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心理卫生中心重庆401331)
【摘要】目的:探讨全方位护理干预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00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资料进行研究;根据双盲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方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依从率及护理满意率。结果:资料统计显示,两组患者均完成治疗并取得满意的疗效;观察组依从率95.33%(143/150),对照组依从率84.00%(126/150),两数据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为98.00%(147/150),对照组满意率78.67%(118/150),两数据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配合实施全方位护理干预可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并推动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
【关键词】精神疾病;无抽搐电休克;全方位护理干预;依从率;满意率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5-0283-02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指在全麻状态下,借助短暂脉冲电流对患者进行短时间的刺激,以此来改变患者的脑电活动,是现阶段治疗精神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安全性高、副反应轻的特点[1-3]。但鉴于精神疾病患者普遍具有心理状态差、依从性高的特性,因而临床护理工作对于最终治疗效果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研究将以300例患者资料进行对比研究,重点分析全方位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00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资料进行研究;以双盲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150)男62例、女88例,年龄26~49岁,平均年龄(38.2±7.1)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3.3±1.2)年;对照组(n=30)男60例、女90例,年龄25~51岁,平均年龄(38.6±6.9)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3.7±1.7)年。研究经医院伦理会批准,统计学提示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三项信息差异均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方位护理干预,方法:(1)心理护理,主动接近患者,了解患者的诉求与心理状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及注意事项[4],消除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顾虑,并通过成功治疗案例的讲解帮助其树立信心[5];(2)治疗后体位调整,治疗后护理人员将患者的体位调整至去枕侧卧位,将以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并根据患者的体型调整床档,以避免坠床事件发生,对于不受控制的患者可适当的给予保护性约束;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若有异常应第一时间汇报主治医师;(3)饮食指导,治疗结束后2h且患者意识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可恢复进食,前期应以流质、半流质饮食为主,如米粥、牛奶等,随着康复进程的推进可将饮食逐步恢复至正常饮食。
1.3评价指标
①根据患者的配合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依从性。②以患者的依从性为参考、日常沟通交流的主观积极性及是否有护患纠纷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率。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选取SPSS18.0软件对结果作统计学分析。(x-±s)表计量资料;相关样本数据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依从率比较
统计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依从率95.33%(143/150),高于对照组的率84.00%(126/150),两数据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附表1。
3.讨论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一种无痛苦、无化学药物毒负反应的治疗方法,通过对治疗者大脑的刺激,达到控制精神疾病的目的[6],由于现阶段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尚无特异性药物,因此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被广泛运用于临床。但相对于其他疾病的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普遍存在认知性差、情绪波动大等特点,这也给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研究所实施的全方位护理干预是一种新型护理干预,对影响患者依从性和治疗效果的各因素进行预见性干预;研究中我们重点对患者的心理、体位和饮食三个环节展开干预;首先,心理问题是精神疾病普遍存在的情况,再加上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方法本身过于前卫,患者及家属主观上难以接受,因而在实施环节须从健康知识宣教和心理干预两个环节着手,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患者的心理状态会随着治疗进程的推进而发生变化,因而不能以单纯某一个时间段的心理状态评估心理干预的效果[7-8];其次,在体位和饮食干预方面,须更加重视患者个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干预,例如患者在恢复至正常饮食后,日常饮食计划的制订须参考患者本人的饮食习惯,以免其出现抵触情绪。
研究结果的数据对比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率和护理满意率分别为95.33%、98.00%,两项数据均高于对照组的84.00%、78.67%,且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全方位护理干预可提升患者的依从性并推进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结论: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配合实施全方位护理干预可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具有临床实施并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庆.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疾病的临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1):329-330.
[2]张丽英,练亚芬,马黎君.精神科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2013,20(01):17-19.
[3]鲁国芬.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严重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06):524-526.
[4]王园武,王奇,徐小哲.舒适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体会[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03):162-163.
[5]刘琳,江妙玲,李雪珍.精神科个性化护理干预对依托咪酯复合琥珀胆碱诱导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抑郁症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35):165-168.
[6]邱林玲.人性化护理干预在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病人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5):386-387.
[7]张小丽,关明,孙海玲,等.优质护理服务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抑郁症病人的影响观察[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7,44(04):708-711.
[8]林玉玲.无缝隙护理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0):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