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换热器用双面集成流道板片,包括上边板,所述上边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双侧流道板片,所述双侧流道板片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双侧流道板片的相对面固定连接。该换热器用双面集成流道板片,通过在双侧流道板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开设有第一换热流道和第二换热流道,使得双侧流道板片的比表面积增加,有效的利用材料,减少了板片数量,从而实现了减小换热器的体积和重量,另外双侧流道板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开设有第一换热流道和第二换热流道,使得换热流道高度和换热面积增大的同时换热厚度不变,同时换热不经过焊缝,热阻可以降到最低,从而使得换热效率大大提高。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换热器用双面集成流道板片,包括上边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边板(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双侧流道板片(2),所述双侧流道板片(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双侧流道板片(2)的相对面固定连接,所述双侧流道板片(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下边板(3),所述双侧流道板片(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开设有第一换热流道(4),所述双侧流道板片(2)上表面和下表面的中部均开设有第二换热流道(5),所述第二换热流道(5)的数量为十个,且每五个第二换热流道(5)为一组,两组所述第二换热流道(5)分别等距离的均匀设置在双侧流道板片(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
设计方案
1.一种换热器用双面集成流道板片,包括上边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边板(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双侧流道板片(2),所述双侧流道板片(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双侧流道板片(2)的相对面固定连接,所述双侧流道板片(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下边板(3),所述双侧流道板片(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开设有第一换热流道(4),所述双侧流道板片(2)上表面和下表面的中部均开设有第二换热流道(5),所述第二换热流道(5)的数量为十个,且每五个第二换热流道(5)为一组,两组所述第二换热流道(5)分别等距离的均匀设置在双侧流道板片(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用双面集成流道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边板(1)与双侧流道板片(2)、两个双侧流道板片(2)以及双侧流道板片(2)与下边板(3)之间的固定连接均为焊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用双面集成流道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双侧流道板片(2)表面的第一换热流道(4)数量为四个,且四个第一换热流道(4)以双侧流道板片(2)的垂直中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在双侧流道板片(2)的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用双面集成流道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边板(1)、双侧流道板片(2)和下边板(3)的横截面大小相等,且上边板(1)的高度与下边板(3)的高度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用双面集成流道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4)的宽度等于第二换热流道(5)宽度的二分之一至五分之四,且第一换热流道(4)的高度和第二换热流道(5)的高度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用双面集成流道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流道(5)的高度与上下两个第二换热流道(5)相对面之间的距离相等。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换热器用双面集成流道板片。
背景技术
目前的微通道换热器工艺,主要通过化学蚀刻的方法将薄板加工成具有各种流道形状的的流道板片,将板片叠加后通过焊接技术将换热片连接,实现换热器的生产。现有微通道换热器所用的流道板片多为单侧流道板片,它能通过对流道板片流道的精确设计达到不同的换热目标,但由于只能单侧设计,导致设计思路相对单一,流路只有二维平面方向的流动;由于单侧叠加焊接,使得每一层的焊缝都处于两种介质中,一般会有很大的温差,热循环冲击;因为只有单侧换热面积,为了保证足够的换热面积,不得不使用大量的板片叠加,导致最终换热器板片过多,增加了制造工艺难度和生产、材料成本,使用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用双面集成流道板片,解决了换热器换热效率低、换热器重量和体积较大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器用双面集成流道板片,包括上边板,所述上边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双侧流道板片,所述双侧流道板片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双侧流道板片的相对面固定连接,所述双侧流道板片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下边板,所述双侧流道板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开设有第一换热流道,所述双侧流道板片上表面和下表面的中部均开设有第二换热流道,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数量为十个,且每五个第二换热流道为一组,两组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分别等距离的均匀设置在双侧流道板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
优选的,所述上边板与双侧流道板片、两个双侧流道板片以及双侧流道板片与下边板之间的固定连接均为焊接。
优选的,所述双侧流道板片表面的第一换热流道数量为四个,且四个第一换热流道以双侧流道板片的垂直中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在双侧流道板片的两端。
优选的,所述上边板、双侧流道板片和下边板的横截面大小相等,且上边板的高度与下边板的高度相等。
优选的,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宽度等于第二换热流道宽度的二分之一至五分之四,且第一换热流道的高度和第二换热流道的高度相等。
优选的,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高度与上下两个第二换热流道相对面之间的距离相等。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用双面集成流道板片,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换热器用双面集成流道板片,通过在双侧流道板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开设有第一换热流道和第二换热流道,使得双侧流道板片的比表面积增加,有效的利用材料,减少了板片数量,从而实现了减小换热器的体积和重量,另外双侧流道板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开设有第一换热流道和第二换热流道,使得换热流道高度和换热面积增大的同时换热厚度不变,同时换热不经过焊缝,热阻可以降到最低,从而使得换热效率大大提高,最后焊缝处于单介质环境,更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稳定性和寿命,使用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双侧流道板片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边板、2双侧流道板片、3下边板、4第一换热流道、5第二换热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一种换热器用双面集成流道板片,包括上边板1,上边板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双侧流道板片2,双侧流道板片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双侧流道板片2的相对面固定连接,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双侧流道板片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双侧流道板片2之间均固定连接,最底层双侧流道板片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下边板3,上边板1、双侧流道板片2和下边板3的横截面大小相等,且上边板1的高度与下边板3的高度相等,使得上边板1、双侧流道板片2和下边板3可以加工成换热器本体,上边板1与双侧流道板片2、两个双侧流道板片2以及双侧流道板片2与下边板3之间的固定连接均为焊接,通过焊接的方式使得上边板1、双侧流道板片3以及下边板3之间连接更牢固,且加工方便,双侧流道板片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开设有第一换热流道4,双侧流道板片2表面的第一换热流道4数量为四个,且四个第一换热流道4以双侧流道板片2的垂直中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在双侧流道板片2的两端,对双侧流道板片2两端进行换热,双侧流道板片2上表面和下表面的中部均开设有第二换热流道5,第一换热流道4的宽度等于第二换热流道5宽度的二分之一至五分之四,且第一换热流道4的高度和第二换热流道5的高度相等,上下两个第一换热流道4和上下两个第二换热流道5相对面之间的距离相等,使得传热热阻相等,第二换热流道5的数量为十个,且每五个第二换热流道5为一组,两组第二换热流道5分别等距离的均匀设置在双侧流道板片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第二换热流道5的高度与上下两个第二换热流道5相对面之间的距离相等,当两个第二换热流道5相对面连通时,换热流道的高度等于热交换厚度的两倍,增大了换热效率。
在使用时,当双侧流道板片2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换热流道分别接入冷流体和热流体,冷流体和热流体之间通过换热流道的相对面在双侧流道板片2表面进行热交换。
综上所述,该换热器用双面集成流道板片,通过在双侧流道板片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开设有第一换热流道4和第二换热流道5,使得双侧流道板片2的比表面积增加,有效的利用材料,减少了板片数量,从而实现了减小换热器的体积和重量,另外双侧流道板片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开设有第一换热流道4和第二换热流道5,使得换热流道高度和换热面积增大的同时换热厚度不变,同时换热不经过焊缝,热阻可以降到最低,从而使得换热效率大大提高,最后焊缝处于单介质环境,更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稳定性和寿命,使用效果更好,解决了换热器换热效率低、换热器重量和体积较大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310149.8
申请日:2019-03-1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6(杭州)
授权编号:CN209910467U
授权时间:20200107
主分类号:F28D9/00
专利分类号:F28D9/00;F28F3/02
范畴分类:35F;
申请人:杭州微控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杭州微控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白杨街道科技园路2号5幢1层23-28单元
发明人:徐进;马欢;周子暄;姚志勇;林云峰
第一发明人:徐进
当前权利人:杭州微控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热流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