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突变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突变,基因,质粒,白桦,杆菌,碳源,芽孢。
突变株论文文献综述
汪云霞,马克龙,王艳,吴大强,邵菁[1](2019)在《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对酸性条件下白念珠菌pH突变株黏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pH信号通路探讨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butyl alcohol extract of Baitouweng Decoction,BAEB)对白念珠菌黏附的影响。方法 Spotassay检测酸性条件下pH突变株的活性;XTT法检测酸性条件下pH突变株黏附时的代谢活力;荧光显微镜观察酸性条件下pH突变株细胞黏附活力;正辛烷容纳法测定酸性条件下pH突变株疏水性;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酸性条件下pH突变株黏附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 512μg/m L BAEB对共培养24、48 h的pH突变株的活性影响不大;phr2/phr2在酸性条件下代谢活性低,512μg/m L BAEB可明显抑制白念珠菌野生株(WT)、PHR2回补菌株、rim101/rim101、RIM101回补菌株的代谢活性,对phr2/phr2代谢活性影响不大;512μg/m L BAEB可明显抑制WT、PHR2回补菌株、rim101/rim101、RIM101回补菌株的细胞黏附活力,phr2/phr2加药前后细胞黏附活性无明显变化;512μg/mL BAEB对WT、phr2/phr2、PHR2回补、rim101/rim101及RIM101回补菌株的细胞表面疏水性影响不明显;qRT-PCR法检测512μg/m L BAEB对pH突变株在酸性条件下黏附相关基因作用不明显,但1 024μg/m L BAEB则对大多数黏附相关基因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BAEB在酸性条件下能一定程度抑制白念珠菌的黏附。(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24期)
赵春海,李文,张瞳,池振明,王志鹏[2](2019)在《海洋酵母自溶突变株生产单细胞蛋白及其组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热敏感突变株Z114容易在低渗透压和非耐受温度下将胞内蛋白释放到细胞外部。以雪莲果的浸出物为营养基质,优化主要营养成分。在自然pH,装样量50 mL,转速170 r/min,接种量10%,温度28℃, 180.0 g/L雪莲果提取物,25.0 g/L豆饼粉水解液,15.0 g/L硫酸铵条件下,培养45 h后,其细胞内粗蛋白含量达到干细胞质量的59.1%。在37℃热处理条件下,细胞内61%的粗蛋白释放到细胞外部。生长在雪莲果提取物的高产蛋白突变株的必需氨基酸及其它营养物质仍保持较高水平,说明雪莲果提取物可作为热敏突变株生长培养基,进行蛋白质合成与生产。(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楚涵,马鹏娇,罗涛,鲍朗[3](2019)在《优化分枝杆菌重组工程系统构建分枝杆菌突变株筛选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为分枝杆菌重组工程系统(pJV53)加筛选标记,建立一种分枝杆菌突变株的筛选方法。方法为pJV53加入蔗糖反筛选基因SacB和突变的潮霉素抗性基因hyg~S,通过潮霉素抗性恢复指示耻垢分枝杆菌(Ms)体内同源重组的成功,为突变株的筛选提供标记;通过蔗糖反筛选挑选脱去质粒的突变株。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JV53-SacB-hyg~S,筛选出MSMEG_4487 G188A突变株以及利福平耐药的Ms rpoB D516Y和Ms rpoB H526Q突变株,并成功将以上突变株脱去质粒。结论 pJV53-SacB-hyg~S能够有效帮助构建筛选突变株,并对突变株进行脱质粒操作,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结核分枝杆菌rpoB基因D516Y和H526Q的突变与该菌对利福平的耐药有关。(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韩鹏杰,龙海林,刘东,吴紫薇,孙坤来[4](2019)在《海绵共生真菌Emericella variecolor XSA-07-2化学诱变突变株中的新颖聚酮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硫酸二乙酯化学诱变法从海绵共生真菌Emericella variecolor XSA-07-2中发现新颖活性次级代谢产物。方法用硫酸二乙酯对菌株进行化学诱变,并通过化学指纹筛选,获得XSA-07-2突变株M8;采用硅胶、ODS、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菌株发酵提取物中的全新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运用NMR、MS等现代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XSA-07-2的化学诱变突变株M8中发现了3个新颖的聚酮类化合物,化合物3具有抗氧化活性,DPPH清除率的IC_(50)为(13. 58±0. 14)μg·mL~(-1)。结论利用硫酸二乙酯化学诱变可以刺激海绵共生真菌XSA-07-2的突变株产生新颖抗氧化活性聚酮化合物。(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15期)
布日额,吴金花,锡林高娃,孙立杰[5](2019)在《牛乳腺炎无乳链球菌β溶血素基因cylE缺失突变株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牛乳腺炎无乳链球菌cylE基因缺失突变菌株,为进一步开展其致病机制与免疫机制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参考GenBank上公布的无乳链球菌cylE基因上、下游序列(AF157015.2),利用primer 5.0生物信息软件设计扩增引物,经PCR扩增出cylE基因上游序列L、下游序列R,并根据pACYC184质粒氯霉素抗性基因cat r序列设计引物,扩增cat r基因片段C,依次将L、R和C片段克隆至温敏型自杀质粒pSET4S中,构建cylE基因缺失重组质粒pSET4S-LCR,通过电转化技术将其转化至无乳链球菌,通过温度和抗生素抗性筛选cylE缺失突变株。结果经PCR和溶血表型鉴定结果表明,成功获得1株牛乳腺炎无乳链球菌β溶血素cylE基因缺失突变菌株。结论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制与免疫机制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张嫚嫚,刘桂丰,冮慧欣,李艺迪,顾宸瑞[6](2019)在《白桦黄叶突变株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测序及其靶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叶色突变是植物最常见的突变性状,其形成机理多样。前期Cinnamoyl-coA Reductase 1(BpCCR1)基因的过表达白桦转化株系中发现一个黄叶突变株系(yl),该株系全株叶片颜色在整个生长季均呈现黄色。试验以黄叶突变株yl、野生型白桦WT和转BpCCR1基因OE11株系为材料,测定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叶色参数和光合参数,并采用转录组测序对差异LncRNA及其靶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株系(WT和OE11)相比,yl株系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降低,而yl株系的叶色参数的绝对值升高。此外,与WT相比,132个LncRNA在yl株系中差异表达。与WT相比,137个LncRNA在OE11株系中差异表达。与OE11相比,160个LncRNA在yl株系中差异表达。这些差异表达的LncRNA调控大量的靶基因并参与到卟啉和叶绿素生物代谢、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及光合作用等代谢通路。因此,这些差异LncRNA及其靶基因可能与黄叶突变株叶色变异的形成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孟德恺,徐志鹏,刘宁宁,王萌,王楚[7](2019)在《白桦转BpGH3.5基因叶片早衰突变株的光合特性及生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植物叶片早衰将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研究叶片早衰机制对于培育耐早衰优良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转BpGH3.5基因的白桦叶片早衰突变株(G4)、非转基因白桦(WT)及叶片正常的转基因白桦(G21)等为材料,测定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蒸腾速率(T_r)等光合指标,测定苗高的时序变化规律。【结果】叶片早衰突变影响了叶片叶绿素的合成及积累,突变株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均值为36.08,相对两个对照株系分别下降7.34%、7.48%。叶片早衰突变影响了白桦光合呼吸作用。突变株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分别为WT野生株系的67.54%、64.44%、64.93%,胞间CO_2浓度达到234.33μmol/mol,显着高于G21对照株系(P<0.05)。突变株的当年高生长显着低于WT、G21两个对照株系,当年高生长分别是WT、G21两个对照株系的68.9%、85.0%。利用Logistic方程对3个参试株系当年苗高生长量的变化过程进行了拟合,其系数均高于0.98,同时,通过Logistic方程计算的生长参数揭示了早衰突变株高生长较两个对照株系低的原因是速生期苗高平均生长量(GR)、苗高日生长量的平均值(GD)等生长参数较低。【结论】转BpGH3.5基因的白桦发生了叶片早衰现象,使叶绿素提前降解,影响了光合呼吸作用,进而影响了苗高生长。(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马颖超[8](2019)在《条斑紫菜突变株的诱变筛选、生理生化特性及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条斑紫菜生长在潮间带,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海藻。条斑紫菜产业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广阔。然而,条斑紫菜产业目前仍存在周期较长、成本较高、种质退化及病害频发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为育种,即培育具备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本文以条斑紫菜优良纯系NA为初始藻株,对其自由丝状体进行了化学诱变,获得了易于膨大形成壳孢子囊枝的突变株E;分别对突变株E的丝状体和叶状体的生理生化特性和组学进行了研究,并实施了育苗和海上试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突变株E和初始藻株NA丝状体的生理生化特性。显微镜下两个藻株丝状体的形态无明显差异。相同温度下,尤其是18℃,突变株E丝状体比初始藻株NA更容易形成壳孢子囊枝。在18℃下培育突变株E丝状体,使其发育形成壳孢子囊枝,采用低温缩光诱导的方法能够促进壳孢子放散,放散时间约为9d,在5~7 d时达到高峰。其中,16℃下放散量较多,日放散量最高可达(3.15±0.10)×10~7 g~(-1)。用自由丝状体接种贝壳,突变株E的接种率(21.33%±5.33%)低于初始藻株NA(60.44%±3.08%),说明突变株E丝状体不容易钻壳。以壳孢子囊枝比率为参数,研究突变株E营养藻丝的培养条件。结果显示其适宜培养条件为16℃,20μmol photons m~(-2)s~(-1)白色光源,25‰~30‰盐度。(2)突变株E和初始藻株NA丝状体转录组的变化。转录组分析共得到26,949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11,948个上调基因和15,001个下调基因。突变株E丝状体呼吸作用较强,可能是为丝状体的发育提供更多能量。第二信使介导的信号转导较低,但介导激素信号转导的泛素-蛋白酶体途径较强,表明激素可能在突变株E壳孢子囊枝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编码细胞骨架蛋白、转录相关蛋白和氨基酸合成相关蛋白等的基因表达量上调,可能是为突变株E丝状体发育(形成壳孢子囊枝)提供物质基础。(3)突变株E和初始藻株NA叶状体的生理生化特性。显微镜下两个藻株的幼小叶状体(≤10 mm)形态无明显差异。突变株E幼小叶状体的生长速率和增量(0.79±0.05 mm d~(-1)和62.50±12.11)大于初始藻株NA(0.26±0.06 mm d~(-1)和8.00±5.15),表明相同条件下,突变株E叶状体可以释放更多的单孢子。以光合活性为参数,初步研究了条斑紫菜突变株幼小叶状体的培养条件,其适宜培养条件为16℃,60~80μmol photons m~(-2)s~(-1)的白色光源,30‰盐度和碳氮比3:1。将幼小叶状体(~10 mm)转到10℃培养,4 wks后长成较大的叶状体。两个藻株的叶状体均为细长型,肉眼和显微镜下观察其表面观和纵面观无明显差别。与初始藻株NA相比,突变株E叶状体具有生长优势。4 wks后,突变株E叶状体的长度是初始藻株NA的3.5倍,生物量约为NA的3倍。此外,突变株E叶状体的光合参数、部分色素(包括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含量均高于初始藻株NA,而细胞呼吸速率低于初始藻株NA(p<0.05)。叶状体失水胁迫实验结果显示,在叶状体细胞持续失水过程中,Fv/Fm,Y(I)以及Y(II)均随之下降。当绝对含水量降至9%时,Y(II)的值接近0。复水15 min后,Y(I)值迅速回升,Fv/Fm和Y(II)也恢复过半。复水1 h后,Fv/Fm和Y(I)基本恢复到原有水平。在此过程中,虽然在某些时间点,突变株E的一些光合参数值高于初始藻株NA,但整体趋势无明显差异。(4)突变株E和初始藻株NA叶状体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变化。转录组分析共得到1,54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657个,下调基因892个。蛋白质组分析共鉴定到41个差异蛋白,包括22个上调蛋白和19个下调蛋白。整合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结果,发现突变株E叶状体内分解代谢前期途径,如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以及丙酮酸降解过程增强,由此推测前期产物乙酰辅酶A含量较高。呼吸电子传递链上电子传递体减少,且测定结果显示细胞呼吸速率较低,表明突变株E叶状体呼吸作用较弱。呼吸作用的降低暗示增加的乙酰辅酶A没有进入叁羧酸循环进一步分解,而是作为前体参与了脂肪酸的合成。除此之外,突变株E叶状体内一些与光合作用、蛋白合成相关的基因和蛋白上调,且测定结果显示突变株E的光合参数、色素含量和生物量高于初始藻株NA,这表明突变株内的合成代谢如光合作用、蛋白质合成等途径较强。分解代谢较低而合成代谢较高,这可能是突变株E叶状体生长速率较快的原因。此外,多种抗逆蛋白(如热激蛋白、抗氧化剂等)表达量增加,表明条斑紫菜突变株E具有高效抗逆的潜力。(5)在日照华岚紫菜育苗厂分别接种了突变株E和初始藻株NA的自由丝状体,接种密度为600段/cm~2。丝状体生长初期的培养条件为18.5~20℃,最高光强<4000 lx,盐度24.8~26.5‰。之后培养条件为23~26℃,最高光强<2500 lx,盐度24.8~26.5‰。此过程中,丝状体膨大发育为壳孢子囊枝,后者成熟后释放壳孢子。统计壳孢子放散量,发现突变株E的壳孢子放散总量大于初始藻株NA,日放散量最高可达240.15±21.83万个/壳。(6)使用铺网泼水式采苗,突变株E和初始藻株NA各采两张网,分别挂到威海文登紫菜养殖区(36°47'54''N 121°58'03''E)和日照岚山港潮间带(35°5'24''N 119°18'00''E)进行海上试养。威海试养的叶状体生长状态良好,突变株E和初始藻株NA长度、宽度没有明显差异,突变株E的Fv/Fm、Y(I)、Y(II)以及大部分光合色素(玉米黄素、叶绿素a、β-胡萝卜素、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含量高于初始藻株NA(p<0.05)。而且网绳上试验苗的密度高于养殖区其他条斑紫菜,这可能是因为其放散单孢子的能力较强。营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条斑紫菜叶状体中含量较高的为碳水化合物(40.8~41.0 g/100 g DW)和蛋白质(36.8~37.1 g/100g DW),其次是灰分(18.3~19.3 g/100 g DW),此外还含有少量的粗纤维(3.5 g/100g DW)和脂肪(1.2~1.6 g/100 g DW)。与初始藻株NA相比,突变株E叶状体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含量较高。与叁种代表性谷物(小麦、稻米和黄豆)营养成分相比,条斑紫菜为高蛋白质低脂肪的绿色健康食品。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共测得18种氨基酸的含量,包括8种必需氨基酸和10种非必需氨基酸。其中,甲硫氨酸和胱氨酸为试养的条斑紫菜叶状体中的限制性氨基酸。除甲硫氨酸和异亮氨酸外,条斑紫菜突变株E叶状体内其他氨基酸(包括9种呈味氨基酸)的含量均高于初始藻株NA。呈味氨基酸中甜味类和鲜味类氨基酸总量在所测氨基酸总量中超过50%。脂肪酸分析共检测到14种脂肪酸,包括3种饱和脂肪酸、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和5种多不饱和脂肪酸。突变株E叶状体中总脂肪酸含量和单项脂肪酸的含量均高于初始藻株NA。日照试养的突变株E叶状体的密度、长度、光合活性以及色素含量均大于初始藻株NA(p<0.05)。水质检测发现,日照养殖区缺氮缺磷,威海养殖区缺氮。在同样缺氮的情况下,两个养殖区试养的条斑紫菜生长情况具有明显差异,可能受不同环境和养殖方式的影响。日照养殖区海上试养后期,初始藻株NA和养殖区其他条斑紫菜出现腐烂脱网等现象,而突变株E叶状体生长状态较好,颜色较深,韧性较强。这表明在营养缺乏条件下,条斑紫菜突变株E叶状体的适应能力更强。本研究通过自由丝状体的化学诱变获得了条斑紫菜突变株E,其丝状体易于膨大形成壳孢子囊枝,叶状体生长速率高于初始藻株NA。分析突变株E和初始藻株NA丝状体及叶状体组学的变化,发现突变株E丝状体内第二信使介导的信号转导较低,但介导激素信号转导的泛素-蛋白酶体途径较强,表明激素可能在条斑紫菜突变株丝状体形成壳孢子囊枝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突变株E叶状体合成代谢较强,分解代谢较弱,这可能是其叶状体生长速率较快的原因。研究中的组学数据为条斑紫菜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本研究还进行了条斑紫菜突变株E的育苗及海上试养,为今后的人工栽培积累了实践经验。(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9-06-01)
王明月[9](2019)在《狂犬病病毒糖蛋白83和367位点突变株的拯救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引起的人和多种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急性传染病,临床发病后死亡率几乎达到100%。通过实验室先前的研究发现,狂犬病毒糖蛋白(G)的第83、367位氨基酸对细胞适应性及致病力至关重要。本研究以狂犬病毒SAD株为母本质粒,运用重迭延伸PCR和点突变试剂盒构建K83R-rSAD、P367S-rSAD和K83R-P367S-rSAD叁个重组病毒全长质粒。成功拯救出包括SAD亲本株及以上叁个重组病毒,将重组病毒在细胞上连续传代5代,测定F6代病毒的多步生长曲线,在第72 h和第96 h时病毒滴度达到最高,K83R-rSAD为10~(8.5)FFU、P367S-rSAD为10~(7.5)FFU、K83R-P367S-rSAD为10~(8.5)FFU、SAD为10~(7.0)FFU,结果表明狂犬病毒糖蛋白第83位氨基酸突变后,狂犬病毒的滴度显着升高。对重组病毒G基因测序结果表明K83R、P367S在连续五代内稳定遗传。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G83突变后,G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将上述四株病毒以脑部注射的方式接种于昆明白乳鼠,乳鼠全部死亡。分离鼠脑病毒后,以肌肉注射的方式免疫C57BL/6小鼠,小鼠发病并有死亡现象。免疫SAD亲本毒的小鼠全部死亡,免疫重组病毒K83R-rSAD、P367S-rSAD和K83R-P367S-rSAD后小鼠的存活率分别为72%、42.6%和63.6%,结果表明狂犬病毒G83和G367突变后能够降低对C57BL/6小鼠的致病性。综上所述狂犬病毒糖蛋白83和367位氨基酸的改变能够降低对小鼠的致病性,同时第83位氨基酸改变后狂犬病毒糖蛋白表达量升高。本研究成功拯救出致病力更弱的重组狂犬病病毒,为今后研制狂犬病毒弱毒疫苗了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01)
李媛媛,王永红[10](2019)在《凝结芽孢杆菌抗葡萄糖分解代谢物阻遏突变株合成培养基的筛选和发酵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实验室前期选育的耐高温菌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 HL5-C以及其突变株5E-1为研究对象,筛选适合两菌株生长和代谢的合成培养基并对其发酵特性进行研究。单因素添加实验结果表明,合成培养基中尿嘧啶是影响HL5-C生长的关键物质,而赖氨酸、脯氨酸和苯丙氨酸则是影响5E-1生长的关键因素,由此分别得到了适合于HL5-C和5E-1生长的合成培养基MCDM4和MCDM5。在此基础上,考察了HL5-C和5E-1在单一碳源和混合碳源条件下的发酵情况,结果表明当非速效碳源与葡萄糖共存时,出发菌株HL5-C优先利用葡萄糖,其他糖的利用被延滞,即出现了碳源分解代谢物阻遏效应(carbon catabolite repression,CCR);突变株5E-1在利用葡萄糖的同时还利用非速效碳源生产乳酸,说明5E-1能消除碳源利用顺序的差异,即5E-1能有效解除或缓解葡萄糖引起的分解代谢物阻遏。本文研究结果为后续凝结芽孢杆菌葡萄糖分解代谢物阻遏效应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19期)
突变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热敏感突变株Z114容易在低渗透压和非耐受温度下将胞内蛋白释放到细胞外部。以雪莲果的浸出物为营养基质,优化主要营养成分。在自然pH,装样量50 mL,转速170 r/min,接种量10%,温度28℃, 180.0 g/L雪莲果提取物,25.0 g/L豆饼粉水解液,15.0 g/L硫酸铵条件下,培养45 h后,其细胞内粗蛋白含量达到干细胞质量的59.1%。在37℃热处理条件下,细胞内61%的粗蛋白释放到细胞外部。生长在雪莲果提取物的高产蛋白突变株的必需氨基酸及其它营养物质仍保持较高水平,说明雪莲果提取物可作为热敏突变株生长培养基,进行蛋白质合成与生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突变株论文参考文献
[1].汪云霞,马克龙,王艳,吴大强,邵菁.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对酸性条件下白念珠菌pH突变株黏附的影响[J].中草药.2019
[2].赵春海,李文,张瞳,池振明,王志鹏.海洋酵母自溶突变株生产单细胞蛋白及其组分分析[J].中国食品学报.2019
[3].王楚涵,马鹏娇,罗涛,鲍朗.优化分枝杆菌重组工程系统构建分枝杆菌突变株筛选方法[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4].韩鹏杰,龙海林,刘东,吴紫薇,孙坤来.海绵共生真菌EmericellavariecolorXSA-07-2化学诱变突变株中的新颖聚酮类化合物[J].中国药学杂志.2019
[5].布日额,吴金花,锡林高娃,孙立杰.牛乳腺炎无乳链球菌β溶血素基因cylE缺失突变株的构建[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9
[6].张嫚嫚,刘桂丰,冮慧欣,李艺迪,顾宸瑞.白桦黄叶突变株Longnon-codingRNA(LncRNA)测序及其靶基因[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9
[7].孟德恺,徐志鹏,刘宁宁,王萌,王楚.白桦转BpGH3.5基因叶片早衰突变株的光合特性及生长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马颖超.条斑紫菜突变株的诱变筛选、生理生化特性及组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9
[9].王明月.狂犬病病毒糖蛋白83和367位点突变株的拯救与鉴定[D].内蒙古大学.2019
[10].李媛媛,王永红.凝结芽孢杆菌抗葡萄糖分解代谢物阻遏突变株合成培养基的筛选和发酵特性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