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流产沙效应论文-魏霞,李勋贵,李占斌,付玉凤

产流产沙效应论文-魏霞,李勋贵,李占斌,付玉凤

导读:本文包含了产流产沙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土,凸型复合坡面,植被覆盖,坡长效应

产流产沙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魏霞,李勋贵,李占斌,付玉凤[1](2015)在《黄土凸型复合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坡长与植被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野外凸型复合坡面进行3种流量(14L/min,18L/min,22L/min)、3种植被覆盖度(剪草裸坡,30%,70%)和2种坡长组合(上坡长5m,下坡长3m;上坡长8m,下坡长5m)的冲刷试验,对坡长和植被对黄土凸型复合坡面的产流产沙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剪草裸坡时,在流量为14L/min时,产流量随坡长的增大而减小,产沙量随坡长的增大而增大;在流量为18L/min和22L/min时,产流产沙量均随坡长的增大而增大。当植被覆盖度为30%时,在各流量下,产流产沙量均随坡长的增大而增大;当植被覆盖度为70%时,在流量为14L/min和18L/min时,产流产沙量随坡长的增大而增大,在流量为22L/min时,产流量随坡长的增大反而减小,产沙量随坡长的增大仍呈增大趋势。(2)剪草裸坡时,在流量为14L/min时,复合坡面的产流速率随坡长的增大呈递减趋势,产沙速率随坡长的增大却呈递增的趋势,在流量为18L/min和22L/min时,复合坡面的产流产沙速率均随坡长的增大而增大。当植被覆盖度为30%和70%时,在各冲刷流量下,复合坡面的产流产沙速率均随坡长的增大而增大。(3)不同植被覆盖度、不同冲刷流量和不同坡长组合的复合坡面,累积产沙量和累积产流量间呈递增的函数关系,但函数表达式不统一,即复合坡面的累积产沙量与累积产流量之间的关系不仅与坡长、植被覆盖有关,而且还与冲刷流量有关。(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晋文娟[2](2015)在《坡度对黑土坡面产流产沙影响效应的实验室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黑土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1]。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们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黑土侵蚀退化严重,主要是以水蚀和风蚀为主,造成土壤肥力下降。而黑土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土壤肥力下降,对该地区的土地生产力、粮食生产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都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本文以中国东北地区的黑土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工模拟降雨机进行室内模拟降雨试验,在雨强为60 mm/h的条件下,利用变坡土槽研究坡面坡度分别为1°、3°、5°、7°和9°时,产流时间、流速、平均入渗率、径流量、累计径流量等产流特征以及侵蚀泥沙量、累计泥沙量、径流含沙率等产沙特征,探讨黑土坡面产流产沙规律。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降雨强度一定的情况下,随着黑土坡面坡度增加,干、湿运行下,产流时间变化趋势不同;干运行下,坡度越大,产流时间越短;湿运行下,随着坡度的增大产流时间变化趋势不明显。(2)干、湿两种运行状态下,均随着黑土坡面坡度增加,坡面平均入渗率减小;同一个坡度下,干、湿两种运行状态下,坡面平均入渗率变化不大,且坡面平均入渗率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而减少。(3)干、湿两种运行状态下,随着黑土坡面坡度的增加,径流流速加快,而在坡度一定的情况下,随着降雨时间的增加,干、湿运行状态下流速均呈增快趋势,但干运行状态下流速比湿运行下流速增加得快。发现干运行状态下3°、5°、7°时流速与降雨历时呈现幂函数关系,9°时流速与降雨历时呈线性关系。湿运行状态下1°、7°、9°下,流速与降雨历时呈指数关系,3°、5°下径流流速与降雨历时呈指函数关系。(4)在降雨历时一定的情况下,黑土坡面坡度越大,累计产流量越大。坡度一定时,随着降雨时间的增加,累计产流量在增加。干运行下,累计产流量与降雨历时呈现线性关系;湿运行下,累计产流量与降雨历时呈幂函数关系。(5)在降雨强度一定的情况下,干、湿两种运行状态下,坡度越大,侵蚀含沙量越大;干运行状态下,当坡度为3°、5°时,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而增加,7°、9°时先增加,达到一定值后,基本保持恒定;湿运行状态下时,坡度为1°、3°、5°、7°时,侵蚀含沙量先增加,后保持恒定,9°时一直在增加。(6)在降雨强度一定的情况下,干、湿两种运行状态下,坡度越大,累计含沙量越大。而当坡度一定时,累计含沙量在两种状态下均随着降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7)在降雨强度一定的情况下,干、湿两种运行状态下,坡度越大,侵蚀含沙率越大,且侵蚀含沙率与降雨时间符合二次项关系。(8)黑土坡面随着径流所携带的泥沙的颗粒以小粒径的粘粒和粉粒为主。并且土壤机械组成与坡面产沙关系明显。砂砾与侵蚀泥沙的关系最显着,粒径>2 mm的石砾与侵蚀泥沙量、累计含沙量、含沙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坡面侵蚀泥沙量、累计泥沙量、径流含沙率增加的过程中,粒径在0.05~0.002 mm之间的粉粒和<0.002 mm的粘粒所占的比重在减少。(9)人工模拟降雨下,黑土坡面产沙特征与产流特征关系显着,尤其是流速与累计含沙量。分析发现,流速与累计含沙量在5个坡度即1°、3°、5°、7°、9°下,均存在极强的相关性。流速越大时,累计含沙量越大。(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高杨,陈兴伟,张红梅[3](2012)在《基于子流域土地覆被变化的产流产沙效应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进行了晋江西溪流域1985和2001年两期土地覆被条件下的产流产沙模拟,分别从整个流域尺度和子流域尺度定量分析了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水文效应。结果表明,土地覆被变化对于整个流域产流量影响不大,对产沙量影响显着。不同子流域的产流产沙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林地相对于其他土地覆被类型具有明显的减水减沙作用,其次是园地,再者是耕地和草地。建设用地在各土地覆被类型中增水增沙作用最为显着。(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2年04期)

李亚龙,赵健,丁文峰[4](2010)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植被恢复的产流产沙效应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南水北调水源区典型小流域,在坡耕地、经果林、退化矮林、荒草地和马尾松林5种土地利用类型上建立径流小区,观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产流产沙规律及其受不同坡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初步表明:高强度、短历时降雨过程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动力;在5种土地利用类型中,经果林和坡耕地产流产沙量最大,因此,除了加强坡耕地治理外,控制经果林水土流失也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植被恢复的重点。(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0年11期)

陈腊娇[5](2006)在《基于SWAT模型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产流产沙效应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流域产流产沙的影响是流域水文学和生态水文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 黄土高原是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带,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在生态恢复和植被重建的背景下,探索土地利用和覆被的变化对径流和泥沙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选择陇东黄土高原的马莲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应用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中心开发的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模型,对马莲河流域的径流和泥沙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并利用已建立的模型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的产流产沙效应。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 (1)在归纳和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在土地利用变化的径流泥沙效应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我国学者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研究,在研究手段上要主要采用的是对比流域方法或者实验室模拟的方法,水文模型的应用,尤其是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应用,只是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应用层次不深。 (2)基于1980年和2000年马莲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矢量数据,通过空间迭加分析流域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得出1980—2000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表现为草地的大量减少,耕地和林地有所增加,城镇用地大幅度增长。计算1980-2000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转移概率矩阵,并应用马尔可夫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技术,预测2010年马莲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情景。结果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基本上保持原来的变化速率和趋势。 (3)在实地调查、资料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上,以GIS技术为支撑,按照SWAT模型的要求,建立了研究区空间数据库(包括数字高程模型、土地利用图、土壤类型图等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库(包括气象、土壤等)。通过DEM地形分析,提取流域的数字水系,并对流域进行离散化,找出流域最佳的子流域划分水平和水文响应单元生成水平,在最小集水面积取4000ha,水文响应单元生成阈值为4/10,将流域离散成47个子流域,221个水文响应单元。(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06-12-01)

李元寿,王根绪,王一博,王军德,贾晓红[6](2006)在《长江黄河源区覆被变化下降水的产流产沙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长江和黄河源区的左冒西孔曲和纳通河、垮热洼尔玛河流域的不同植被覆盖下建立了天然径流观测场,利用观测天然降水和人工模拟降水,初步研究了江河源区不同植被覆盖下降水的产流产沙效应。结果表明,长江黄河源区的3个小流域内,在典型高寒草甸草地30°坡面上,退化较为严重的30%覆盖度以下的场地内,地表径流产出量明显大于覆盖度较好的95%、92%和68%场地,同时产沙量显着高于这3个场地,其平均单次降水形成的泥沙量是这叁种盖度的2~4倍,由此造成地表侵蚀量平均为这3种盖度的3~10倍。通过对几次典型的降水形态的分析,在长江黄河源区高寒草甸草地的坡面上,不但降水量影响着产流产沙量,降水形态也影响着产流产沙量,降雨仍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降水形态,在降水量相同的条件下,降雪可比降雨和雨加雪增加产流量2.1~3.5倍,可比降雨减少泥沙侵蚀45.4%~80.3%。人工模拟结果表明:对于覆盖度为5%和30%的强度退化草地,次降水量在3.5 mm时,就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径流和产沙效应,当次降雨量达到7 mm,降雨持续时间15 min,5 m2场地内就会形成1 400 mL以上的径流量;在地表土壤含水量(FDR测0~5 cm平均含水量为36.7%)较高的情况下,次降雨量达4mm,降雨强度超过0.4 mm/min,在5 m2场地内历时5 min就能形成1 060 mL的地表径流,每100 mL径流中含泥沙高达1.6 g。这一试验结果在长江黄河源区3个不同的河源小流域是一致的。(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06年05期)

李元寿,王根绪,沈永平,王军德,王一博[7](2005)在《长江源区不同植被覆盖下产流产沙效应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长江源区北麓河支流左冒西孔曲流域建立了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天然径流观测场,观测天然降水和人工模拟降水在相同坡度不同植被覆盖下降水的产流产沙效应.结果表明:在典型高寒草甸草地30°坡面上,相同降水条件下,30%覆盖度的场地的地表径流产出量明显大于覆盖度92%和68%两个场地,同时产沙量也显着高于两个高盖度场地的,平均单次降水形成的泥沙量是后两种情形的2~4倍,由此造成地表侵蚀量平均为后两种情形的3~10倍;但在相同降水条件下,92%高盖度场地产生的径流量比68%盖度场地产生的径流量大,产沙量刚好相反.不同降水形态对于下垫面产流产沙过程也具有明显影响,无论下垫面状况如何,在几种降水形态中,降雪融水的产流量最大,产沙量最小.人工模拟的结果表明,对于覆盖度<68%的中、强度退化草地,次降水量在3.5 mm时,就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径流和产沙效应.当次降雨量达到7.2 mm,降雨持续时间30 min,覆盖度为30%、68%和92%的25 m2场地分别形成2 885 mL、2 450 mL和1 030 mL的径流量;覆盖度<30%的退化草地泥沙含量明显高于高覆盖度的,相同降水形成的平均泥沙含量高达2~7倍.(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05年06期)

李元寿,王根绪,王一博,王军德,贾晓红[8](2005)在《长江黄河源区覆被变化下降水的产流产沙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长江和黄河源区的风火山河流域和纳通河、垮热洼尔玛河流域的不同植被覆盖下建设了天然径流观测场,利用观测天然降水和人工模拟降水,初步研究了江河源区不同植被覆盖下降水的产流产沙效应。结果表明,长江黄河源区的叁个小流域内,在典型高寒草甸草地30°坡面上,退化较为严重的30%覆盖度以下的场地内,地表径流产出量明显大于覆盖度较好的(本文来源于《叁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5-08-01)

刘卉芳,朱清科,孙中峰,魏天兴[9](2005)在《黄土坡面不同土地利用与覆盖方式的产流产沙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不同地类坡地产流产沙规律,对定量评价林草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布设在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的10个径流小区资料,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覆盖方式对产流产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草地拦蓄暴雨功能明显小于灌木与乔木林地;农地(坡耕地)是坡面侵蚀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天然灌木林与混交林的防蚀功能明显大于人工纯林;水土保持林地拦蓄径流明显大于经济林。(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05年02期)

产流产沙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黑土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1]。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们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黑土侵蚀退化严重,主要是以水蚀和风蚀为主,造成土壤肥力下降。而黑土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土壤肥力下降,对该地区的土地生产力、粮食生产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都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本文以中国东北地区的黑土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工模拟降雨机进行室内模拟降雨试验,在雨强为60 mm/h的条件下,利用变坡土槽研究坡面坡度分别为1°、3°、5°、7°和9°时,产流时间、流速、平均入渗率、径流量、累计径流量等产流特征以及侵蚀泥沙量、累计泥沙量、径流含沙率等产沙特征,探讨黑土坡面产流产沙规律。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降雨强度一定的情况下,随着黑土坡面坡度增加,干、湿运行下,产流时间变化趋势不同;干运行下,坡度越大,产流时间越短;湿运行下,随着坡度的增大产流时间变化趋势不明显。(2)干、湿两种运行状态下,均随着黑土坡面坡度增加,坡面平均入渗率减小;同一个坡度下,干、湿两种运行状态下,坡面平均入渗率变化不大,且坡面平均入渗率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而减少。(3)干、湿两种运行状态下,随着黑土坡面坡度的增加,径流流速加快,而在坡度一定的情况下,随着降雨时间的增加,干、湿运行状态下流速均呈增快趋势,但干运行状态下流速比湿运行下流速增加得快。发现干运行状态下3°、5°、7°时流速与降雨历时呈现幂函数关系,9°时流速与降雨历时呈线性关系。湿运行状态下1°、7°、9°下,流速与降雨历时呈指数关系,3°、5°下径流流速与降雨历时呈指函数关系。(4)在降雨历时一定的情况下,黑土坡面坡度越大,累计产流量越大。坡度一定时,随着降雨时间的增加,累计产流量在增加。干运行下,累计产流量与降雨历时呈现线性关系;湿运行下,累计产流量与降雨历时呈幂函数关系。(5)在降雨强度一定的情况下,干、湿两种运行状态下,坡度越大,侵蚀含沙量越大;干运行状态下,当坡度为3°、5°时,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而增加,7°、9°时先增加,达到一定值后,基本保持恒定;湿运行状态下时,坡度为1°、3°、5°、7°时,侵蚀含沙量先增加,后保持恒定,9°时一直在增加。(6)在降雨强度一定的情况下,干、湿两种运行状态下,坡度越大,累计含沙量越大。而当坡度一定时,累计含沙量在两种状态下均随着降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7)在降雨强度一定的情况下,干、湿两种运行状态下,坡度越大,侵蚀含沙率越大,且侵蚀含沙率与降雨时间符合二次项关系。(8)黑土坡面随着径流所携带的泥沙的颗粒以小粒径的粘粒和粉粒为主。并且土壤机械组成与坡面产沙关系明显。砂砾与侵蚀泥沙的关系最显着,粒径>2 mm的石砾与侵蚀泥沙量、累计含沙量、含沙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坡面侵蚀泥沙量、累计泥沙量、径流含沙率增加的过程中,粒径在0.05~0.002 mm之间的粉粒和<0.002 mm的粘粒所占的比重在减少。(9)人工模拟降雨下,黑土坡面产沙特征与产流特征关系显着,尤其是流速与累计含沙量。分析发现,流速与累计含沙量在5个坡度即1°、3°、5°、7°、9°下,均存在极强的相关性。流速越大时,累计含沙量越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流产沙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魏霞,李勋贵,李占斌,付玉凤.黄土凸型复合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坡长与植被效应[J].水土保持学报.2015

[2].晋文娟.坡度对黑土坡面产流产沙影响效应的实验室模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3].高杨,陈兴伟,张红梅.基于子流域土地覆被变化的产流产沙效应模拟[J].水土保持通报.2012

[4].李亚龙,赵健,丁文峰.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植被恢复的产流产沙效应初步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

[5].陈腊娇.基于SWAT模型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产流产沙效应模拟[D].浙江师范大学.2006

[6].李元寿,王根绪,王一博,王军德,贾晓红.长江黄河源区覆被变化下降水的产流产沙效应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6

[7].李元寿,王根绪,沈永平,王军德,王一博.长江源区不同植被覆盖下产流产沙效应初步研究[J].冰川冻土.2005

[8].李元寿,王根绪,王一博,王军德,贾晓红.长江黄河源区覆被变化下降水的产流产沙效应研究[C].叁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5

[9].刘卉芳,朱清科,孙中峰,魏天兴.黄土坡面不同土地利用与覆盖方式的产流产沙效应[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

标签:;  ;  ;  ;  

产流产沙效应论文-魏霞,李勋贵,李占斌,付玉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