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论文_张岳桥,董树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板块构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板块,大陆,断层,地幔,地球化学,塔里木,喜马拉雅。

板块构造论文文献综述

张岳桥,董树文[1](2019)在《晚中生代东亚多板块汇聚与大陆构造体系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大陆原型形成于叁迭纪印支造山运动旋回,其周邻环绕的叁大洋(古太平洋、蒙古-鄂霍茨克洋、中特提斯洋)于早侏罗世初期几乎同时向东亚大陆俯冲,开启了东亚多板块汇聚历史。文章通过总结东亚大陆晚中生代构造变形和构造岩浆事件的新近研究成果,简述了东亚多板块汇聚产生的叁个陆缘汇聚构造系统(北部蒙古-鄂霍次克碰撞造山带、东部与俯冲有关的增生造山系统、西南部班公湖—怒江缝合构造带)、陆内汇聚构造变形体系和大陆伸展构造体系。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了东亚多板块汇聚大陆构造-岩浆演化的时间框架,将其划分为叁个阶段:早侏罗世(200~170 Ma)周邻大洋板块初始俯冲阶段和陆缘裂解事件,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170~135 Ma)周邻陆缘碰撞造山或俯冲增生造山作用、陆内再生造山作用和汇聚构造体系的形成;中晚白垩世(135~80 Ma)大陆岩石圈的减薄作用和大陆伸展构造体系的发育。研究认为,晚中生代东亚多板块汇聚在时空上的有序演化和深浅构造的复合迭加,不仅产生了东亚大陆复杂的陆缘和陆内构造体系,同时控制了中国东部燕山期爆发式岩浆-成矿作用,也使东亚构造地貌发生东西翘变,早期陆缘汇聚产生的东部高原因晚期大陆岩石圈的减薄和伸展而垮塌。东亚大陆构造体系的形成和演化与联合古大陆的裂解同步,晚中生代东亚多板块汇聚完成了从东亚到欧亚大陆的演替,以东亚大陆为核心的多板块汇聚格局一直延续至新生代,可能成为未来超大陆形成的起点。(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叁忠,曹现志,王光增,刘博,李玺瑶[2](2019)在《太平洋板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板块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太平洋板块是一个中生代以来形成的地球上最大的大洋板块,但其起源机制、结构构造、构造演化等始终不清楚。太平洋板块内部的复杂性更是未受到重视,其内部的大火成岩省、海山链、微洋块、微陆块及其下部更深层地幔的微幔块都非常发育,这些复杂板内或板下构造代表的地球动力学含义亟待解决。文章基于最新的板块重建结果,试图分析其运动学过程,揭示太平洋板块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表明,太平洋板块起源于RRR叁节点,但不是一个纯粹的完整大洋板块,其增生演化过程经历了非威尔逊旋回模式,其板缘经历了一些外来微陆块或微洋块的并入,其内部也因各种原因出现了一些新生微洋块,总体表现为一个碎片化的镶嵌式板内格局。太平洋板块记录了与邻区板块相互作用的重要构造事件,大约55 Ma左右开始俯冲到东亚陆缘,导致东亚陆缘短暂的北西—南东向伸展,随后受印度—欧亚碰撞动力系统和太平洋俯冲动力系统联合控制,总体处于右行右阶的拉分背景,形成了一系列盆地群,俯冲后撤等逐渐形成了双俯冲系统。太平洋板块还记录了深浅部耦合过程,下地幔中的太平洋LLSVP通过遥相关对上部岩石圈微板块、大火成岩省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火山链或热点揭示板块运动同时,也反映深浅部物质交换过程,海山群也揭示太平洋板块之下软流圈并非单一对流胞,其对流格局的多样性尚待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能源资源调查数据集成与应用项目组[3](2019)在《板块构造学说的“前世今生”》一文中研究指出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后两者一起被称为全球大地构造理论发展的“叁部曲”。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无意间在一幅世界地图上发现,大西洋两岸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非常稳合,由此猜想两块大陆(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报》期刊2019-09-18)

徐明华,刘星星[4](2019)在《板块构造对海相钾盐中微量金属矿床分布与成矿模式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相钾盐形成于远古的海相蒸发盆地,在漫长的成盐过程中吸收了丰富的微量金属元素,板块构造运动促进了富集与成矿。表生矿床主要沉积于陆壳板块上的陆表海盆地中,其沉积受制于全球板块运动,具体影响表现在板块的规模、边界特征等的控制作用。通过研究板块构造的运动类型和轨迹,总结出对海相钾盐中微量金属矿床的控制作用,有助于判断矿床的分布范围,推断其成矿模式,为勘探和储量评估提供研判依据。(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9年12期)

王光增,李叁忠,索艳慧,李玺瑶,朱俊江[5](2019)在《转换型微板块类型、成因及其大地构造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洋或大陆板块由起始到消亡多经历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的复杂旋回。微板块作为大洋和大陆板块发育演化的必经阶段,记录了板块格局的变迁历史,可作为研究洋内、陆缘和陆内构造机制的关键对象之一。转换型微板块作为微板块的一种类型,是指主要受大陆或大洋转换断层(或破碎带)所围限和控制形成的微陆块或微洋块。转换型微陆块多发育于洋-陆俯冲系统的大陆一侧,是在大洋板块斜向俯冲背景下通过转换型构造边界从大陆边缘剥离出去的独立块体,空间上常与残生微洋块相伴生。转换型微洋块则发育于大洋转换断层(或破碎带)的转折部位,是洋中脊扩张方向偏转在大洋转换断层内部诱发的新生微洋块。这些微洋块常镜像出现于洋中脊两侧,整体呈平行四边形形态。转换型微板块研究表明转换断层(或破碎带)并非简单的板块转换边界,而是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板块生消地带,对其开展研究不仅有利于完善板块生消、旋回、裂解和增生拼贴机理,明确板块发育演化历史,为板块准确重建提供约束,也有助于确定洋中脊-转换断层体系对板块运动方向改变的响应机理和推测未知大洋内的转换断层组合、结构特征及其演化历史,为开拓深海大洋精细化构造研究方向(或"领域")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2019年04期)

王静雅,任升莲,董树文,李加好,宋传中[6](2019)在《华北板块南缘石人山岩块晚古生代陆内变形特征及侧向挤出构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板块南缘在古生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陆内变形过程。石人山岩块边界断裂发育大量平行于断裂带的A型褶皱和近水平的矿物生长线理,表明其经历了以走滑剪切变形为主的构造阶段。动力学研究表明石人山岩块具有南西向逆冲的运动学特征,其南侧洛南—栾川断裂带(洛栾断裂带)以左行剪切变形为主,北东侧鲁山断裂带以北西向逆冲兼有右行剪切变形为特征,夹于其中的石人山岩块显示为向西、向上挤出的特征。选择典型岩石样品进行同位素测年来限定断裂活动的时代,其中,洛栾断裂带内同构造花岗岩脉的锆石U-Pb定年结果为413.6±7.4 Ma,鲁山断裂带内走滑剪切特征明显的构造透镜体内变形岩石的锆石定年结果为419.3±11.2 Ma。虽然洛栾断裂与鲁山断裂的运动方向不同,但是同位素年代学研究限定了两条断裂带发生走滑变形的时间都是晚古生代泥盆纪末期,从而共同构成了石人山岩块整体向西挤出的构造特征,同时也表明,相互碰撞的大陆在碰撞之后将很快转变为以平行造山带侧向挤出与走滑位移为主的陆内变形演化阶段。(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9年04期)

魏国安,邹光富,潘伟奇,罗茂金,马志鑫[7](2019)在《扬子板块北缘光雾山地区钾长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限定扬子板块北缘地区新元古代岩浆活动事件的准确时间及和探讨岩石成因,本文对出露于四川省南江县光雾山钾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光雾山地区钾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836.3 Ma±8.3 Ma,属于新元古代花岗岩。岩石具有高w(SiO_2)(72.68%~78.10%),w(K_2O)(4.26%~5.32%),w(Na_2O)(1.68%~3.38%),相对富钾(K_2O/Na_2O=1.12~2.54),高碱(w(Na_2O+K_2O)=7.64%~8.99%),低P_2O_5含量等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0.99~1.49,光雾山花岗岩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岩石具有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具有明显Eu负异常,δEu为0.48~0.73。光雾山花岗岩微量元素表现出Rb,Th,K,Nd,Sm元素富集,Ba,Nb,Ta,Sr,P,Ti元素亏损的特点。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光雾山钾长花岗岩主要以粘土岩部分熔融为主及少部分含粘土的变质杂砂岩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可能来源于本区结晶基底新太古界—古元古界后河岩群和褶皱基底中—新元古界火地亚群中深变质岩为代表的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产物,为壳源成因类型,具有岛弧型花岗岩特征,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光雾山钾长花岗岩的形成是新元古界时期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俯冲碰撞、岛弧形成构造演化过程中使区域地壳不断加厚和地壳深融作用的响应。扬子陆块北缘南江地区约836 Ma同碰撞岛弧型钾长花岗岩的发现,表明该地区在约836 Ma时为Rodinia超大陆汇聚形成阶段,此时期该区Rodinia超大陆尚未进入大陆裂解阶段。(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期刊2019年02期)

李广伟[8](2019)在《喜马拉雅地区上叁迭统沉积物来源——汇聚板块边缘物质构造属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晚叁迭世作为东冈瓦纳裂解的关键时期之一,同时也是当时横跨劳亚-冈瓦纳大陆之间的新特提斯洋早期演化的重要阶段.藏南喜马拉雅地区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保存并出露了一系列相对完整的同期海相沉积岩,为上述地质演化过程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物源信息.近年来,诸多研究集中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北部、毗邻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一套同期的上叁迭统朗(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崔骁,王根厚,王振义,刘得文,唐宇[9](2019)在《塔里木板块东北缘霍布哈尔白山组流纹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塔里木板块东北缘额济纳旗霍布哈尔地区上石炭统白山组流纹岩的形成环境、厘定晚石炭世雅干地区的古大地构造环境。对白山组流纹岩样品开展了岩相学分析以及主元素、痕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流纹岩SiO_2平均质量分数为75.63%,K_2O/Na_2O比值平均为1.09,里特曼指数δ平均为2.05,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石。TiO_2、MgO含量较低(质量分数分别为0.06%~0.17%、0.12%~0.29%),显示壳源岩浆岩的特点。高场强元素Nb、Ta、Ti和P强烈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K、Rb、Th和U相对富集,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具明显负铕异常,流纹岩具有大陆边缘火山弧的地化特征。综合岩石组合特征及与西侧白山岩浆弧的对比,认为晚石炭世霍布哈尔地区为大陆边缘火山弧环境。(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李法浩[10](2019)在《华北板块东南缘徐淮孤形构造带的物理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的碰撞以及郯庐断裂带的活动,导致徐淮地区发育一独特的弧形构造,变形复杂、构造差异性明显,平面上呈北西向凸出。正因含大陆动力学及构造演化过程的重要意义,且已探明丰富的矿产资源,引起广泛关注。随着前人对徐淮弧形构造带的研究,研究区拥有更为丰富的野外资料数据,但对于弧形构造成因及演化过程认识仍不足。本文鉴于前人研究成果,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划分构造活动期次,运用构造物理模拟手段,研究弧形构造带的成因机制,旨在更好地了解弧形构造演化过程,为矿产资源调查提供参考。主要取得如下认识:(1)徐淮弧形构造空间上差异化明显,具东西分带,南北分段的特点,弧内多发育一系列逆冲推覆构造、斜歪褶皱以及倒转褶皱,反冲断层少见。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区至少经历两期构造应力场影响,即印支-燕山早期NW-SE挤压、燕山晚期NNE-SSW挤压,但总体为受NW-SE挤压影响的构造格局。(2)剖面物理模拟实验表明,徐淮地区存在韧性滑脱层,区域上东西构造样式差异受两套主控滑脱层控制,分别为青白口系滑脱层、寒武系滑脱层,以皇藏峪背斜为界,西部为逆冲推覆带,主控滑脱层埋深浅,构造变形强烈,断层、褶皱发育密集,以逆冲断层为主,具高角度逆冲断层及迭瓦式逆冲断层特征;东部为滑脱构造带,主控滑脱层较深,断层、褶皱发育稀疏,主要为斜歪褶皱。(3)平面物理模拟实验表明,侧向挤入体是徐淮弧形构造带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即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侧向挤入。以宿北断层、废黄河断层为界将该带分成北段、中段和南段,北段和南段构造样式大致相近,总体为短轴褶皱、逆冲断层及少量反冲断层;而中段构造变形较强,以线性褶皱、高角度逆冲断层以及迭瓦式逆冲断层为主。(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22)

板块构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太平洋板块是一个中生代以来形成的地球上最大的大洋板块,但其起源机制、结构构造、构造演化等始终不清楚。太平洋板块内部的复杂性更是未受到重视,其内部的大火成岩省、海山链、微洋块、微陆块及其下部更深层地幔的微幔块都非常发育,这些复杂板内或板下构造代表的地球动力学含义亟待解决。文章基于最新的板块重建结果,试图分析其运动学过程,揭示太平洋板块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表明,太平洋板块起源于RRR叁节点,但不是一个纯粹的完整大洋板块,其增生演化过程经历了非威尔逊旋回模式,其板缘经历了一些外来微陆块或微洋块的并入,其内部也因各种原因出现了一些新生微洋块,总体表现为一个碎片化的镶嵌式板内格局。太平洋板块记录了与邻区板块相互作用的重要构造事件,大约55 Ma左右开始俯冲到东亚陆缘,导致东亚陆缘短暂的北西—南东向伸展,随后受印度—欧亚碰撞动力系统和太平洋俯冲动力系统联合控制,总体处于右行右阶的拉分背景,形成了一系列盆地群,俯冲后撤等逐渐形成了双俯冲系统。太平洋板块还记录了深浅部耦合过程,下地幔中的太平洋LLSVP通过遥相关对上部岩石圈微板块、大火成岩省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火山链或热点揭示板块运动同时,也反映深浅部物质交换过程,海山群也揭示太平洋板块之下软流圈并非单一对流胞,其对流格局的多样性尚待深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板块构造论文参考文献

[1].张岳桥,董树文.晚中生代东亚多板块汇聚与大陆构造体系的发展[J].地质力学学报.2019

[2].李叁忠,曹现志,王光增,刘博,李玺瑶.太平洋板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板块重建[J].地质力学学报.2019

[3].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能源资源调查数据集成与应用项目组.板块构造学说的“前世今生”[N].中国矿业报.2019

[4].徐明华,刘星星.板块构造对海相钾盐中微量金属矿床分布与成矿模式的控制[J].世界有色金属.2019

[5].王光增,李叁忠,索艳慧,李玺瑶,朱俊江.转换型微板块类型、成因及其大地构造启示[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9

[6].王静雅,任升莲,董树文,李加好,宋传中.华北板块南缘石人山岩块晚古生代陆内变形特征及侧向挤出构造[J].地质论评.2019

[7].魏国安,邹光富,潘伟奇,罗茂金,马志鑫.扬子板块北缘光雾山地区钾长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J].矿物岩石.2019

[8].李广伟.喜马拉雅地区上叁迭统沉积物来源——汇聚板块边缘物质构造属性[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

[9].崔骁,王根厚,王振义,刘得文,唐宇.塔里木板块东北缘霍布哈尔白山组流纹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0].李法浩.华北板块东南缘徐淮孤形构造带的物理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滇西南地区5级以上地震震中分布图(...构造单元划分图(张兴洲,2007)青藏高原及临区大地构造轮廓图(据潘...吐哈盆地板块构造位置略图松潘-中江大地电磁二维反演结果及地...燕山造山带中生代主要造山时期的~#...

标签:;  ;  ;  ;  ;  ;  ;  

板块构造论文_张岳桥,董树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