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腈水解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解酶,烟酸,氨基,化合物,巴林,陆地棉,丁酸。
腈水解酶论文文献综述
新型[1](2019)在《天津工业生物所在腈水解酶改造及手性γ-氨基丁酸前体化合物合成方面取得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γ-氨基丁酸类化合物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降血压等生理作用,在神经系统药物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已上市药物有(S)-普瑞巴林(Lyrica)、(R)-巴氯酚(Lioresal)等。3-取代-4-氰基丁酸是合成手性γ-氨基丁酸类化合物的前体,可由腈水解酶立体选择性水解二腈类化合物获得。现有工艺腈水解酶催化活性低、光学选择性不强,不能满足工(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09期)
于珊珊,李金龙,姚培圆,冯进辉,吴洽庆[2](2019)在《腈水解酶催化潜手性二腈化合物去对称性水解反应的立体识别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氰基羧酸化合物是合成手性药物的关键中间体,如(R)-3-(4-氯苯基)-4-氰基丁酸,(R)-3-氰基甲基-5-甲基己酸分别是合成镇痛药物(R)-巴氯酚、治疗神经疼痛药物(S)-普瑞巴林的关键中间体,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1。腈水解酶对潜手性二腈化合物进行去对称性水解是制备高手性的氰基羧酸的技术之一~(2,3)。在具有(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8-08)
顾炳琛,龚劲松,龙华,韩笑,张强[3](2019)在《产腈水解酶重组菌的发酵工艺及催化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升腈水解酶转化3-氰基吡啶制备烟酸的工艺经济性并为其工业应用奠定基础,对重组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NIT进行了pH-stat高密度发酵以及催化性质研究.结果显示,高密度发酵实验中获得最高菌体OD_(600)为136.8,细胞干重61.97 g/L,最高酶活为558.6 U/mL;进一步考察了重组菌在不同温度、 pH、金属离子以及有机溶剂等条件下的催化特性.最后,将高密度发酵获得的菌体制备成静息细胞,在30℃、 pH 7.2条件下, 280 min内共转化200 mmol/L底物总计24批次,烟酸累积浓度590 g/L,是目前文献所报道生物法合成烟酸最高水平.(本文来源于《分子催化》期刊2019年02期)
李恩杰,汤晓玲,吴哲明,郑仁朝[4](2019)在《重组腈水解酶催化合成(S)-3-氰基-5-甲基己酸》一文中研究指出(S)-3-氰基-5-甲基己酸是合成普瑞巴林的关键手性中间体。笔者以表达来源于Brassica rapa subsp.的重组腈水解酶工程菌Br Nit为催化剂,不对称水解外消旋异丁基丁二腈(IBSN)制备(S)-3-氰基-5-甲基己酸。考察反应温度、p H以及不同底物浓度和金属离子对全细胞催化IBSN水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细胞催化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 H为8. 0,最适底物浓度为180 mmol/L。在此条件下,利用10 g/L湿菌体催化水解IBSN,反应6 h转化率可达45. 1%,产物对映体过量值(e.e.值)达到97. 9%。(本文来源于《生物加工过程》期刊2019年01期)
潘泽,李鸿彬[5](2018)在《棉花腈水解酶基因GhNIT响应非生物胁迫和激素的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腈水解酶是植物中调控生长素合成色胺(Tryptamine,TAM)途径的关键酶,在生长素的合成及进一步调控植物发育和逆境胁迫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认识腈水解酶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功能,本研究在前期获得棉花腈水解酶基因GhNIT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基因参与棉花纤维发育的表达特征及组织特异性特征,结果表明:Gh NIT基因在棉花开花后16 d和25 d的纤维组织中及花器官(花瓣和花药)中具有较高的表达。克隆获得该基因1500 bp的启动子序列并进行了顺式作用元件分析,pGhNIT启动子包含典型的核心元件TATA框和CAAT框,此外,还包含TC-rich repeats、MBS等元件,尤其是包含许多响应非生物胁迫和激素的元件如热激、干旱和氧化等胁迫响应元件以及赤霉素(Gibberellic acid,GA)和光响应元件,如Box-4、Box-1、G-box等。pGhNIT启动子元件组成分析结果暗示该基因的表达可能受非生物胁迫和植物激素的诱导。进一步以棉花幼蕾为材料进行干旱、高温、低温、黑暗、氧化胁迫等逆境处理,及赤霉素和生长素处理,分析Gh NIT基因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GhNIT在4℃处理3 h后被显着诱导表达,且其在黑暗处理16 h再恢复光照后表达量增加;此外,Gh NIT的表达显着受高温、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和H2O2诱导;在GA处理2 h和吲哚-3-乙酸(Indole-3-cetic cid,IAA)处理1 h后,GhNIT的表达显着上调。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腈水解酶参与棉纤维发育及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功能提供良好参考。(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董婷婷[6](2018)在《产腈水解酶的恶臭假单胞菌的ARTP诱变选育及细胞固定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烟酸(Nicotinic acid)可作为食品饲料添加剂、维生素类药物、化学合成中间体等,市场需求极大。但目前国内烟酸产业现有生产工艺较落后、生产规模较小、叁废污染严重,产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采用腈水解酶可一步催化3-氰基吡啶(3-cyanopyridine)合成烟酸,该方法具有作用条件温和、副产物少、转化效率高等优点,然而多数腈水解酶产生菌仍存在对腈类底物耐受能力不强、热稳定性差等不足。高温室压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诱变作为一种高效诱变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改善微生物催化性能,而细胞固定化技术则可进一步提高生物催化剂的稳定性和重复利用率。本研究以实验室前期筛选获得的一株产腈水解酶的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 CGMCC3830为研究目标,主要开展菌株的的ARTP诱变选育及细胞固定化研究,以提升其腈类底物耐受能力,提升烟酸产量,为工业应用奠定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腈水解酶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基于96孔板的OPA(邻苯二甲醛)-TCA(叁氯乙酸)微量反应法。确定试剂浓度:终浓度20 mM的OPA试剂、终浓度60 mM的TCA试剂、100%DMSO(二甲基亚砜)。确定微量反应条件:取10μL反应上清液于96孔板中,加入100μL的OPA试剂并置于孔板培养箱15℃、300 rpm反应20 min。再添加100μL DMSO用于溶解,添加50μL TCA试剂用于显色,于600 nm处测定吸光度。调整后的OPA-TCA微量反应法在96微孔板中灵敏度较好(y=0.0327x+0.0062,R~2=0.9991),且与恶臭假单胞菌全细胞催化体系兼容性良好,可用于腈水解酶产生菌突变体文库的高通量筛选。(2)基于ARTP诱变的高底物耐受性腈水解酶产生菌选育。经过优化确定ARTP诱变条件为:诱变时间10 s、功率100 W、气流量10 slm、照射距离2 mm。经初筛和多轮摇瓶复筛获得一株突变菌mut-D3,酶活为野生菌的2.51倍,且传代20次遗传性能仍较为稳定。mut-D3对高浓度3-氰基吡啶的耐受性显着提升,最适批次投料浓度可从100mM提高至150 mM,经过15个批次底物流加转化最终积累189 g?L~(-1)烟酸,产量相比原始菌提升42%。而且mut-D3热稳定性显着提高,在30℃保温24 h后,仍保持75.72%的初始酶活(相应野生菌为66.68%)。mut-D3对不同腈类化合物的催化活力均有所提升,对4-氰基吡啶、苯甲腈、琥珀腈、亚氨基二乙腈、甘氨腈的催化活力分别为野生菌的2.24倍、2.68倍、3.36倍、6.21倍、2.64倍。(3)P.putida突变菌的SA(海藻酸钠)-PVA(聚乙烯醇)复合固定化。确定固定化流程:固定材料是由SA与PVA按照9:1的比例混合而成,并等比例加入菌悬液。滴入预冷的固化液(CaCl_2的饱和硼酸溶液)中,固化时间5 h。确定有机固定化材料最适浓度:8%PVA、2.5%SA、0.6%CaCl_2。SA-PVA复合固定化细胞的热稳定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在30℃保温24 h后,仍能保持86.11%的残余酶活。在4℃冰箱贮藏30天后,mut-D3的SA-PVA固定化细胞可保留80%的催化活力而游离细胞仅有40%的残余活力。固定化细胞耐受性进一步提升,批次投料浓度可从150 mM提高到250 mM,能转化12个批次底物并积累346 g?L~(-1)烟酸,相比mut-D3游离细胞提升83%。(4)添加无机材料以进一步提升SA-PVA复合固定化细胞性能。确定添加的无机材料及其最适浓度:2.0%SiO_2和0.6%CaCO_3。加入无机材料后的SA-PVA复合固定化细胞的热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在30℃保温24 h后,仍保持89.74%的催化活性。在4℃冰箱贮藏40天时,添加无机材料的SA-PVA复合固定化细胞仍能保留72%的催化活性,而不添加无机材料的SA-PVA复合固定化细胞仅保留60%的残余活力。批次投料浓度仍为250 mM,但可转化14个批次底物并积累418 g?L~(-1)烟酸,产量相比不添加无机材料的SA-PVA固定化细胞提升21%。(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06-01)
杨猛,梅娜娜,陈璐瑶,蔡雯雯,苏二正[7](2018)在《金黄节杆菌CYC705腈水解酶催化亚氨基二乙酸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金黄节杆菌CYC705(Arthrobacter aurescens CYC705)腈水解酶用于生物催化合成亚氨基二乙酸(IDA),从生物催化剂的形式、生物催化反应过程优化和反应体系放大3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在氨基载体固定化酶、环氧基载体固定化酶、海藻酸钠固定化细胞、壳聚糖固定化细胞和游离全细胞几种生物催化剂形式中,壳聚糖固定化细胞催化效率最高、稳定性最好。通过反应体系、反应温度、金属离子、底物浓度、固定化细胞投量等因素的优化,确定了最佳的生物催化反应条件:以50 mmol/L p H=6.6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作为反应体系,底物亚氨基二乙腈(IDAN)的浓度为200 mmol/L,添加Co Cl2至终浓度为1 mmol/L,反应温度37℃,固定化细胞投量为0.25 g每5 m L反应体积。在该条件下,反应2 h可将IDAN完全转化为IDA。进一步将反应体系放大10倍,催化200 mmol/L的IDAN完全转化为IDA仅需1 h。(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8年08期)
薛谊[8](2017)在《腈水解酶在医药中间体合成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腈水解酶从被发现之后就被人们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尤其是在医学方面,利用腈水解酶合成医药中间体具有药性温和,效果更好的特点。对腈水解酶在医药中间体的合成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了如何利用腈水解酶催化医药中间体,根据催化结果合成医药中间体。通过研究证明将腈水解酶应用到医药中,能够有效合成医药中间体,提高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7年83期)
王华磊,孙慧慧,范海洋,魏东芝[9](2017)在《新型腈水解酶的挖掘、定向改造及其在光学纯α-羟基酸合成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解高空间位阻类底物效率低下,对映体选择性差;S型选择性腈水解酶缺乏;水解反应过程生成酰胺副产物等成为影响腈水解酶应用的叁个限制因素。本文从这叁个问题入手,通过新酶的挖掘及蛋白质工程改造来获得理想的生物催化剂。在传统的基因组探矿技术上,本文引入了基于系统进化分析的底物特异性预测方法,从基因组数据库中特异性地挖掘到来源于BurkholderiacenocepaciaJ2315的新型芳基乙腈类腈水解酶BCJ2315。BCJ2315对扁桃腈及其衍生物表现出了显着的酶活及对映体选择性。以高空间位阻底物邻氯扁桃腈作为靶标,从溶剂工程、蛋白质工程及反应工程叁个方面最终实现了光学纯的(R)-(-)-邻氯扁桃酸高浓度的酶法合成。结合同源建模及分子对接技术,从结构上初步解析了突变体性能提高的分子基础。通过数据库挖掘,获得了一个新型的S型选择性的腈水解酶PpL19。通过定向进化技术,在同一母体上实现了腈水解酶催化生产(R)/(S)-扁桃酸的双向改造,弥补了S型腈水解酶缺乏的现状。以苯乙腈、α-甲基苯乙腈为底物,获得了一个来源于PhotorhabdusasymbioticaATCC43949,具有较高腈水合酶活性的腈水解酶NIT43949,水解反应过程中生成酰胺副产物。通过定向进化获得的单点突变体,使产物中酰胺的量由野生型的17%提高到95%,为酰胺,尤其是光学纯酰胺的合成提供了一条全新的路径。(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0-18)
姜水琴,张鲁嘉,魏东芝[10](2017)在《基于QMMM计算的腈水解酶主/副产物精准切换》一文中研究指出腈水解酶(EC 3.5.5.1)直接将腈转化成相应的羧酸和NH3,因其高化学特异性和对映体选择性,在精细化学品和药物中间体生产中已经被广泛认为化学催化剂的优良替代品,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研究发现腈水解酶能够催化底物腈生成主产物羧酸和副产物酰胺,酰胺副产物的存在已经成为限制腈水解酶工业化应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为酰胺的酶法合成提供了新契机。2-吡啶甲酰胺、α-羟基酰胺和β-羟基酰胺等酰胺化合物是重要的功能化学分子,广泛用于医药及精细化学品的有机合成。美国化学学会绿色化学研究所制药圆桌会议(ACS GCIPR)将酰胺合成视为目前制药领域亟待解决的合成问题,并将其定为优先研究领域。酰胺的酶法生产主要依赖与腈水合酶,而腈水合酶的底物大多局限于脂肪族腈,其手性选择性和热稳定性较差,属于金属依赖型酶且对底物腈敏感。此外,腈水合酶的重组表达需要共表达激活蛋白,因此开发性能更好的能够催化腈类生成酰胺的酶分子催化剂具有重要价值。与腈水合酶相比,腈水解酶手性选择性更高、底物谱更广、异源表达无需激活蛋白、催化反应无需金属离子。腈水解酶同时具备腈水合酶活力的现象为酰胺(尤其光学纯酰胺)的酶法高效生产提供了新契机。课题组从实验室腈水解酶库中挑选出一株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Nit6803腈水解酶,成功获得了目前PDB数据库中报道的国际第二个腈水解酶晶体结构。基于腈水解酶催化机理的分析、过渡态中间体NAC模型的构建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以及QMMM势能垒计算,设计获得了产物中酰胺比例高于野生型的五个突变体,其中四个突变体终产物中酰胺比例高于50%,效果最好的突变体F193N,酰胺比例提高至73%,酰胺合成量是野生型的35倍,催化活力保留了野生型的50%,初步实现了腈水解酶到腈水合酶的切换;初步揭示了腈水解酶反应调控机制在于催化过程中过渡态中间四面体上氨基与巯基的质子化竞争,而193位点以空间位阻的模式,影响周围氨基酸的构象、氢键、静电作用及芳香作用,进而影响了过渡态中间四面体上巯基和氨基的质子化竞争,最终影响产物中酰胺和羧酸的比例。该工作首次揭示了腈水解酶副产物形成机制,采用理性设计的方法获得了一种新型的来源于腈水解酶的腈水合酶,为酰胺的合成提供了新方法,为新催化剂的挖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0-18)
腈水解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手性氰基羧酸化合物是合成手性药物的关键中间体,如(R)-3-(4-氯苯基)-4-氰基丁酸,(R)-3-氰基甲基-5-甲基己酸分别是合成镇痛药物(R)-巴氯酚、治疗神经疼痛药物(S)-普瑞巴林的关键中间体,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1。腈水解酶对潜手性二腈化合物进行去对称性水解是制备高手性的氰基羧酸的技术之一~(2,3)。在具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腈水解酶论文参考文献
[1].新型.天津工业生物所在腈水解酶改造及手性γ-氨基丁酸前体化合物合成方面取得新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9
[2].于珊珊,李金龙,姚培圆,冯进辉,吴洽庆.腈水解酶催化潜手性二腈化合物去对称性水解反应的立体识别机理的研究[C].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3].顾炳琛,龚劲松,龙华,韩笑,张强.产腈水解酶重组菌的发酵工艺及催化性质研究[J].分子催化.2019
[4].李恩杰,汤晓玲,吴哲明,郑仁朝.重组腈水解酶催化合成(S)-3-氰基-5-甲基己酸[J].生物加工过程.2019
[5].潘泽,李鸿彬.棉花腈水解酶基因GhNIT响应非生物胁迫和激素的表达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董婷婷.产腈水解酶的恶臭假单胞菌的ARTP诱变选育及细胞固定化研究[D].江南大学.2018
[7].杨猛,梅娜娜,陈璐瑶,蔡雯雯,苏二正.金黄节杆菌CYC705腈水解酶催化亚氨基二乙酸的合成[J].精细化工.2018
[8].薛谊.腈水解酶在医药中间体合成方法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
[9].王华磊,孙慧慧,范海洋,魏东芝.新型腈水解酶的挖掘、定向改造及其在光学纯α-羟基酸合成中的应用研究[C].第十一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10].姜水琴,张鲁嘉,魏东芝.基于QMMM计算的腈水解酶主/副产物精准切换[C].第十一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