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车轮胎漏气自动报警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刘澍[1](2021)在《直线行驶工况下的复合式胎压监测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胎压监测系统强制安装要求的推出,市场对胎压监测系统的需求量增大。间接式胎压监测系统和直接式胎压监测系统成为各车企的标准选项。为迎合车企对成本控制和监测性能两大实际需求,复合式胎压监测系统成为胎压监测领域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对直线行驶工况下基于轮速脉冲比较法的复合式胎压监测算法进行研究,初探轮速脉冲比较法应用于复合式胎压监测系统的可行性、稳定性与准确性。首先,研究轮胎简化模型和车辆行驶动力学模型,分析轮速的各项主动影响因素并定性分析各影响因素与轮速间的影响关系。其中包括胎压影响、驱动力影响和轴荷偏移影响。由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从动轮最适合作为基准轮。其次,搭建由OBD接口对实车CAN信号进行采集的信号采集平台,获得实车传感器信号并进行信号预处理。经预处理后的轮速脉冲数据分析得出轮速脉冲数据变化趋势与理论分析结果吻合。同时,设计系统信息传递结构并搭建复合式胎压监测系统开发平台和系统调试平台为代码调试和实车测试做好前期准备。接着,以双重筛选的方式筛选数据并修正,筛选修正出标准轮速脉冲样本值。采用滚动时域队列数据结构提高单组数据的利用效率。针对标准轮速脉冲样本值的波动性和高斯分布特性提出一种结合中值平均滤波模块、一阶卡尔曼滤波模块和自适应滤波器灵敏度调整模块的自适应双重叠加滤波器。经滤波后输出值剔除异常值抑制了随机波动,且响应速度快、稳定性好、准确性高。利用系统调试平台获得各轮胎在各胎压下滤波后的轮速脉冲样本值并分别进行线性拟合,获得胎压计算标定系数,实现复合式TPMS胎压计算功能。然后,为提高胎压监测系统的实用性,在复合式胎压监测系统中嵌入基于同侧轮轮速脉冲比较法的间接式胎压监测单轮算法。设计自适应报警机制提高胎压过低时的报警响应速度。最后,对上述算法结构进行实车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该算法在直线行驶工况下显示精度能够达到±150k Pa,并且能够实现2min内稳定的单轮报警。
张畅[2](2020)在《基于ABS自适应胎压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对交通安全重视度的提高,目前已经实施针对乘用车安装胎压监测系统作为安全件的政策。胎压监测系统具有预防爆胎、监测压力的功能,可以提前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因此,胎压监测系统强势入驻汽车安全领域,将来定会有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针对当前市场上主流的胎压监测系统(TPMS)需要进行人工匹配,需要车厂花费较大资金和人工成本,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ABS自适应定位功能的胎压监测系统的方案。本文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1、系统总体设计:通过对胎压监测系统功能分析,系统主要由内置传感器和控制器两个部分组成。内置传感器用于监测轮胎内部压力、温度数据并通过高频信号将数据发送到接收器;接收器用于接收高频数据和处理数据,用于显示和报警功能。2、传感器和接收器硬件电路设计以及软件设计:硬件设计对电路进行优化,减少耗电降低功耗,在天线设计方面进行阻抗匹配,完成信号的接收。3、基于ABS自适应定位算法,实现自适应定位功能:提出PAL算法进行传感器固定位置发送高频数据,接收器方面在接收到高频定位数据时同时进行ABS齿数信号的采集。通过多次数据采集,进行数据的线性统计,根据数据统计结果完成数据的定位。4、系统测试:对系统进行基本功能测试以及定位功能测试。在系统基本功能测试方面,对高压报警、低压报警、漏气报警等功能进行测试,功能正常,满足系统定义需求。对基于ABS自适应定位功能的测试可以实现准确的定位功能。在精度方面,压力监测精度可以实现±5kpa,定位精度在首次定位时可以实现100%成功,再次定位时可以达到93%以上。
王宇岱[3](2020)在《某型号轮胎爆胎气囊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高速行驶的车辆若发生爆胎事故是非常危险的,为了降低爆胎事故带来的危害,本文设计了内胎式爆胎气囊和用于项目开发的轮胎试验台。爆胎气囊在轮胎正常时不工作,当爆胎事故发生后,爆胎气囊紧急充气,在轮胎瞬间失压后支撑轮胎安全续行。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介绍了爆胎气囊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通过实验和计算完成爆胎气囊参数的确定和材料的选取。并利用LS-DYNA有限元软件平台,建立爆胎气囊有限元模型,使用控制体积法对爆胎气囊的展开进行了初步仿真分析,与爆胎气囊的静态起爆实验进行对比,验证了爆胎气囊有限元仿真模型的正确性。进一步改进爆胎气囊的充气方式,仿真均匀充气下的气囊展开效果,辅助爆胎气囊设计开发。第二,论文设计开发了爆胎气囊项目轮胎试验台,包含整体的方案设计,并进行了模拟载荷部分的标定工作,最终完成轮胎试验台的装配。试验台运行稳定,可用于实验数据采集和后期爆胎气囊验证性试验。第三,利用本文设计的轮胎试验台,进行静态轮胎刚度实验,拟合轮胎径向刚度模型。并结合轮胎试验台的动态数据和模拟爆胎实验,拟合爆胎过程中轮胎径向刚度的数学模型。结合二自由度车辆模型,对爆胎气囊系统工作效果进行仿真。第四,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七自由度整车模型,仿真前、后车轮单轮爆胎的车辆动力学特性。结合整车模型,对爆胎气囊系统不同充气速率和不同点火时刻进行车辆动力学仿真,确定爆胎气囊系统最佳点火时刻,为本文爆胎气囊系统原理样机的试制提供相应参考。
陈华杰[4](2019)在《基于STM32的汽车胎压监测单元设计及系统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提高汽车行车安全,有效防止爆胎,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本文设计了一套汽车轮胎压力监测系统(TPMS)。TPMS是属于汽车电子中的主动式安全技术,它能够实时监测汽车轮胎的压力和温度,利用MCU采集并处理数据后,通过无线发射模块发射出去。中央驾驶室有对应的数据接收与显示模块,MCU把接收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后与设定的标准气压或温度范围进行比较,如果超出范围,则进行报警处理。从而防止汽车轮胎爆炸,保障乘车人和驾驶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基于STM32单片机控制设计了一套高性能、低功耗的TPMS。系统重点设计了数据采集与发射模块。系统硬件方面采用胎压监测专用传感器芯片MPXY8020A来测量温度和胎压值,使用高精度的三轴加速度传感器ADXL345测量轮胎加速度以及车轮角度变化值。最后利用高频nRF24L01收发射频芯片实现数据的无线传输。数据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软件方面重点设计了 MPXY8020A的底层驱动程序,采集数据时使用二分法原理,进行了逐次循环比较。这样不仅采集效率高,而且数据准确可靠。对于无线收发模块,系统进行了 CRC校验,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本文重点考虑了系统的功耗问题,当汽车处于停止状态时,系统进入低功耗模式。同时,利用MPXY8020A内置温度传感器和STM32内置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对比研究。数据接收与显示模块通过USART串口与电脑连接,用串口调试助手进行数据的显示,利用蜂鸣器实现数据的报警处理。系统测试结果表明,其能准确完成系统的各项功能,安全可靠。
冯玉娟[5](2019)在《基于XC2268N的汽车车身控制器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各国汽车的生产和购买逐渐增加,汽车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不断完善汽车产品功能提升自身产品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车身控制模块(BCM)除可为用户提供室内外灯、车窗、雨刮等基本便利舒适功能外,为了保障乘客行车安全,必须关注汽车安全问题。轮胎故障是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保证轮胎正常,需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胎压监测系统(TPMS)监测和警告轮胎异常,以提高驾驶安全性。最近,关于强制安装胎压监测系统的规定已得到各国的认可,乘用车将逐步安装胎压监测系统。本课题结合某汽车研究中心汽车BCM项目,设计了集成胎压监测的车身控制器,将胎压监测系统集成到BCM可减少汽车线束繁多、各设备通讯故障问题,本文详细论述了车身控制系统的设计。对车身控制功能进行了需求分析,选用英飞凌16位单片机XC2268N作为系统核心,设计了汽车车身控制器。对系统硬软件进行了设计,硬件部分包括电源电路、最小系统、通信接口、输入信号处理单元和输出信号处理单元电路。BCM软件包括应用层、接口层和驱动层。应用层通过Stateflow进行可视化设计,包括灯光模块、车窗模块和胎压等模块;软件接口层实现应用层与驱动层之间的联系;驱动层实现与硬件的关联。为验证逻辑功能设计的正确性,对汽车BCM进行测试,包括车身应用层逻辑功能测试和硬件电气性能测试。应用层功能测试通过依照规范要求对Stateflow搭建的模型进行仿真测试,硬件方面通过模拟负载进行电性能测试,从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
李婷[6](2018)在《浅谈智能轮胎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文中提出随着各国对交通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轮胎安全性能成为汽车交通安全的重要一环。除了更坚固耐用,更舒适宁静,如何让轮胎"有表达能力,更聪明",成为轮胎制造商们竞相努力的方向。21世纪轮胎发展的主题是人性化,其内涵包括智能便利和绿色安全。轮胎智能化不仅仅是轮胎自身的一场革命,也将带动轮胎制造工艺技术与生产设备的变革。本文对当前世界范围主要智能轮胎研发生产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分析和研究,对致力于现代轮胎技术研发和生产的机构具有参考价值。
魏巍[7](2016)在《针对自主可控的汽车胎压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当今社会文明发展与科技进步,近几年汽车工业不断升温,普遍应用紧密联系的电子技术同样取得了飞速发展。在我国交通运输中汽车的确起着重要作用,可是伴随着每天增长的交通问题。发现“爆胎”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因素。相关数据统计表明,有七八成交通意外事故是因为驾驶行进过程中的“爆胎”所致。从大量的权威数据观察到,预防爆胎的方法是需使温度压力维持在标准正常温度,及时觉察汽车胎压胎温异常,如果监测有了问题,就要尽早检测车胎。TPMS是一种好方法,TPMS对汽车安全很重要。不过为什么中高端车TPMS基本都配国外货?如何在短时间研发出自主TPMS?实现TPMS需要有诸多的汽车级技术、工艺?本文将从基本原理,核心硬件架构与软件流程等多角度深入浅出的对TPMS进行研究设计并完成自主可控TPMS快速原型机的实现。本文工作需要有下列几个方面研究:1.从回首起初的TPMS历经的发展过程、分门别类、洞察其将来改进趋势,并对本文研究自主可控TPMS快速原型机的关键技术做必要阐述。其次细化论文中直接式自主可控TPMS快速原型机的方案系统框架设计。然后对系统软硬件做重点说明设计并实现。2.直接式自主可控TPMS快速原型机的下位机需选取汽车级高性能传感器和射频发送器。上位机也需选汽车级射频接收器、宽温单片机、CAN控制器和液晶显示屏,而且对不同功能模块芯片展开较为具体的分析、原理设计、图制电路板。还需考虑发射模块壳体的材料选择等问题。3.然后是自主可控TPMS快速原型机的软件设计,运用C语言与汇编语言混编开发,把两者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且对通信协议中的数据字段帧进行自主可控定义。4.最后在模拟实验环境下对整个自主可控TPMS快速原型机开展软硬件测试,实验结果证明自主可控TPMS快速原型机的实现初步满足设计的指标。之后采取整体产品测试,检验该TPMS的功能部分,需通过达到产品的基本功能。论文结尾,对此产品设计做回顾,为自主可控TPMS快速原型机的将来改进和对汽车直接式的安全性能方面的自主可控,进行研发构思长远创新型的展望。测试表明,针对自主可控汽车的胎压监测系统有效的达到本土国产化自主可控TPMS快速原型机软硬件、结构等汽车级要求,较好的完成原型机设计实现。
陈运星[8](2013)在《基于操纵性的汽车安全行驶监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汽车安全一直是车辆工程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针对由于行驶中的轮胎及其胎压、车速的变化而导致出现汽车水滑、驻波和失稳等安全隐患,论文以汽车行驶安全为目标,研究基于操纵性的汽车安全行驶监测原理及方法,设计和验证基于操纵性的汽车安全行驶监测系统,对促进汽车安全技术发展,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实际意义。论文首先阐述了轮胎胎压对汽车行驶安全影响的重要性,分析了国内外在汽车水滑、驻波、操纵性及监测系统方面的研究现状;根据汽车行驶动力学,研究了轮胎胎压和车速对轮胎水滑、驻波和失稳性的影响机理;提出了基于操纵性的汽车安全行驶监测原理及其方法,设计了相应的汽车安全行驶监测系统。在此基础上,以汽车行驶安全性为目标,运用Matlab/Simulink计算机仿真软件,建立了基于胎压的整车轮胎水滑、驻波和整车动力学仿真模型,并以此仿真分析了在不同水膜厚度、胎压和胎面花纹的行驶条件下,汽车发生水滑和轮胎发生驻波现象的临界车速,以及轮胎胎压与整车操纵性的关系,讨论了汽车行驶过程中的轮胎胎压、水滑现象和驻波现象监测方法。最后,搭建了汽车安全行驶监测实验系统,并以此为实验平台验证了基于轮胎胎压的汽车安全行驶监测方法。
陈晓洁[9](2013)在《商用客车无线胎压监测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对乘用轿车胎压监测系统(Tire Prssure Monitoring System,TPMS)的研究较多,而对商用客车TPMS的研究相对较少,商用客车的TPMS存在系统可靠性差和信号传输不稳定的问题。为提高商用客车TPMS的可靠性和无线传输性能,本文进行了组态天线的仿真与设计、旋转部件电磁波传播模型、系统控制软件及算法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综合考虑旋转天线、轮毂、车身以及非理想地面的影响,提出组态天线的概念。构建和研究组态天线的电磁场仿真模型,通过仿真的结果来优化组态天线的匹配电路设计,以提高无线传输性能。仿真结果表明:组态天线在不同方向上辐射能力的差异比单天线的大,且天线的方向图存在一些零点;非理想地面组态天线在最大辐射方向上的功率值比理想地面的小,且天线功率方向图的变化主要是受到不同地面电导率变化的影响;当地面粗糙度在8cm以上时,地面粗糙度对组态天线性能的影响开始显现;旋转过程中组态天线增益的变化范围较大,输入阻抗的电阻部分相对变化较大而电抗部分相对变化不大,必须进行阻抗匹配设计。测试结果表明:采用组态天线阻抗匹配设计后的TPMS的数据帧接收正确率在90%以上。(2)推导和建立旋转部件电磁波绕射传播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路径损耗随着旋转角度的变化而变化,路径损耗还与旋转部件半径、工作频率、旋转速度、收发端之间距离、透明孔径尺寸以及天线高度等参数有关。考虑直射波和反射波的路程差、旋转运动速度变化和入射波方向变化导致的多普勒频移,推导和建立了旋转部件双径传播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路径损耗随着旋转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平行极化波的路径损耗波动范围和幅度比垂直极化波小,路径损耗还与旋转部件半径、工作频率、旋转速度、收发端之间距离、介电常数以及天线高度等参数有关。分别对天线置于商用客车驾驶室内的绕射路径损耗、天线置于底盘上的绕射路径损耗以及双径传播路径损耗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总体而言接收天线置于底盘上的路径损耗比置于驾驶室内的要小,建议在车底布放接收天线,天线尽可能靠近轮胎,以保证接收效果。搭建测试平台进行旋转部件路径损耗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分析方法和建立的传播模型接近实际情况,具有合理性。(3)对TPMS系统的控制软件及算法进行研究,包括高低频通讯协议、软件流程,提出信号调理算法、低温环境下的温度补偿和软件滤波算法,并详细阐述了软件抗干扰设计的关键点,设计了预防误报警策略。
欧阳涛[10](2010)在《汽车轮胎气压监测系统(TPMS)评价与测试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轮胎气压状态直接影响着车辆的安全性、燃油经济性以及轮胎寿命。轮胎气压过低、轮胎气压过高、或是轮胎的快速漏气,都会对行车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甚至直接导致爆胎的发生和车辆操控性变差酿成事故。汽车轮胎缺气行驶时,与地面的摩擦阻力增加,会增加油耗,还会加速轮胎的磨损。在美国每年的轮胎事故造成414人丧身,10275人受伤,20%的爆胎事故是由气压不足引起的,美国每年通过维持合适的汽车轮胎气压可以减少10%的汽油用量并节省约20亿美元,如将轮胎平均寿命延长5%,每年可少产生一亿个废轮胎。所以保持轮胎的气压处于正常值,不但有利于车辆安全,而且能够节约油耗,延长轮胎的使用寿命。轮胎气压监测系统(TPMS)正是基于对汽车轮胎气压状态监测这样的需求而设计开发的一项提高汽车主动安全性的新型汽车电子装置,它能够实时监测车辆轮胎的气压,对轮胎气压过低或过高,以及快速漏气等状态进行监测报警。提醒驾驶者保持汽车在正常气压下行驶,可有效预防一般性爆胎的发生、节约车辆的燃油消耗,延长轮胎的寿命。目前国内外的TPMS产品从技术路线上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即间接式和直接式。所谓的间接式,就是不直接测量轮胎的气压,而是利用ABS系统的轮速传感器获取轮胎的转速信息,再通过理论计算判断轮速差,进而判断某一轮缺气。所谓的直接式,就是由传感器直接测量每个轮胎的气压,通过无线通讯将数据信息传送至接收器和中央处理器进行运算,从而实现对车辆轮胎气压的监测和报警。间接式TPMS由于自身存在的技术缺陷已不是主流技术方案,即便是改进后的混合式系统,也不被市场所看好。目前在全球OEM市场中已有超过90%采用直接式TPMS。目前直接式的TPMS还有一些技术难点需解决和突破,国外主流产品的技术指标以及安全性和可靠性也还有待提高。近年,国内对TPMS的研究开发也逐渐成为热点,许多汽车电子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该领域,目前国内已有数十家TPMS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直接式TPMS领域,经过几年的发展和积累,某些企业已掌握了核心技术,产品在安全性技术指标以及可靠性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国内整车OEM市场刚刚起步,但整车企业对该系统并没有想象中的热衷,一方面这是一个全新的产品,如何评价和测试TPMS的优劣没有太多经验积累,另一方面该产品没有国家标准和法规的要求,而一般企业对国外的法规和标准也所知甚少。目前国际上TPMS的法规和标准很少。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目前惟一一个制定并强制实施TPMS法规的国家,2005年制定了FMVSS138法规,要求2007年9月以后,所有在美国销售的最大设计总质量不超过4536kg的四轮车辆都必须安装TPMS。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2006年发布了TPMS国际标准ISO 21750:2006。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也在2004年月制定了关于轻型车辆TPMS的标准SAE J 2657。以上三个标准从不同方面对TPMS系统给出了要求,但这些标准有着如下的缺点:一是技术指标相对较低,没有体现出产品应有的安全性;二是评价指标不全面,仅仅满足这些国外法规和标准,其产品并不一定安全、可靠和经济。这样低水平的标准不能对TPMS产品做出很好的评价和测试(区分不出好坏),而且导致企业缺乏研发的动力。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评价TPMS的性能和产品质量角度出发,还是从规范和引导TPMS产业的健康发展考虑,汽车行业都迫切需要制定中国的TPMS标准,而制定标准的前提,就要分析TPMS的特性,确定评价的技术指标,并针对技术指标确定测试方法。本文通过广泛调研和搜集国内外TPMS产品的性能和技术指标,对比分析采用不同技术路线的差异和优缺点,同时结合国外TPMS标准和法规的研究分析,提出了TPMS应具备的基本功能指标、信号接收可靠性指标、无线电发射特性指标、以及零部件电气和环境适应性指标等多方面具体的要求,对TPMS产品进行全面的评价,并研究确定了每个技术指标相对应的测试方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TPMS系统评价指标和试验方法,使得满足该评价指标并通过测试的TPMS产品,是安全、可靠、节能、经济的产品。例如创新性地提出更短的6 s欠压报警响应时间(国外法规是20 min);创新性地提出静态和动态信号接收可靠性要求;创新性地提出无线信号发射特性要求(要求降低发射功率和发射时间以避免相互干扰);创新性地提出胎压显示功能、开机自检功能、胎压过高报警功能、快速漏气报警功能等。本文通过对乘用车、大型客车、大型货车等不同类型车辆进行TPMS验证试验,不但对确定的评价指标和测试方法进行了可行性和有效性的验证,而且还验证了TPMS不但适用于四轮乘用车,而且同样适用于多轮胎、大尺寸、结构复杂的大型商用车辆,这样的验证试验在国际该领域尚属首次。本文建议以此研究得出的评价指标和测试方法为主要技术内容制定一个领先于国际水平的中国TPMS标准,不但能够规范和引导中国TPMS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向世界展示中国在汽车电子技术领域的新发展和新贡献。由于目前国外先进国家TPMS标准法规技术指标过低、且具有明显的技术缺陷,中国TPMS标准将会对全球TPMS产品的研发和市场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已掌握TPMS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企业将会由此赢得先机,形成竞争优势。
二、汽车轮胎漏气自动报警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轮胎漏气自动报警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直线行驶工况下的复合式胎压监测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胎压监测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直接式胎压监测技术 |
1.2.2 间接式胎压监测技术 |
1.2.3 复合式胎压监测技术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复合式TPMS基础研究 |
2.1 引言 |
2.2 轮胎简化模型分析 |
2.2.1 稳态纵滑工况下轮胎所受纵向力 |
2.2.2 非稳态纵滑工况轮胎所受纵向力 |
2.3 车辆行驶动力学分析 |
2.3.1 匀速直线行驶工况下车辆纵、垂向动力分析 |
2.3.2 加速直线行驶工况下车辆纵、垂向动力分析 |
2.3.3 制动工况下车辆纵、垂向动力分析 |
2.4 基准轮选取 |
2.5 数字滤波算法 |
2.5.1 中值平均滤波 |
2.5.2 卡尔曼滤波 |
2.5.3 一阶惯性滤波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复合式TPMS开发方案 |
3.1 系统信息传递结构 |
3.2 系统搭载硬件平台 |
3.2.1 系统开发与数采平台 |
3.2.2 系统调试平台 |
3.3 系统开发软件环境 |
3.3.1 CAN信号采集软件 |
3.3.2 系统功能开发与调试软件环境 |
3.4 CAN信号采集 |
3.4.1 CAN信号采集条件 |
3.4.2 CAN信号采集试验组设置 |
3.5 CAN信号预处理 |
3.5.1 CAN信号解码 |
3.5.2 加速度信息获取 |
3.5.3 样本数据获取 |
3.6 样本数据分析 |
3.6.1 匀速直线样本数据分析 |
3.6.2 加速直线样本数据分析 |
3.6.3 减速直线样本数据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复合式TPMS算法结构 |
4.1 信号预处理 |
4.1.1 CAN信号解码模块 |
4.1.2 样本数据累积模块 |
4.1.3 滚动时域数据结构 |
4.1.4 数据筛选与修正模块 |
4.2 自适应双重叠加滤波器模块设计与标定 |
4.2.1 基于拉伊达准则的中值平均滤波器模块 |
4.2.2 一阶卡尔曼滤波器模块 |
4.2.3 自适应滤波器灵敏度模块 |
4.3 胎压计算模块 |
4.4 基于同侧轮轮速脉冲比较法的间接式TPMS算法 |
4.4.1 间接式TPMS缺气判断模块设计与标定 |
4.4.2 间接式TPMS单轮缺气报警机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车测试 |
5.1 复合式TPMS基础性能参考 |
5.2 测试方法 |
5.3 测试结果 |
5.3.1 单驱动轮测试结果 |
5.3.2 单从动轮测试结果 |
5.3.3 双驱动轮测试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2)基于ABS自适应胎压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胎压监测系统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当前胎压监测系统的技术现状 |
1.3.1 直接式胎压监测系统 |
1.3.2 间接式胎压监测系统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胎压监测系统整体设计方案设计 |
2.1 胎压监测系统原理及设计 |
2.2 胎压监测系统具有的功能 |
2.3 无线通讯协议 |
2.4 CAN总线通讯协议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胎压传感器硬件及软件设计 |
3.1 胎压传感器硬件选型 |
3.2 胎压传感器整体设计 |
3.3 传感器硬件电路设计 |
3.3.1 低频(LF)接收电路原理及设计 |
3.3.2 高频发送电路原理及设计 |
3.4 胎压监测系统传感器软件设计概述 |
3.5 传感器主要功能设计 |
3.6 传感器模块软件设计 |
3.6.1 传感器主程序设计 |
3.6.2 LF接收模块软件设计 |
3.6.3 RF发送模块软件设计 |
3.6.4 传感器采样流程软件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胎压接收器硬件及软件设计 |
4.1 胎压接收器硬件选型 |
4.1.1 接收器主芯片 |
4.1.2 高频接收芯片 |
4.2 胎压接收器整体设计 |
4.3 接收器硬件电路设计 |
4.3.1 MCU驱动电路 |
4.3.2 高频接收电路 |
4.3.3 CAN通讯电路 |
4.4 胎压监测系统接收器软件设计概述 |
4.5 接收器主程序设计 |
4.6 接收器开启上电软件设计 |
4.7 接收器RF接收单元软件设计 |
4.8 数据处理与报警显示软件设计 |
4.9 CAN总线通信软件设计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ABS自适应定位原理及算法设计 |
5.1 自适应定位功能传感器工作原理及算法设计 |
5.2 自适应定位传感器软件设计 |
5.3 自适应定位接收器软件设计 |
5.4 信号接收与处理 |
5.5 自适应定位决策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胎压监测系统实验测试 |
6.1 胎压监测系统测试环境介绍 |
6.2 胎压监测系统实验测试结果 |
6.3 自适应定位功能测试 |
6.3.1 传感器定位功能验证 |
6.3.2 接收器定位算法验证 |
6.3.3 系统定位精度及胎压监测精度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某型号轮胎爆胎气囊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子类爆胎安全产品 |
1.2.2 轮胎类爆胎安全产品 |
1.2.3 机械类爆胎安全产品 |
1.2.4 轮胎试验台设备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爆胎安全气囊设计 |
2.1 爆胎气囊系统介绍 |
2.1.1 爆胎气囊系统工作原理 |
2.1.2 系统设计要求及开发流程 |
2.2 内胎式爆胎气囊设计 |
2.2.1 气囊参数设计 |
2.2.2 气体发生器的选择 |
2.3 爆胎气囊仿真分析 |
2.3.1 仿真方法介绍 |
2.3.2 仿真模型建立 |
2.3.3 改进的爆胎气囊展开仿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爆胎轮胎径向刚度实验与分析 |
3.1 轮胎试验台设计与开发 |
3.1.1 试验台结构和原理 |
3.1.2 模拟载荷部分设计 |
3.1.3 试验台装配与控制部分设计 |
3.2 轮胎径向刚度实验 |
3.2.1 静态径向刚度模型的建立 |
3.2.2 动态径向刚度模型的建立 |
3.2.3 爆胎轮胎径向刚度模型的建立 |
3.3 爆胎气囊系统动态仿真 |
3.3.1 二自由度车辆模型 |
3.3.2 爆胎气囊系统动态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爆胎气囊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
4.1 爆胎气囊系统仿真理论模型 |
4.1.1 七自由度整车模型 |
4.1.2 路面模型的建立 |
4.1.3 爆胎及充气过程参数变化模型 |
4.1.4 爆胎车辆动力学响应 |
4.2 爆胎气囊系统的动力学响应 |
4.2.1 系统充气速率仿真与分析 |
4.2.2 系统点火时刻仿真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4)基于STM32的汽车胎压监测单元设计及系统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TPMS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TPMS的分类及原理 |
1.2.1 间接式TPMS |
1.2.2 直接式TPMS |
1.2.3 有源式和无源式TPMS |
1.3 TPMS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论文工作安排 |
第2章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2.1 系统设计目标 |
2.2 胎压监测模块方案设计 |
2.2.1 胎压传感器芯片对比 |
2.2.2 胎压监测模块方案选择 |
2.3 TPMS各模块设计要求 |
2.3.1 MCU设计要求 |
2.3.2 无线传输模块设计要求 |
2.3.3 电池和天线设计要求 |
2.4 系统设计框图及原理介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据采集与发射模块的硬件设计 |
3.1 STM32最小系统设计 |
3.2 胎压传感器MPXY8020A |
3.2.1 芯片内部结构原理 |
3.2.2 芯片工作模式及引脚特点 |
3.2.3 电路连接及SPI总线通讯协议介绍 |
3.3 加速度传感器模块 |
3.3.1 ADXL345芯片概述 |
3.3.2 加速度传感器模块设计 |
3.3.3 IIC总线通讯协议介绍 |
3.4 RF射频收发模块 |
3.4.1 nRF24L01芯片概述 |
3.4.2 调制解调器简介 |
3.4.3 射频收发模块设计 |
3.5 其他模块设计 |
3.5.1 指示灯电路设计 |
3.5.2 电源管理电路设计 |
3.5.3 STM32的程序下载模块 |
3.6 电路原理图与PCB版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据接收与显示模块的硬件设计 |
4.1 电路原理图设计 |
4.2 PCB版图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MPXY8020A模块程序设计 |
5.1.1 胎压传感芯片初始化 |
5.1.2 MPXY8020A的数据采集算法程序设计 |
5.2 数据采集和发射模块的程序设计 |
5.2.1 各模块初始化 |
5.2.2 STM32内置温度传感器程序设计 |
5.2.3 低功耗设计 |
5.2.4 整体流程图设计 |
5.3 数据接收和显示模块的程序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验与分析 |
6.1 TPMS温度实验 |
6.1.1 温度实验平台介绍 |
6.1.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6.2 TPMS胎压实验 |
6.2.1 胎压实验平台介绍 |
6.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基于XC2268N的汽车车身控制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车身控制技术 |
1.3.1 车身控制器技术研究 |
1.3.2 车身控制系统发展趋势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 |
2 系统整体框架设计 |
2.1 需求分析 |
2.1.1 车内外灯光控制 |
2.1.2 雨刮和洗涤控制 |
2.1.3 车窗控制 |
2.1.4 门锁控制 |
2.1.5 胎压监测控制 |
2.2 系统总体设计 |
2.3 系统需求 |
2.3.1 硬软件运行环境 |
2.3.2 软件框架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3 车身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
3.1 MCU元器件 |
3.2 电源管理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3.3 最小系统设计 |
3.3.1 芯片供电电路 |
3.3.2 时钟电路 |
3.3.3 复位电路 |
3.3.4 片上调试系统电路 |
3.4 CAN通信电路 |
3.5 输入接口电路设计 |
3.5.1 数字信号输入电路 |
3.5.2 模拟信号输入电路 |
3.6 输出驱动电路设计 |
3.6.1 继电器驱动电路 |
3.6.2 车窗驱动电路 |
3.6.3 门锁驱动电路 |
3.6.4 雨刮驱动电路 |
3.7 TPMS模块设计 |
3.7.1 接收芯片的选择 |
3.7.2 数据通信方式选择 |
3.8 本章小结 |
4 汽车车身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车身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1 各层交互方式 |
4.1.2 软件总体流程 |
4.2 逻辑功能设计 |
4.2.1 车窗控制模块设计 |
4.2.2 内部灯模块设计 |
4.2.3 雨刮模块设计 |
4.2.4 胎压接收模块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车身控制系统功能及性能验证 |
5.1 BCM软件模拟与测试 |
5.1.1 车窗模型验证 |
5.1.2 内部灯模块验证 |
5.1.3 胎压模块验证 |
5.2 BCM电性能测试 |
5.2.1 直流电压供电电压试验 |
5.2.2 反接保护试验 |
5.2.3 交流电压叠加试验 |
5.2.4 电压遍历试验 |
5.2.5 启动电压试验 |
5.2.6 多线开路试验 |
5.2.7 短路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6.1 全文总结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6.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7 展望 |
8 参考文献 |
9 致谢 |
(6)浅谈智能轮胎的现状及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智能轮胎主要功能 |
3 智能轮胎新品及特点 |
4 智能轮胎可预防爆胎 |
5 结束语 |
(7)针对自主可控的汽车胎压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发展状况 |
1.2.2 国内研究发展状况 |
1.2.3 汽车安全性与调研自主可控TPMS市场 |
1.3 论文研究目标 |
1.3.1 TPMS的分类和特点 |
1.3.2 直接和间接式TPMS的比较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2 自主可控TPMS快速原型机相关技术设计与方案分析 |
2.1 自主可控TPMS快速原型机交叉嵌入式与MEMS技术 |
2.1.1 嵌入式系统与自主可控TPMS快速原型机 |
2.1.2 MEMS传感器与TPMS的关系 |
2.2 自主可控TPMS快速原型机技术参数与功能性能 |
2.2.1 汽车轮胎压力与温度研究 |
2.2.2 嵌入式快速原型TPMS产品的研究 |
2.2.3 自主可控TPMS无线收发的曼彻斯特信息编码 |
2.2.4 TPMS射频数字信号的调制解调方式比较和选择 |
2.2.5 自主可控TPMS的 CAN总线 |
2.2.6 自主可控TPMS的轮胎定位或重定位技术研究与分析 |
2.2.7 TPMS快速原型机设备研制要求 |
2.3 自主可控TPMS快速原型机设计的基本方案与思考 |
2.3.1 TPMS快速原型机基本设计与实现方案 |
2.3.2 TPMS借力车联网构建汽车综合安全平台 |
2.4 本章小结 |
3 自主可控的胎压监测系统的整体设计与总体实现 |
3.1 自主可控TPMS快速原型机的具体原理与功能框架 |
3.1.1 TPMS快速原型机的汽车级分析与工作原理 |
3.1.2 TPMS快速原型机系统框图与总体理念描述 |
3.2 自主可控TPMS快速原型机系统工作环境分析与方案选择 |
3.2.1 TPMS快速原型机系统工作环境 |
3.2.2 TPMS快速原型机方案列举与比较 |
3.2.3 TPMS快速原型机系统方案设计 |
3.3 自主可控嵌入式TPMS快速原型机实现方案与系统总体设计 |
3.3.1 TPMS快速原型机上下位机硬件 |
3.3.2 TPMS快速原型机上下位机软件 |
3.4 自主可控TPMS快速原型机自定义通信协议与外壳相关研究 |
3.4.1 TPMS快速原型机传感器与中央处理接收数据协议 |
3.4.2 TPMS快速原型机结构与材料设计 |
3.5 自主可控TPMS快速原型机关键集成部分的研究与总体实现 |
3.5.1 TPMS快速原型机的胎压传感器部分硬件设计 |
3.5.2 TPMS快速原型机的中央处理器部分硬件设计 |
3.5.3 TPMS快速原型机的下位机软件设计与分析 |
3.5.4 TPMS快速原型机的上位机软件设计与分析 |
3.5.5 TPMS快速原型机低功耗与电磁兼容性分析 |
3.5.6 关键技术解决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自主可控的汽车胎压监测系统的实验与分析 |
4.1 开发阶段的功能测试与人工模拟实验 |
4.2 自主可控TPMS快速原型机系统模拟测试 |
4.2.1 智能协议转换器联调工作 |
4.2.2 三色预警指示灯测试工作 |
4.2.3 系统测试效果分析 |
4.3 自主可控TPMS快速原型机实胎有效通讯测试 |
4.3.1 实胎环境搭建 |
4.3.2 实胎有效通讯测试 |
4.3.3 实胎测试运行效果分析 |
4.4 自主可控TPMS快速原型机系统试验床测试论证分析 |
4.4.1 数据可靠传输性能试验床通讯测试 |
4.4.2 不同时间段下数据正确接收率的试验床测试 |
4.4.3 数据功能性能试验床胎压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回顾 |
5.2 成果及意义 |
5.3 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创新工作与展望分析 |
5.3.1 环境适应性参数提高预警算法 |
5.3.2 展望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部分软件源代码 |
(8)基于操纵性的汽车安全行驶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基于操纵性的汽车安全行驶监测系统研究意义 |
1.3 汽车安全行驶监测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轮胎水滑 |
1.3.2 轮胎驻波 |
1.3.3 轮胎气压对操纵性影响 |
1.3.4 车辆运行数据的采集与监测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基于操纵性的汽车安全行驶监测原理研究 |
2.1 汽车安全行驶的基本原理 |
2.1.1 汽车操纵性与汽车行驶安全的关系分析 |
2.1.2 汽车操纵性的评价指标及主要影响因素 |
2.1.3 汽车安全行驶监测策略研究 |
2.2 基于操纵性的汽车安全行驶监测原理及其方法 |
2.2.1 汽车安全行驶的相关数学模型及其原理分析 |
2.2.2 汽车安全行驶监测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操纵性的汽车安全行驶监测系统设计 |
3.1 基于操纵性的汽车安全行驶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 |
3.2 基于操纵性的汽车安全行驶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
3.2.1 系统的软硬件平台设计 |
3.2.2 胎压通讯协议转换模块硬件设计 |
3.2.3 车速传感器 |
3.2.4 胎压传感器 |
3.2.5 方向盘转角传感器 |
3.3 基于操纵性的汽车安全行驶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
3.3.1 基于操纵性的汽车安全行驶监测系统主程序设计 |
3.3.2 基于操纵性的汽车安全行驶监测系统各子程序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操纵性的汽车安全行驶监测系统仿真分析 |
4.1 整车动力学仿真模型 |
4.1.1 考虑胎压因素的汽车轮胎仿真模型 |
4.1.2 汽车整车动力学仿真模型 |
4.2 汽车轮胎水滑仿真模型 |
4.3 汽车轮胎驻波仿真模型 |
4.4 仿真与分析 |
4.4.1 双移线工况下汽车操纵性仿真分析 |
4.4.2 汽车轮胎发生水滑现象仿真分析 |
4.4.3 汽车轮胎发生驻波现象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操纵性的汽车安全行驶监测系统实验 |
5.1 基于操纵性的汽车安全行驶监测实验平台 |
5.2 基于操纵性的汽车安全行驶监测系统实验 |
5.2.1 实验原理 |
5.2.2 实验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商用客车无线胎压监测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胎压监测技术的发展概况 |
1.2 胎压监测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发展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 |
2 天线与电磁波基础理论 |
2.1 电基本振子的辐射场 |
2.2 天线的主要性能参数 |
2.3 地球表面的电特性 |
2.4 地面不平度及瑞利准则 |
2.5 正弦平面电磁波在不同媒质分界面上的斜入射 |
2.6 亥姆霍兹-基尔霍夫积分定理 |
2.7 本章小结 |
3 旋转运动中 TPMS 天线的仿真与设计 |
3.1 旋转运动中胎压监测发射天线的仿真 |
3.2 胎压监测系统接收天线的仿真分析 |
3.3 传输性能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4 旋转部件电磁波传播模型 |
4.1 旋转部件电磁波多径传播模型 |
4.2 商用客车胎压监测系统路径损耗的仿真与分析 |
4.3 旋转部件电磁波传播模型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5 TPMS 系统控制软件及算法研究 |
5.1 TPMS 的系统结构 |
5.2 TPMS 的通讯协议 |
5.3 胎压监测模块的软件设计 |
5.4 接收机的软件设计 |
5.5 信号调理算法 |
5.6 低温环境下的温度补偿和软件滤波算法 |
5.7 软件抗干扰设计 |
5.8 本章小结 |
6 TPMS 系统实车测试 |
6.1 数据传输性能实车测试 |
6.2 系统功能实车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10)汽车轮胎气压监测系统(TPMS)评价与测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汽车轮胎气压监测系统概述 |
1.1.1 保持轮胎气压的重要性 |
1.1.2 轮胎气压监测系统的作用 |
1.2 汽车轮胎气压监测系统国内外产品现状 |
1.2.1 间接式TPMS 系统 |
1.2.2 直接式TPMS 系统 |
1.2.3 其它技术方案 |
1.2.4 小结 |
1.3 汽车轮胎气压监测系统国外标准和法规现状 |
1.3.1 美国联邦法规FMVSS 138 |
1.3.2 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标准SAE J 2657:2004 |
1.3.3 国际标准ISO 21750:2006 |
1.4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的难点 |
1.4.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1.4.4 预期研究目标 |
第2章 TPMS 评价指标的确定 |
2.1 TPMS 的目的和作用 |
2.2 TPMS 系统基本功能及评价指标 |
2.2.1 开机自检功能 |
2.2.2 欠压报警功能 |
2.2.3 胎压过高报警功能 |
2.2.4 快速漏气报警功能 |
2.2.5 故障报警功能 |
2.2.6 轮胎压力值显示功能 |
2.2.7 系统信息显示及报警方式 |
2.3 TPMS 系统信号接收可靠性评价指标 |
2.3.1 静态信号接收性能 |
2.3.2 动态信号接收性能 |
2.4 TPMS 无线通讯发射特性评价指标 |
2.5 TPMS 系统压力测量误差评价指标 |
2.6 TPMS 电磁兼容性评价指标 |
2.6.1 电磁骚扰性能 |
2.6.2 电磁抗扰性能 |
2.6.3 电瞬态传导抗扰性 |
2.6.4 抗静电放电性能 |
2.7 接收器模块耐异常电源电压性能评价指标 |
2.7.1 耐电源极性反接性能 |
2.7.2 耐电源过电压性能 |
2.8 TPMS 系统及部件耐气候负荷性能评价指标 |
2.8.1 低温 |
2.8.2 高温 |
2.8.3 温度变化 |
2.8.4 温度、湿度循环变化 |
4.8.5 耐盐雾 |
2.9 TPMS 系统及部件耐机械负荷性能评价指标 |
2.9.1 随机振动 |
2.9.2 机械冲击 |
2.9.3 自由跌落 |
2.9.4 耐过压 |
2.9.5 耐旋转加速度 |
2.10 TPMS 系统防护性能评价指标 |
第3章 TPMS 测试方法的确定 |
3.1 试验条件和测试设备的要求 |
3.1.1 试验条件 |
3.1.2 测量用仪器设备 |
3.2 TPMS 系统基本功能测试 |
3.2.1 开机自检功能测试 |
3.2.2 欠压报警功能测试 |
3.2.3 胎压过高报警功能测试 |
3.2.4 快速漏气报警功能测试 |
3.2.5 故障报警功能测试 |
3.2.6 轮胎压力值显示功能测试 |
3.2.7 系统信息显示及报警方式测试 |
3.3 TPMS 系统信号接收可靠性测试 |
3.3.1 静态信号接收性能测试 |
3.3.2 动态信号接收性能测试 |
3.4 TPMS 无线通讯发射特性测试 |
3.4.1 高频测量 |
3.4.2 低频测量 |
3.5 TPMS 系统压力测量误差测试 |
3.6 电磁兼容性测试 |
3.6.1 电磁骚扰性能测试 |
3.6.2 电磁抗扰性能测试 |
3.6.3 电瞬态传导抗扰性测试 |
3.6.4 抗静电放电性能测试 |
3.7 接收器模块耐异常电源电压试验 |
3.7.1 耐电源极性反接试验 |
3.7.2 耐电源过电压试验 |
3.8 气候负荷试验 |
3.8.1 低温试验 |
3.8.2 高温试验 |
3.8.3 温度变化试验 |
3.8.4 温度、湿度循环变化试验 |
3.8.5 盐雾试验 |
3.9 机械负荷试验 |
3.9.1 随机振动试验 |
3.9.2 机械冲击试验 |
3.9.3 自由跌落试验 |
3.9.4 过压试验 |
3.9.5 旋转加速度试验 |
3.10 系统防护性能试验 |
第4章 TPMS 验证试验 |
4.1 TPMS 适用车型及验证试验 |
4.2 乘用车TPMS 验证试验 |
4.2.1 基本信息 |
4.2.2 开机自检测试 |
4.2.3 欠压报警测试 |
4.2.4 胎压过高报警测试 |
4.2.5 快速漏气报警测试 |
4.2.6 故障报警测试 |
4.2.7 信号接收可靠性测试 |
4.3 大型客车TPMS 验证试验 |
4.3.1 基本信息 |
4.3.2 开机自检测试 |
4.3.3 欠压报警测试 |
4.3.4 胎压过高报警测试 |
4.3.5 快速漏气报警测试 |
4.3.6 故障报警测试 |
4.4 大型货车TPMS 验证试验 |
4.4.1 基本信息 |
4.4.2 开机自检测试 |
4.4.3 欠压报警测试 |
4.4.4 胎压过高报警测试 |
4.4.5 快速漏气报警测试 |
4.4.6 故障报警测试 |
4.4.7 信号接收可靠性测试 |
第5章 制定中国TPMS 标准的建议 |
5.1 我国制定TPMS 标准的必要性 |
5.2 制定TPMS 标准的基本思路 |
5.3 中国TPMS 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建议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汽车轮胎漏气自动报警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直线行驶工况下的复合式胎压监测算法研究[D]. 刘澍. 燕山大学, 2021(01)
- [2]基于ABS自适应胎压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畅. 长春大学, 2020(01)
- [3]某型号轮胎爆胎气囊设计与开发[D]. 王宇岱. 燕山大学, 2020(01)
- [4]基于STM32的汽车胎压监测单元设计及系统功能研究[D]. 陈华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5]基于XC2268N的汽车车身控制器设计[D]. 冯玉娟.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6]浅谈智能轮胎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 李婷. 中国轮胎资源综合利用, 2018(08)
- [7]针对自主可控的汽车胎压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魏巍.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8]基于操纵性的汽车安全行驶监测系统研究[D]. 陈运星.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9]商用客车无线胎压监测关键技术的研究[D]. 陈晓洁.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0)
- [10]汽车轮胎气压监测系统(TPMS)评价与测试方法研究[D]. 欧阳涛. 吉林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