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穗小麦论文_舒晓霞,王耀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密穗小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麦,蛋白,分子量,多态性,多样性,农艺,基因组。

密穗小麦论文文献综述

舒晓霞,王耀东[1](2012)在《密穗小麦(Triticum compactum Host.)α-醇溶蛋白基因5'上游调控区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已报道的α-醇溶蛋白基因5'上游调控区和编码区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5份密穗小麦DNA为模板,用PCR克隆的方法获得了51条α-醇溶蛋白基因5'上游调控区序列。对长度大于380 bp的19条序列进行了分析,发现19条序列均含有与基因表达相关的重要调控元件,包括胚乳基序元件TGTAAAG、GCN4类似元件ATGAGTCAT、CAAT框、AAA G基序、TA-TA框、GCN4类似基序ATGAC(T)GATCAT以及CAC-box,同时在序列中出现了AACA元件。序列比对表明,密穗小麦与普通小麦和乌拉尔图小麦α-醇溶蛋白5'上游调控区存在较为丰富的变异,遗传差异较大。对各序列的5'上游调控区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基于调控区序列不能完全区分材料的种属,同时根据已知染色体位置的序列,可以看出上游调控区序列并未表现出染色体特异性。(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舒晓霞[2](2011)在《密穗小麦α-醇溶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根据已报道的α-醇溶蛋白基因5′上游调控区和编码区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5份密穗小麦DNA为模板,用PCR克隆的方法获得了41条α-醇溶蛋白基因编码区部分序列,其中有25条序列中出现了提前终止密码子,不能编码有功能的成熟蛋白,被认为是假基因,占总数的61%。序列比对显示这些基因与α-醇溶蛋白基因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但在N-端重复区和多聚谷氨酰胺区存在较大差异:重复区主要差异在于重复单元LPYPQPQ出现频率不同;而多聚谷氨酰胺区的主要差异是长度不同,一些谷氨酰胺突变为其它氨基酸。(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期刊2011年08期)

舒晓霞[3](2008)在《密穗小麦α-醇溶蛋白基因5'上游调控区及编码区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已报道的α-醇溶蛋白基因5'上游调控区和编码区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PCR克隆的方法,对密穗小麦α-醇溶蛋白基因5'上游调控区及编码区序列进行克隆测序与分析,其主要结果如下:1.从5份密穗小麦材料PI566594、PI269250、PI191874、PI159101和PI352302中克隆到41条α-醇溶蛋白基因编码区部分序列。其中,从材料PI566594中得到11条,从材料PI269250中得到11条,从材料PI191874中得到4条,从材料PI159101中得到3条,从材料PI352302中得到12条。进一步分析表明,所有序列均具有典型的α-醇溶蛋白基因结构,即包括信号肽、重复区、多聚谷氨酰胺区Ⅰ、特征区Ⅰ、多聚谷氨酰胺区Ⅱ和特征区Ⅱ。而且所有序列均包括有毒性序列PSQQQP。有25条序列中出现了提前终止密码子,占总数的61%,且主要出现在重复区和多聚谷氨酰胺区,密码子中CAG突变成TAG的频率最高。重复区均有一致的重复单元PQPQPFP和PQQPY,并出现了LPYPQPQ重复单元,重复区主要差异在于重复单元LPYPQPQ在不同基因出现频率不同。所有序列的两个多聚谷氨酰胺区除谷氨酰胺外还有其余氨基酸出现,密码子大多是第1个碱基的替换。除序列PI269250-1-C、PI566594-9-B和PI566594-2-A具有4个半胱氨酸残基,以及序列PI269250-6-B、PI269250-8-C、PI269250-11-C、PI566594-5-A、PI566594-7-B和PI352302-5-C具有6个半胱氨酸残基外,其余序列中均只具有5个半胱氨酸残基,其中4个分布在特征区Ⅰ,1个分布在特征区Ⅱ。同时,对编码区的核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多种同源性聚类分析发现,除有6条序列,即PI352302-2-C、PI269250-9-C、PI566594-2-A、PI159101-1-A、PI159101-2-A和PI191874-3-C在氨基酸聚类中表现出差异外,所有序列在核酸序列聚类中表现一致。利用NCBI上23条已经染色体定位的α-醇溶蛋白基因序列,基于去除了重复区和多聚谷氨酰胺区的核酸序列聚类结果,可推测序列PI269250-2-C、PI566594-11-C、PI352302-11-D、PI352302-3-C、PI269250-7-B、PI352302-6-C、PI566594-6-B、PI352302-1-B、PI352302-4-C、PI269250-1-C、PI352302-10-B、PI191874-4-C、PI352302-12-D、PI191874-1-B、PI332302-7-D、PI1566594-8-B、PI566594-1-A、PI269250-5-B、PI566594-9-B、PI566594-10-B、PI69250-8-C、PI566594-5-A、PI269250-11-C、PI566594-4-A和PI269250-3-C来自于A染色体组,而序列PI566594-3-A、PI269250-10-C、PI159101-3-B、PI352302-9-B、PI352302-5-C、PI566594-7-B、PI269250-6-B、PI352302-8-B、PI566594-2-A、PI159101-1-A、PI159101-2-A和PI191874-3-C来自于D染色体组,序列PI269250-4-D和PI269250-9-C来自B染色体组。2.从5份供试材料中共克隆到51条α-醇溶蛋白基因5'上游调控区序列,长度从216bp到436bp不等。对长度大于380bp的19条序列进行了分析,各序列均表现出碱基A含量最高,T和C其次,G含量最少。19条序列的平均相似值为92%,序列PI191874-3-C与序列PI269250-2-C相似值最低(83%),序列PI566594-15-G与PI566594-16-G、以及PI269250-2-C与PI566594-11-C相似值最高(100%)。所得密穗小麦序列与其他物种序列平均相似值为71.9%,与普通小麦序列X54688的相似值为92.9%,与簇毛麦的相似值为91.8%,而与野生智利大麦的相似仅为46.0%。序列PI566594-15-G,PI566594-16-G,PI269250-1-C,PI191874-2-C,PI191874-3-C,PI159101-5-G和PI352302-2-C在调控区出现了51bp的缺失。同时,各序列中还存在碱基缺失和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其它小麦属α-醇溶蛋白基因5'调控区序列类似,19个密穗小麦调控区序列中均含有与基因表达相关的重要调控元件,包括胚乳基序元件TGTAAAG、GCN4类似元件ATGAGTCAT、CAAT框、AAAG基序、TATA框、GCN4类似基序[ATGAC(T)GATCAT]以及CAC-box,同时在序列中出现了AACA motif。序列比对表明密穗小麦与普通小麦和乌拉尔图小麦α-醇溶蛋白5'上游调控区存在较为丰富的变异,遗传差异较大。对各序列的5'上游调控区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基于调控区序列不能完全区分材料的种属,但根据已知染色体位置的序列,结合编码区序列的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上游调控区序列并未表现出染色体特异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8-05-01)

杜金昆,杨新泉,张义荣,倪中福,孙其信[4](2007)在《中国特有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和密穗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多态性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对中国特有小麦(新疆稻麦、西藏半野生小麦和云南铁壳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进行了研究,并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比较分析了中国特有小麦、斯卑尔脱小麦和密穗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多态性,结果显示。斯卑尔脱小麦在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上具有明显特点,在Glu-A1位点上以1亚基为优势亚基,在Glu-B1位点上以13+16亚基居多,而这2种亚基在其他六倍体小麦中出现的频率相对较低。新疆稻麦在Glu-1D位点上具有特殊的HMW-GS类型。结合核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的研究结果对中国特有小麦的起源演化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张小英[5](2006)在《密穗小麦种子贮藏蛋白及主要农艺性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APAGE和SDS-PAGE技术分析了不同来源的密穗小麦贮藏蛋白的遗传多样性,并对主要农艺性状和蛋白质含量进行了检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cid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A-PAGE)技术检测到70份密穗小麦醇溶蛋白位点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共分离出54条不同迁移率的谱带。其中,仅2条带为所有材料共有,其余52条(96.3%)带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多态性。70份供试材料共有69种不同的醇溶蛋白带型。每份材料可分离出14~29条带,平均为22条。供试材料的醇溶蛋白带在α、β、γ和ω四个区均存在着差异,各得到12、9、10和23条带,分别有36、27、37和63种变异类型。只有2份材料未能通过APAGE技术被区分开。 2.根据醇溶蛋白带型数据,利用NTSYS2.1软件按Nei & Li(1979)的方法计算了70份密穗小麦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供试密穗小麦材料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655,具有较大变异辐度(0.324~1.000),说明密穗小麦种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类型。同时,供试材料间的醇溶蛋白遗传相似系数按UPGMA法进行聚类,发现多数地理来源相同的材料聚为一类或一个亚类,揭示出密穗小麦材料间的遗传关系与其地理分布有一定相关性。 3.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ph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简称SDS-PAGE)方法鉴定和分析了63份密穗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结果表明供试密穗小麦在叁个位点共检测到15种不同的HMW-GS,每份材料可分离出3~5种。亚基组成类型较为丰富,共24种。其中2~*、7+8、2+12,N、7+8、2+12组合类型较多,各占17.46%。其次为N、20、2+12,2~*、20、2+12和N、21、2+12组合,(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6-05-01)

张小英,李伟,魏育明,郑有良[6](2005)在《密穗小麦(Triticum compactum Host.)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对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巴基斯坦、意大利、土耳其等24个国家的70份密穗小麦材料进行了醇溶蛋白位点的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70份供试材料出现了69种醇溶蛋白带型。共电泳分离出54条谱带,其中每份材料可分离出14~29条带,平均22条。谱带在α、β、γ、ω四个区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分别有36、27、37和63种变异类型,表明密穗小麦醇溶蛋白位点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发现,多数材料的遗传聚类关系与其来源地有一定相关性。(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张小英,李伟,庄萍萍,魏育明,郑有良[7](2005)在《密穗小麦(Triticum compactum)农艺性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来自19个国家的60份密穗小麦(Triticum compactum)材料进行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密穗小麦抽穗期从151~195 d,包括了早熟到晚熟的各种类型,多表现为晚熟。植株高度总体偏高,少数适中。单株有效分蘖数大多在10个以上,有效穗数变幅为6.8~30.2个,成穗率平均为70%。穗长、小穗数和单位长度着生小穗数存在一定差异,但均表现为密穗型。大部分材料穗粒数较多,但千粒重明显偏低。多数材料严重感染白粉病,仅有8份材料抗白粉病。性状相关分析表明,随着抽穗期缩短,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但小穗数有减少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张小英,郭志富,魏育明,郑有良[8](2005)在《密穗小麦(Triticum compactum)Glu-1位点亚基组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来自21个国家的50份密穗小麦Glu-1位点亚基组成进行了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在3个位点共检测到15种不同的亚基类型,21种组合形式。其中, 以2*,7+8,2+12和N,7+8,2+12组合为主,各占22%和16%。在各位点等位变异中,Glu-B1位点变异类型最多,共10种,以7+8(42%)、20(20%)和21(12%)为主。Glu-Al和Glu-D1位点各有3种和2种等位变异,分别以N(50%)和2+12(88%)为优势亚基。更为重要的是选出一些具有优质亚基的材料,其中1份材料亚基组合为(1、7+8、5+10),品质评分达到满分(10分)可供小麦遗传改良。(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杨新泉,刘鹏,韩宗福,倪中福,孙其信[9](2004)在《普通小麦、斯卑尔脱小麦和密穗小麦基因组中SSR和EST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因组微卫星SSR和EST SSR分子标记 ,对 2 8份普通小麦 (Triticumvulgare)、 13份斯卑尔脱小麦 (T .spelta)和 11份密穗小麦 (T .compactum)群体内 (间 )的遗传差异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普通小麦群体内的多态性最高 ,斯卑尔脱小麦次之 ,密穗小麦最小 .比较分析发现 ,不同类型材料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高于群体内的平均值 ,且在A ,B和D叁个染色体组上也具有相同的趋势 .由于斯卑尔脱小麦和密穗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一代育性正常 ,所以可望用来扩大小麦育种亲本之间的遗传差异 ,特别是丰富D染色体组上的遗传变异 .与斯卑尔脱小麦相比 ,普通小麦和密穗小麦之间的遗传差异相对较小 ,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更近的亲缘关系 .在此基础上 ,又对六倍体小麦的起源和演化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研究还发现 ,虽然EST SSR揭示出的多态性低于基因组SSR ,但也能很好地反映出不同基因型之间的遗传差异 .由于EST SSR标记是对基因组转录区域变异的直接评价 ,有可能与形态或生理生化特征联系起来 .因此 ,EST SSR标记是进行小麦遗传差异研究的一种理想标记形式 .(本文来源于《自然科学进展》期刊2004年09期)

倪中福,张义荣,梁荣奇,刘广田,孙其信[10](2002)在《普通小麦、斯卑尔脱小麦和密穗小麦中y型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的多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PCR方法对普通小麦、斯卑尔脱小麦及密穗小麦在Glu A1、Glu B1和Glu D1位点上 y型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的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y亚基基因在分子水平上的多态性与SDS PAGE分析结果完全吻合 ,其中以Glu B1位点上的遗传变异类型最多。研究还发现 ,针对y亚基基因重复区域设计的特异引物能够将Glu 1Dy12和Glu 1Dy10亚基明显区分开来。由于Glu1 Dx5与Glu 1Dy10亚基及Glu 1Dx2与Glu 1Dy12亚基紧密连锁 ,因此可以利用该引物进行优质亚基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工作(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2年10期)

密穗小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根据已报道的α-醇溶蛋白基因5′上游调控区和编码区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5份密穗小麦DNA为模板,用PCR克隆的方法获得了41条α-醇溶蛋白基因编码区部分序列,其中有25条序列中出现了提前终止密码子,不能编码有功能的成熟蛋白,被认为是假基因,占总数的61%。序列比对显示这些基因与α-醇溶蛋白基因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但在N-端重复区和多聚谷氨酰胺区存在较大差异:重复区主要差异在于重复单元LPYPQPQ出现频率不同;而多聚谷氨酰胺区的主要差异是长度不同,一些谷氨酰胺突变为其它氨基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密穗小麦论文参考文献

[1].舒晓霞,王耀东.密穗小麦(TriticumcompactumHost.)α-醇溶蛋白基因5'上游调控区序列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2

[2].舒晓霞.密穗小麦α-醇溶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现代农业.2011

[3].舒晓霞.密穗小麦α-醇溶蛋白基因5'上游调控区及编码区序列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08

[4].杜金昆,杨新泉,张义荣,倪中福,孙其信.中国特有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和密穗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多态性比较分析[J].作物学报.2007

[5].张小英.密穗小麦种子贮藏蛋白及主要农艺性状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06

[6].张小英,李伟,魏育明,郑有良.密穗小麦(TriticumcompactumHost.)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5

[7].张小英,李伟,庄萍萍,魏育明,郑有良.密穗小麦(Triticumcompactum)农艺性状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5

[8].张小英,郭志富,魏育明,郑有良.密穗小麦(Triticumcompactum)Glu-1位点亚基组成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05

[9].杨新泉,刘鹏,韩宗福,倪中福,孙其信.普通小麦、斯卑尔脱小麦和密穗小麦基因组中SSR和EST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差异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2004

[10].倪中福,张义荣,梁荣奇,刘广田,孙其信.普通小麦、斯卑尔脱小麦和密穗小麦中y型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的多态性[J].中国农业科学.2002

论文知识图

密穗小麦-密穗小麦密穗小麦ClubglHMV昨GS分子量测...10份密穗小麦材料y亚基基因重复...普通小麦、斯卑尔脱小麦、密穗小麦52个小麦基因型按A染色体组SSR标记遗传...52个小麦基因型按B染色体组SSR标记遗传...

标签:;  ;  ;  ;  ;  ;  ;  

密穗小麦论文_舒晓霞,王耀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