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译者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翻译补偿,译者注,译者注方式,译者注原则
译者注论文文献综述
杨红[1](2018)在《翻译补偿视角下译者注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艺术设计类图书具有较高的欣赏和学习价值,更是创意和工业设计的成果体现。但此类文本通常涉及人物、术语、时代背景等多种文化常识,对于目标语读者而言,他们并不清楚源语文化环境中的“常识”,所以要采取一定的补偿手段以补充说明源语文本所涉及的文化信息。译者注,作为一种有效的翻译补偿手段可以尽可能的弥补翻译损失,表达原文作者意图,从而弥补两种语言间的缝隙,帮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本次翻译实践项目选自批判性设计大师邓恩(Anthony Dunne)和雷比(Fiona Raby)的学术着作Speculative Everything:Design,Fiction,and Social Dreaming的前叁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现文中涉及大量专业术语、人物、历史、等背景信息,如不解释清楚,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读者理解原文。因此,译者都需要对其逐一查证,对文化背景进行补充。为此,译者在前人有关翻译补偿的分类基础上,以马红军提出的显性补偿和隐性补偿两大补偿手段为指导,通过此次翻译实践过程,尝试通过文外注和文内注这两大译者注方式进行翻译补偿,探讨译者注的具体应用。同时,译者针对夏廷德对翻译补偿提出的六原则:需求原则、相关原则、等功能原则、重点原则、一致原则、就近原则,通过翻译过程中的案例分析,从文外注、文内解释和文内注,归纳了译者注原则问题,例如:译者注方式的选择及其简洁性。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此次翻译实践报告为类似的艺术设计类文本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期刊2018-06-30)
吴晨阳[2](2017)在《《法律视角下的中国国民性》翻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名外语学习者,翻译这一行为自始至终伴随着我们。随着翻译学习的逐渐深入,对于“译事难”这叁个字也有了进一步了解。从最开始追求意思表达正确,到注意措辞的选择,进一步开始思考是否完全将原文的意思毫无损伤地传达给读者。我们逐渐认识到翻译过程中造成损失或者损伤是不可避免的,于是开始尽可能地寻找补救的方法。添加译者注便是方法之一。相比于其他翻译理论的研究,针对译者注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目前并没有一套成体系的译者注原则和标准。添加译者注更多的是依靠译者的经验之谈。关于文学翻译中译者注研究相对较多,而非文学领域译者注的研究较少。笔者在《法律视角下的中国国民性》节选翻译的过程中,注意到添加译者注这一问题。在翻译实践中,对于何时应该添加译者注、以及译者注的详略,产生疑问。在查询前人研究成果时,发现没有完全可以套用的添加标准。《法律视角下的中国国民性》属于学术类论着,笔者在翻译过程中,尝试总结出六点添加译者注原则。(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7-09-01)
杨梦[3](2016)在《奥巴马政治演讲的译者注——以2016白宫晚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奥巴马政治演讲语篇中,字幕翻译的译者注是一种最常用的翻译手段,旨在补充因语言环境、传播媒介以及特定时间而缺失的文化信息。以奥巴马2016白宫晚宴为例,根据译者注的五点原则,分析字幕翻译的译者注在政治演讲语篇中的作用,探究隐含在语言表层下的深层意义,目的在于促进中西方的文化和思想交流,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提高翻译水平和质量,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资料。(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6年23期)
黄艳群[4](2016)在《试论译者注的历史演变及多重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注释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学术传统。译者注作为注释的一种类型,起源于叁国时期的译经活动。本文通过对译者注的历史考察,总结出译者注在形式、内容和功能方面的演变趋势和背后动因。同时,作为一种副文本形式,译者注对文学研究和翻译研究意义重大。文章认为,译者注在史料建构、文本阐释、译本经典化和译者身份建构方面均有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出版》期刊2016年11期)
黄艳群,项凝霜[5](2016)在《论译者注之阐释功能——以伍光建英译《英汉对照名家小说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译文加注是一种重要的翻译补偿手段,其中阐释类译注最为常见。本文选取伍光建英译的《英汉对照名家小说选》为例,对选集中的阐释类译注进行分类梳理,从释名物、释典故、释文化、释情节和释词义这五大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了解译者注的阐释功能。(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甘正气[6](2015)在《“译者注”贵在恰到好处》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外文着作译本中的"译者注"出现的注释错讹、体例不一、不当冗长等叁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需要使用"译者注"的4种情况及应该遵循的原则。(本文来源于《科技文献信息管理》期刊2015年02期)
甘正气[7](2015)在《重视“译者注”》一文中研究指出译者最重要的工作是将原着"信达雅"地翻译过来,同时也不遗漏作者原注,在此基础上,如果发现有些专有名词太过生僻,或者原文确实有误,或者翻译上有特别的讲究,可以"译者注"的形式进行说明,但不宜冗长,更不能在注释中出现任何错误,否则就是画蛇添足,还不如不注。"译者注"的问题看似很小,但值得重视,如果注释弄错了,会贻误(本文来源于《读书》期刊2015年04期)
赵慧[8](2014)在《ESP翻译中“译者注”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ESP翻译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如何有效提高其教学效果,研究相关教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译者注"在ESP翻译教学和翻译过程中的有效运用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来源于《亚太教育》期刊2014年01期)
李健[9](2014)在《论影视作品翻译中的译者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中,加注是一种常见的辅助翻译方法。以人人影视翻译的美剧《生活大爆炸》为例,网络字幕翻译中的译者加注现象有叁种:语言注释、文化注释和术语注释。网络字幕翻译加注的叁个原则是从受众的角度来确定加注对象、确保译者的客观立场、保持注释的精确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李焕中[10](2014)在《文学翻译中的译者注》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文学翻译中的一种常见现象,译者注近年来引起了中外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文学翻译中的译者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的引言部分首先对前人探讨译者注的若干重要文献进行了概述与归纳,从中发现了中国与西方学者在探讨译者注问题时存在的思维差异,同时,本文分析了这两种思维方式在研究译者注的问题上各自的得失,并介绍了近年来两种思维方式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正文第一章尝试对译者注进行再定义与再分类。事物的定义与分类是逻辑学探讨的两个重要问题。逻辑学提供的“属加种差”定义法是定义事物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当中又有“性质定义法”、“发生定义法”、“关系定义法”和“功用定义法”四个小类,由此入手,将译者注定义为“译者加在译文中的、旨在再现原文和使读者满意的副文本”,无疑能实现对译者注更全面、更合理的审视。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问题上,逻辑学也提出了叁条原则,即“每次分类标准相同”、“子项之和等于母项”、“子项之间互不相容”,基于此叁条原则,再加上“分类要为研究服务”、“分类后各子项命名要合理”两条原则,译者注被以形式和内容两个标准分别加以分类,以形式为标准,译者注被分为“环绕注”与“插入注”,而以内容为标准,译者注被分为“必要注”与“非必要注”,这样的分类严密性很强,同时也符合探讨问题的需要,为译者注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正文第二章集中探讨译者注在文学翻译活动中的功能。首先,通过区分表示“功能”概念的四个法文词汇,本章所要探讨的译者注的“功能”的范畴得到了界定;然后,借鉴德语文学翻译家杨武能将文学翻译过程视为作家、原作、译者、译文与读者五者的互动的观点,本章将文学翻译活动划分为“生产阶段”和“消费阶段”(前者指译者将原文转换为译文的过程,后者指读者阅读译文的过程),并对译者注在这两个阶段的积极与消极功能分别加以分析,为下一章的讨论作了铺垫。正文第叁章着重探讨译者注应被如何对待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译者应如何加注的问题上,本文在肯定译者作为译者注的生产者,对产品的质量负有直接责任的同时,指出读者作为译者注的消费者,同样可以通过合理地对待译者注,使其积极作用得以发扬,消极功能得到抑制。在探讨与论证过程中,本文选取雨果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的两个汉译本,即201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管震湖译本和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陈敬容译本中的译者注作为例证。这两个汉译本在中国读者中认知度高、发行量大,当中的译者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类别上都相当可观,引之作证能够增强本文的说服力,达到更好的论证效果。最后,在结论部分,本文重申译者与读者的合作对于译者注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译者注的研究所要面临的一个根本性困难,即还原翻译活动真实环境的困难。(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4-05-18)
译者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一名外语学习者,翻译这一行为自始至终伴随着我们。随着翻译学习的逐渐深入,对于“译事难”这叁个字也有了进一步了解。从最开始追求意思表达正确,到注意措辞的选择,进一步开始思考是否完全将原文的意思毫无损伤地传达给读者。我们逐渐认识到翻译过程中造成损失或者损伤是不可避免的,于是开始尽可能地寻找补救的方法。添加译者注便是方法之一。相比于其他翻译理论的研究,针对译者注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目前并没有一套成体系的译者注原则和标准。添加译者注更多的是依靠译者的经验之谈。关于文学翻译中译者注研究相对较多,而非文学领域译者注的研究较少。笔者在《法律视角下的中国国民性》节选翻译的过程中,注意到添加译者注这一问题。在翻译实践中,对于何时应该添加译者注、以及译者注的详略,产生疑问。在查询前人研究成果时,发现没有完全可以套用的添加标准。《法律视角下的中国国民性》属于学术类论着,笔者在翻译过程中,尝试总结出六点添加译者注原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译者注论文参考文献
[1].杨红.翻译补偿视角下译者注的应用[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8
[2].吴晨阳.《法律视角下的中国国民性》翻译实践报告[D].浙江工商大学.2017
[3].杨梦.奥巴马政治演讲的译者注——以2016白宫晚宴为例[J].海外英语.2016
[4].黄艳群.试论译者注的历史演变及多重价值[J].中国出版.2016
[5].黄艳群,项凝霜.论译者注之阐释功能——以伍光建英译《英汉对照名家小说选》为例[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6].甘正气.“译者注”贵在恰到好处[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15
[7].甘正气.重视“译者注”[J].读书.2015
[8].赵慧.ESP翻译中“译者注”的作用[J].亚太教育.2014
[9].李健.论影视作品翻译中的译者注[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10].李焕中.文学翻译中的译者注[D].南京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