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表皮微形态论文-邹蓉,蒋立全,何志红,史艳财,唐健民

叶表皮微形态论文-邹蓉,蒋立全,何志红,史艳财,唐健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叶表皮微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异裂菊属(Heteroplex,Chang),表皮性状,气孔性状,花粉性状

叶表皮微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邹蓉,蒋立全,何志红,史艳财,唐健民[1](2019)在《异裂菊属花粉和叶表皮微形态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异裂菊属(Heteroplex Chang)5个种的花粉和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其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异裂菊属的5个种中,小花异裂菊、异裂菊、凹脉异裂菊、柳州异裂菊4个种的花粉为近球形,绢叶异裂菊为长球形;5个种外壁都有明显的刺状突起,小花异裂菊、绢叶异裂菊的刺长和刺基部直径都较大;凹脉异裂菊和柳州异裂菊上表皮无腺毛或附属物;绢叶异裂菊上表皮分布有较长、较密集的腺毛,小花异裂菊和异裂菊上表皮分布相对较少的附属物;异裂菊属植物叶下表皮纹饰集中在气孔器周围,呈辐射状,气孔器为椭圆形,内部纹饰为浅波状;小花异裂菊下表皮无附属物或腺毛,异裂菊则下表皮分布有乳状附属物;凹脉异裂菊、柳州异裂菊和绢叶异裂菊3个种下表皮分布有腺毛;异裂菊属植物叶片表面微形态特征表现出良好的种间差异性。(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6期)

吴叶,杨文权,刘赢,曹翠兰,寇建村[2](2019)在《胡枝子属12种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光学显微镜对12种胡枝子属常见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种胡枝子属植物叶表皮细胞形状有3种,分别为不规则形、长方形、不规则形和长方形均有;垂周壁式样有浅波状、深波状、平直—弓形、浅波状和平直—弓形均有4种;依据表皮细胞形状和垂周壁式样,12种胡枝子可以分为5类。气孔器普遍存在于所有类群的下表皮及大部分类群的上表皮上,有无规则型、不等型、平列型3种,以平列型为主;12种胡枝子属植物的气孔器长宽比在1.26~2.11之间,截叶铁扫帚和铁马鞭气孔长轴的差异最显着;气孔器密度在23.7~1135.5个/mm~2之间;气孔指数为1.5%~25.7%,各种间差异显着。表皮毛普遍存在于下表皮及大部分类群的上表皮上,长短和密度因种而异。这些叶表皮微形态特征是胡枝子属植物对不同生态环境的形态响应,可作为部分胡枝子属植物种间分类的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姚雪莹,陈志祥,王奇志[3](2019)在《变豆菜属11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在变豆菜属植物中的系统及分类学意义,我们利用扫描电镜对变豆菜属11个种(13个居群)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种变豆菜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较稳定,上表皮细胞轮廓大多不清晰,初级蜡质纹饰均存在条状纹饰,表皮上均粘附着颗粒物;下表皮均存在气孔,气孔周围存在均匀分布的纹饰,气孔外拱盖表面大多有颗粒状纹饰,并且其二级纹饰类型、气孔周围纹饰、气孔外拱盖内缘纹饰等叶表皮微形态特征上存在一定差异。上述研究结果可为探讨变豆菜属类群界定及种间关系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耿倩倩,杨九艳,李奉时,杨欢,张亚杰[4](2019)在《内蒙古高原锦鸡儿属地理替代种植物叶表皮微形态对不同气候环境的适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 Kuang er H.C.Fu)和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Kom.)是内蒙古高原锦鸡儿属(Caragana Fabr.)从东到西分布的3个地理替代种,均为多年生灌木,具有重要的生态和饲草价值.选取内蒙古高原自然分布的4个小叶锦鸡儿种群、7个中间锦鸡儿种群和2个柠条锦鸡儿种群,利用扫描电镜对其叶表皮特征进行观察测定,并结合气侯因子、土壤因子分析环境对锦鸡儿叶表皮特征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锦鸡儿都密被表皮毛,气孔下陷,具有角质层,为旱生特征. 13个种群叶片上表皮的表皮毛密度、气孔密度、气孔指数平均值(±标准误)分别为212.44 (±127.80)个/mm~2、309.40 (±103.38)个/mm~2、10.17 (±3.21),叶片下表皮分别为184.60 (±132.74)个/mm~2、254.20 (±112.83)个/mm~2、9.66 (±4.03).从东到西分布的3种锦鸡儿,表皮毛密度呈现增加趋势,上表皮气孔密度呈下降趋势.种群间表皮毛密度、气孔密度、气孔指数和气孔大小都有明显差异(P<0.05),小叶锦鸡儿和中间锦鸡儿的表皮毛密度变化最大,其次为气孔密度,而柠条锦鸡儿的表皮毛密度变化最小,气孔指数及密度变化较大.环境差异对3种锦鸡儿的表皮毛密度、气孔大小及分布影响较大,但不同类型锦鸡儿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不同,采取了不同的对策以适应干旱环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均降水量、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和土壤有机碳对表皮微形态特征变化有显着影响(P <0.05).本研究表明3种锦鸡儿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受气候环境因子显着影响,同时为应对环境变化产生了适应分异;结果可为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物的适应机制及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图5表8参46)(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秦鹏尧,高肖贤[5](2018)在《北极与北京蓼科杨柳科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分析了北极采集的肾叶山蓼与北京采集的拳蓼、马蓼、尼泊尔蓼、珠芽蓼,以及北极采集的北极柳与北京采集的黄花柳的气孔大小及分布和叶面表皮结构,发现正面的气孔数量多于阴面,而气孔的形态各异。结果表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植物为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不断进化的结果。(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8年19期)

张亚杰,杨九艳,耿倩倩,杨欢,李奉时[6](2018)在《中间锦鸡儿叶表皮微形态的经度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因子是影响植物种内变异的主要因素,而叶片是植物体最易受环境影响的器官。为了探究中间锦鸡儿植物叶表皮微形态是否具有经度变异及其影响因素,该研究在内蒙古高原调查了8个中间锦鸡儿种群叶片的气孔密度、气孔指数、表皮毛密度、气孔器长、气孔器宽,并利用回归分析探究其变异程度以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锦鸡儿上下表皮均被有单细胞非腺毛,角质层粗糙,气孔下陷,为抗旱特征;中间锦鸡儿上表皮气孔密度、气孔指数、表皮毛密度、气孔器长和气孔器宽的均值分别为302.81个/mm2、9.94、204.81个/mm2、11.78μm和5.95μm,而叶片下表皮分别为272.83个/mm2、10.43、187.45个/mm2、12.49μm和6.18μm。(2)中间锦鸡儿叶片的气孔密度与气孔指数随经度的增加而增加,而表皮毛密度随经度的增加却减小。(3)叶片上下表皮的可塑性指数排序均为:表皮毛密度>气孔密度>气孔指数>气孔器宽>气孔器长;中间锦鸡儿的叶表皮主要通过调节表皮毛密度及气孔密度来响应环境的变化,环境因子中日照时数、有效积温、相对湿度、土壤全碳、全磷、全氮含量显着影响叶片表皮的微形态特征。(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邓禹君,李懿,贺萍,邓洪平,李文巧[7](2018)在《20种山茶科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一些山茶科(Theaceae)的分类学问题,该研究在光学显微镜下对山茶科2亚科6属共20种植物的13种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并利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为山茶科的科学分类提供参考资料。结果表明:(1)山茶科20种植物的13种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能够区分种间差异和分类等级,显示了比较全面的分类价值。(2)基于微形态特征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20个种分为2个大类群以及10个分支,很好地区分了山茶亚科(Theoideae)与厚皮香亚科(Ternstroemoideae),并将大部分分类地位相近的物种归类到一起,较好地反映了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3)该研究结果支持将小黄花茶组(Sect.Luteoflora)作为独立的一个组;支持将重庆山茶(Camellia chungkingensis Chang)从瘤果茶组(Sect.Tuberculata Chang Tax.)中分离;支持将山茶亚科与厚皮香亚科划分为两个较大类群,认为将厚皮香亚科并入五列木科(Pentaphylacaceae)的观点还有待更多实验证据的支持。(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王美娟,赵千里,李芯妍,郑宝江[8](2018)在《12种茶藨子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茶藨子属7个亚属12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结果显示:叶表皮细胞分为多边形和不规则形两种类型;垂周壁式样为平直—弓形、浅波形、深波形;叶表皮角质层多为光滑或较光滑,少有脊状纹饰或乳突状凸起;表皮毛分为单毛和腺毛;黑果茶藨子、水葡萄、臭茶藨子的叶表面均分布不同密度的盾状腺毛,支持将臭茶藨子系划分为臭茶藨子亚属;气孔器均为无规则型,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多数种类的气孔仅分布在下表皮。茶藨子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可为属内亚属划分及种间分类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吕婷,刘玉萍,周勇辉,刘涛,张晓宇[9](2018)在《沙生植物沙鞭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生态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光镜对沙生植物沙鞭50个代表种群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测、统计和分析,总结了代表种群叶表皮结构的异同,系统探讨了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的分类学及生态适应性意义。结果表明,沙鞭叶表皮由长细胞、短细胞、气孔器细胞和刺毛组成,无微毛、大毛和乳突,表现为典型的狐茅型;脉间长细胞形态和壁波曲程度、短细胞形态和分布式样、气孔器体积大小与分布及副卫细胞形状、以及刺毛形态等在种群间具有明显差异,可将其鉴分为两大类。同时,沙鞭种群叶表皮气孔密度随环境干旱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第一类气孔密度大、第二类气孔密度小,这种结构有利于减少其体内水分的散失,进而更好地适应干旱环境,是对荒漠环境的一种微观形态解剖特征性适应。(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史冬燕,方纯娇,郭梦露[10](2018)在《不同品种牡丹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光学显微镜对8个牡丹品种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其结果表明,牡丹品种叶下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型,垂周壁式样为浅波纹至深波纹形,气孔器为椭圆形.8种牡丹品种的气孔特征指标差异较大,其中气孔数目、气孔指数最多的是魏紫.从变异系数看,气孔数目变异系数最大,而气孔长轴和短轴的变异系数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对分析牡丹各品种之间的遗传关系和抗逆性能力上提供了形态学方面的依据.(本文来源于《菏泽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叶表皮微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12种胡枝子属常见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种胡枝子属植物叶表皮细胞形状有3种,分别为不规则形、长方形、不规则形和长方形均有;垂周壁式样有浅波状、深波状、平直—弓形、浅波状和平直—弓形均有4种;依据表皮细胞形状和垂周壁式样,12种胡枝子可以分为5类。气孔器普遍存在于所有类群的下表皮及大部分类群的上表皮上,有无规则型、不等型、平列型3种,以平列型为主;12种胡枝子属植物的气孔器长宽比在1.26~2.11之间,截叶铁扫帚和铁马鞭气孔长轴的差异最显着;气孔器密度在23.7~1135.5个/mm~2之间;气孔指数为1.5%~25.7%,各种间差异显着。表皮毛普遍存在于下表皮及大部分类群的上表皮上,长短和密度因种而异。这些叶表皮微形态特征是胡枝子属植物对不同生态环境的形态响应,可作为部分胡枝子属植物种间分类的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叶表皮微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邹蓉,蒋立全,何志红,史艳财,唐健民.异裂菊属花粉和叶表皮微形态扫描电镜观察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9

[2].吴叶,杨文权,刘赢,曹翠兰,寇建村.胡枝子属12种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2019

[3].姚雪莹,陈志祥,王奇志.变豆菜属11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研究[J].植物研究.2019

[4].耿倩倩,杨九艳,李奉时,杨欢,张亚杰.内蒙古高原锦鸡儿属地理替代种植物叶表皮微形态对不同气候环境的适应特征[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9

[5].秦鹏尧,高肖贤.北极与北京蓼科杨柳科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J].绿色科技.2018

[6].张亚杰,杨九艳,耿倩倩,杨欢,李奉时.中间锦鸡儿叶表皮微形态的经度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西北植物学报.2018

[7].邓禹君,李懿,贺萍,邓洪平,李文巧.20种山茶科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8

[8].王美娟,赵千里,李芯妍,郑宝江.12种茶藨子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J].植物研究.2018

[9].吕婷,刘玉萍,周勇辉,刘涛,张晓宇.沙生植物沙鞭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生态适应性研究[J].植物研究.2018

[10].史冬燕,方纯娇,郭梦露.不同品种牡丹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的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8

标签:;  ;  ;  ;  ;  

叶表皮微形态论文-邹蓉,蒋立全,何志红,史艳财,唐健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