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转螺旋桨论文_饶志蒙,黄守道,罗德荣,姜燕,成双银

导读:本文包含了对转螺旋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螺旋桨,性能,数值,永磁,流流,转矩,湍流。

对转螺旋桨论文文献综述

饶志蒙,黄守道,罗德荣,姜燕,成双银[1](2019)在《对转螺旋桨用盘式永磁电机特性分析及其直接转矩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对转螺旋桨多采用燃气轮机和机械传动的驱动装置,该装置存在着结构复杂、体积庞大、噪声污染等问题,文中设计一种基于电力推进对转螺旋桨用的盘式永磁同步电机(disccontra-rotatingpermanentmagnetsynchronous motor,DC-PMSM)。在分析新型盘式对转永磁电机结构与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研究该电机的磁路特性,并通过叁维有限元计算分析DC-PMSM的双转子反电势的迭加特性、双转子转矩特性等;然后,针对盘式对转永磁电机单定子双转子的特殊结构,提出一种基于转矩角分时控制的直接转矩控制策略,解决负载转矩不对称时盘式对转电机双转子转速不可控的问题,实现双转子的同步运行;最后,通过叁维有限元仿真计算与原理样机实验分析,验证新型盘式对转永磁电机的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和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7期)

邹幸杭,胡天翔,刘沛清[2](2019)在《共轴对转螺旋桨气动噪声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共轴对转螺旋桨因其潜在的经济和环境效益而被认为将应用于未来的大型飞机,然而对转桨固有的噪声问题成为阻碍其成规模应用的最大障碍。本文聚焦于对转桨的气动噪声问题,通过实验手段研究前后排桨叶数均为2的对转桨的气动特性及气动噪声生成及抑制机理。实验中对前后排桨叶的前进比、转速、安装角、桨间距几个参数进行组合、变化,同时测量前后排桨叶的气动力以及远场气动噪声的强度和指向性,获得了几个变量与远场噪声的关系,另外将桨叶叶素的气动分析方法引入噪声分析中,定性给出了噪声发生变化的原因。(本文来源于《2019年全国工业流体力学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08-10)

吕昌昊,胡天翔,邹幸航,魏宗智,刘沛清[3](2019)在《大功率共轴对转螺旋桨的片条理论及CFD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燃油价格的再次升高以及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螺旋桨发动机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螺旋桨发动机因其效率高的优势长期占据着短途航班发动机的市场。与之相比,共轴对转螺旋桨由于其效率高,拉力大的优势有望成为新一代中途窄体干线客机的发动机选择。目前欧盟及美国均以重启开始对转转子/螺旋桨的研究。对转螺旋桨几何参数多,这就为其设计带来很大困难。单纯采用CFD计算进行设计对时间及计算资源消耗巨大,因此对初设阶段及优化过程中仍然需要一套精度较好的理论方法。目前对于单排螺旋桨,BEM方法(blade element method)能够很好的对其气动表现进行模化。但是对转桨由于其双排桨相互干扰的影响剧烈,无法建立封闭的动量叶素理论。本文在已有的对转桨BEM方法的前提下,采用Biot-Savart定理模化双桨间的干扰,从而使得对转桨BEM方法可以自行迭代求解。同时,虽然螺旋桨的研究已经很古老,但是目前仍然缺少对共轴对转螺旋桨的CFD计算的详细研究。本文通过商用CFD软件对某型号共轴对转螺旋桨进行基于结构网格的求解。给出了共轴对转螺旋桨计算结果与网格量之间的关系。最后对比了BEM与CFD的计算结果,二者符合较好。(本文来源于《2019年全国工业流体力学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08-10)

吴言[4](2019)在《模块化对转螺旋桨垂直起降无人机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转螺旋桨解决了垂直起降飞行器旋翼尺寸大的问题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款小型模块化垂直起降飞行器,该飞行器采用对转螺旋桨作为动力,采用模块化的接驳方式方便地接驳各种满足要求的载荷。该飞行器操纵灵活,可以满足应急救援、小型快递运输、快速发射及集群作战等应用,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新科技》期刊2019年13期)

史文博,李杰[5](2019)在《对转螺旋桨流场气动干扰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结构网格动态面搭接技术,通过求解叁维非定常雷诺平均纳维-斯托克斯(RANS)方程,对单独螺旋桨(SRP)滑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与风洞试验数据吻合良好,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对转螺旋桨(CRP)的非定常滑流效应及前后桨之间的气动干扰现象。计算结果表明:所采用的非定常RANS方法能够良好刻画对转螺旋桨滑流流场的发展变化特征,适用于分析前后桨气动干扰特性。前后桨桨尖涡的复杂相互作用是导致对转螺旋桨气动干扰的直接原因,后桨桨尖涡对于前桨桨尖涡具有一定耗散作用。在气动干扰影响下,对转螺旋桨气动力会产生周期性波动,波动周期与螺旋桨桨叶数相关,6×6对转螺旋桨在1个旋转周期内产生了12次波动。气流穿过对转螺旋桨会发生两次加速,因此在相同工况下,对转螺旋桨的拉力系数和功率系数相比于单独螺旋桨分别增大约1倍,效率提升约1.5%。(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孙承亮,赵江滨[6](2019)在《基于CFD的对转螺旋桨水动力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雷诺平均纳维—斯托克斯(RANS)法,利用SolidWorks和Ansys分别进行螺旋桨建模和水动力计算。在3种不同的湍流模型下分别计算螺旋桨的敞水性能,结果表明SST k-ω模型与试验值贴合较好,为最佳湍流模型。通过对对转桨的桨距比和直径比的研究,得到两者的最优值,在该情况下对转桨的敞水效率最高,并通过尾流分析做了验证。为了比较对转桨与等效单桨的水动力性能,建立了等效单桨模型,在相同的功率系数下做比较,结果表明对转桨在效率提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本文来源于《舰船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裘国华[7](2018)在《对转螺旋桨驱动用盘式无刷直流电机设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一种用于水下航行器推进系统的电机。该推进系统采用的是盘式无刷直流电机,整套推进系统由两组双转子盘式电机构成(整个系统一共四个转子、两个定子)。两组电机异向旋转,从而有效地解决水下航行器偏航、打转等问题。与现有推进系统中的内外双转子电机相比,该设计采用的是盘式无刷直流电机,其优点主要有铁心利用率高、结构紧凑、电机可靠性高。在该电机额定功率给定的前提下,对电机进行设计和性能的分析与优化。本文研究的内容如下所示:首先,对电机的电磁设计进行理论分析,在额定功率和电磁参数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对电机进行减重,从而减轻推进系统的整体负担,增大推进器的续航距离。通过有限元软件,对两台功率都为6.5kW、转速分别为800r/min和-800r/min的双转子盘式无刷电机进行电磁设计,确定电机尺寸、电机损耗、电机空载负载特性等,从而得出该设计的合理性。由于两台电机参数相同,所以文中只设计一台电机。其次,对电机的轴向磁拉力进行校验,该步骤采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盘式电机转子所受的磁拉力进行仿真分析,观察磁拉力对转子的形变量与应力分布的影响,确定设计的可行性。将盘式电机叁维模型等效成二维直线电机模型,这种简单的仿真过程,大大缩短了仿真时间,但还要对二维与叁维仿真出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计算二者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此外,对电机的铜耗、铁耗进行求解,确定出电机的效率。其中,铁耗的计算采用了铁耗模型的计算和有限元计算两种方法,铜耗直接用传统公式求解。最后,分析了电机换相转矩波动产生的原因,并采用有限状态模型预测控制的方法来抑制换相转矩波动。(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蔡明轩[8](2018)在《对转螺旋桨级间气动干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APC螺旋桨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多叶对转螺旋桨模型,并对这些对转桨模型进行了数值分析,最后对该APC二叶对转桨桨和GWS叁叶对转桨进行了风洞实验。为对转桨的前后和级间流场的分析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参考。首先,对定距八叶APC对转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进距比、来流速度和相同转速下的气动性能,并与单排的八叶螺旋桨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研究范围内进距比一定时,对转桨力学性能随着来流速度和转速的提高而提升,效率先增后减,其变化趋势与孤立螺旋桨一致。同比情况下,力学性能更好,效率更高。其次,对不同桨叶数、不同级间间距和不同前后排桨叶直径比的对转桨进行数值模拟。对比了不同情况下的性能和流场变化,分析了在不同进距比、来流速度和相同转速下的气动性能和级间流场的变化。然后,在已有螺旋桨实验台的基础上,补充了对转桨实验台与TFI流场探针测量系统,利用测量系统验证了风洞的流场均匀性,为后来的风洞实验提供了可靠性。最后,对APC二叶对转桨与GWS叁叶对转桨进行了风洞实验,测量了对转桨前后中轴面上端的流场,分析了气流速度的叁个分量以及静态压力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对转桨相对于单桨有更好的气流加速效果,在有来流的情况下,对转桨的流场更为均匀,对转桨叶数目越多,对气流的加速效果更好,流场相对更为均匀。(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8-01-01)

刘成勇,罗凯,郭庆[9](2017)在《水下航行器对转螺旋桨性能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据雷-机-桨匹配关系提出适用于水下航行器对转螺旋桨的实航性能预估方法。由螺旋桨投影原理和桨叶型值坐标,建立对转螺旋桨的3D模型。采用结构化六面体网格,结合雷诺时均纳维斯托克斯(RANS)方程和Realizable k-?湍流模型对水下航行器对转螺旋桨实航状态进行数值仿真。根据发动机台架试验值和转矩平衡关系匹配后桨转速,通过调整航行器计算航速使得对转螺旋桨推力与航行器阻力平衡。使用该方法得到的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可以准确预报水下航行器对转螺旋桨的性能,为进一步研究水下航行器对转螺旋桨性能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下无人系统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单鹏[10](2017)在《对转螺旋桨/桨扇差动行星齿轮机构动力学设计方法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转桨扇涡桨推进系统专有的外流对转桨推进器-对转减速齿轮机构-涡桨发动机的总体匹配设计问题中,给出了拖动共轴对转螺旋桨/桨扇类气动负荷的差动行星齿轮机构的一种设计与分析方法.不同于常规,该总体设计方法以机构的动力学参数为输入,诸传动比、诸半径、诸稳态传动受力等为输出,通过方程组得到了该类传动机构诸参数之间的联系.讨论了该类传动机构的设计原则,使用形式,适用的航空原动机类型.通过某当代算例给出了桨和传动机构诸参数的变化区间,变化特点,参数重要性的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快速得到一般总体设计问题中该类齿轮机构所有稳态设计参数的可行解区间与优化解,进而还可以为推进系统部件法数模的非设计点特性模拟提供计算方法.(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对转螺旋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共轴对转螺旋桨因其潜在的经济和环境效益而被认为将应用于未来的大型飞机,然而对转桨固有的噪声问题成为阻碍其成规模应用的最大障碍。本文聚焦于对转桨的气动噪声问题,通过实验手段研究前后排桨叶数均为2的对转桨的气动特性及气动噪声生成及抑制机理。实验中对前后排桨叶的前进比、转速、安装角、桨间距几个参数进行组合、变化,同时测量前后排桨叶的气动力以及远场气动噪声的强度和指向性,获得了几个变量与远场噪声的关系,另外将桨叶叶素的气动分析方法引入噪声分析中,定性给出了噪声发生变化的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转螺旋桨论文参考文献

[1].饶志蒙,黄守道,罗德荣,姜燕,成双银.对转螺旋桨用盘式永磁电机特性分析及其直接转矩控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9

[2].邹幸杭,胡天翔,刘沛清.共轴对转螺旋桨气动噪声实验研究[C].2019年全国工业流体力学会议摘要集.2019

[3].吕昌昊,胡天翔,邹幸航,魏宗智,刘沛清.大功率共轴对转螺旋桨的片条理论及CFD研究[C].2019年全国工业流体力学会议摘要集.2019

[4].吴言.模块化对转螺旋桨垂直起降无人机设计[J].中国高新科技.2019

[5].史文博,李杰.对转螺旋桨流场气动干扰数值模拟[J].航空动力学报.2019

[6].孙承亮,赵江滨.基于CFD的对转螺旋桨水动力性能分析[J].舰船科学技术.2019

[7].裘国华.对转螺旋桨驱动用盘式无刷直流电机设计与分析[D].沈阳工业大学.2018

[8].蔡明轩.对转螺旋桨级间气动干涉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

[9].刘成勇,罗凯,郭庆.水下航行器对转螺旋桨性能预估[J].水下无人系统学报.2017

[10].单鹏.对转螺旋桨/桨扇差动行星齿轮机构动力学设计方法及分析[J].航空动力学报.2017

论文知识图

对转螺旋桨的运用对转螺旋桨模型对转螺旋桨绝对流线图对转螺旋桨性能参数曲线图一3吊舱式电力推进图图2一4对转螺旋对转螺旋桨相对流线图

标签:;  ;  ;  ;  ;  ;  ;  

对转螺旋桨论文_饶志蒙,黄守道,罗德荣,姜燕,成双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