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课程因素论文-杨婷玉

隐性课程因素论文-杨婷玉

导读:本文包含了隐性课程因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学语文,隐性因素,无意

隐性课程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杨婷玉[1](2019)在《隐性课程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础教育改革在小学教育中从未停止其探寻的步伐,为了更好的响应和落实基础教育改革,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也为其付出了不少的艰辛和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然基础教育改革也存在着一些不如意的地方,如对影响语文教学发展的隐性因素的重视度还不够。本文就从隐性课程因素出发,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来源于《当代家庭教育》期刊2019年28期)

路雅婧[2](2017)在《隐性课程中课堂环境因素在泰国汉语课堂中的设计与实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隐性课程是现代教育课程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是相关领域研究中的中心课程之一。在对外汉语课堂中,隐性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观念、性格、态度等方面,发挥了正规课程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泰国汉语课堂进行观察,对调查学校的师生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分析泰国汉语课堂中课堂环境因素的现状,找出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泰国汉语课堂环境的设计建议,并付诸实践。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缘由,对国内外关于隐性课程和课堂环境的研究进行综述,着重从对外汉语领域内的研究出发;阐明本文研究意义、创新之处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对隐性课程及课堂环境等概念进行界定,梳理课堂环境结构,并对隐性课程中的课堂环境进行分析。第叁章从物质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两大方面,对光中公学的汉语课堂进行观察,对学校师生开展问卷和访谈调查,对问卷和采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第四章在第叁章观察到的情况和调查获得的数据结果的基础上,分析现象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章则针对第叁章中调查到的一些问题,结合第四章中总结的深层原因,分别从课时安排、座位编排、教室布置、人际关系、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提出设计建议,并记录笔者的实践情况,以期能为对外汉语教师在设计、开发、实施对外汉语课堂中的隐性课堂环境因素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7-06-01)

王中佩[3](2017)在《隐性课程背景下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业自我效能感研究作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教育研究开拓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切实地开展素质教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贯彻中共十八大的教育指示,某种程度上解决我国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产生的问题,同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内部动机。就隐性课程得研究,国内学者多是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进行理论阐述,而对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则是沿用了班杜拉提出的相关理论。本研究试图通过质性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隐性课程背景下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探究相关变量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本文在隐性课程背景下关注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拓宽了研究视角,同时为民族院校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工作提供了实践证据。本研究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以850名在校本科生作为问卷的调查对象。隐性课程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更多地依赖大学生的主观感受。通过自编《隐性课程认知调查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1),以及开展大学生团体焦点访谈,从物质-空间类、文化-心理类和组织-制度类课程叁个维度,对隐性课程的认知进行了初步探索。结合《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90-0.940之间),《成就动机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40),《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0)对民族院校隐性课程背景下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开展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隐性课程认知在性别、年级、民族以及专业上存在差异,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年级、民族以及专业上均不存在显着差异。民族院校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隐性课程认知、社会支持总分及各因子之间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追求成功的因子与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各因子显着正相关(P<0.01),避免失败的因子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显着正相关(P<0.01)。隐性课程认知与社会支持共同预测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14.5%的变异,追求成功动机预测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3.2%的变异。因此隐性课程认知与社会支持在提升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上共同发挥作用,文化-心理类隐性课程与主观支持则起着关键作用。根据上述统计结果,结合访谈结果对民族院校隐性课程背景下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开展分析,学校层面对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起到导向作用,学校导向、引领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其实施者教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除了接受教师的教育,同样离不开父母无微不至心理上的关怀,除了从外部帮助提升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提升学业自我效能感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图构建"学校、教师、家庭、个人"四位一体的干预措施,作为提升改进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期刊2017-05-01)

朱海峰[4](2016)在《农村中学体育隐性课程开发的不利因素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育隐性课程是学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论述农村中学体育隐性课程开发的不利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农村小学体育隐性课程开发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高考(综合版)》期刊2016年03期)

周玲群[5](2015)在《体育隐性课程因素对高校排球选修课学生锻炼态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的体育目标、内容和形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大学体育教育从以往片面的关注增强体质的生物性机能改善转变为全面关注大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协调发展,培养大学体育的终身体育和个性化、多样化趋势。因此在课堂内容的选择上更加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体育工作者在体育课堂设计中要注重体育隐性课程因素的实施,除了要教授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以外,还要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体育隐性课程的实施手段是不固定的,可以专门组织,也可以无意实施。通过正确的开发设计并实施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排球课程是高校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在落实“一专多能”技能培养目标中发挥着“多能”的作用。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只有将体育隐性课程和体育显性课程同步实施,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进而更好的完成体育教学目标。本文通过自编问卷对北京交通大学排球课教师以及选修过其排球课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并通过八周的观察记录,了解了北京交通大学选修课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展情况,并针对出现的问题重新设计了排球课内容,通过发放《体育锻炼态度》量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前测、中测和后测发现体育隐性课程在排球课中的实施可以影响学生的锻炼态度。具体结论如下:1体育隐性课程可以通过一定手段进行设计并实施,但并非所有隐性课程都可以进行设计,体现了体育隐性课程的隐蔽性。2对体育隐性课程的设计总体上可以达到人们预想的效果,也可能出现与预料相反结果。论证了体育隐性课程的非预料性。3同一教师同一授课方式,相同的课时后,不同班级学生的锻炼态度基本一致。4通过改变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体育隐性课程因素可以改善学生的锻炼态度。(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5-05-12)

刘海礁[6](2014)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隐性课程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相对于传统的课程形式,新课改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在教学目标上,由原来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转变为现在的“叁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目标的转化,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改革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些显性课程的同时,也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隐性课程提出了要求。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元认知理论及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隐性课程因素进行分析,并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和研究化学隐性课程在高中开发的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以提高人教版化学教材中隐性课程对学生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本文首先通过阅读文献了解在新课改下研究隐性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并确定研究的方法。通过研究认识到隐性课程的特点及其作用。在隐性课程的基础上,分析高中化学隐性课程作为隐性课程的分支,它在特点和功能上区别于其他学科隐性课程的鲜明性。对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隐性课程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化学隐性课程对学生在科学素养、审美观、智力、人文精神、德育等方面的培养。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高中化学中隐性课程开发的情况,对相关结果提出实施策略,以解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隐性课程的作用被忽视的问题,更好的发挥化学隐性课程的功能。(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4-06-01)

郭海静,吴振华[7](2013)在《论当代体育课程改革中隐性课程因素的发掘》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我国当代的体育课程改革情况进行了分析。我国当代的体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肇始至今已逾十个年头,效果参差不齐。除了教育外部因素的干扰,课改本身也有值得进一步讨论完善的地方。与体育教学显性课程的精益求精相比,对体育课程中的隐性因素关注不够。有研究表明,这些以间接、隐没方式呈现的课程因素有时甚至比正式课程更有效。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讨论当代体育课程改革中可以发掘的隐性课程因素,以期为正处在深入发展关键阶段的课改提供有益的观点。(本文来源于《中国成人教育》期刊2013年21期)

齐爱军[8](2013)在《隐性课程因素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初中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是国家为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而专门开设的一门学科。将隐性课程恰当的引入并应用于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这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科学》期刊2013年04期)

张冬胜[9](2012)在《略谈高校国防教育隐性课程因素的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隐性课程属于高校国防教育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和渠道,分析高校国防教育隐性课程因素也是促进高校国防教育在高校深入开展的一种体现,加强这一研究对于高校国防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高校国防教育隐性课程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在其中指出了对于弥补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教育效果不足和顺应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时代发展要求并有利于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完整性的作用等内容,对高校国防教育隐性课程精神、制度、物质和行为层面构成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本文来源于《南昌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12期)

潘国芳[10](2011)在《自考助学课堂教学中隐性课程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隐性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显性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文章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自考助学课堂教学中的隐性课程因素主要涉及物质环境、人文环境、教师、学生四个方面。(本文来源于《中国校外教育》期刊2011年22期)

隐性课程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隐性课程是现代教育课程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是相关领域研究中的中心课程之一。在对外汉语课堂中,隐性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观念、性格、态度等方面,发挥了正规课程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泰国汉语课堂进行观察,对调查学校的师生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分析泰国汉语课堂中课堂环境因素的现状,找出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泰国汉语课堂环境的设计建议,并付诸实践。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缘由,对国内外关于隐性课程和课堂环境的研究进行综述,着重从对外汉语领域内的研究出发;阐明本文研究意义、创新之处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对隐性课程及课堂环境等概念进行界定,梳理课堂环境结构,并对隐性课程中的课堂环境进行分析。第叁章从物质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两大方面,对光中公学的汉语课堂进行观察,对学校师生开展问卷和访谈调查,对问卷和采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第四章在第叁章观察到的情况和调查获得的数据结果的基础上,分析现象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章则针对第叁章中调查到的一些问题,结合第四章中总结的深层原因,分别从课时安排、座位编排、教室布置、人际关系、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提出设计建议,并记录笔者的实践情况,以期能为对外汉语教师在设计、开发、实施对外汉语课堂中的隐性课堂环境因素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隐性课程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1].杨婷玉.隐性课程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家庭教育.2019

[2].路雅婧.隐性课程中课堂环境因素在泰国汉语课堂中的设计与实施研究[D].广西大学.2017

[3].王中佩.隐性课程背景下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7

[4].朱海峰.农村中学体育隐性课程开发的不利因素与对策[J].高考(综合版).2016

[5].周玲群.体育隐性课程因素对高校排球选修课学生锻炼态度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5

[6].刘海礁.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隐性课程因素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7].郭海静,吴振华.论当代体育课程改革中隐性课程因素的发掘[J].中国成人教育.2013

[8].齐爱军.隐性课程因素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科学.2013

[9].张冬胜.略谈高校国防教育隐性课程因素的构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

[10].潘国芳.自考助学课堂教学中隐性课程因素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

标签:;  ;  ;  

隐性课程因素论文-杨婷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