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叙事实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科学实验,对比阅读,叙事性,《夜晚的实验》
叙事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钱雪娟[1](2019)在《对比阅读,提升科学实验类叙事性文章教学有效性——以《夜晚的实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苏教版语文教材的设置中,可以发现,各个学段之间的课文安排是有联系的,比如叁年级上册的《拉萨的天空》、叁年级下册的《庐山的云雾》再到六年级下册的《烟台的海》,都属于写景的文章;四年级上册的《说勤奋》到五年级下册的《谈礼貌》到六年级下册的《学会合作》,都属于议论类的文章……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学课文,学会课文,更应该以一篇课文为引子,学会这样一类的课文。同一类型的文章,在进行教学时,除了立足于课文内容的教学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比阅读,来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那么,笔者就以《夜晚的实验》为例,谈谈通过对比阅读如何提升科学实验类叙事性文章教学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艾艳红[2](2019)在《西西《哀悼乳房》的创新性实验叙事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哀悼乳房》是一部讲述作者罹患乳腺癌,经过放射治疗半年后抗癌成功的自传体小说。其最大特色是异于传统的后现代叙事策略,采用零碎的小叙事组织,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其中穿插一些理论知识,涉及面广,开放式结尾应用了后现代叙事一贯的技巧。(本文来源于《出版广角》期刊2019年09期)
赵欣恬[3](2019)在《叙事迷宫的另一条岔径——从马原等实验作品看中国当代先锋写作的困局与出路》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先锋写作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次极具革命意味的叙事实验浪潮。以马原为代表的先锋文学作家积极介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文学浪潮。本文将借助博尔赫斯最初创造的"叙事迷宫"为参照,以马原、格非、孙甘露几位先锋作家较为着名的几部叙事实验作品为例子,试析我国"叙事迷宫"先锋叙事走向死局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14期)
李兴邦[4](2019)在《论沈从文1930年代的叙事散文文体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沈从文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了叁部长篇叙事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在这叁部作品中,他均试图运用以往的小说写作经验,创造出某种介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实验性文体。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对这叁部实验性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既分析实验的起因、文本中的叙事模式与叙事技巧,也分析这些技巧造成的修辞效果,及其背后隐藏的创作心理,同时将它们与沈从文的早期小说进行系统性的比较,借此观察1930年前后沈从文创作观念、创作能力发生的变化。第一章主要探讨沈从文为何会进行这样的散文文体实验。客观因素是经济状况的改善、写作环境的变化等等。更重要的是,沈从文早期的小说因为不符合一般小说的创作规范而遭到严重批评,这使他对小说的“规则”产生一种强烈敌意。这种敌意隐含着沈从文的小说观念与时代主流观念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尝试进行创作实验时,他便倾向于避开“小说”这一体裁,而选择形式更加自由的散文,或在当时还没有形成文学传统和明确创作成规的现代传记,并在其中使用小说技法,以兼取二者之长。沈从文的文体实验也来自他对于小说反映现实能力的焦虑。在涉及到现实问题时,他总是倾向于将尽可能多的文体、风格杂糅,力图表达得更加充分。但他在40年代的失败作品证明,这种“综合”的写作模式很难实现其最初目的。第二章对《从文自传》展开全面、系统的“叙事诗学”研究。首先,《从文自传》并不是一部非常完善统一的长篇叙事作品,它内部的不同篇章有不同风格,更像是一部作品集;其次,就算将《从文自传》当作一本完整的自传,因为沈从文在创作时的种种顾虑,有些段落闪烁其辞,损害了整体叙事的完整性;最后,《从文自传》大幅度地借鉴了沈从文小说的叙事话语与叙事技巧,并有所发展变化。另外,在40年代和80年代,沈从文对《从文自传》进行了两次主要修改。这两次修改破坏了原有的实验意图,扰乱了原来较为单纯的叙事声音,从叙事美学的角度来看,是失败的。第叁章描述和分析沈从文以《记丁玲》为代表的一系列传记的写作模式和叙事特征。《记丁玲》代表着沈从文主动尝试的一种新颖的传记写作模式。在《记丁玲》中,沈从文试图利用小说的创作技巧去记录真实事件。但由于受到作者早期小说创作经验的影响,《记丁玲》不可避免地被染上强烈的主观色彩。这种独特的叙事形式也是造成80年代丁玲、沈从文因《记丁玲》失和的原因之一。《记胡也频》与《记丁玲》遵循着相似的创作模式,是前者的一个蓝本,在形式方面显得比较粗糙。在40年代至60年代,沈从文数次尝试实践《记丁玲》背后的创作思路,但因为种种原因,并非都能成功。第四章主要探究《湘行散记》的叙事技巧与叙事模式。首先从其各篇章初始发表的刊物着手,发现这些篇章的“类”,分析这些篇章与早期小说在技巧上的关联。随后则试图探索这些篇章是如何与沈从文早期的乡土小说互动与交融,以及这种互动怎样体现了沈从文某种内在、隐藏的创作意识。总体而言,从《从文自传》到《湘行散记》《记丁玲》,沈从文的文体实验意识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转变,其文体、语言也越来越接近成熟时期的小说。这种变化,从叙事艺术的角度来看,有得也有失。在《从文自传》中表达对乡土的真实情感时,采用质朴自然的叙事文体明显更为恰当。而《记丁玲》虽然体现着沈从文更为自觉的文体实验意识,却因为将意识流小说的创作经验引入传记写作而制造了不小的争议。《湘行散记》则介于两者之间,是沈从文在总结创作经验之后完成一次较为平衡的文体尝试。(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08)
王春林[5](2019)在《第一人称叙事的实验与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不知不觉间,2018年已成为过去。在这岁末年初的时候,回首2018这一自然年度内的长篇小说创作,我们无论如何不能不承认,相比较来说,这一年度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取得了丰硕成果的长篇小说的“大年”。具体来说,这一自然年度内,进入我们关注视野的长篇小说主要包括有(本文来源于《山西日报》期刊2019-01-16)
骆健飞,丁险峰,李婷[6](2018)在《初级水平留学生叙事体语段的教学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研究初级水平留学生在语段表达方面的习得问题。文章以初级系两个留学生教学班为研究对象,实验班在教学过程中补充相关的语段表达练习,而对照班则进行传统的综合课教学,在期末测试中,两班学生均进行语段表达测验,结果显示:(1)实验班学生的语段表达综合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班;(2)在表述相同主题、使用相同结构进行语段表达时,实验班学生所用的词汇总量显着高于对照班;(3)在用词丰富性方面,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使用乙级和丙级词汇时差异显着,这说明这种教学对促进留学生使用乙级、丙级等常用词上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以上结果可以发现,对于初级水平留学生来说,通过系统的教学与训练,学生可以明显提高语段表达的连贯性以及用词的丰富性,对初级水平留学生叙事体语段的习得有较大帮助。(本文来源于《华文教学与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冯长宏,王久平[7](2018)在《新家庭教育实验的“邗江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的暑假,对于扬州市邗江区教育局局长何云峰而言,会更加繁忙。7月14日,他匆匆飞往成都,从全国新教育实验第十八届研讨会上领回了"全国新教育实验区""全国首家新家庭教育实验区"两块国字招牌;8月1日,他来到育才小学西区校,和专家、校长、老师共同研讨中国—邗(本文来源于《中小学班主任》期刊2018年05期)
安晓燕[8](2018)在《《暴裂无声》:忻钰坤的叙事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忻钰坤是中国内地新生代电影导演中颇具实力的一位,他在叙事技巧上的雕琢常赋予影片独特的魅力。《暴裂无声》是忻钰坤继《心迷宫》后创作的第二部电影长片,相较于《心迷宫》炫目的叙事结构,《暴裂无声》在叙事上的探索并未停歇。影片摒弃了部分类型电影的既有规则,通过编制大量的影像符码,建立超现实主义的影像时空,设置情节的延宕与留白等方式,促进了影片主旨的升华,同时增强了情感力度,也提升了观众的主观参与度。(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8年20期)
录艳[9](2018)在《日记体叙事实验:乔伊斯《画像》的文体学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早期的精神顿悟手法和后期的意识流技巧之间的一个必然过渡。全文由五章以及结尾的22篇日记组成,乔伊斯每章都以不同语体塑造了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心路历程,尤其在结尾3月20日到4月27日零碎的22篇日记中,作者用第一人称内视角以及前景化的语言揭示了斯蒂芬流亡之前纷繁复杂的意识之流,是乔伊斯意识流手法的一次尝试,为后期意识流巨着《尤利西斯》的写作奠定基础。然而,尽管国内外有学者注意到了这一点,但没有学者专门地进行过分析与研究。因而,本文就从文体学角度对结尾日记中的语言风格以及叙述视角进行阐释,希望为该小说的赏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对读者批评鉴赏有较大启发,也为进一步理解乔伊斯意识流手法的使用提供帮助。小说结尾的日记体是一种特殊的语体,揭示了斯蒂芬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感受。细读文本发现,为了逼真再现人物意识,乔伊斯采用了符合人物意识活动的语体,它有助于捕捉人物转瞬即逝的心理感受。口语词的使用使得人物个性塑造更加鲜明,易于被读者接受,例如“damn”的多次重复使用体现了斯蒂芬对自己语言被殖民的悲愤心理;新造词的使用易于吸引读者眼球,凸显乔伊斯的语言创造才能;心理过程动词的使用使乔伊斯向读者展示了斯蒂芬对周围环境和人物的感受与看法,以及他对自身的认知,突出他的逐渐独立与成熟。除了词汇上的文体特征外,乔伊斯还通过语法上的典型前景化语言展示了斯蒂芬思想的琐碎性和随意性。残缺句或是省略句不仅是意识流的文体特征,更是斯蒂芬语言图式的文体表征,形象地模仿了人物的意识之流,有助于读者体会人物复杂的精神世界;受伯格森“心理时间”原则的影响,乔伊斯将不同时间中的故事情节和场景拼凑在一起,让读者体会到时间和斯蒂芬意识的跳跃性与无序性;通过使用倒装句,乔伊斯强调了斯蒂芬对周围人物以及环境的感受,讽刺了国人的无知,也为文章制造了悬念,引起读者好奇心。乔伊斯还采用了意识流语篇中常用的修辞,赋予小说诗性和音乐性。语音上头韵、类韵等的使用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也让语言表达更加紧凑、和谐,具有吸引力;迭言的使用让文章富有节奏感,强化人物的情感;通过象征手法,乔伊斯向读者呈现了斯蒂芬流亡之前的困惑,为小说增添了艺术效果。日记中第一人称内视角及内心独白的使用,逼真再现了主人公近期思想、艺术以及文学上的成熟,展现了他流亡之前的孤独感。通过对日记中非正式文体特征与文体效果的分析,我们发现,《画像》中的日记体符合乔伊斯的意识流写作风格,是他意识流手法的早期尝试。(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桑园[10](2018)在《同伴分享阅读对大班幼儿叙事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叙事能力是评价幼儿语言能力的一项重要指针,对幼儿的读写能力、认知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考查了同伴分享阅读对大班幼儿叙事能力发展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教育实验法,以沈阳市某幼儿园58名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按照自然班随机划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为同伴分享阅读组,控制组为自主阅读组。研究者以8本绘本为阅读材料分别对两组幼儿进行为期16周的实验研究,考查同伴分享阅读对幼儿叙事能力的影响。本研究使用SPSS 20.0对实验组与控制组前后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组幼儿的叙事能力在叙事结构和叙事评价两维度上有明显提高,而控制组幼儿的叙事能力提高效果不显着。这些结果对同伴分享阅读在幼儿叙事能力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从研究结果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同伴分享阅读能够有效促进大班幼儿叙事能力的发展。2.同伴分享阅读对大班幼儿“叙事结构”和“叙事评价”两维度的促进要优于自主阅读方式。3.同伴分享阅读对大班幼儿叙事能力的影响没有性别差异。本研究仅关注了同伴分享阅读对幼儿叙事能力发展的影响,希望能够激发更多有关同伴分享阅读对幼儿其他方面发展影响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8-05-31)
叙事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哀悼乳房》是一部讲述作者罹患乳腺癌,经过放射治疗半年后抗癌成功的自传体小说。其最大特色是异于传统的后现代叙事策略,采用零碎的小叙事组织,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其中穿插一些理论知识,涉及面广,开放式结尾应用了后现代叙事一贯的技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叙事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1].钱雪娟.对比阅读,提升科学实验类叙事性文章教学有效性——以《夜晚的实验》为例[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9
[2].艾艳红.西西《哀悼乳房》的创新性实验叙事建构[J].出版广角.2019
[3].赵欣恬.叙事迷宫的另一条岔径——从马原等实验作品看中国当代先锋写作的困局与出路[J].北方文学.2019
[4].李兴邦.论沈从文1930年代的叙事散文文体实验[D].南京大学.2019
[5].王春林.第一人称叙事的实验与探索[N].山西日报.2019
[6].骆健飞,丁险峰,李婷.初级水平留学生叙事体语段的教学实验研究[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8
[7].冯长宏,王久平.新家庭教育实验的“邗江叙事”[J].中小学班主任.2018
[8].安晓燕.《暴裂无声》:忻钰坤的叙事实验[J].电影文学.2018
[9].录艳.日记体叙事实验:乔伊斯《画像》的文体学阐释[D].重庆师范大学.2018
[10].桑园.同伴分享阅读对大班幼儿叙事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