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现象论文-师卫波

饱和现象论文-师卫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饱和现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音交换,时隙,时隙饱和,环路

饱和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师卫波[1](2019)在《SCHMID语音交换系统环路时隙饱和现象案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航空运输业的蓬勃发展,全国各大空中管制区域航班量也随之不断攀升,为适应管制员工作的需要,对空管设备保障力度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SCHMID语音交换系统作为目前空管系统多地在用的主要设备,在实际运行中发生过多次因环路时隙饱和原因导致该环路所有席位电话功能失效,且无法使用新频率的异常现象,给空中交通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和风险。文章结合SCHMID语音交换系统的实际使用情况及案例,对该类现象进行分析,以便各地空管通信保障部门在今后的安全生产运行中杜绝和防范因环路时隙饱和原因导致的非正常事件的发生。(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9年25期)

桂华[2](2019)在《村庄里的中国社会科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十多年,我们团队做得比较多的是经验调研,尤其是驻村调研,做了100多个县差不多1000个村庄的调查,有5万个工作日的驻村调研时间。有的朋友称赞我们调研比较多,还有的朋友说这样的调研虽然多,但是没有理论关怀,比较粗浅,都是经验主义,这样的调研多却不一定(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19-01-28)

苏南[3](2018)在《我国电力需求总量增速放缓》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在国网能源研究院举办的“能源转型与再电气化”研讨会上了解到,我国电力需求总量将持续增长,增速逐步放缓,2035年左右进入增长饱和阶段。这期间,电力需求增长的同时,会出现短期用电量与经济增长“脱钩”现象。不过,“十叁五”期间是电源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本文来源于《中国能源报》期刊2018-12-24)

郭维艳[4](2018)在《信息技术复习课堂中心理饱和现象的分析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饱和现象是信息技术学科复习过程中影响复习效率又容易被忽视的负面因素,作者从心理饱和现象的发现及其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入手,尝试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生活,改变复习策略,利用教学智慧来缓解并避免心理饱和的现象,提高复习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期刊2018年20期)

程素芳,陈庆中[5](2018)在《基于实验探究和证据推理的主题式整体教学——以“探秘镁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的奇特现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镁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知识整合、规划,进行主题式整体教学设计。围绕学生认知发展、实验探究、问题驱动等环节展开教学。培育学生实验探究和证据推理能力,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进行了有效探索。(本文来源于《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期刊2018年11期)

唐建平,金家善,倪何[6](2018)在《考虑水膜闪蒸现象的饱和蒸汽汽轮机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饱和蒸汽汽轮机变负荷过程的热力特性,采用两相流非平衡箱体模型对饱和蒸汽汽轮机叶栅内湿蒸汽的汽-液两相流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分析了饱和蒸汽汽轮机叶栅流道内汽、液两相工质间的能量、质量的交换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类可以反映饱和蒸汽汽轮机各级叶栅参数分布的基元级集总参数模型。(本文来源于《汽轮机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葛强,曾庆才,黄家强,姜仁,王秀姣[7](2017)在《基于斑块饱和模型的地震波反射系数频散现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地震波在含气储层中进行传播过程中会发生频散和衰减。本文基于斑块饱和岩石物理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含气饱和度、渗透率的不同对衰减介质垂直入射反射系数、速度和衰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地震频带内含气饱和度和渗透率的变化会引起地震波的频散和衰减,为含气饱和度和渗透率的地震响(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专题58: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期刊2017-10-15)

秦钊[8](2017)在《罚写越多越好?文字饱和现象的ERP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当长时间加工或者多次重复加工特定文字后,对该文字及其相关信息加工效率降低的现象称为文字饱和。该现象在多种文字材料的实验中都有发现,但其发生本质存在争论,主要形成以下四种理论解释:字形饱和、字形语义联结通道饱和、语义饱和及多种饱和方式的结合,分别提出文字饱和现象可能发生在文字加工过程中字形加工水平、字形语义联结通道加工水平、语义加工水平和以上多种加工水平的结合。为了验证多种饱和方式同时存在的理论假设,研究者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进行两个实验,实验一以韩文文字为实验材料,通过N170成分监控文字加工进程中字形加工水平的激活程度,直接反映单纯字形加工;实验二以古文文字为实验材料,通过N170成分和N400成分监控文字加工进程中字形加工水平和语义加工水平的激活程度,同时考察字形加工和语义加工。两实验均采用2重复性(重复、基线)×2匹配性(是、否)×6重复水平(6个区段)的被试内实验设计,匹配性仅作快速重复字形匹配任务之需,自变量为以区段表示的重复水平,因变量为重复条件R与基线条件B反应时差值DRT、准确率差值DACC和ERP成分平均波幅差值DAM。实验一结果显示:随重复水平增加,反应时差值DRTs无显着差异,准确率差值DACC在第二区段DACC2和第四区段DACC4偏低且差异统计检验显着,N170平均波幅差值DAM第四区段DAM4最高且统计检验显着,即韩文文字字形饱和时间进程为倒U形,峰值出现在第四区段。实验二结果显示:随重复水平增加,反应时差值DRTs无显着差异,准确率差值DACC在第二区段DACC2和第四区段DACC4较低且差异统计检验显着,N170平均波幅差值DAM在第二区段DAM2存在差异,N400平均波幅差值DAMs无显着差异,即古文文字字形饱和时间进程为倒U形,峰值发生在第二区段,未检测到古文文字语义饱和峰值。综合韩文文字和古文文字饱和现象研究,得出结论:(1)文字字形饱和时间进程为倒U形;(2)古文文字字形饱和峰值早于韩文文字,即熟悉性影响饱和峰值早晚,熟悉的文字饱和峰值更早。(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5)

裴宗雯[9](2017)在《汉字饱和现象发生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次书写或者一段时间持续注视一个熟悉的汉字时,会在主观上对这个字的真实存在及书写正确性产生怀疑,这种现象即汉字饱和现象。汉字饱和现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字形加工水平、语义加工水平和字形-语义联结水平上都被直接或间接观测到过。受不同实验范式和实验材料的限制,对影响饱和现象产生的因素及其发生的具体认知阶段,目前还没有公认的结论。本研究使用单字命名任务、快速重复启动范式和类别匹配任务结合眼动追踪技术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对影响汉字饱和的因素、饱和发生的具体认知阶段及神经活动进行了探讨。研究一使用了眼动追踪系统记录被试在进行单字命名任务时兴趣区内的凝视时间和注视次数,同时记录读音报告的错误个数,探讨汉字类型、位置顺序和特殊字呈现的矩阵位置对饱和进程的影响。实验为2×2×4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汉字类型为组内变量,分为普通汉字和特殊汉字两个水平。特殊汉字即在筛选实验材料的实验中选取的经重复操作后出现的凝视时间较长、注视次数较多的汉字。实验材料以5×9的矩阵形式呈现。特殊汉字呈现位置为组间变量,包含特殊汉字在矩阵左区呈现和在矩阵右区呈现两个水平。位置顺序即矩阵中每一行的顺序,不考虑作为启动刺激的第一行字,剩余的4行按照先后顺序分别为位置1、位置2、位置3、位置4,共4个水平。实验结果显示,汉字类型主效应显着,位置顺序主效应显着,特殊字呈现的矩阵位置主效应不显着。研究一的结果表明,饱和进程同时受位置顺序和汉字类型的影响。研究二采用快速重复启动范式和类别匹配任务对饱和发生的认知阶段进行了考察,包括3个实验,均为2(重复性:不重复,重复)×2(匹配性:不匹配,匹配)×6(位置水平:3-5,6-8,9-11,12-14,15-17,18-20)的被试内设计。实验一要求被试对启动范畴词和目标样例词进行匹配判断,包括字词加工的全部水平,并没有发现显着的饱和效应。实验二要求被试对启动样例词和目标样例词进行类别匹配,只包括语义层面的加工,也没有发现显着的饱和效应。实验叁使用生僻单字作为实验材料,要求被试只进行字形匹配,即实验只涉及字形水平上的加工。实验叁结果表明,位置水平的主效应显着,位置6(18-20)的反应时差值显着高于前5个位置水平,出现了显着的饱和效应。研究二的结果表明,单字材料的饱和发生在字形加工水平,不同类型实验材料的饱和进程及发生的认知阶段并不相同。研究叁使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为汉字饱和发生的认知阶段寻求神经活动方面的支持。使用熟悉双字词和生僻单字两种实验材料,通过考察反映正字法加工的N170成分以及只反映中文词形加工的顶中区N200波幅在经过重复操作后的变化,探讨不同类型材料在相同的重复次数下是否会诱发字形饱和。实验为2(材料类型:熟悉双字词,生僻单字)×2(饱和水平:低饱和水平,高饱和水平)的被试内设计。对N170的峰值作材料类型、饱和水平和电极点的叁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高饱和操作诱发了一个更大的N170波幅。4个实验条件下的顶中区N200波幅没有发现显着差异。研究叁的结果表明,熟悉双字词没有在字形加工阶段出现饱和效应,不同实验材料的饱和进程与饱和发生阶段有所差异。(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7-03-31)

许照刚[10](2017)在《基于体积平均技术的饱和土体多过程耦合现象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固废填埋、核废料地质填埋以及微生物诱导碳酸钙固化等工程实际和技术应用的需求,土体多过程耦合现象日益受到工程师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土体多过程耦合现象是指土体骨架变形、体积液相(孔隙液相)渗流、溶质迁移和热量传递等热力学过程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作用对应的土体宏观热力学行为,受土体骨架和体积液相及其组分的微观和/或细观热力学行为、土体骨架和体积液相间以及不同组分间的微观和/或细观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因此,如何实现土体热力学行为及其相互作用在不同尺度间(微观、细观和宏观尺度)的有机结合和联系,建立跨尺度、多过程相互作用的分析模型,从而正确揭示各物理化学场的相互作用机理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热点难题。该问题的解决能够为相关工程实际和技术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推广应用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目前,严格科学的跨尺度、多过程耦合理论较少,传统的土体多过程耦合理论大多数都是基于宏观现象学的认识,缺少严格和科学的理论基础。本文基于体积平均技术和热力学理论,开展了饱和土体跨尺度、多过程耦合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基于功共轭准则,定义了组成饱和土体的相和组分的功共轭速度。功共轭速度保证了相和组分的宏观输入功率密度恰好等于其宏观应力与功共轭速度的乘积,因而是描述相和组分在宏观场中真实运动规律的唯一宏观速度。(2)基于功共轭准则,建立了一个新的空间体积平均定理。该空间平均定理能够实现速度相关的通量密度(质量、动量、能量和熵的对流通量密度以及应力功率密度)从微观和/或细观尺度向宏观尺度的精确尺度扩展。(3)基于定义的功共轭速度和建立的基于功共轭准则的空间平均定理,采用体积平均技术,推导了饱和土体的宏观质量、动量、能量和熵平衡方程。推导过程考虑了土体骨架的离散构型特征,主要体现在土体骨架的宏观动量平衡方程包含了与经典土力学定义一致的Terzaghi有效应力张量,同时土体骨架的宏观能量平衡方程包含了摩擦耗能机制。功共轭速度和基于功共轭准则的空间平均定理导致体积平均结果包含两种速度:功共轭速度和质量平均速度,实现了体积平均技术对土体骨架的弹性变形(由质量平均速度的梯度描述)和塑性变形(由功共轭速度与质量平均速度梯度之差描述)在统一的理论框架内进行描述、对体积液相及其组分的平均运动(由质量平均速度描述)和弥散运动(由功共轭速度和质量平均速度之差描述)在统一的理论框架内进行描述,而无需将塑性应变、弥散通量作为额外的假设引入到理论框架中。(4)基于饱和土体的总熵平衡方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要求,推导了饱和土体总熵不等式对其本构方程的约束关系,即非平衡态结果和平衡态结果。与已有研究不同之处在于:(a)非平衡态时,土体骨架的有效应力张量等于体积液相的热力学压力张量与土体骨架的内禀应力张量之和;(b)平衡态时,土体骨架的有效应力不为零,而是与体积液相的静水压力和土体骨架的背应力相互平衡。(5)基于Ziegler非平衡态热力学理论,建立了既适用于线性不可逆过程也适用于非线性不可逆过程的饱和土体本构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的任一本构方程确定了描述对应不可逆过程的变量与相应主驱动力的本构关系。通过对本构理论框架中的本构方程进行分析,明确了单一热力学过程产生和发展的主驱动力、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热力学过程间的耦合机理。(6)针对单一物理化学场作用下单一连续介质材料的单一热力学过程,对不同材料自由能密度函数和耗散率密度函数的函数形式的统一性进行了探讨。构建了土体骨架和体积液相的弥散型自由能密度函数和弥散型耗散率密度函数,实现了对不同材料的能量函数用统一的函数形式进行描述。(7)在已建立的饱和土体多场耦合理论框架基础上,通过对吸附液相、黏土颗粒和体积液相的自由能密度函数以及饱和土体的总耗散率密度函数进行Taylor级数展开,推导了相应的线性化本构方程,进一步得到了相应的线性化耦合模型,并采用线性化耦合模型对简化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7-03-01)

饱和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过去十多年,我们团队做得比较多的是经验调研,尤其是驻村调研,做了100多个县差不多1000个村庄的调查,有5万个工作日的驻村调研时间。有的朋友称赞我们调研比较多,还有的朋友说这样的调研虽然多,但是没有理论关怀,比较粗浅,都是经验主义,这样的调研多却不一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饱和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1].师卫波.SCHMID语音交换系统环路时隙饱和现象案例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

[2].桂华.村庄里的中国社会科学[N].北京日报.2019

[3].苏南.我国电力需求总量增速放缓[N].中国能源报.2018

[4].郭维艳.信息技术复习课堂中心理饱和现象的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

[5].程素芳,陈庆中.基于实验探究和证据推理的主题式整体教学——以“探秘镁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的奇特现象”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

[6].唐建平,金家善,倪何.考虑水膜闪蒸现象的饱和蒸汽汽轮机建模[J].汽轮机技术.2018

[7].葛强,曾庆才,黄家强,姜仁,王秀姣.基于斑块饱和模型的地震波反射系数频散现象分析[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专题58: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2017

[8].秦钊.罚写越多越好?文字饱和现象的ERP证据[D].山西师范大学.2017

[9].裴宗雯.汉字饱和现象发生机制[D].曲阜师范大学.2017

[10].许照刚.基于体积平均技术的饱和土体多过程耦合现象理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7

标签:;  ;  ;  ;  

饱和现象论文-师卫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