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强流脉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脉冲,电子束,合金,梓潼县,离子束,奥氏体,摩擦系数。
强流脉冲论文文献综述
孙永兴,李绍伟,张凌燕,彭敬敦,吕鹏[1](2019)在《强流脉冲电子束作用下TC4表面Cu合金化及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高TC4合金表面硬度、耐磨和耐腐蚀性能,拓宽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范围。方法利用强流脉冲电子束(HCPEB)对表面预置纯Cu粉末的TC4合金进行表面合金化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光学显微镜(OM)、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详细表征表面合金层的相组成和微观结构。结果 HCPEB辐照合金化Cu处理后,样品表面形成数微米的合金层,主要存在相为α?、β、Cu Ti2和Al2Cu,主要组织为等轴晶β相和板条马氏体组织α?相。HCPEB辐照合金化过程中诱导表面产生位错和孪晶等变形结构。此外,显微硬度测试结果表明,HCPEB辐照合金化Cu处理后,样品表面硬度增加,其中30次辐照后,样品表面显微硬度达到最大,与原始样品相比提高了约17%。电化学实验结果表明,合金化处理后,样品表面腐蚀性能提高,与原始样品相比,30次辐照后,腐蚀电位提高302 mV,腐蚀电流密度降低3.397 A/cm2,耐腐蚀性能最佳。摩擦磨损试验结果表明,合金化处理后,样品表面摩擦系数降低,磨损量减少,而30次辐照后,摩擦系数和磨损量达到最低,分别为0.36和2.959×10-3 mm3/(N·m),耐磨性得到提高。结论 HCPEB辐照合金化Cu处理后,样品表面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能提高,而30次辐照处理后样品的表面性能最佳。(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12期)
关庆丰,姚欣雯,杨洋,张凌燕,刘迪[2](2019)在《强流脉冲电子束作用下TC4钛合金表面Cr合金层制备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强流脉冲电子束技术(HCPEB)对TC4钛合金表面进行Cr合金化处理,从而改善了材料的表面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XRD)、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表层中的相组成和微观结构。试验结果表明:经HCPEB表面合金化后基体表面形成了数微米的Cr合金层,合金层中析出了颗粒细小、均匀分布的Laves相Cr2Ti;同时,TC4钛合金经HCPEB轰击后表层发生了马氏体相变,形成了大量的板条马氏体组织。此外,硬度测试和电化学结果表明:经HCPEB处理后样品的表面显微硬度和耐蚀性能均得到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张勤,朱小鹏,雷明凯[3](2019)在《强流脉冲离子束辐照金属表面残余应力的热-力耦合形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强流脉冲离子束(HIPIB)与材料表面相互作用的热学和力学耦合响应行为,以高熔点金属W为对象分析HIPIB辐照金属材料表面残余应力形成规律。建立了HIPIB辐照金属W的热-力耦合模型,充分考虑了温度、应变和应变率对材料流变应力的影响,采用热-弹-塑性完全耦合法计算了相同能量密度4.2 J/cm~2下,3种不同脉冲宽度70 ns、7μs、70μs辐照的热-力耦合效应,分析了辐照金属材料的温度场、温度梯度场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其耦合的力学响应规律,基于能量传递、转换和耗散过程揭示了金属表面残余应力的产生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脉冲宽度70μs辐照的传热时间最长,热影响区最深、大于200μm,表面峰值温度仅约501 K,只发生了弹性变形,冷却后弹性变形完全回复,未形成残余应力;脉冲宽度7μs辐照表面峰值温度为978 K,冷却开始时热应力σ=671 MPa,低于该时刻的材料动态屈服强度,只在加热阶段发生塑性变形,最终表面塑性应变量为2.4×10~(-3),残余应力为1.2 GPa;脉冲宽度70 ns辐照的极短脉冲作用下,热能主要被材料近表层吸收,导致表层约1μm发生熔化,凝固冷却表层的塑性应变最大值处于2.5~10.0μm深度,冷却阶段还存在与升温阶段不同方向的塑性变形现象,最终塑性应变约3.0×10~(-3),残余应力为1.5 GPa。HIPIB辐照短脉冲作用过程中,离子动能转换为热能,快速加热材料并伴随着弹性或弹塑性热变形,且塑性变形过程中约96%的塑性功以热能形式耗散,HIPIB辐照金属W发生塑性变形的临界条件为热应力高于动态屈服强度,即σ(T)≥σ_y(T),材料缺陷中存储的弹性应变能是表面残余应力形成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2019年09期)
张锋刚[4](2019)在《强流脉冲电子束辐照WC-13Ni硬质合金磨损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XRD)、显微硬度计和环-块式摩擦磨损实验研究了强流脉冲电子束(IPEB)辐照WC-13Ni硬质合金的微观组织、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并讨论了辐照硬质合金的磨损机制。结果表明,IPEB辐照WC-13Ni硬质合金表面发生快速重熔与Ni黏结相择优烧蚀,导致WC相向WC_(1-x)和W_2C相转变;同时,辐照诱发应力波使硬质合金表层深度硬化,硬化层深度约210μm。IPEB辐照硬质合金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分别由原始的0.8和1.2×10~(-6) mm~3/Nm降低至0.60和5.7×10~(-7) mm~3/Nm;IPEB辐照硬质合金表面改性组织显着改善硬质合金的磨损特性,表面熔层磨损以微观切削为主要特征,这与重熔相变、晶粒细化的熔层组织有关;而熔层以下区域磨损以轻微WC剥落为主要特征的磨粒磨损为主,并伴随少量黏着磨损,这与辐照硬质合金的深层硬化有关。(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武志平,徐芳泓,王岩[5](2019)在《强流脉冲离子束表面改性奥氏体不锈钢分子动力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分子动力学方法(MD)研究了高能离子束辐照奥氏体不锈钢表面,并采用热尖峰模型模拟了辐照条件下的能量传递过程。通过对能量分布和原子运动的分析,确定了能量消耗的机理:一部分能量通过蒸发和热传导被表面的原子消耗,另一部分以激波的形式在基体中传播。热传导缓慢造成的高强度蒸发和表面原子的再吸附共同作用,导致了表面的光滑过程。(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赵崇霄,漆亮文,闫慧杰,王婷婷,任春生[6](2019)在《放电参数对爆燃模式下同轴枪强流脉冲放电等离子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同轴枪强流脉冲放电常见有爆燃模式和预填充模式两种放电模式,爆燃模式放电可以得到杂质少、准直性高、输运速度更快的等离子体射流.本实验主要对不同电压及进气量下同轴枪强流脉冲爆燃模式放电的等离子体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放电电压下,进气量少时会有多团等离子体从枪口喷出.随着进气量的增加,同轴枪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密度增加,输运速度减小,最终等离子体只有一团从枪口喷出;而在相同进气量下,随着电压的增加,等离子体密度增加,输运速度增大,开始出现有多团等离子体从枪口喷出的现象.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放电过程中,当气体持续进入枪底部时,同轴枪底部会产生新的电流通道向前运动,使得在同轴枪出口处观察到了多团等离子体喷出的现象;随着放电电压的增加,在放电过程中回路电流也增加.当电流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同轴枪底部就会产生新的电流通道,从而有多个等离子体团从枪口喷出.通过改变充电电容以及对磁探针信号的分析,进一步分析并验证了同轴枪底端多次放电的现象.(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祖明远[7](2019)在《从乡村深处透射的神秘“闪光”》一文中研究指出“看到那栋白色小楼了吗,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闪光一号’所在地,据说当时造价达好几百万元。”4月19日,在距梓潼县城1小时车程的玛瑙镇大埝村,村支书张武带着记者拐进一条小路,穿过两条当年的警戒线,来到掩映在树林里的楼群中。外面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小楼,(本文来源于《四川日报》期刊2019-05-11)
刘帅[8](2019)在《40Cr强流脉冲电子束的表面改性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有限元模拟结合实验的方法对强流脉冲电子束辐射试样的过程进行研究,利用40Cr为研究材料,建立了温度场、应力场、熔坑喷发的有限元模型。使用ABAQUS的standard/CAE对模型进行求解,利用扫描电镜,金相显微镜等设备对电子束处理后的试样进行表面和截面的组织和形貌观察。通过模拟和实验对比,分析解释了熔化层、熔坑、残余应力等现象。(1)温度场模拟分析用heat transfer分析步求解,模型设置考虑导热系数,比热等热学参数随温度的变化,以及热辐射、相变潜热等条件。然后对调质态和正火态两种状态的40Cr进行模拟,得到不同加速电压和辐射次数下的温度场分布,通过结果对比分析,以调质态40Cr为研究对象,照射次数(25次)为定量时,熔化层深度(0~4μm)在加速电压(21kV~30kV)内呈线性上升。加速电压(27kV)为定量时,熔化层深度在首次照射时上升明显,当照射次数达到一定次数(5~10次),熔化层深不再受照射次数影响。以正火态40Cr为研究对象,结果揭示了珠光体区域的温度分布相比渗碳体更加“收敛”,表层温度更高,熔化层更厚。(2)应力场模拟分析以直接热力耦合的Temp-Disp分析步求解,设置弹性模量、杨氏模量和温度相关参数。应力分布表明,在升温过程中次表层的应力大于表面和心部,出现应力集中。主应力揭示了材料表层升温膨胀受到约束产生压应力,心部产生拉应力。通过对残余应力的测试和模拟,得到表层产生拉应力,次表层产生压应力。应力引起的位错、晶格畸变以及细晶组织等会提高材料表面硬度,表面受到强化硬度高于基体,但表层的残余拉应力会降低硬度,次表层残余压应力会提高硬度,导致沿深度方向的硬度分布为先下降后上升,最后趋于平稳。(3)熔坑模拟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含有碳化物颗粒的40Cr有限元模型,实验结果显示,熔坑的喷发会使材料表面粗糙度上升。模拟结果显示,熔坑产生的主要是原因是碳化物颗粒和基体的热物性参数的差异导致材料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导热系数小于基体导致热量的聚集,加上自身熔点低使表层的碳化物熔化喷发。用MATLAB对熔坑进行统计分析,工艺参数和熔坑分布存在如下关系,随着照射次数和加速电压的增加,单位面积内熔坑数量减小,平均尺寸变大。(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期刊2019-03-15)
张旭[9](2019)在《M50钢强流脉冲电子束Mo合金化层组织与高温摩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Mo元素因具有强度高、热膨胀系数小等优势,常作为涂层或合金化层附于基体表面,以增强基体表面的硬度、耐磨等性能。制备Mo合金化层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镀膜与电子束辐照相结合的方法因得到的合金化层具有膜基熔合充分、热影响区小、不引入其他杂质元素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故本实验采用磁控溅射镀膜与强流脉冲电子束辐照相结合的方式,在M50钢表面制备Mo合金化层,并研究合金化层的组织结构和高温摩擦性能。采用预先测定的沉积速率(工作功率:50 W,工作时间:30 min,工作气压:1.5 Pa)和辐照参数(加速电压:27 kV,工作气压:0.06 Pa,辐照次数:100次)在M50钢表面制备Mo合金化层,并研究电子束辐照和回火处理对合金化层表面形貌、截面组织、物相组成、纳米硬度及残余应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预镀层表面光滑、平坦,厚度和元素分布均匀。经过表面合金化后,合金化层表面较为平整,只存在极少的熔坑,同时合金化层存在多层结构,由表及里分别为完全重熔层、热影响层和基体;结合相组成和显微组织结果表明,完全重熔层存在两层结构,表层主要由Fe-Mo固溶体与少量奥氏体组成,并且还存在少数的孪晶奥氏体,次表层由奥氏体和少量孪晶马氏体组成;热影响层主要由层片状马氏体;基体主要由回火马氏体、少量的残余奥氏体和碳化物组成。经过后续的回火处理,合金化层表面残余奥氏体分解,发生马氏体转变,且随着回火温度和回火时长的增加,合金化层表面残余奥氏体逐渐减少,马氏体不断增加。合金化层的表面硬度和残余应力的结果显示:预辐照的M50钢表层与表面合金化层的纳米硬度均低于原始M50钢,但仍能达到9.0 GPa,两者的残余应力均表现为残余拉应力;回火处理后的合金化层的纳米硬度明显高于其他状态的试样,且随着回火温度和回火时长的增加,纳米硬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中,回火参数为550℃/5 h的合金化层的纳米硬度值最高,均值可达17.5 GPa,其残余应力表现为残余压应力。经过电子束表面合金化后,合金化层的摩擦系数较原始M50钢基体相比明显降低。在高温摩擦过程中,合金化层与原始M50钢表面均形成氧化膜,但由于合金化层的Mo含量明显高于基体,Mo元素一方面可以提高氧化膜与材料的结合力,同时Mo元素的减摩作用可以明显降低材料的摩擦系数,故合金化层的摩擦系数明显小于基体。实验温度、法向载荷和滑动线速度对合金化层的摩擦系数也有巨大影响。随着上述参数的增加,合金化层表面生成的氧化膜越多,材料的摩擦系数越小。(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9-03-01)
李海宁,陈孟杰,熊鹰,王兵[10](2018)在《石墨-金刚石复合阴极的强流脉冲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高功率微波系统对电子束质量的要求,对相对论返波管现用石墨阴极通过涂覆掺氮超纳米金刚石(UNCD)薄膜进行改性处理,以提升石墨阴极的强流脉冲发射性能。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Raman光谱仪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详细分析了掺氮UNCD薄膜的微观形貌和组成成分,在自制相对论返波管上完成强流脉冲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与原始石墨阴极相比,石墨-金刚石复合阴极的电流发射密度提升25%,放气率最大可降低60%,说明用掺氮UNCD薄膜表面涂覆改性石墨阴极是一种提升阴极性能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强流脉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强流脉冲电子束技术(HCPEB)对TC4钛合金表面进行Cr合金化处理,从而改善了材料的表面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XRD)、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表层中的相组成和微观结构。试验结果表明:经HCPEB表面合金化后基体表面形成了数微米的Cr合金层,合金层中析出了颗粒细小、均匀分布的Laves相Cr2Ti;同时,TC4钛合金经HCPEB轰击后表层发生了马氏体相变,形成了大量的板条马氏体组织。此外,硬度测试和电化学结果表明:经HCPEB处理后样品的表面显微硬度和耐蚀性能均得到明显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强流脉冲论文参考文献
[1].孙永兴,李绍伟,张凌燕,彭敬敦,吕鹏.强流脉冲电子束作用下TC4表面Cu合金化及性能的研究[J].表面技术.2019
[2].关庆丰,姚欣雯,杨洋,张凌燕,刘迪.强流脉冲电子束作用下TC4钛合金表面Cr合金层制备及性能[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9
[3].张勤,朱小鹏,雷明凯.强流脉冲离子束辐照金属表面残余应力的热-力耦合形成机制研究[J].材料保护.2019
[4].张锋刚.强流脉冲电子束辐照WC-13Ni硬质合金磨损机制[J].有色金属工程.2019
[5].武志平,徐芳泓,王岩.强流脉冲离子束表面改性奥氏体不锈钢分子动力学的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9
[6].赵崇霄,漆亮文,闫慧杰,王婷婷,任春生.放电参数对爆燃模式下同轴枪强流脉冲放电等离子体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9
[7].祖明远.从乡村深处透射的神秘“闪光”[N].四川日报.2019
[8].刘帅.40Cr强流脉冲电子束的表面改性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9
[9].张旭.M50钢强流脉冲电子束Mo合金化层组织与高温摩擦性能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
[10].李海宁,陈孟杰,熊鹰,王兵.石墨-金刚石复合阴极的强流脉冲性能[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