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向动力特性论文_汪志昊,寇琛,刘召朋,李晓克

导读:本文包含了竖向动力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轨道,特性,动力,相互作用,平顺,粘弹性,单元。

竖向动力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汪志昊,寇琛,刘召朋,李晓克[1](2019)在《人体姿态对人-结构耦合系统竖向动力特性影响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静态人体与轻柔结构之间的竖向相互作用规律,以自主设计制作的简支人行桥模型(基频3.67 Hz、净跨11.80 m)为试验平台,测试了单人人体静立、下蹲与静坐叁种姿态及等重质量块对人-结构耦合系统竖向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并结合典型文献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与归纳总结。试验结果表明:人体静立、静坐姿态均会降低结构一阶竖向振动频率,而人体下蹲姿态将提高结构一阶竖向振动频率,其中人体静坐姿态对结构一阶竖向振动频率影响程度最大;叁种人体姿态均能提高结构一阶竖向模态阻尼比,其中人体静坐姿态提升效应最为显着;采用等重质量块模拟人体,与人体不同姿态对结构振动频率的影响程度基本相当,但无法有效地模拟结构模态阻尼比的变化。综合比较两种结果可知:导致不同文献中人体姿态对结构竖向振动频率与模态阻尼比的影响结果存在离散性的最主要因素为人-结构质量比,其次为人-结构频率比。(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9期)

潘鹏,雷晓燕,张鹏飞,吴神花[2](2018)在《桥上无砟轨道竖向动力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桥上CRTSⅡ型轨道结构形式,考虑高速列车与无砟轨道、桥梁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基于新型车辆单元和无砟轨道-桥梁单元的车辆-无砟轨道-桥梁纵垂向耦合振动模型。运用有限元方法和Lagrange方程,分别推导车辆单元、无砟轨道-桥梁单元的刚度、质量和阻尼矩阵,建立有限元数值方程。考虑轨道平顺和轨道不平顺两种工况,求解有限元数值方程,分析梁端和跨中动力特性。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及程序能够反映轨道结构的竖向振动响应。施加轨道不平顺,轮轨作用力增大了50%左右,梁端处钢轨的竖向加速度增加了6.5倍左右,跨中处从10 m/s~2增加到30 m/s~2。每种工况下,梁端和跨中处轨道结构的竖向位移、竖向加速度分别逐渐减小,梁端处轨道结构的振动及其位移变化都比跨中处大。(本文来源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贺瑞,林捷,郑金海,朱涛[3](2017)在《砂土地基中桶基竖向动力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上风电作为清洁能源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风机在正常运行期间自振特性的精确研究是保障风机在正常使用期间安全运行的关键,风机自振特性在很大程度上由风机基础决定。大直径吸力桶式基础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基础,应用前景广泛。对于叁脚架及四脚导管架基础支撑的海上风机,吸力桶基础通过反向的竖向反力抵抗动力弯矩,因此有必要研究桶基的竖向动力特性。本文通过数值分析和模型试验研究了砂土中不同比尺的桶基在不同荷载水平、激振频率下振动特性的演化规律。通过模态分析频域方法得到了桶基振动模态的频率Ⅱ向应曲线及相干函数等;并确定了桶基振动模态参数,包括共振频率、阻尼比、基础刚度等。试验结果与基于土体剪切模量随应变弱化的非线性动力数值模型和土体线弹性数值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海上风电多脚桶基的动力振动特性。(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期刊2017-09-23)

陈江,李成辉,黄家聪[4](2014)在《高速移动荷载作用对桥上轨道竖向动力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成灌铁路简支箱梁桥及轨道结构为背景,建立了移动荷载作用下桥梁轨道力学模型,推导了其竖向振动位移响应并编制计算程序,分析了荷载移动特性对桥上轨道竖向振动位移特性的影响。计算单个荷载以不同速度通过轨道时的竖向位移变化,得出即使没有轨道不平顺影响,高速移动荷载作用仍然会引起桥上轨道竖向振动,且振动频率与速度有关;与静荷载作用相比,轨道的竖向振动振幅大大增加,就成灌铁路而言,竖向位移最大值出现在速度350 km/h时。研究结果对深入了解高速列车通过桥上轨道时的动力特性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14年06期)

周建[5](2014)在《列车对双块式无砟轨道竖向动力特性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缓解我国铁路运输的压力,部分既有线路提速改造完成后及在客专线路运营的初期,都将采用客货共线的模式运输。对于客货共线线路而言,运能与运量的矛盾突出,随着货车轴重及动车速度的加快,轮轨冲击作用增大,轨道结构伤损加快,轨道几何状态恶化,轨道部件维修周期、使用寿命缩短,养护维修工作量加大。因此,对客货共线条件下无砟轨道竖向动力性能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背景。主要内容如下:(1)本文运用轮轨系统动力学,建立车辆—双块式无砟轨道竖向动力学模型,采用焊缝凸起不平顺、焊缝凹陷不平顺、轨道高低不平顺、轨道扭曲不平顺作为轮轨激励进行无砟轨道动力学仿真计算。(2)研究了不同凸起高度焊缝凸起不平顺、不同凹陷深度焊缝凹陷不平顺、不同幅值高低不平顺、不同幅值扭曲不平顺下,200km/h动车和120km/h货车对双块式无砟轨道动力特性的影响。(3)对比分析了相同轨道不平顺下200km/h动车和120km/h货车对双块式无砟轨道动力响应,评价了不同列车对双块式无砟轨道受力和变形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4-04-01)

祝文畏,杨学林,岳燕玲[6](2011)在《竖向质量分布对框架结构动力特性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框架结构动力分析中,往往是把填充墙质量集中在楼层处进行求解。文中考虑填充墙实际分布对结构自振特性的影响,通过传递矩阵法求解结构自振频率和振型,并进一步分析了高阶频率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与采用集中质量模型的振型迭加法相比,填充墙的竖向质量分布会对框架结构高阶频率产生很大影响;框架结构的高阶模态具有局部性和密集分组的特性;同时,竖向质量分布不均匀所产生的失谐足以影响结构振型的整体性。(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1年05期)

林长森[7](2009)在《板式轨道竖向静动力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300-350km/h的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被认为是首选方案。由于无砟轨道仍处于发展阶段,对于它计算研究理论还需要不断完善。面对在突飞猛进的客运专线建设大潮中板式轨道大范围使用的情况,加强板式轨道静力和动力方面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选用博格板式无砟轨道结构型式,视板式无砟轨道系统为梁-板-实体-板组合结构体系,建立基于组合结构体系的有限元模型。钢轨采用弹性点支承梁模型;扣件采用线性弹簧模拟;轨道板与混凝土支承层采用板壳单元进行模拟;砂浆根据其实际拓扑形状采用实体单元进行模拟,凝土支承层采用了弹性地基板进行模拟。为消除边界效应,模型选取叁块轨道板进行计算,以中间轨道板作为研究对象。对无砟轨道在动轮重荷载作用下结构变形及受力等反应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对于静力部分的求解,通过编制ANSYS命令流计算得出分析结果,其分析方法简便,并具有良好的通用性。此分析方法既充分考虑了结构各部分的几何特点,又考虑了其材料属性的特征,既方便又科学。当列车以一定的速度通过轨道时,车辆和轨道都要在空间各个方向上产生振动,列车振动主要来源于轨道不平顺。在车辆受到不平顺激扰后,产生包括竖向、横向和纵向等各个方向的振动,由于车辆和轨道两个系统振动是一种耦合的关系,这种耦合振动最终要通过结构传递形成输出,基于这种观点,目前对轨道结构动力响应的研究是以轮轨之间的激励为输入,以轮轨接触点为分界面,向上传递给车辆,向下施加于轨道,以研究轮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为纽带,建立两个相互独立的物理系统——车辆系统和轨道系统的相互耦合作用关系来研究轨道结构的动力响应。本文通过MSC.ADAMS/Rail建模计算车辆的各种相关指标,再把其中的轮轨力施加到利用ANSYS建立的相应轨道竖向动力模型中计算轨道的响应,探索出计算轨道动力学问题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9-11-01)

曾国红[8](2009)在《竖向及水平增强体对粉土动力特性影响的试验及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柔性桩复合地基及加筋土复合地基在工程中应用广泛,很多情况下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动荷载作用,对于它们动力特性的认识,目前的研究还远远落后于工程的需要。本文选用太原地区粉土,对水泥土增强体复合粉土、灰土增强体复合粉土、水泥砂浆增强体复合粉土及加筋粉土进行动叁轴试验,通过与纯粉土的对比,研究竖向及水平增强体对土体动力特性的影响,着重探讨了不同因素对动弹模量等动力参数的影响规律,并给出了各影响因素下主要动力参数的推荐值及预测公式。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复合地基动力性能的认识,并可为本地区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及抗震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主要研究成果归纳如下:1.水泥土增强体复合粉土、灰土增强体复合粉土以及水泥砂浆增强体复合粉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曲线都具有双曲线特性,动应力-应变关系的变化规律与应变幅值相关;达到相同动应变所需的动应力随增强体刚度、增强体置换率、围压、干密度的增加而提高,随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2.上述3种不同增强体复合粉土的动弹模量E d均随动应变幅值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同的动应变水平下,随增强体刚度、围压、置换率、干密度的增加而提高,随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在小应变时,围压、置换率、干密度、含水量对动弹模量的影响较显着。3.增强体的设置使土体的最大动弹模量E dmax明显提高。上述3种不同增强体复合粉土的最大动弹模量E dmax随增强体刚度的增大而增大。在置换率、围压、干密度及含水量四个影响因素当中,当其它叁个因素水平相同时,各增强体复合土的E dmax均随置换率的增加而增大,随围压的增加而增大,随干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4.在E dmax的各影响因素中,对水泥砂浆增强体复合土而言,增强体设置对E dmax的影响最大;置换率的影响随围压的增加而降低,且置换率对水泥土增强体复合土的影响最大,对水泥砂浆增强体复合土的影响最小;围压的影响随置换率的增加而减小,低置换率下围压的影响随增强体刚度不同而不同;随着置换率的提高,围压对不同增强体复合土的影响逐渐趋于一致。5.水泥土增强体复合粉土、灰土增强体复合粉土、水泥砂浆增强体复合粉土的Ed / Edmax ~εd曲线按不同的增强体置换率有序排列,试验点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各自狭窄的带宽内,说明归一化后复合试样对围压、干密度、含水量的依赖性相对降低,但增强体置换率的影响仍很明显。此外,不同置换率下Ed / Edmax ~εd归一化曲线有随着置换率的增加而向下方移动的趋势,表明随着置换率的提高,复合土体塑性变形能力提高,抵抗动荷载的能力增强。6.鉴于Ed / Edmax ~εd(或Gd / Gdmax ~γd)和E dmax(或Gd max)在地基动力分析中的重要性,在大量室内试验结果的基础上,给出水泥土增强体复合粉土、灰土增强体复合粉土、水泥砂浆增强体复合粉土归一化曲线Ed / Edmax ~εd的推荐值及回归公式,同时给出不同置换率、不同围压、不同干密度、不同含水量情况下叁种不同增强体复合粉土最大动弹模量E dmax预测公式,可作为地区性资料供工程人员参考和选用。7.建立了由纯粉土的E dmax推算不同竖向增强体复合土在不同置换率、不同围压、不同干密度、不同含水量情况下E dmax值的计算公式,由此可利用普通土在常规状态下的试验结果推算不同影响因素及水平下、3种不同增强体复合土的E dmax值。8.对加筋土的研究表明,加筋材料、加筋层数、围压、土体的干密度对加筋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动弹模量、最大动弹模量都会产生影响,只有四者相互匹配时,才会有最好的加筋效果;加筋粉土动弹模量比E d / Edmax ~εd归一化后较为集中地分布在一个比较狭窄的带宽内,说明加筋粉土的动弹模量比对加筋材料、加筋层数、围压和干密度的依赖程度相对降低。9. 3种竖向增强体复合粉土的阻尼比λ~γd关系曲线均可分为叁个阶段:平缓期,急升段,再次平缓期,叁者最大的区别在于阻尼比急升段出现时所对应的动剪应变幅值不同。加筋粉土的λ~γd曲线不存在显着的急升段,其上升段较为缓和。10.竖向增强体或水平向增强体的设置都会使土体抵抗动荷载的能力增强,土体的动力性能得到提高。较高围压时,竖向增强体对土体动力性能的提高作用比水平向增强体的强;而较低围压时,水平向增强体对土体动力性能的提高作用与低置换率下的竖向增强体作用相似。11.利用本次试验分析结果建立了基于Ramberg-Osgood模型的竖向增强体复合粉土的动本构模型。(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09-05-01)

尚守平,任慧,曾裕林,余俊[9](2008)在《非线性土中单桩竖向动力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Novak边界层模型基础上,将桩周土分为非线性粘弹性内域和线性粘弹性外域,采用随内域平均应变减小的剪切模量和增长的材料迟滞阻尼比近似考虑内域的非线性粘弹性,采用等效线性方法对端承桩与叁维土层的竖向耦合振动进行了研究,得到了非线性土中单桩竖向动力阻抗函数。对动力特性进行算例分析,讨论了内域土非线性、桩长细比、桩-土刚度关系和密度比、材料阻尼、激振荷载幅值等因素对非线性土中单桩竖向动刚度和阻尼的影响,对进一步研究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机理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08年11期)

熊伟,韩建强,吴敏哲[10](2008)在《大跨度张弦桁架竖向地震作用下动力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建立60,80,100,125,150m跨度张弦桁架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自振特性分析。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方法对竖向地震作用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小震、大震作用下动内力分布规律。计算分析了高跨比、预应力、斜放等因素的影响。对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各模型具有相同的动内力分布特点,总结了张弦桁架动内力计算简图及参数,结果可供张弦桁架设计参考。(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08年02期)

竖向动力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桥上CRTSⅡ型轨道结构形式,考虑高速列车与无砟轨道、桥梁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基于新型车辆单元和无砟轨道-桥梁单元的车辆-无砟轨道-桥梁纵垂向耦合振动模型。运用有限元方法和Lagrange方程,分别推导车辆单元、无砟轨道-桥梁单元的刚度、质量和阻尼矩阵,建立有限元数值方程。考虑轨道平顺和轨道不平顺两种工况,求解有限元数值方程,分析梁端和跨中动力特性。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及程序能够反映轨道结构的竖向振动响应。施加轨道不平顺,轮轨作用力增大了50%左右,梁端处钢轨的竖向加速度增加了6.5倍左右,跨中处从10 m/s~2增加到30 m/s~2。每种工况下,梁端和跨中处轨道结构的竖向位移、竖向加速度分别逐渐减小,梁端处轨道结构的振动及其位移变化都比跨中处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竖向动力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汪志昊,寇琛,刘召朋,李晓克.人体姿态对人-结构耦合系统竖向动力特性影响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2].潘鹏,雷晓燕,张鹏飞,吴神花.桥上无砟轨道竖向动力特性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8

[3].贺瑞,林捷,郑金海,朱涛.砂土地基中桶基竖向动力特性研究[C].第十八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2017

[4].陈江,李成辉,黄家聪.高速移动荷载作用对桥上轨道竖向动力特性的影响[J].铁道建筑.2014

[5].周建.列车对双块式无砟轨道竖向动力特性的影响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4

[6].祝文畏,杨学林,岳燕玲.竖向质量分布对框架结构动力特性影响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

[7].林长森.板式轨道竖向静动力特性分析[D].中南大学.2009

[8].曾国红.竖向及水平增强体对粉土动力特性影响的试验及理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9

[9].尚守平,任慧,曾裕林,余俊.非线性土中单桩竖向动力特性分析[J].工程力学.2008

[10].熊伟,韩建强,吴敏哲.大跨度张弦桁架竖向地震作用下动力特性研究[J].建筑结构.2008

论文知识图

结构一阶模态阻尼比的影响图11不同人体姿态...结构平面及测点布置示意图混凝土烟囱顶点竖向速度时程曲线(TA...混凝土烟囱顶点竖向加速度时程曲线(...叁角形壳元1模型试验示意(a通讯作者:贺瑞

标签:;  ;  ;  ;  ;  ;  ;  

竖向动力特性论文_汪志昊,寇琛,刘召朋,李晓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