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反应器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反应器,摄动,渐近,模型,胶束,动物,理论。
反应器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钱淼[1](2014)在《微凸台阵列型甲醇重整制氢微反应器理论研究与设计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及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氢燃料电池动力汽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为氢燃料电池动力汽车供氢的燃料重整器存在体积大、能量效率低、制造成本高等问题,无法满足可移动氢源紧凑化、轻量化的要求。为此,本文结合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50930005)、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Z1090373)和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博导类)(项目编号:20110101110011),采用理论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微凸台阵列型甲醇重整制氢微反应器拓扑设计、微触变成形制造与传热传质特性方面的研究工作。第1章,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综合评价了当前国内外醇类重整制氢微反应器结构设计、制造、流道优化与传热传质分析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各章节之间的体系结构。第2章,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微凸台阵列型甲醇重整制氢微反应器结构,基于流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该微反应器的叁维传热传质模型,分析了不同热动力学参数对甲醇制氢微反应器性能的影响规律,比较了微凸台阵列型甲醇重整制氢微反应器与其它通道型微反应器的制氢性能。第3章,为了研究微凸台阵列结构对微反应器制氢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基于柱塞流模型的微反应器内重整制氢物料守恒模型,分析了微凸台阵列结构参数对微凸台阵列型微反应器制氢性能的影响规律。第4章,针对微凸台阵列型甲醇重整制氢微反应器流速分布优化问题,采用简化阻抗网络模型,建立反应通道内流体分布腔结构参数与微凸台阵列结构流速分布的关系模型,分析了流体分布腔结构参数对微凸台阵列结构内流速分布的影响规律。基于所得到的关系模型,提出了一种流体分布腔优化策略,并通过优化得到了不同微凸台阵列结构条件下的最优流体分布腔结构。数学模型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很好。第5章,针对微凸台阵列型微反应器的供热问题,提出并设计了一种自热微凸台阵列型微反应器。针对该自热微反应器,建立了叁维传热和流动方程,并采用计算流体动力软件进行计算,获得了微凸台阵列结构对自热微反应器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第6章,为了实现自热微凸台阵列型微反应器的“规模扩大”,提出了自热层迭微凸台阵列型微反应器结构。针对自热层迭微凸台阵列型甲醇重整制氢微反应器的接触时间分布不均问题,建立了流道结构和重整制氢通道内接触时间分布、制氢性能的关系模型,分析了流道结构参数对接触时间分布及制氢性能的影响规律。针对重整通道很多时单层流道结构难于使接触时间分布均匀的问题,提出双层流道结构形式。通过分析重整制氢通道内的接触时间分布,得到了在双层流道结构条件下较佳的流道结构形式。第7章,采用半固态微触变成形工艺,完成了微凸台阵列结构反应载体及微凸台阵列型甲醇重整制氢微反应器的制造,并构建了微反应器的甲醇重整制氢反应系统。通过实验研究了热动力学参数对微凸台阵列型微反应器甲醇重整制氢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了不同微凸台阵列结构反应载体的甲醇重整制氢性能。进一步,构建了自热甲醇重整制氢反应系统,进行了自热微凸台阵列型微反应器的重整制氢实验,实现了微凸台阵列型微反应器的自热运行。重整制氢实验验证了本论文前几章的理论模型。第8章,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12-01)
王云[2](2012)在《四维生物脱氮反应器理论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由于占地面积较大、能耗与运行费用较高和存在着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使用高效经济的手段对污水进行处理成为当前水处理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所使用的四维脱氮生物反应器是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设备,以气提升交替循环流滤池为基本单元,将若干组反应单元进行串联式排列,纵向上成为一个连续的且具有折流特征的一体化装置,并通过在时间轴上的曝气变化控制使整个反应器分区分段在不同时间段表现出变化的处理状态的四维特性。本反应器在工作时可以在内部同时出现好氧、缺氧环境,分支直流将原水进水分流引至后续处理单元,为反硝化作用补充碳源,无需回流或外加碳源,实现了在较低能耗的情况下,单一装置内同时进行高效脱氮除碳作用的功能。本研究包括叁个方面的内容:1、通过数学推导和简化模型研究对四维生物脱氮反应器的流体动力学和水力特征进行一定的分析和研究;2、通过小试,确定反应器的工艺运行参数;3、通过稳定实验,研究该反应器的实际处理能力与沿程特性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未曝气单元折流趋向于平流推流,并存在一个轴向分散的情况;曝气单元循环流近似全混状态,兼有完全混合反应器和推流反应器的流态特征,在时间轴曝气控制下两种流态不断变化复合,减少了水力死区,增加了反应器的容积利用率。通过对反应器工艺参数的优化研究,并综合各方面因素,确定了反应器最佳的曝气控制时序(如图4-4)、水力停留时间10h、分流比5:1。在此条件下对反应器进行长期稳定运行后发现,系统对COD、氨氮、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3.13%、93.29%和61.73%。出水浓度分别为20.4mg/L、1.64mg/L和17.2mg/L,均达到了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标准。本文通过对四维脱氮生物反应器进行理论和工艺特性研究,并在实验阶段将其应用于生活污水的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该新型反应器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为污水处理领域提供了一个新的工艺途径。(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期刊2012-03-02)
胡巧艺,刘树德[3](2011)在《出现在化学反应器理论中的奇摄动边值问题的渐近解》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一类出现在化学反应器理论中的奇摄动边值问题.在适当的条件下,用合成展开法构造出该问题的形式近似式,并应用微分不等式理论证明了解的存在性及其渐近性质.(本文来源于《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江涛,刘树德[4](2011)在《一类出现在化学反应器理论中的奇摄动边值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一类出现在化学反应器理论中的奇摄动边值问题,在适当的条件下,用合成展开法构造出该问题的形式近似式,并应用微分不等式理论证明了解的存在性及其渐近性质。(本文来源于《黄山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付美林[5](2011)在《反应器理论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如何应用HSY算法识别水质模型CSTR的参数进行了探讨,并介绍了反应器理论在中药废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反应器原理,得出反应器参数与实际处理效率的关系,对改进反应器的运行状态,提高处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1年19期)
丁丽芹,郝平,梁生荣[6](2007)在《智能微反应器理论在合成润滑油清净剂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石油磺酸铵为原料制备了高碱值的石油磺酸镁润滑油清净剂。结合智能微反应器理论中的渗透反应机理,论述了若干主要因素对其碳酸化反应的影响规律,包括:碳酸化反应温度、碳酸化反应时间、搅拌速度等。结果表明,在40~50℃,反应时间3 h和较快的搅拌速度下才能制备出高碱值润滑油清净剂;"冷冻蚀刻"电镜观测表明,产物中含有平均粒径约40 nm的碳酸盐微粒。用智能微反应器理论可加深对工艺的理解,从而控制好产物的质量。(本文来源于《精细石油化工》期刊2007年05期)
蒋彬,吕锡武,刘壮,戈军,桂益俊[7](2006)在《反应器理论在中药废水处理改造工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四级活性污泥法工艺代替原有单级好氧工艺处理高浓度中药废水。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运行稳定,对COD和BOD5去除率均超过99%,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一级排放标准。本工艺可以作为中药废水处理改造工程的一种选择方案。(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06年04期)
胡金榜,李进龙,李艳平,宗润宽[8](2004)在《循环流化床反应器理论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循环流化床数学模型的实验依据和理论依据进行了分析研究 ,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简单的分类 ,并将一维轴向模型和环 -核流动模型与研究者发表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 ,讨论了模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04年02期)
付贵萍,吴振斌,任明迅,贺锋,Alex,Pressl[9](2002)在《反应器理论在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水流流态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反应器理论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系统 (IVCW )的水流流态 ,由示踪剂试验得到水流停留时间分布 (RTD) ,从而确定了IVCW在水力负荷为 2 0 0~ 80 0mm/d时 ,停留时间为 1 9~ 3 5h ,并由RTD曲线的特征值确定IVCW的水流流态介于理想推流与完全混合流之间 ,同时应用离散流模型 ,不仅较好地模拟了IVCW的实际水流流态 ,还得到了水流的Peclect准数在 1 1~ 1 9之间 .通过有植物与无植物系统的对照发现植物根系有利于IVCW的水流流态接近理想推流状态(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02年04期)
裴艳新,王德华[10](2000)在《化学反应器理论与食草动物的消化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的消化道结构直接决定动物从食物中获得能量和营养物质的速率。最优消化道结构和消化对策是动物充分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同时使能量净获得速率最大的决定因素。利用化学反应器模型及理论可以定量地描述动物的消化过程 ,阐述动物采取的消化对策和分析食物的消化动力等。文章综述了化学反应器理论在食草动物消化对策中可能的应用 ,包括理想的化学反应器模型、食草动物的类型、消化对策以及化学反应器理论的局限性等几个方面。(本文来源于《兽类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反应器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由于占地面积较大、能耗与运行费用较高和存在着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使用高效经济的手段对污水进行处理成为当前水处理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所使用的四维脱氮生物反应器是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设备,以气提升交替循环流滤池为基本单元,将若干组反应单元进行串联式排列,纵向上成为一个连续的且具有折流特征的一体化装置,并通过在时间轴上的曝气变化控制使整个反应器分区分段在不同时间段表现出变化的处理状态的四维特性。本反应器在工作时可以在内部同时出现好氧、缺氧环境,分支直流将原水进水分流引至后续处理单元,为反硝化作用补充碳源,无需回流或外加碳源,实现了在较低能耗的情况下,单一装置内同时进行高效脱氮除碳作用的功能。本研究包括叁个方面的内容:1、通过数学推导和简化模型研究对四维生物脱氮反应器的流体动力学和水力特征进行一定的分析和研究;2、通过小试,确定反应器的工艺运行参数;3、通过稳定实验,研究该反应器的实际处理能力与沿程特性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未曝气单元折流趋向于平流推流,并存在一个轴向分散的情况;曝气单元循环流近似全混状态,兼有完全混合反应器和推流反应器的流态特征,在时间轴曝气控制下两种流态不断变化复合,减少了水力死区,增加了反应器的容积利用率。通过对反应器工艺参数的优化研究,并综合各方面因素,确定了反应器最佳的曝气控制时序(如图4-4)、水力停留时间10h、分流比5:1。在此条件下对反应器进行长期稳定运行后发现,系统对COD、氨氮、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3.13%、93.29%和61.73%。出水浓度分别为20.4mg/L、1.64mg/L和17.2mg/L,均达到了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标准。本文通过对四维脱氮生物反应器进行理论和工艺特性研究,并在实验阶段将其应用于生活污水的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该新型反应器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为污水处理领域提供了一个新的工艺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应器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钱淼.微凸台阵列型甲醇重整制氢微反应器理论研究与设计优化[D].浙江大学.2014
[2].王云.四维生物脱氮反应器理论与实验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2
[3].胡巧艺,刘树德.出现在化学反应器理论中的奇摄动边值问题的渐近解[J].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2011
[4].江涛,刘树德.一类出现在化学反应器理论中的奇摄动边值问题[J].黄山学院学报.2011
[5].付美林.反应器理论在水处理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1
[6].丁丽芹,郝平,梁生荣.智能微反应器理论在合成润滑油清净剂中的应用[J].精细石油化工.2007
[7].蒋彬,吕锡武,刘壮,戈军,桂益俊.反应器理论在中药废水处理改造工程中的应用[J].水处理技术.2006
[8].胡金榜,李进龙,李艳平,宗润宽.循环流化床反应器理论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4
[9].付贵萍,吴振斌,任明迅,贺锋,Alex,Pressl.反应器理论在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水流流态研究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2002
[10].裴艳新,王德华.化学反应器理论与食草动物的消化对策[J].兽类学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