刊1999年05期)
焦国良,李欣[7](1999)在《肌位板对颅颌功能紊乱症状的治疗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肌位板对颅颌功能紊乱 CMD 症状与体征的治疗作用 .方法 :对 10 5例确诊为 CMD者 ,夜间戴用肌位板 3~ 6个月 ,咬合板使前牙平均加高 2 .6± 0 .8mm.结果 :颅颌功能恢复正常者 5 4例 ,占 5 1.4% ,颅颌功能好转 48例 ,占 45 .7% ,无效者 3例 ,占 2 .9% ,肌位板对疼痛的缓解率最高 ,2周内达 90 % ,弹响是最难消除的症状 .其中盘突关系正常者 ,可复性盘前移位者 ,不可复性盘前移位者临床症状消失率分别为 78.8%、42 .1%和 35 .3% .结论 :肌位板是治疗 CMD症状的较好方法 ,有效率达 90 %以上 ,半数 CMD者颅颌功能可完全恢复正常 ,研究同时发现随颞颌关节病变的加重 ,CMD的症状消失率降低 .(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期刊1999年03期)
焦国良,王永海[8](1999)在《肌位牙合板对颅颌功能紊乱者髁突位置及盘突关系异常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颅颌功能紊乱( C M D) 者牙尖交错位( I C P) 的髁位及戴入肌位牙合板后的改变, 对戴入肌位牙合板后颞颌关节( T M J) 弹响消失者, 观察盘突关系的变化。方法 对102 例 C M D 者在 I C P 及戴入肌位牙合板后咬合接触时, 在断层深度不变的情况, 分别进行双侧 T M J侧位中层摄影, 对其中9 例戴板后弹响立即消失者行戴板前、即刻戴入牙合板后及治疗后, T M J上腔造影的断层摄影。结果 102 例 C M D 者 I C P 时, 髁突一侧后位或双侧后位43 例, 中位46 例, 一中一前6 例, 双侧前位7 例。戴入牙合板后, 后位者30 例双侧居中, 中位者36 例前下移,而髁位异常在戴板后持不变者5 例。9 例盘突关系异常者, 戴入牙合板后全部恢复正常, 但3 ~6 月后去板, 仅1 例盘突关系正常,8 例仍异常。结论 肌位牙合板可使后位的髁突居中, 居中者前下调位并纠正不对称的髁位, 而对盘突关系异常的调整作用有限。(本文来源于《现代口腔医学杂志》期刊1999年03期)
焦国良,王永海[9](1999)在《下颌创伤在颅颌功能紊乱发病中的作用及治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或颈部创伤在颅颌功能紊乱(CMD)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鉴于目前对创伤所致CMD的发病率及治疗结果存在争议,笔者将CMD分为具有创伤及无创伤史两组病人进行对比研究。临床资料1.一股资料:收集1995年10月一1997年门月第四军医大学日腔医学院及本院颠颌(本文来源于《中华创伤杂志》期刊1999年01期)
陈永进,王惠芸[10](1998)在《重症颅颌功能紊乱患者的临床咬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重症颅颌功能紊乱患者的临床咬合观察陈永进王惠芸张不可复性盘前移位(ADDWR)、颞颌关节(TMJ)盘穿孔(DP)、TMJ骨质破坏(BC)属颅颌功能紊乱(CMD)中的重症(本文称重症CMD),其发生是由于咬合异常、肌功能紊乱所致,还是由于TMJ本身病...(本文来源于《华西口腔医学杂志》期刊1998年02期)
颅颌功能紊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报告220例戴用肌位板治疗颅颌功能紊乱患者(CMD)的效果。着重介绍肌位板的治疗机制、制作方法、接诊、操作配合及戴用护理。强调在戴肌位板治疗的同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不良行为,建立健康生活方式,防止CMD的复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颅颌功能紊乱论文参考文献
[1].宋伟.颅颌系统功能紊乱研究取得进展[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2
[2].周曙航,李欣,焦国良.肌位板治疗颅颌功能紊乱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0
[3].焦国良,张胜利.肌位板对磨牙症伴颅颌功能紊乱症状作用的临床与肌电图研究[J].口腔医学.2000
[4].焦国良,陈永进,王惠美.肌位咬合板对颅颌功能紊乱者下颌运动影响的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9
[5].焦国良,王永海,李国宏.颅颌功能紊乱的耳症及治疗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99
[6].焦国良,陈永进,王惠芸.肌位咬合板对颅颌功能紊乱者咀嚼肌肌电图的影响[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9
[7].焦国良,李欣.肌位板对颅颌功能紊乱症状的治疗作用研究[J].口腔医学.1999
[8].焦国良,王永海.肌位牙合板对颅颌功能紊乱者髁突位置及盘突关系异常影响的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99
[9].焦国良,王永海.下颌创伤在颅颌功能紊乱发病中的作用及治疗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1999
[10].陈永进,王惠芸.重症颅颌功能紊乱患者的临床咬合观察[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