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稻米营养品质性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品质,性状,营养,水稻,稻米,蒸煮,自交系。
稻米营养品质性状论文文献综述
郭咏梅,穆平,刘家富,卢义宣,李自超[1](2007)在《水、旱条件下稻米蒸煮和营养品质性状与土壤水分环境互作分析及其QTL定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旱稻品种IRAT109与水稻品种越富杂交构建的DH群体的116个株系及其亲本为材料,在水、旱2种栽培条件下种植,研究了稻米蒸煮和营养品质性状的变化规律,在水、旱2个土壤水分环境下对直链淀粉含量(AC)、胶稠度(GC)、碱消值(GT)和蛋白质含量(PC)4个蒸煮和营养品质性状进行QTL定位及QTLs与环境互作分析。结果表明,以上4个品质性状在水、旱2种不同栽培条件下差异较大,说明这些性状受水分条件影响较大,旱栽条件下稻米蒸煮和营养各品质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蛋白质含量平均提高37.9%。QTL分析结果表明,4个稻米品质性状在2个环境中的表现型值都为连续分布,均存在超亲遗传类型,共检测到7个加性效应QTL与稻米蒸煮和营养品质性状4项指标有关,分别位于第1、2、3、6、8、11染色体上,单个QTLs对性状的贡献率在1.91%~19.77%之间。位于第3染色体上控制碱消值的QGt3,第6染色体上控制直链淀粉含量的QAc6,在2个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均与环境存在显着互作,对环境互作的贡献率分别为8.99%和47.86%。控制直链淀粉含量的2对上位性QTLs与土壤水分环境显着互作,贡献率较大,分别为32.54%和11.82%。并筛选到5个主效QTL(QGt6b、QGt8、QGt11、QGc1和QPc2)在抗旱育种中可用于蒸煮和营养各品质性状MAS改良。(本文来源于《遗传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郑希[2](2007)在《稻米蒸煮和营养品质性状的胚乳和母体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国民需求的日益增长,人们对稻米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产优质已成为作物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稻米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糊化温度等蒸煮品质性状以及蛋白质含量等营养品质性状属于一些复杂的数量性状。影响稻米品质数量性状表现的遗传效应很复杂,控制品质性状表现的基因可以在叁倍体胚乳核基因组中表达、也可以在二倍体母体植株核基因组中表达,或者同时在胚乳和母体植株核基因组中表达。因此,在稻米品质性状上进行包括环境效应在内的胚乳核基因以及母体植株基因QTL定位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试验利用汕优63重组自交系分别与亲本双向回交产生的BC_1F_1和BC_2F_1群体,采用新发展的包括环境互作效应在内的多遗传体系QTL作图方法和基因定位软件,进行叁倍体胚乳和二倍体母体植株等不同遗传体系的遗传研究和QTL定位分析,明确不同环境条件下稻米胚乳和母体植株等遗传体系染色体上QTLs的分布差异。主要结果如下:共检测到7个控制稻米蒸煮品质性状的QTLs,分布于水稻的第1、4、6条染色体上,分别命名为控制直链淀粉含量表现的qAC-1-1、qAC-1-2、qAC-4-3和qAC-6-4,控制胶稠度的qGC-1-1和qGC-6-2以及控制碱消值的qASV-6-1。检测发现7个QTLs都具有极显着的叁倍体胚乳和二倍体母体植株基因的加性效应,其中有5个QTLs具有显着或极显着的叁倍体胚乳显性效应,6个QTLs还具有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共检测到9个控制蛋白质含量的QTLs,定位于第2、3、5、6、7、10、11和12号染色体上,分别为qPC-2-1、qPC-3-2、qPC-5-3、qPC-6-4、qPC-6-5、qPC-7-6、qPC-10-7、qPC-11-8、qPC-12-9。所有检测到的QTLs均具有胚乳加性和母体加性效应,其中1个QTL具有胚乳显性效应、2个QTLs具有显着的环境互作效应。(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7-05-01)
唐绍清[3](2007)在《稻米蒸煮和营养品质性状的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米品质改良是水稻遗传育种的重要研究领域。QTL定位和分析可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稻米品质和开展相关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图位克隆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利用日本晴/Kasalath//日本晴衍生的回交重组自交系(backcross inbred lines,BILs)群体以及245个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在杭州和海南两个环境对稻米蒸煮和营养品质进行QTL分析。同时在重金属胁迫环境下对籽粒重金属含量开展了糙米重金属铜、镉、铅和锌低积累材料的筛选和QTL定位。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在杭州和海南两个环境种植了BIL群体,同时应用WinQTLCart 1.13进行单环境的QTL定位和应用QTLMAPPER 1.6定位软件检测稻米蒸煮食用品质的主效应与上位性QTL及与环境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在第6染色体R1962-C191B标记区间均检测到1个控制稻米直链淀粉含量(AC)和1个控制胶稠度(GC)的QTL,具有明显的主效应,贡献率分别为54.87%和62.80%,应为Wx基因的等位基因,说明胶稠度主要由Wx基因或与Wx基因紧密连锁的基因控制,这2个QTL同时存在着显着的环境互作效应。在第6染色体C1478-R2171区间则检测到1个控制碱消值(ASV)的QTL,其主效应也已达到显着水平,贡献率为59.90%,应为ALK基因的等位基因,但其环境互作效应未达显着水平。另外,还在Wx基因位点检测到1个具有遗传主效应和环境互作效应的ASV QTL,贡献率9.56%。本研究中检测到4对互作对(qAC5和qAC,qGC6和qGC9,qASV1和qASV6-1以及qASV6-2和qASV9),但这些上位性QTL对性状表型变异的贡献率较低。AC、GC和ASV的QTLs所具有的显着环境互作效应,可以较好地解释同一品种在不同环境下稻米蒸煮品质有较大差异的遗传基础。其中位于R1962-C191B区间控制AC和GC以及位于C1478-R2171区间控制ASV的主效应QTL在杭州和海南二个环境下均能分别检测到。在杭州和海南共检测到控制AC、GC和ASV的QTL共21个,分布于第1、2、4、6、7和8染色体上,并且集中分布于第6染色体Wx基因和ALK基因所在区域。2.蛋白质含量(PC)和氨基酸含量是重要的营养品质性状。本研究利用BIL群体进行多环境的QTL联合分析,在蛋白质含量性状上检测到1个具有主效应的QTL(qPC6-3)和4对上位性QTLs(qPC1和qPC8,qPC6-1和qPC6-4,qPC6-2和qPC6-6,qPC6-5和qPC12);在16种氨基酸中,仅在赖氨酸含量(Lys)、苏氨酸(Thr)、天冬氨酸(Asp)和甘氨酸(Gly)4种氨基酸含量中检测到6个具有主效应的QTLs(qLYS6-1,qLYS6-2,qTHR6-1,qTHR6-2,qASP6和qGLY6),均位于第6染色体蒸煮品质性状QTLs的相同区间或邻近位点,这反映出稻米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性状的表现可能具有一定相关性,这些区间在今后的研究中值得重视。还检测到3对影响氨基酸含量的上位性QTLs(qTHR3和qTHR6-2,qTHR10-1和qTHR10-2以及qGLY6和qGLY11)在杭州环境中定位到1个影响蛋白质含量、35个影响16种氨基酸含量的QTLs,而在海南环境下则定位到3个影响蛋白质含量、69个影响16种氨基酸含量的QTLs,都有集中分布的趋势,杭州环境条件下主要集中在第5、12、6和8等4条染色体,海南环境下集中分布于第1、2、6和12等4条染色体。由于氨基酸受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较大,除赖氨酸外其他氨基酸很少在二个环境检测到相同QTL位点。本研究在第6染色体定位到2个(qLYS6-1和qLYS6-2)影响赖氨酸含量的QTLs,具有显着的加性效应,可解释变异的74.64%。这2个QTL分别位于第6染色体的R1962-C191B和C1478-R2171标记区域,贡献率为27.08%和47.56%,其增加赖氨酸含量的增效基因分别来源于Kasalath和日本晴,前者与环境存在着显着的互作效应,在杭州和海南两个环境条件下均能分别检测到。3.上述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分析技术测定稻米品质,定位稻米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及蛋白质含量QTL的结果,与利用相同遗传群体和其他群体已有研究结果能相互印证,证实了利用NIRS技术分析稻米品质开展品质性状QTL定位的可行性。4.在重金属污染严重的稻田,种植367份不同材料,测定糙米铜、镉、铅和锌以筛选重金属低积累的材料。结果表明,重金属含量在不同品种间差异明显,从中筛选到一批低铜、低镉、低铅和低锌含量材料,同时筛选到铜、镉、铅和锌含量均低的材料27份。利用BIL群体,共检测到13个控制重金属铜、镉、铅和锌含量的QTLs,分布在第3、4、5、6、7、9、11和12等8条染色体上,其中单个QTL的表型贡献率在7.26~15.92%之间。在第3、9和12染色体检测到3个影响Cu含量的QTLs;在第3、7和11染色体定位到3个影响Cd含量的QTLs;在第4、5和12(2个)染色体定位到4个影响Pb含量的QTLs。(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7-04-01)
张小明[4](2003)在《籼粳杂交稻稻米蒸煮和营养品质性状的发育遗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粳稻“浙粳27”和籼稻“浙农5号”为材料,测定不同碾磨程度的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以明确不同稻米精白度对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选用稻米品质差异较大的7个籼型不育系(A)及相应的保持系(B)与5个粳型广亲和恢复系(R)杂交,组成7×5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测定了亲本、F_1和F_2这3个世代在不同环境中5个稻米发育时期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以及蛋白质和赖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苏氨酸等7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采用包括胚乳、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不同遗传体系基因主效因及其环境互作效应在内的叁倍体种子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上述籼粳杂交稻稻米蒸煮和营养品质性状的发育遗传规律。主要结果如下: 1.粳稻浙粳27和籼稻浙农5号的稻米直链淀粉含量随稻米碾磨时间的增加、米粒精白度的提高,有逐渐增高的趋势。说明米粒胚乳表层的直链淀粉含量较低,心部的直链淀粉含量较高。浙粳27和浙农5号稻米碾磨时的精白度每提高10%,直链淀粉含量约提高1.36和1.92%。揭示测定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时,试验所用的碾磨设备和碾磨程度需保持一致,以减少试验误差。 2.籼粳杂交稻稻米直链淀粉含量随着灌浆的进行而持续增加,至成熟期(开花后第35d)达到最大值。灌浆始期(开花后第7d)和灌浆前期(开花后第14d)杂种优势不明显,从灌浆中期(开花后第21d)开始直至成熟,有一定的杂种优势。而胶稠度和蛋氨酸含量随着灌浆的进行,持续下降,杂种优势较弱。蛋白质、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等含量随着灌浆的进行,逐渐增加,至灌浆后期(开花后第28d)达最大值,杂种优势明显。 3.估算稻米开花受精后至不同发育时刻品质性状累加效应的非条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叁倍体胚乳、细胞质和二倍体母体植株等不同遗传体系的遗传主效应及其环境互作效应,均会明显影响釉粳杂交稻稻米灌浆过程中的蒸煮和营养品质性状。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在灌浆前期和中期,胶稠度在灌浆始期、中期和后期,赖氨酸含量、亮氨酸含量、异亮氨酸含量、撷氨酸含量和苏氨酸含量等性状在灌浆后期,蛋氨酸含量和苯丙氨酸含量在灌浆后期和成熟期均以遗传主效应为主,而蛋白质含量仅在灌浆后期以遗传主效应为主。不同遗传体系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稻米直链淀粉含量、蛋氨酸含量、亮氨酸含量、异亮氨酸含量、苯丙氨酸含量、撷氨酸含量和苏氨酸含量等性状的加性效应较大,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的加性效应和母体加性效应均较大,这些性状可在常规育种的低世代开始选择。赖氨酸含量性状的显性效应明显,则宜在高世代进行选择。 4.稻米品质性状在某一特定发育时期(l一l)*t的条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胚乳、细胞质和母体植株中控制粕粳杂交稻稻米蒸煮和营养品质性状表现的遗传效应在多数稻米发育时期均有新的表达。开花后前7d是控制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花后8一14d是控制赖氨酸含量,花后第15一28天是控制蛋氨酸含量、亮氨酸含量、异亮氨酸含量、苯丙氨酸含量、撷氨酸含量和苏氨酸含量等性状的新增基因表达量最多的灌浆时期,也是数量基因被激活表达最为活跃的时期。不同遗传体系的条件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胶稠度在灌浆始期和中期,蛋白质含量在灌浆始期、后期和成熟期,直链淀粉含量在灌浆前期、中期和成熟期,苏氨酸含量在灌浆中期,异亮氨酸含量在灌浆中期和后期,苯丙氨酸含量在灌浆后期和成熟期均以主效应条件方差为主。赖氨酸含量在5个灌浆发育时期均以环境互作条件方差为主。 5.遗传率分析结果显示直链淀粉含量在灌浆前期、中期和成熟期,胶稠度在灌浆始期、中期和后期,撷氨酸含量在灌浆始期和后期,蛋白质含量在灌浆中期和后期,赖氨酸含量、亮氨酸含量、异亮氨酸含量和苏氨酸含量等性状在灌浆后期,蛋氨酸含量和苯丙氨酸含量在灌浆后期和成熟期的普通狭义遗传率较大,其它灌浆时期以环境互作遗传率为主。成熟期,包括互作遗传率在内的总狭义遗传率大小次序依次为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亮氨酸含量、蛋白质含量、异亮氨酸含量、苏氨酸含量、苯丙苏氨酸含量、撷氨酸含量、蛋氨酸含量、胶稠度和赖氨酸含量性状。赖氨酸含量的基因显性效应最明显,遗传率明显低于其它品质性状。 6.不同亲本在灌浆发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遗传主效应和环境互作效应预测值在不同环境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多数不育系在各灌浆时期的遗传效应预测值为正值,而多数恢复系的预钡g值为负值。应用预测值为正值的亲本,有利于增加釉粳杂交稻稻米该性状的表现,而应用预测值为负值的亲本,将降低杂种后代该性状的表现。同一亲本在各灌浆时期有不同的遗传效应,仅依靠稻米成熟期的性状表现进行亲本效应的遗传分析,不能揭示亲本在整个稻米灌浆过程中各个时期基因的遗传效应差异。 7.不同发育时期之间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苯丙氨酸含量等性状在各灌浆发育时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性。胶稠度除灌浆开始后的前几个发育时期之间,赖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3-12-01)
吴长明,孙传清,陈亮,李自超,王象坤[5](2002)在《稻米营养品质性状的QTL及其与食味品质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利用Asominori/IR2 4 的 71份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相应的具有 2 93个分子标记的RFLP图谱 ,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和区间作图方法 ,对稻米的粗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特性进行了QTL分析 ,并研究了粗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与食味品质性状的关系。检测出 1个控制脂肪含量的QTL(Fat)和 3个控制蛋白质含量的QTL(Prl、Pr2和Pr3)。研究表明 ,粗脂肪含量与稻米食味、米饭外观等性状呈显着相关 ,稻米蛋白质含量对稻米食味品质有明显的负向效应。提高脂肪含量 ,适度控制蛋白质含量有利于改善稻米食味品质(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科学》期刊2002年04期)
张小明,王仪春,石春海,鲍根良,叶胜海[6](2002)在《稻米蒸煮营养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米品质越来越成为我国稻米市场的决定因素。本文对包括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的遗传,以及对上述品质性状间及其与某些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科学》期刊2002年02期)
楼晓波[7](2002)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水稻稻米营养品质性状的发育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选用稻米营养品质性状差异较大的7个籼型不育系(浙协2号、协青早、浙南3号、珍汕97、冈朝1号、V20、作5)和5个早籼恢复系为亲本(T49、测早2-2、26715、102和1391),在1998和1999年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组合,得到稻米4个发育时期(分别为花后7天、14天、21天和28天)的杂交一代F_1、杂交二代F_2以及亲本种子。利用FOSS NIRSystems 5000型近红外仪测定各亲本、F_1及F_2的稻米蛋白质含量(%)和多种氨基酸含量(%)等营养品质性状。采用包括胚乳、细胞质、母体植株等遗传体系的基因主效应以及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叁倍体种子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并应用条件和非条件两种遗传方差分析方法对上述两年稻米营养品质性状资料作了发育遗传研究。 分析结果表明,胚乳、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遗传体系中控制稻米蛋白质含量性状的基因在4个发育时期均有新的表达;在灌浆始期和灌浆后期是以遗传主效应为主,而灌浆中期和成熟期则以环境互作效应为主,随着稻米的发育其蛋白质含量相关基因的表达有不断增强的趋势。其中在灌浆始期净遗传效应主要表现为二倍体母体效应,其次是叁倍体胚乳效应,细胞质的作用相对较小;灌浆中期转为以胚乳加性互作效应和母体加性互作效应为主,母体和胚乳显性互作效应及细胞质效应也较为明显;灌浆后期母体加性效应和细胞质效应以及相应的互作效应较为明显;成熟期时的稻米蛋白质含量主要受制于胚乳加性互作效应,母体加性互作效应的作用也很明显,胚乳显性效应、细胞质效应和母体显性互作效应对蛋白质性状影响相对较小。在氨基酸性状上,灌浆始期是赖氨酸含量性状基因表达最活跃的时期,净遗传效应主要表现为母体加性效应和胚乳加性效应;其次是在灌浆后期,表现为以母体和胚乳的加性效应及加性互作效应为主;而成熟期与赖氨酸含量性状有关基因的表达已经很弱,主要是胚乳互作效应起作用。苏氨酸、异亮氨酸和亮氨酸含量等性状在成熟期的基因表达仍比较活跃,主要表现为受胚乳加性互作效应和母体加性互作效应控制。 遗传率的分析结果表明:稻米中蛋白质含量和不同氨基酸含量性状在4 个发育时期均具有较大的狭义遗传率。蛋白质含量性状在灌浆始期具有较大 的普通狭义遗传率,说明其基因效应的表达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相对较少。在 灌浆中期,不同遗传体系的互作遗传率均已达到极显着水平,且以胚乳互作 狭义遗传率为主。控制蛋白质含量性状的基因在灌浆后期和成熟期的表达比 较活跃,但多数遗传效应的表达较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在遗传率上 !表现为以互作遗传率为主。赖氨酸含量性状在在灌浆始期、中期和后期均以 母体狭义遗传率为主;而在成熟期则表现为以胚乳互作狭义遗传率为主;细 胞质狭义遗传率在灌浆中期和后期也己达到显着水平。发育中期、后期和成 熟期中一些显着的互作狭义遗传率说明控制赖氨酸性状表现的加性效应和细 胞质效应的表达容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该性状在不同世_ 代中的表现和选择效果。其它氨基酸性状的遗传率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发育 始期的普通狭义遗传率较大之外,多数稻米发育时期是以由净互作效应引起 的互作狭义遗传率为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这些氨基酸性状进行选择的育 种效果将会产生较大的差异。 上述结果较好地揭示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稻米营养品质性状发育过程中 有关数量基因的动态表达、遗传效应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特定发育时期数量 基因所产生净遗传效应,为今后不同发育时期稻米营养品质性状QTLS定位 Z 和进行相应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2-05-01)
石春海,余永贵,薛建明,杨肖娥,朱军[8](1996)在《籼稻稻米营养品质性状的种子、细胞质和母体遗传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9个籼型不育系和5个籼型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同时分析了早籼稻米蛋白质含量、蛋白质指数、赖氨酸含量、赖氨酸指数以及赖氨酸含量与蛋白质含量的比值等营养品质成对性状间种子、细胞质和母体等多种遗传相关。结果证实蛋白质含量与蛋白质指数等多数成对性状间的种子加性和显性相关、细胞质相关以及母体加性和显性相关系数均为显着正值,对这些性状进行间接改良有效。但赖氨酸含量与蛋白质含量的比值同蛋白质性状的关系则以显着负相关为主,表明选择高蛋白质含量或蛋白质指数的单株将会显着降低该比值。正向的种子和母体显性相关以及细胞质相关可以同时显着提高杂交稻组合中赖氨酸含量和赖氨酸指数以及赖氨酸含量与蛋白质含量比值。对于主要受加性相关控制的成对性状进行间接选择具有较好的效果,而杂交稻育种中则以利用显性相关为主。(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1996年03期)
石春海,朱军[9](1996)在《稻米营养品质性状的间接选择和遗传改良》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9个籼型不育系与5个籼型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配制杂交组合,采用胚乳遗传模型分析籼稻碾磨和外观品质与营养品质性状间的多种遗传相关.结果表明,籼稻稻米营养品质与其它一些品质性状间存在着较强的胚乳直接加性相关、胚乳直接显性相关、细胞质相关、母体加性相关和母体显性相关.糙米重与赖氨酸指数等以正向加性相关和细胞质相关为主的成对性状,具有较好的间接选择效果.除了糙米宽与营养品质成对性状外,糙米长厚比与蛋白质含量等以负向加性相关为主、细胞质相关不明显或为负值的成对性状,将不易取得良好的同步改良效果.多数细胞质相关具有正向的较大相关系数,表明控制不同稻米品质性状表达的细胞质效应之间的相关是不可忽视的.糙米宽与蛋白质含量等以显性相关为主的成对性状则可以在杂交稻育种中加以应用.(本文来源于《生物数学学报》期刊1996年02期)
徐庆国[10](1987)在《稻米营养品质的研究——Ⅰ.糙米粗蛋白质含量的品种(组合)间差异及与农艺性状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1983年在同一环境条件下正季栽培的274个各类型水稻品种(组合)进行了粗蛋白质含量测定;并对其中于1982年从全国各地征集的176个品种(组合)材料同样采用凯氏定氮法进行了糙米粗蛋白质含量分析。另外,还考查了1983年种植品种(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研究结果如下: 1.稻米蛋白质含量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2.同一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其糙米蛋白质含量有所波动,波动平均值为1.52%,变幅为0.04~5.92%。3.早季稻谷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平均值(10.50%)比晚季稻各品种蛋白质含量的平均值(8.29%)要高2.21%。4.同一环境条件下籼稻蛋白质含量的平均值高于粳稻。早季籼稻平均值(10.79%)比粳稻平均值(9.44%)高1.35%;晚季籼稻平均值(8.73%)比粳稻平均值高0.77%。5.籼型杂交稻组合F_2种子蛋白质含量存在组合间差异,且与亲本恢复系相近而稍偏低。6.品种间糙米蛋白质含量与品种生育期和株高呈负相关。(本文来源于《湖南农学院学报》期刊1987年01期)
稻米营养品质性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国民需求的日益增长,人们对稻米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产优质已成为作物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稻米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糊化温度等蒸煮品质性状以及蛋白质含量等营养品质性状属于一些复杂的数量性状。影响稻米品质数量性状表现的遗传效应很复杂,控制品质性状表现的基因可以在叁倍体胚乳核基因组中表达、也可以在二倍体母体植株核基因组中表达,或者同时在胚乳和母体植株核基因组中表达。因此,在稻米品质性状上进行包括环境效应在内的胚乳核基因以及母体植株基因QTL定位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试验利用汕优63重组自交系分别与亲本双向回交产生的BC_1F_1和BC_2F_1群体,采用新发展的包括环境互作效应在内的多遗传体系QTL作图方法和基因定位软件,进行叁倍体胚乳和二倍体母体植株等不同遗传体系的遗传研究和QTL定位分析,明确不同环境条件下稻米胚乳和母体植株等遗传体系染色体上QTLs的分布差异。主要结果如下:共检测到7个控制稻米蒸煮品质性状的QTLs,分布于水稻的第1、4、6条染色体上,分别命名为控制直链淀粉含量表现的qAC-1-1、qAC-1-2、qAC-4-3和qAC-6-4,控制胶稠度的qGC-1-1和qGC-6-2以及控制碱消值的qASV-6-1。检测发现7个QTLs都具有极显着的叁倍体胚乳和二倍体母体植株基因的加性效应,其中有5个QTLs具有显着或极显着的叁倍体胚乳显性效应,6个QTLs还具有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共检测到9个控制蛋白质含量的QTLs,定位于第2、3、5、6、7、10、11和12号染色体上,分别为qPC-2-1、qPC-3-2、qPC-5-3、qPC-6-4、qPC-6-5、qPC-7-6、qPC-10-7、qPC-11-8、qPC-12-9。所有检测到的QTLs均具有胚乳加性和母体加性效应,其中1个QTL具有胚乳显性效应、2个QTLs具有显着的环境互作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稻米营养品质性状论文参考文献
[1].郭咏梅,穆平,刘家富,卢义宣,李自超.水、旱条件下稻米蒸煮和营养品质性状与土壤水分环境互作分析及其QTL定位(英文)[J].遗传学报.2007
[2].郑希.稻米蒸煮和营养品质性状的胚乳和母体QTL定位[D].浙江大学.2007
[3].唐绍清.稻米蒸煮和营养品质性状的QTL定位[D].浙江大学.2007
[4].张小明.籼粳杂交稻稻米蒸煮和营养品质性状的发育遗传研究[D].浙江大学.2003
[5].吴长明,孙传清,陈亮,李自超,王象坤.稻米营养品质性状的QTL及其与食味品质的关系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02
[6].张小明,王仪春,石春海,鲍根良,叶胜海.稻米蒸煮营养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J].植物遗传资源科学.2002
[7].楼晓波.不同环境条件下水稻稻米营养品质性状的发育遗传分析[D].浙江大学.2002
[8].石春海,余永贵,薛建明,杨肖娥,朱军.籼稻稻米营养品质性状的种子、细胞质和母体遗传相关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1996
[9].石春海,朱军.稻米营养品质性状的间接选择和遗传改良[J].生物数学学报.1996
[10].徐庆国.稻米营养品质的研究——Ⅰ.糙米粗蛋白质含量的品种(组合)间差异及与农艺性状的关系[J].湖南农学院学报.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