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草药敷脐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36例(论文文献综述)
匡鑫垒[1](2021)在《通腑利水外敷化瘀方治疗血瘀水停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收集患者详细病历信息及检查指标以观察肝硬化腹水血瘀水停证患者在常规中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通腑利水外敷化瘀方的临床疗效,在继承弘扬发展中医外治法治疗肝硬化腹水优势的基础上,为中医外治疗法治疗肝硬化腹水血瘀水停证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临床用药依据,为祖国中医药事业添砖加瓦。方法:将于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胆科门诊或住院部就诊的符合本次课题研究纳入标准的60例肝硬化腹水血瘀水停证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中药调营饮)30例和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通腑利水外敷化瘀方)30例,治疗前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病因、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两组患者这些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药汤剂调营饮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通腑利水外敷化瘀方醋调外敷肝区,每日1次,每次保留3小时,两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记录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腹围、体重、24小时尿量及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对照血瘀水停证中医主症证候评分量表(见附录1),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证候总积分,根据两组患者症状的好转程度进行中医证候疗效及西医临床疗效的评定,利用SPSS25.0软件包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两组疗效之间的差异性。治疗12周后对所有治疗有效患者进行电话回访,了解这些患者腹水复发率情况。在治疗过程中如实记录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及时作出相应处理。结果:1.在改善肝功能指标(ALT、AST、ALB、TBIL)方面,中药通腑利水外敷化瘀组和常规治疗组较治疗前都有好转(P<0.05),但在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肝功能改善情况与对照组进行组间对比,结果显示中药通腑利水外敷化瘀组较常规治疗组能更好的改善肝功能(P<0.01)。2.在减少腹水方面,如降低体重、增加24小时尿量、减少腹围,治疗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都比治疗前情况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效果更优于对照组(P<0.05)。3.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总分和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中药外敷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总分平均值为6.87±4.21,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总分平均值为10.60±3.24,治疗组积分总分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00<0.01);且中药外敷组30例中有效的共27例相对于对照组30例中有效的23例,经秩和检验分析得出P=0.037(P<0.05);表明通腑利水外敷化瘀方能显着改善中医证候,且较常规治疗组明显。4.在改善临床疗效方面,从治疗组30例患者中得出:经通腑利水外敷化瘀方治疗后总有效率达83.3%,从对照组30例患者得出:经西医常规+调营饮治疗后总有效率66.7%,两组比较有临床差异。5.从腹水复发率方面比较,经通腑利水外敷化瘀方治疗后有效的25例中复发的仅有5例,而一般常规治疗后有效的20例中复发的有10例,表明通敷利水外敷方不仅能显着改善肝功能、腹水量等,在减少腹水复发率方面也有很大优势。结论:本次课题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有效改善肝硬化腹水血瘀水停证患者症状、肝功能指标、腹水量以及24小时尿量,外敷通腑利水外敷化瘀方组较西医治疗+中药调营饮组疗效明显,能有效缓解患者腹胀、水肿、小便不利等临床症状,延缓肝硬化腹水进一步恶化,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证明通腑利水外敷化瘀方安全性高且疗效肯定,具备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杨小军,李进,张国梁[2](2020)在《中药敷脐联合利尿剂治疗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疗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中药敷脐辅助治疗48例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科室收治的经中医辨证为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4例,给予限水、限钠盐、常规利尿剂利尿等治疗;实验组2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本科室敷脐方药敷脐治疗,观察6d。监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腹围、24h尿量等数据,并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2.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腹围均较治疗前有所减小,且实验组减小较对照组明显,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24h尿量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且实验组增加较对照组明显,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敷脐能行气、祛湿、活血,配合常规利尿可促进患者尿液排出,改善腹胀症状,有效治疗肝硬化腹水,值得临床推广。
王艳娇[3](2020)在《中药足浴联合内科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通阳利水足浴方联合内科治疗脾肾阳虚型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05月至2019年12月至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肝病科并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伴下肢水肿的患者86例,使用通阳利水足浴方的纳入治疗组,未使用的纳入对照组,一般治疗相同。对照组44例,治疗组42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西医内科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通阳利水方熏洗,每日一次,疗程为一周。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肝功能、下肢水肿消退程度、电解质、体重及24小时尿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估临床疗效。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根据不同实验指标及数据选用不同的统计学方法,如卡方检验、t检验及秩和检验等。结果:(1)中医症状积分:两组均能改善患者腹大胀满、大便溏烂、畏寒肢冷的临床症候(P<0.05),且治疗组改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面色晄白及食少纳呆的中医症状改善均不明显(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92.85%,对照组81.81%,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功能:两组均能降低患者ALT、AST、TBIL水平,ALB上升明显,但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电解质:两组治疗前、治疗后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4)双下肢水肿:两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下肢水肿的临床症状,且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体重、24小时尿量:两组治疗均能减轻患者体重,增加患者24小时尿量,治疗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6)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88.09%,对照组72.72%,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安全性指标监测: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常规、心电图、肾功能等未发现与本次实验相关的异常结果。结论:(1)通阳利水足浴方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侯、减轻患者体重及下肢水肿程度、增加患者24小时尿量,并对于电解质稳定方面安全有效。(2)通阳利水足浴方对脾肾阳虚型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伴下肢水肿的患者在治疗上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
李晓晓[4](2020)在《实脾饮联合BILT肝病治疗仪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实脾饮联合BILT肝病治疗仪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对其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探讨,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1、观察组2,各组30例。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病因、护肝、利尿等对症治疗);观察组1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实脾饮;观察组2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实脾饮和BILT(DSG-III型)肝病治疗仪。经4周治疗后,对症状、肝功能(AIL、AST、ALB、TBIL)、脾脏厚度、门静脉内径、腹水分级、腹围、体重、24小时尿量、临床疗效等指标进行观察。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三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观察组2总有效率96.7%,高于观察组1总有效率86.7%,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功能(AIL、AST、ALB、TBIL):三组患者的肝功能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1、观察组2与对照组比较肝功能(ALT、AST、ALB、TB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2与观察组1比较ALT、A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腹水分级:治疗前后三组患者腹水分级比较均有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腹水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腹围、体重、24小时尿量:三组患者的腹围、体重、24小时尿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2、观察组1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观察组2与观察组1在腹围、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治疗后三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临床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63.3%,观察组1总有效率83.3%,观察组2总有效率96.7%,P<0.05,有统计学差异;7.安全性指标:治疗过程中、治疗后三组患者均未发现不良反应,其短期应用安全可靠。结论:1.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实脾饮联合BILT(DSG-III)型肝病治疗仪能更好的缓解症状、改善肝功能、消退腹水、缩减腹围、降低体重;2.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实脾饮联合BILT(DSG-III)型肝病治疗仪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优于实脾饮治疗,BILT(DSG-III)肝病治疗仪在辅助治疗肝硬化腹水方面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3.在临床用药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其短期应用安全可靠。
赵青[5](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及中药用药规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黄育华教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病毒性肝炎相关性肝硬化腹水疗效及常用中药分析,探讨黄教授治疗肝硬化腹水常用的方剂的中药组成、性味、归经、功效及常见中药用药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提供治疗思路与方法。方法收集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在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科住院,经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且病因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或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经黄育华教授诊治的患者85例。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前及用药后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腹部B超或腹部CT等病历资料及中药处方,建立Excel数据库。对患者的性别、年龄、中医证型、舌象、脉象及中药处方中药物使用频次、高频药物功效、四气、五味及归经使用IBM SPSS 20.0进行频数分析,对患者用药前后体重、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腹部B超或腹部CT进行配对设计t检验分析,对常用药物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本次研究纳入的病例中,男性病例55例,占全部病例的64.71%,女性病例30例,占全部病例的35.29%,男女病例比为1.93:1;发病年龄从33-70岁,平均年龄65.85±21.47岁;证型以湿热水停证所占比例最高。2、临床疗效综合疗效比较: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临床缓解者19例,占22.35%;显效者36例,占42.35%,有效者28例,占32.94%;无效者2例,占2.35%;总有效率为97.65%。治疗后患者体重及腹围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小时尿量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比较: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者治疗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超敏C反应蛋白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较前无明显升高或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超敏C反应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r-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血肌酐、尿素氮、血清胱抑素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酶原百分比活动度、白蛋白、胆碱酯酶活性较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用药规律本研究共纳入85份病例,85首处方,共涉及82味中药,累计用药888次;按药效分类以清热药、利水消肿药、补阴药、理气药为主;按四气分类以寒性药物使用频率最高;五味分类以苦味与甘味药物使用频率最高;归经分类以归脾、肺、肝、胃、肾为主;发现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茯苓、白术、泽泻、茵陈蒿;发现常用药对:茯苓-白术-泽泻、茯苓-白术-茵陈蒿、茯苓-白术-猪苓等;核心处方为:茯苓、白术、泽泻、茵陈蒿、大腹皮、鳖甲、猪苓、甘草、黄芪。结论黄育华教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病毒性肝炎相关性肝硬化腹水疗效确切,能有效控制感染,改善患者肝脏解毒、合成功能,预防肝肾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本病,黄教授的基本治法为健脾益气、清热利湿、软坚散结。体现重视脾胃,顾护中焦,用药平和,标本兼治的学术思想。
李婷[6](2020)在《生芪消臌方治疗轻中度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及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临床观察,探究徐春军教授经验方生芪消臌方治疗轻中度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上治疗轻中度肝硬化腹水患者提供可参考的思路和方法。2.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黄芪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为下一步机制验证性的基础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采用单臂临床试验,制定纳入排除标准,纳入符合标准的45例患者,在利尿药等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入组患者口服生芪消臌方治疗,每14~30d调整1次药方,连续用药12周。以中医症状、体重、腹围、尿量、肝功能、腹部超声为评价指标,于治疗前后分别测量收集数据。疗程结束后,统计分析数据,评定生芪消臌方治疗轻中度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2.以徐春军教授经验方生芪消臌方中的君药--黄芪为研究对象,通过TCMSP检索并筛选黄芪的活性成分和其靶点,通过Genecard、OMIN联合检索并筛选肝硬化腹水相关靶点,对药物活性成分靶点和疾病靶点进行匹配,得到黄芪治疗本病的潜在靶点,建立相应的数据集。采用Cytoscape软件平台构建药物-活性成分网-作用靶点-疾病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可视化展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功能,通过R脚本计算靶点之间的连接数目并排序,得到核心靶点。对核心靶点进行GO生物学过程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揭示黄芪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1.患者大部分的中医症状(包括乏力、纳差、厌油、胁痛、腹胀、腹泻、少尿、下肢肿)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酸、四末凉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体重、腹围、平均24小时尿量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患者的ALT、AST、ALB、TB、DB、CHE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患者的腹水深度、门静脉宽度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评估,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有效率为92.68%,中医证候有效率为95.12%。研究中3例患者服药中出现便溏、大便次数增多,经调方后缓解,余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研究结果显示生芪消臌方治疗轻中度肝硬化腹水的疗效及安全性较好,可在临床中进行进一步推广和开展相关研究。2.通过网络药理学的分析方法,从黄芪中共筛选得到28个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与肝硬化腹水的270个疾病靶点进行基因映射,共匹配得到10个黄芪活性成分作用于肝硬化腹水的41个潜在作用靶点。对排序前30的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预测黄芪在肝硬化腹水的治疗中主要参与调节血管内皮收缩舒张功能、调整细胞免疫、控制炎症、保护肝细胞、调控肝细胞的凋亡与增殖再生、改善蛋白质合成功能、抑制抗纤维化、信号传递等生物过程。预测得到的机制与已有的文献报道基本吻合,从分子层面,揭示了黄芪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的协同作用的特点,推测活性成分福莫尼汀和毛蕊异黄酮、靶点NOS、松弛素通路在黄芪治疗肝硬化腹水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代倩兰,江锋,王京,宫朝玲,史曼玉[7](2018)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肝硬化腹水敷脐用药规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药敷脐治疗肝硬化腹水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特色疗法。该文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中药敷脐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组方用药规律。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近20年来中药敷脐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文献为数据源,筛选并建立方剂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Apriori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进行数据挖掘,对核心药物及其归经、性味、组方规律、核心组合等进行分析研究。共筛选出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敷脐方剂92首,涉及中药109种,分析出14个使用频次10及10以上的药物、19个常用药对,挖掘出12个核心药物组合。使用高频药物为甘遂、冰片、牵牛子、大黄、麝香、大戟、芒硝、肉桂、芫花、商陆等;归经以肺、脾、肾三经为主;药性以寒性药为主,药味以辛味药为主;常用药对为牵牛子-甘遂,冰片-甘遂,甘遂-大戟,甘遂-麝香,大黄-甘遂,甘遂-芫花,冰片-牵牛子,冰片-牵牛子-甘遂,甘遂-槟榔等;组方规律多以攻下逐水类药物为主,配伍通窍类、行气类、温阳类等药物。
胡萍,张恩欣,李莉娟,李萍[8](2017)在《中药自拟方敷脐配合艾灸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自拟方配合艾灸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90例患者随机分作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按对照组常规治疗同时配合艾灸神阙穴,把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自拟方敷在脐上,同时艾灸神阙穴,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主要症状、体重、腹围、24 h尿量等,测量结果变化。结果:对照组腹水消退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在体重、腹围、尿量改善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P<0.01)。结论:自拟中药敷脐配合艾灸治疗硬化腹水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艾灸治疗组。
姜彩红[9](2017)在《茵陈术附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寒热错杂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基于中医下法,将“六腑以通为用,腑气以降为顺”及“肠肝循环”理论应用到本试验中。观察以清肝泄热,温化寒湿为治法,运用茵陈术附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寒热错杂证)的临床疗效,并应用数据系统评价分析出该复方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从而突出中医药整体观念,个体化施治的治疗优势,为进一步总结和挖掘乙肝肝硬化腹水的病因病机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的内容依据,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将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脾胃病科门诊及疗区的患者筛选出符合寒热错杂证的乙肝肝硬化腹水的病例72例,采取随机的分组方式将其分成2组,即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患者,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给予茵陈术附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味(其药物含有茵陈、白术、附子、栀子、生地黄、柴胡、大黄等),计4周;同样的基础治疗之上,对照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易善复),共4周。二者观察结束后,将其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及相关指标进行记录并整理,再应用统计学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经统计学处理结果如下,(1)中医证侯疗效评价,治疗组33例中,显效14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32例患者中,显效、有效、无效依次为7例、14例、11例,总有效率达65.63%。经秩和检验,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P<0.05,二者具有显着性差异。(2)经统计学比较(t检验),两组病例在治疗前ALT分别为115.67±12.45和116.17±23.04,AST分别为119.27±13.13和118.13±25.12,治疗前两组指标的数值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后,治疗组ALT、AST分别为55.67±15.36*▲、56.27±14.77*▲,对照组ALT、AST分别为68.33±11.08,65.80±16.14,治疗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及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均小于0.05,治疗组ALT、ASL血清值测定降低明显。(3)经统计学比较(t检验),两组在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后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分别为36.13±16.47*▲、22.42±12.21*▲、36.68±9.35*▲、69.10±24.52*▲,对照组分别为44.78±14.47、24.57±10.28、33.60±8.56、62.90±23.18,治疗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各项血清学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4)经统计学比较(t检验),两组在治疗前腹水量、体重、腹围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的腹水量、体重、腹围是8.20±4.01*▲、61.21±13.82*▲、65.18±10.47*▲,对照组分别为11.26±2.72、65.63±12.17、70.96±8.98,治疗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治疗组患者的腹水量、体重、腹围下降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临床疗效较佳。(5)西医综合疗效比较,两组等级资料中,治疗组33例,显效11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4.85%;同理对照组32例中分别为7例、13例、12例,总有效率为62.50%。经秩和检验,二者总有效率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通过上述统计数据分析可得,证明通过“六腑通降”与“肠肝循环”理论的结合,茵陈术附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味合剂在临床应用中收效令人满意。且整个试验进行过程的始末均未见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证明本次试验的临床安全性。表明该加味经典方剂临床治疗本病有效,从而进一步补充及完善了乙肝肝硬化腹水的发病机制和该病的临床治疗方案,以便为日后更好地指导临床。
田洪霞[10](2016)在《肝硬化腹水中医外治法研究简况》文中提出肝硬化腹水可属"臌胀""黄疸""胁痛""积聚"等范畴,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中医外治法具有简便效验等特点,主要包括中药灌肠、敷脐疗法、穴位敷贴、针灸疗法等,"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中医外治法同内治法一样,八纲辨证,遣方用药,透皮给药系统亦提供很好的理论支持。透皮吸收除具有消除药物浓度峰谷现象等优点,还可避免胃肠道刺激、肝脏"首关效应"等特点。外治法有单药,亦有复方,主要治则为攻下逐水、理气活血、温阳等。虚证常用黄芪、附子、肉桂等益气温阳之药;实证多为大黄、水蛭、莱菔子、芒硝等理气活血之药;攻逐水饮常用商路、甘遂、牵牛子等逐水药物;辛香类药物如冰片、麝香、远志、花椒、葱姜等药物,有促进药物透皮作用,根据中药引经药的属性,常被运用于外治方中。
二、中草药敷脐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3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草药敷脐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36例(论文提纲范文)
(1)通腑利水外敷化瘀方治疗血瘀水停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 中医外治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研究进展 |
1.1 肝硬化腹水中医病名起源 |
1.2 肝硬化腹水外治疗法临床应用 |
2 西医对肝硬化腹水的研究进展 |
2.1 肝硬化的发病原因 |
2.2 肝硬化腹水的发病机制 |
2.3 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方法 |
1 诊断标准 |
1.1 中医诊断标准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1.6 终止观察标准 |
2 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分组 |
2.3 治疗方法 |
2.4 安全性指标 |
2.5 疗效性指标 |
2.6 疗效判定标准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3.3 治疗后各项结果对比 |
3.4 治疗后腹水复发率比较 |
3.5 安全性评价 |
3.6 小结 |
4 讨论 |
4.1 传统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研究 |
4.2 导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学术思想 |
4.3 立题依据 |
4.4 中药外敷的相关机理作用 |
4.5 通腑利水外敷化瘀方方药研究 |
4.6 调营饮的组方分析 |
4.7 疗效总结与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2)中药敷脐联合利尿剂治疗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5 疗效判断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比较 |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腹围变化 |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24h尿量比较 |
3 讨论 |
(3)中药足浴联合内科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
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
二 研究结果 |
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
2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及疗效对比 |
3 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
4 治疗前后电解质对比 |
5 治疗前后下肢水肿情况对比 |
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体重、24小时尿量对比 |
7 治疗后临床效果比较 |
8 安全性评价 |
三 讨论 |
1 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认识 |
2 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的现代研究 |
3 通阳利水足浴方的组方分析 |
4 研究结果分析 |
5 结论 |
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实脾饮联合BILT肝病治疗仪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简表 |
前言 |
第1章 理论研究 |
1.1 祖国医学对鼓胀的认识 |
1.2 西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
第2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病例选择标准 |
2.4 研究方法 |
2.5 统计学分析 |
2.6 研究结果 |
第3章 讨论 |
3.1 选题依据 |
3.2 组方用药分析 |
3.3 单味药现代药理研究分析 |
3.4 研究结果分析 |
3.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5)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及中药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患者一般情况分布 |
3.2 临床疗效评价 |
3.3 中药规律 |
4 讨论与总结 |
4.1 现代医学对病毒性肝炎所致肝硬化腹水发病机制的认识及治疗方案 |
4.2 中医对臌胀的认识 |
4.3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I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IV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生芪消臌方治疗轻中度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
综述一 肝硬化腹水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一、概述和流行病学 |
二、病因 |
三、发病机制 |
(一)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 |
(二) 肝硬化腹水的发病机制 |
四、诊断 |
五、治疗 |
(一) 利尿剂 |
(二) 血管收缩药物 |
(三) 大量放腹水联合输注白蛋白 |
(四) 外科治疗 |
六、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
一、鼓胀的病名 |
二、鼓胀的病因 |
三、鼓胀的病机 |
四、鼓胀的治疗 |
(一) 古代医家鼓胀治法溯源 |
(二) 现代医家对鼓胀的治疗方法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引言 |
第二部分 生芪消臌方治疗轻中度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 |
一、研究内容 |
(一) 研究对象 |
(二) 诊疗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治疗方法 |
(三) 观察指标 |
(四) 疗效评定标准 |
(五) 安全性评定标准 |
三、数据统计方法 |
四、结果分析 |
(一) 一般资料 |
(二) 治疗结果分析 |
五、讨论 |
(一)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评价 |
(二) 徐春军教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经验总结 |
(三) 生芪消臌方的组方分析 |
(四) 临床结果分析 |
(五)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黄芪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机制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主要化学成分的收集和筛选 |
(二) 靶点收集 |
(三) 网络构建和分析 |
(四) 靶点的分子功能/生物过程和通路富集分析 |
二、结果 |
(一) 黄芪中候选化学成分的收集和筛选 |
(二) 靶点收集 |
(三) 网络的构建及分析 |
(四) GO功能富集分析 |
(五)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附录1 徐春军教授生芪消臌方治疗轻中度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 |
附录2 黄芪药物活性化学成分简写说明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肝硬化腹水敷脐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数据预处理与录入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药物频次 |
2.2 药物归经 |
2.3 药物性味 |
2.4 组方规律 |
2.5 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 |
3 讨论 |
3.1 药物频次分析 |
3.2 药物归经及性味分析 |
3.3组方规律分析 |
3.4 核心组合分析 |
(8)中药自拟方敷脐配合艾灸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 |
1.2.1 诊断标准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疗效标准 |
1.6 不良反应 |
2 结果 |
3 讨论 |
(9)茵陈术附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寒热错杂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乙肝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
1.1 病名及源流 |
1.2 病因病机 |
1.2.1 酒食不节 |
1.2.2 情志不遂 |
1.2.3 虫毒感染 |
1.2.4 病后续发 |
1.3 中医中药对乙肝肝硬化腹水的治疗 |
1.3.1 辨证论治 |
1.3.2 中成药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 |
1.3.3 中医其他疗法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 |
2 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
2.1 乙肝肝硬化腹水形成的机制 |
2.2 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硬化腹水的治疗 |
2.2.1 抗病毒治疗 |
2.2.2 改善和修复肝功能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 |
4 问题与展望 |
临床研究 |
1 病例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退出标准 |
2.5.1 研究者决定的退出 |
2.5.2 受试者自行退出 |
3 观测指标 |
3.1 安全性观测 |
3.2 疗效性观测 |
4 疗效判定标准 |
4.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
4.2 西医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
5 研究方法 |
6 统计学处理 |
典型病案 |
讨论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10)肝硬化腹水中医外治法研究简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研究 |
2 临床研究 |
2.1中药灌肠 |
2.2 穴位贴敷 |
2.2.1 敷脐 |
2.2.2 穴位外敷 |
2.3 针灸 |
3 小结与展望 |
四、中草药敷脐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3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通腑利水外敷化瘀方治疗血瘀水停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D]. 匡鑫垒.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中药敷脐联合利尿剂治疗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疗效评价[J]. 杨小军,李进,张国梁. 时珍国医国药, 2020(06)
- [3]中药足浴联合内科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D]. 王艳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实脾饮联合BILT肝病治疗仪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D]. 李晓晓.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5]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及中药用药规律分析[D]. 赵青.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生芪消臌方治疗轻中度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及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李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肝硬化腹水敷脐用药规律分析[J]. 代倩兰,江锋,王京,宫朝玲,史曼玉. 中国中药杂志, 2018(22)
- [8]中药自拟方敷脐配合艾灸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研究[J]. 胡萍,张恩欣,李莉娟,李萍. 辽宁中医杂志, 2017(08)
- [9]茵陈术附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寒热错杂证)的临床观察[D]. 姜彩红.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7(04)
- [10]肝硬化腹水中医外治法研究简况[J]. 田洪霞.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