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论文_李金堂

导读:本文包含了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叶斑病,玉米,孢子,病害,模式,新月,可湿性。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堂[1](2016)在《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空间传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调查研究了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常规栽培模式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ijin]空间传播规律的差异。结果表明:2种栽培模式下病害均为中心式传播,空间传播模型用幂指数模型(X=a×D-b)拟合较好。双株定向的a系数(传播发病后菌源中心处的子代病情)显着高于常规栽培,而b系数(传播梯度)则一般显着低于常规栽培,说明双株定向栽培模式有利于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和传播,传播距离较常规栽培模式为远。根据田间小气候数据推断,上述差异可能是由2种栽培模式下风速、温度、相对湿度等田间小气候因素不同引起的。(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李金堂[2](2015)在《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分生孢子飞散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分生孢子飞散动态进行捕捉及监测,发现生长季节不同时期孢子捕捉量不同,生长中前期捕捉量高,尤其是玉米播种后20~65 d捕捉的孢子数量占整个生长季节的89%以上,9月进入生长后期,孢子捕捉数量显着减少。分生孢子始见于7月中旬,自捕捉到孢子后7 d左右田间开始陆续发病。孢子飞散量与气象因子(降雨量、相对湿度、温度)及病情(平均病斑数)相关性较低,但与调查当日病情(平均病斑数)和前7 d内的降雨量之积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5期)

刘中杰,杨晶[3](2015)在《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又称黄斑病,俗称黄叶病,是近年来辽宁地区玉米上继大、小斑病、锈病之后的又一重要病害。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鞘和苞叶。抽雄后病害迅速扩展蔓延,植株布满病斑,叶片提早干枯,一般减产20%~30%,严重地块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1症状叶部病斑初为水渍状褪绿半透明小点,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病斑,病斑长2~5毫米、宽1~2毫米,最大的(本文来源于《新农业》期刊2015年09期)

李金堂,默书霞[4](2015)在《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流行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两年田间小区试验,观察比较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流行动态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株定向栽培模式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病情重于常规栽培模式,适合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下病情差异更为明显。应用Logistic模型推导两种栽培模式下病害的流行时期,双株定向栽培模式的指数增长期及衰退期较常规栽培模式短,而逻辑斯蒂增长期则长4~5 d,说明双株定向栽培模式更适合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双株定向栽培的玉米产量高于常规栽培,但随着两者病情差距的扩大,增产优势会降低。(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马永光[5](2014)在《部分玉米种质资源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鉴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近年来北京、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等北方玉米产区新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其主要病原菌为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本文研究了辽宁省部分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系的抗病性差异,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间以及自交系间抗病性差异明显:C8605-2、A801、沈151、沈152、沈3336等一批主栽杂交种的亲本自交系均为感病类型(S~HS);而具有热带或亚热带血缘的78599类、沈137、沈135等一些外来种质资源均为抗病类型(R~HR)。杂交种之间抗性也有很大不同。(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期刊2014年13期)

梅丽艳,李志勇[6](2014)在《营养与保存条件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生长及致病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防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研究了营养条件和保存条件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生长发育及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源及氮源的种类对菌丝生长有影响,最适碳源为多糖,最适氮源为有机态氮。弯孢菌生命力较强,孢子萌发率除与病菌保存时间长短有关外,还与病菌自身状况有关。保存时间长短与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程度无明显关系,也说明不同年度菌株本身的致病力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1期)

景殿玺,刘震,周如军,傅俊范[7](2013)在《二比空栽培模式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流行动态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通过田间试验设计及人工接种技术,对二比空栽培模式与常规栽培模式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流行动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二比空栽培模式的发病程度轻于常规栽培模式,病害初始病情与传播速率均低于常规模式。病害流行时间动态模型拟合发现,Weibull模型较好,其中,两种栽培模式下病害指数增长期(始发期)相同,二比空栽培模式下病害Weibull增长期(盛发期)短于常规模式,且衰退期出现较早。(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3年05期)

金晴华[8](2013)在《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俗称黄斑病,是永胜县继玉米大小斑病及灰斑病之后又一严重危害玉米的叶斑病,近年来呈发展蔓延趋势,一般减产20%~30%,个别地块减产达50%以上,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科技》期刊2013年02期)

张志民[9](2013)在《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流行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又称黄斑病,是2012在阜新地区发生的一种仅次于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的玉米叶部病害。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鞘和苞叶。抽雄后病害迅速扩展蔓延,植株布满病斑,叶片提早干枯。一般减产20%~30%,严重地块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期刊2013年03期)

肖熙鸥,叶克苁,宋希云[10](2012)在《一种利用生理指标评价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4种不同抗性的玉米自交系幼苗为材料,比较了新月弯孢菌毒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对玉米主要防御酶系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比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毒素浓度和胁迫时间下,PAL、POD和SOD比活力与品种抗病性的相关程度不一致。稀释200倍的毒素溶液处理玉米幼苗12h时,PAL比活力与抗病性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POD比活力与抗病性呈曲线正相关,SOD比活力与玉米抗病性呈极显着线性负相关。因此,可利用稀释200倍的新月弯孢菌毒素溶液处理12h时测得的玉米幼苗PAL、POD及SOD比活力估算玉米自交系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水平。(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2年09期)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分生孢子飞散动态进行捕捉及监测,发现生长季节不同时期孢子捕捉量不同,生长中前期捕捉量高,尤其是玉米播种后20~65 d捕捉的孢子数量占整个生长季节的89%以上,9月进入生长后期,孢子捕捉数量显着减少。分生孢子始见于7月中旬,自捕捉到孢子后7 d左右田间开始陆续发病。孢子飞散量与气象因子(降雨量、相对湿度、温度)及病情(平均病斑数)相关性较低,但与调查当日病情(平均病斑数)和前7 d内的降雨量之积显着正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论文参考文献

[1].李金堂.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空间传播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6

[2].李金堂.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分生孢子飞散动态[J].江苏农业科学.2015

[3].刘中杰,杨晶.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J].新农业.2015

[4].李金堂,默书霞.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流行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5

[5].马永光.部分玉米种质资源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鉴定研究[J].吉林农业.2014

[6].梅丽艳,李志勇.营养与保存条件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生长及致病力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

[7].景殿玺,刘震,周如军,傅俊范.二比空栽培模式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流行动态影响[J].玉米科学.2013

[8].金晴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防治[J].云南农业科技.2013

[9].张志民.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流行与防治[J].现代农业.2013

[10].肖熙鸥,叶克苁,宋希云.一种利用生理指标评价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的方法[J].植物生理学报.2012

论文知识图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Curvular...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在同工酶水平上的聚...不同温度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症状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病率及严重度...不同生育期及接种浓度对玉米弯孢菌

标签:;  ;  ;  ;  ;  ;  ;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论文_李金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