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无锡各方面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聪慧和勤劳的无锡人,更离不开千千万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人员的辛勤付出。外来务工人员这支新生力量的生存状态,与无锡市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由于外来务工人员身份的特殊性,其就业层次、生活保障、社交关系都与城市工人存在一定的差距。笔者在探明其原因之后,提出了缩小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状态差距的建议:加大宣传,提高社会各方的主动性;健全机制,完善系统化的就业保障体系;提高培训效能,形成多方位培训机制;关注精神生活,提供多样的社会支持。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工人;生存状态
无锡是我国民族工商业发轫兴隆之地,改革开放40年,无锡的发展高度契合国家发展的节拍,成为乡镇企业的摇篮,创造了“华夏第一县”“天下第一村”等奇迹,这些奇迹的创造离不开勤劳聪慧的无锡人民,更离不开来自五湖四海的外来务工人员。一代代外来务工人员在无锡这片热土上奉献了他们的青春和智慧,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经过努力成为新一代的无锡市民,收获了爱情、家庭和事业,也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回到了他们的故土家园。但由于种种原因,外来务工人员和城市工人生存状况不尽相同,存在差距。
无锡市在2004年CCTV中国经济活力城市评选系列活动中荣获了国家“农民工满意奖”,这表明,无锡市外来务工人员普遍满意自身在无锡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无锡市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无锡常住人口655.30万,比上年增加了2.4万人,同比增长了0.37%。同时,无锡人社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16—2018年外地来锡就业成功录用的劳动力分别为302 786人、348 454人、416 091人,人员数量逐年增加。在新常态背景下,外来务工人员成为无锡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一支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更是众多无锡企业战略发展的核心力量,成为考量无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其生存状态与无锡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然而,由于外来务工人员身份的特殊性,其生存状态与城市工人的生存状态仍然存在差距。为了促进无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就要不断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满意度,让他们在无锡这个江南水乡的生活工作中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并愿意继续服务于无锡的发展和腾飞。探究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工人生存状态存在差异的原因,发现既有外来务工人员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就业保障等方面的客观原因。对此,应分析差异源和影响因素,提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生存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的对策,缩小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工人之间的差距,进而促进外来务工人员更好地融入无锡这个城市,为无锡的和谐稳定、不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还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完善机制、加强培训、丰富生活等方式方法来提高就业质量,从而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生活的后顾之忧,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融入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有序、和谐和稳定。
一、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工人生存状态差异的表现形式
(一)就业层次存在差异
外来务工人员通常指的是外地来本地城市打工的人员,和农民工含义相近,一般泛指建筑行业、搬运行业等技术含量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从业人员。他们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低成本的劳动力,填补了建筑业、制造业、餐饮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岗位空缺。近年来,无锡市积极主动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助力打造无锡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以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在产业强市建设中的支撑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外来务工人员的择岗范围仍然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专业水平要求低的岗位,与制造业中的高技术、专业性技能岗位的匹配度极低,在金融业、文化、教育等服务业的从业比重就更低,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状态主要局限于“体力”劳动模式。而城市工人熟悉自身所处的城市环境,住所固定,加之户籍、人脉、教育经历占据一定先天优势,且受教育水平相对高于外来务工人员,所以从业时与一些有高技术、专业性需求的岗位匹配度较高,因此,城市工人的就业状态不仅仅局限于“体力”劳动模式,还涉足相当一部分的“脑力”劳动模式,就是体力劳动,也大多数区别于外来务工人员的重体力劳动。
(二)生活保障存在差异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城市工人在从业过程中基本都参加了社会保险制度,包含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大部分,只有少数城市工人只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三项保险;而在无锡市外来务工人员中,自己或单位购买基本养老保险、各类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的占比极低,并且外来务工人员对参加社会保障的认知度不高,即使参保,项目也是少之又少,保障水平也比城市工人低很多,即使是政府的兜底保障政策,也主要针对符合条件的弱势群体,无法全盘保障。在住房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大多居住在出租房、单位集体宿舍、工地现场等,很少会自购房屋居住;而城市工人由于具有一定的家庭优势,一般都有继承房屋、自购房屋等固定的住所,而由住房方面的差异,还直接导致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成本增加,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与城市工人的子女入学也存在差距。因此,住房保障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质量。
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各元素之间的关系亲疏程度,能够实现土壤中元素的次生组合[8]。为此,对本区土壤中N、P、Al2O3、SiO2、TFe2O3、K2O、Na2O、Corg、CaO、MgO、B、Mo、Mn、Se、Ge、F、As、Cd、Cr、Cu、Hg、Ni、Pb、Zn、Sb、pH等元素(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所述如下:
(三)社交关系存在差异
研究区的城市扩展驱动力因素选取了自然环境类、社会经济类和政策类3类,采取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自然环境类因素主要选取了地貌因素对城市扩展进行叠置分析,社会经济类则选取人口、国民生产总值指标,求取其与城市扩展之间的相关系数。对于政策类因素选用定性分析法进行,论文选取对大理市城市扩展较大影响的几个政策:“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两开发、两保护”政策以及“城镇上山”政策,结合大理市城市扩展方向及规模变化对大理市展开政策驱动力分析。
二、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工人生存状态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外来务工人员自身主动性不足
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工人的生存状态存在差异的原因,反映了就业质量在其中的基础性作用。因此,要缩减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工人生存状态的差距,还是要从提高就业质量入手,只有提高了就业质量,有了职业发展空间、生活保障到位以及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状态。
(二)社会评价欠客观
(1)社会制度保障方面。2018年9月,无锡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为切实解决建设工程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制定了《无锡市建设工程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实施细则》,此细则主要针对的是在建设工程领域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且仍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而在失业或者生病时,生活来源不足以解决生活困难,同样会使外来务工人员生活陷入困境。因此,从政策制度上看,无锡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仍然是薄弱环节,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只在工伤、医疗、养老等项目中部分体现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内容,且从运行过程看效果不甚理想。(2)技能培训保障方面。无锡市正处于产业升级的阶段,对智力型劳动者的需求越来越大。外来务工人员主要以体力型劳动者为主,其岗位红利逐步消失,岗位匹配度下降。并且,技能培训临时性强,培训成效较低。技能培训无法给用工单位和外来务工人员带来较快的收益回报和较高的成就感,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对工作没有认同感、对单位没有融入感,不稳定性较大。(3)职业发展保障方面。对于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目的不仅仅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更是越来越关注个人发展,实现个人价值。但由于教育经历、身份限制等原因,面向外来务工人员的职务晋升机会较少,职业发展空间的种种限制,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始终处于较低的就业层次水平。
(三)就业保障体系不完善
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中大多数属于城市生活的底层,他们大多从事脏、累的体力劳动,更希望自己的工作能获得他人与社会的认可,但他们的收入水平及生活水平还是和城市工人存在一定差距,虽然在国家大政策的影响下,状况较以往情形略有好转,但在很多城市居民眼里,还是会用“有色眼镜”看外来务工人员。例如:城市居民会与外来务工人员保持一定的距离,更有老一辈的城市居民,在子女择偶时,明确提出不希望外来务工人员成为家庭的一员。外来务工人员即使干着城市工人不太愿意干的活,可是社会及城市居民对他们的评价仍然是“中等偏下”,这些都会进一步降低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融入度,职业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较低。
三、缩小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工人生存状态差距的建议
互联网和新兴产业的大力发展为外来务工人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在面对新机遇时,仍然安于就业层次低、生活质量不高的现状,没有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更不会为自己职业发展适时地作一个全面的规划。他们对职业认同感不高,又不愿意积极主动地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现状,例如:不愿意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知识;不愿意积极投入到社会活动中以拓宽眼界、提升能力;不愿意主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以匹配岗位需求、了解及争取更多的社会保障、努力拓展社交圈子,进而改善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
(一)加大宣传,提高社会各方的主动性
提供全方位的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多渠道就业创业,破除妨碍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得人人都有通过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还需要进一步细化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及科学体系。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还要进一步严格规范企事业单位的用工程序,强制管理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相关问题,从源头抓起、过程跟踪、注重结果,对未给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社会保障的用工单位加大处罚力度,行使好监督管理权力,切实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相关合法权益。探索解决企业拖欠外来务工人员工资问题的方法,健全相关机制。
(二)健全机制,完善系统化的就业保障体系
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企业、服务机构、外来务工人员自身以及整个社会认识到提高外来务工人员整体生存质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融入感。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角度加强宣传,调动企业、服务机构等在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状态中的主动性;从外来务工人员角度加强宣传,帮助外来务工人员提高自身思想认识、主动学习提升、开拓职场发展空间,使其重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动融入城市生活。
(三)提高培训效能,形成多方位培训机制
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的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强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发挥本地高职院校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支撑作用,将高职院校及社会口碑较好的培训机构作为政府的委托机构,利用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对培训市场信息获取的灵活性,积极关注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用人单位合作,高效制订培训计划,确保培训内容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匹配。整合教育资源,丰富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实践操作,不局限于理论知识,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实践去探索符合现状的实用方法。
无锡市外来务工人员日常生活较为简朴,由于经济收入低、社交圈子狭窄,空余时间一般以居家休闲为主,能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社会组织、社区活动或者各类培训以提高劳动技能的人较少。遇到困难时,由于社交关系较窄,他们的求助对象主要为工友或同乡,交往对象的同质性较高,导致生活状态单一。而城市工人的社交圈子相对较大,日常交往对象中除了同事,还有亲人、朋友、同学等,交往对象、工作性质、个人特质的多样性对城市工人的生存状态具有多方位的影响,使得他们的生活方式能够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业余生活较为丰富,且在遇到困难时,求助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同事,更多倾向于家人和朋友。
业务专项审计,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重点内容,开展的频率最高,其他方面的审计类似对高管的业绩评价则重视程度不足,相应的开展层次也不深。但尽管业务专项审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中已经算是经验较为丰富,但对其检查的程度也并不深入,大多数停留在合规性的层次上,偶尔也会稍微延展到新建非现场数据模型、开展飞行突检、实施整体接管式检查等层面。但是审计手段上的革新对于审计结果的价值并没有根本性提升,自然也就得不到管理者的重视。
(四)关注精神生活,提供多样的社会支持
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不仅需要帮助其提升就业技能,更要帮助其摆脱工作生活中的困窘和困惑,使其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集中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贡献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街道-社区等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利用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党建联盟平台,聚集外来务工人员中的党员先锋力量,建立“流动党员先锋服务站”,为他们搭建交流沟通、服务咨询的平台,齐抓共管,加强疏导。要大力发挥工、青、妇、团等的作用,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走出文化贫瘠之地,发挥社区干部作用,通过上门走访、电话慰问、活动邀请等,带领外来务工人员走入文化精神阵地,丰富其精神生活,使之产生亲切感、归属感;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小课堂”,丰富子女教育内容,缓解外来务工人员工作之外的焦虑,提升幸福感。
第三,应收账款的合法转让。对于这种转让,通常要求真实出售,目的是实现原始发起人与该部分资产的破产隔离,使其他债权人对其不具有追索权。
四、结语
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问题核心是就业问题,对此,要健全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外来务工人员全民参保计划,实现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不断提高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和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让外来务工人员有序落户,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还要进一步加大就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目前,无锡市的社会保障制度已逐步建立、完善,但是在制度细化、政策衔接等多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阻碍。这需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社会各级力量、外来务工人员共同努力,共建共享,提高对外来务工人员的重视程度,给予外来务工人员更多的人文关怀。让无锡成为成就外来务工人员的第二故乡,让他们在这里快乐、健康地生活和发展,也让无锡在外来务工人员的改造和建设中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美。
参考文献
[1] 陆雨锋.无锡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探究[J].新西部,2016(29):34-35.
[2] 呼婕,牛刚.江苏省农民工培训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无锡市为例[J].南方农村,2013(5):68-70,74.
[3] 陶相根.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1):74-78.
[4] 杨子博.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融入问题研究——基于制度的视角[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5] 项东红,吴铜霞.外来务工人员就业质量问题分析及其解决途径:以无锡为例[J].教育理论研究,2017(12):55.
中图分类号:F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07-0280-03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07.121
收稿日期:2019-07-06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6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指导项目“外来务工人员就业质量研究——以无锡市为例”(项目编号:2016SJD630064)。
作者简介:吴铜霞(1982—),女,江苏盐城人,无锡开放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陆水东)
标签:务工人员论文; 无锡论文; 城市论文; 无锡市论文; 工人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7期论文; 江苏省教育厅2016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指导项目“外来务工人员就业质量研究——以无锡市为例”(项目编号:2016SJD630064)论文; 无锡开放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