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感寻求者心理差异的比较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高低感寻求者心理差异的比较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高、低感觉寻求者的心理差异比较及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冰[1](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来华留学生的院系专业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筱芃[2](2021)在《感觉寻求与奖励条件对个体认知控制权衡的影响》文中指出认知控制指个体协调一系列基本功能,如感觉、注意力和运动的综合能力。双重控制理论认为认知控制分为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且存在诸多的个体内差异和个体间差异。而个体之所以调动认知控制,是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运用认知控制可以带来令人愉快或舒适的结果,以及避免不愉快的结果。这意味着不同的奖励条件可能会引发个体不同程度的动机水平,从而进一步影响到认知控制水平。而动机水平的高低与个体因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感觉寻求作为一种人格倾向,代表着个体追求刺激性和新颖性环境的诉求,一般以欲望和行为动机出现,表现为个体想要达到某些目标的期望。本研究旨在探讨感觉寻求与不同奖励条件对认知控制产生的影响。研究一采用实验法,探讨不同奖励条件对个体认知控制的权衡策略产生的影响。采用3(奖励条件:基线、金钱奖励、社会奖励)×2(奖励线索:有奖励、无奖励)×4(字母序列:AX、AY、BX、BY)的三因素被试内设计。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显示金钱和社会奖励都使个体偏向于主动性控制,提升了认知表现,并且被试对于主动性控制的偏向是全局性的。相对于社会奖励,金钱奖励能够使个体偏向更强的主动性控制。研究二进一步探讨人格相关的个体差异在解释主动性和反应性控制行为倾向中发挥的作用。实验采用2(感觉寻求:高感觉寻求组、低感觉寻求组)×2(奖励线索:有奖励、无奖励)×4(字母序列:AX、AY、BX、BY)的混合设计。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显示金钱奖励能够使高低感觉寻求的个体均偏向于主动性控制,且并未发现高低感觉寻求组间在认知控制权衡方面存在显着的差异。最后发现动机环境能够对个体认知控制权衡产生重大影响;其次,不同的奖励条件下个体引发的动机程度不同,金钱奖励相对于社会奖励,对个体的影响更大;感觉寻求这一人格特质未受到金钱奖励的影响,高感觉寻求个体没有表现出更强程度的主动性控制倾向。

芦琳琳[3](2021)在《ARCS动机模型在初中函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函数以简约的形式揭示着世间万物间的变化关系,是中学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但由于其高度抽象,知识本身难度大,而初中生数学思维发展水平不够成熟,使用抽象思维、辩证思维处理函数问题的能力不足,同时应试教育思想一定程度上仍束缚着教师,种种因素造成初中生的函数学习动机不足、兴趣与积极性明显缺乏,在函数教学中关注动机设计成为了教育者值得思考的问题。动机设计相关的理论模型中,较为系统、且经过不断验证的ARCS动机模型,致力于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因而开展ARCS动机模型在初中函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具有一定理论与应用价值。本文主要采用调查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探讨ARCS动机模型下初中函数教学的应用价值与成效。论文共分为九章,包括引言、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的理论基础、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初中函数教学策略设计、实验研究、初中函数教学中应用模型的建议、结论。本文主线是围绕ARCS动机模型的意义性、必要性、动机策略设计、模型应用价值、操作建议等方面展开,具体包括以下五部分,分别为:(1)通过查阅文献,肯定模型的教学意义;(2)通过了解函数学习动机现状,确定引入动机模型的必要性;(3)基于理论研究与上述实践研究的基础,提出初中函数结合ARCS动机模型的教学策略;(4)通过实验研究,从定量与定性两个角度验证策略的有效性,肯定了ARCS动机模型引入函数教学的应用价值;(5)总结整个研究过程,提出相关建议,致力于实现ARCS动机模型与初中函数教学的最优化结合。经研究发现,ARCS动机模型引入初中函数教学有一定的应用价值:ARCS动机模型的函数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ARCS动机模型在初中函数教学中应用的建议,分别为:(1)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2)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函数教学策略设计新思路;(3)基于函数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针对性使用ARCS动机模型;(4)动机策略使用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因材施“策”;(5)注重自我反思评价,不断优化ARCS动机模型。

曲平[4](2020)在《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文中指出教学需要创新,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我国对教师创新教学的提倡从20世纪80年代起延续至今,教师教学中依旧存在未有效落实创新教学,创新教学意识淡漠、理念不足,创新素质欠缺等诸多问题,这使得对教师创新教学的持续深入研究尤为必要。且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学又是小学教学基础中的基础,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综合性教学内容与特点,这些也使得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相关研究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以创新教学为出发点,探究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政策、文献的梳理与分析,确定采用访谈法、课堂观察以及问卷调查法探究Q市M小学和J市D小学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首先,通过教师访谈,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现行的课堂教学方式;他们对创新教学的认知理解,其认为的语文创新教学的应然;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实然;影响他们创新教学的因素;他们对未来语文教学中想要做出的创新努力以及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期望等。其次,通过课堂观察,进一步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了解他们是否将他们对创新教学的理解真正落实于实际的教学施行中。最后,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一方面,通过教师问卷再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的创新教学动机、创新教学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具体的创新教学行为,以更全面地探析他们进行创新教学的影响因素、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以及他们对自身创新教学素质的自我认知。另一方面,通过学生问卷再更客观地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了解学生对其语文教师实际课堂创新教学表现的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有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存在误解与不足;未将他们对创新教学的理解落实于教学实践;缺乏创新教学实效甚至未有教学创新等诸多问题。本研究进行相应的归因分析:一是创新教学环境的缺失,包括国家宏观方面教育教学政策与制度,教学改革与要求等与创新教学相关的具体教学指导;学校方面创新教学氛围的营造、条件的供给等的缺失;二是教师自身创新教学素质的欠缺;三是教学主体——学生,其个体差异、创新学习能动性方面的不足等,影响了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由此,本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优化策略与建议:一是国家宏观教学要求具体明确,给予教师更多的创新教学指导;二是学校完善组织创新联动,营造创新教学的环境氛围条件;三是教师多方面自主提升创新教学专业素质,优化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本研究期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积极探索与重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完善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认知理解,切实优化落实创新教学实践,营造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良好氛围;提升教师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的能力等,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

李洁[5](2020)在《教育硕士发展教师核心素养的研究 ——以数学学科为例》文中提出教育,乃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为适应国家发展和建设需要,教育专业型硕士应运而生.对教育硕士而言,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成为职前教育的关键,具有强烈的职业导向,两年的学习生活围绕发展自我教师核心素养展开,这也正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自古以来,教师职业具有传道、授业及解惑的职能.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教师的职能远不止于此,而教师高效发挥自身职能的关键在于自我的教师核心素养水平.同时,面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时代使命,教师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成为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再次,教师作为一项事业,发展教师核心素养是应对愈演愈烈的国际竞争的关键一招.最后,随着反思型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课程目标、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变革,作为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其核心素养的发展亦是反思性教学理念的最终归途.教育硕士发展的教师核心素养指向教育硕士,是其在接受教师教育、参与教育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人”、“实践者”与“反思家”素养的综合,是其未来职业生涯中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综合.其中,“文化人”素养是教师核心素养的基础,“实践者”素养是教师核心素养的本职,“反思家”素养是教师核心素养的关键.具体而言,“文化人”素养包括师德情怀、扎实底蕴两个维度,“实践者”素养包括教育教学、教育科研两个维度,“反思家”素养包括批判反思、终身学习两个维度.“文化人”、“实践者”与“反思家”素养三者环环相扣,共同构成教育硕士教师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并以此为核心编制教师核心素养测量量表.教育硕士发展教师核心素养的路径是本研究的又一关键组成部分.案例教学法伴随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诞生、招生与培养的全阶段,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为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与批判反思能力的培养提供训练场,是教育硕士教育教学的关键教学方法之一,是发展教育硕士教师核心素养的有效抓手.同时,案例教育法蕴含了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能够在教学中极大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最终促进学生批判反思意识、能力和习惯的形成与提高,这正与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的理念相契合,也正是教师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基于此,以研究者、观察者、协助者的身份,全程参与、协助导师开发案例教学为核心的“引问-自省-交流-指导-反刍”五步法,通过延长教育硕士信息流、反思流的流淌时间,促进教育硕士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引导其全面发展与落实自我文化人、反思家、实践者素养,并以《中学数学教学与实施》课程实践为例,研究案例教学发展教育硕士教师核心素养的有效性.实践前后,以教师核心素养测量量表为依据对实践前后教育硕士施测.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本研究“文化人”、“实践者”与“反思家”素养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471、0.630、0.542;实践前后教育硕士教师核心素养水平各指标均值上升2-3分,总水平上升6.35分;实践后,教育硕士的教师核心素养各指标及总水平均占总分75%左右;实践前后教师核心素养显着性P值为0.021,具有显着性差异.综上,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引问-自省-交流-指导-反刍”五步法是能够高效、全方位地发展教育硕士教师核心素养,是发展教育硕士教师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

陈家华[6](2020)在《ARCS动机模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作为一门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要注重三观的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影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效果。但根据调查发现,现今高中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动机存在自信心不足、满意程度不够等问题,影响了他们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效果。本研究以美国心理学教授凯勒所提出的ARCS动机模型为理论基础开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策略选择和实践。ARCS动机模型是由注意、相关、信心和满足四个维度组成,其应用过程为定义、设计、实施和评价,是多种动机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在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发现高中生在思想政治课学习过程中存在班级学习氛围不够浓厚、缺乏学习目标、难以预估成绩等学习动机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有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因素。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从注意、相关、信心、满意四个维度提出思想政治课教学策略,首先是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进行一个整体分析并绘制出相应的动机曲线图,在注意策略上,应当保持教学内容新颖性,开展以问促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相关策略上,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学习态度,注重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联系,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信心策略上,需要制定具有挑战性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表现机会,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在满意策略上,需要合理使用外在奖励,及时、公正、多元评价并促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最后本研究通过一个案例,分析一堂课中所运用有关ARCS动机模型的教学策略。

严国红[7](2016)在《五年级学生电流前概念转变教学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概念是思维的工具,是知识的联结点。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他们的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对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亦即前科学概念或前概念。于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及其概念转变,这不仅成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成为区分专家教师与学科教师的关键指标。目前,我国有关前概念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学生前概念的探查上,缺少概念转变教学与具体学科相结合的研究。在概念转变等理论指导下,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与教育实验等方法,就南京市M小学五年级3班学生电流前概念及其转变开展以行动研究为导向的教学研究。调查研究发现,五年级学生在电流的理解上主要有以下错误概念:电流是电合成的一种元素;电流是一种东西,它可以燃烧;电流是一种资源,它是摩擦产生的。与此同时,五年级学生在“电流方向”、“电流大小”与“电流守恒”等知识上都存有错误概念或不完全正确的概念;五年级学生在理解电流概念时不存在性别差异。随后,本研究结合小学科学教学中电流相关内容,设计了“引发认知冲突、教师适当干预”、“使用类比策略、促进概念学习”、“利用技术工具、建构科学概念”的概念转变教学策略,并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验证了各概念转变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基于此,教师在概念转变教学过程中应注意:(1)关注学生的前概念;(2)关注学生预期学习结果的性质;(3)重视以科学概念组织教学活动;(4)注意教学策略的综合运用。同时,教师要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分析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概念转变教学策略。

杨正玉[8](2016)在《金融风险决策中的主被动选择偏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完善,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通投资者已经具备了相当丰富的投资理财知识。在进行金融风险决策时,投资者往往具有两种选择模式——主动选择模式和被动选择模式。在已有研究中,大多选择一种选择模式对其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收益最大化条件进行研究,在金融领域则大多关注两种选择模式的优劣,很少有研究关注投资者对这两种选择模式的普遍偏好。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行为学实验、EEG脑电实验三阶段研究对金融风险决策中主被动选择模式的普遍偏好问题进行层层剖析,分别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在面对金融风险决策问题时,人们对主动选择和被动选择的普遍偏好是怎样的?第二,人格特质对个体的主被动选择偏好及风险决策行为有何影响?第三,主动选择与被动选择情境下人们的风险决策神经机制及其差异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偏好主动选择模式的投资者在所有投资者中占绝大多数;第二,感觉寻求这一人格特质对个体的主被动选择偏好以及在主动选择模式下的风险决策行为具有显着影响,与低感觉寻求的被试相比,高感觉寻求的被试更加偏好主动选择模式,在主动选择模式下其决策行为也更具冒险性;第三,在主动选择模式和被动选择模式下分别进行风险决策任务时,大脑产生的脑电信号具有显着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P300和FRN这两种脑电成分上。本研究通过三个层次的研究力图探究投资者的主被动选择模式普遍偏好,进而从人格特质的角度解释这种偏好存在的原因并研究人格特质在个体风险决策行为中的作用,最后通过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对主被动选择模式下的不同决策机制从神经科学的层面寻找解释。不仅对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设计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更在风险决策研究领域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

李如密,黄慧丽[9](2013)在《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机制探析》文中研究指明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它不仅取决于教学风格传递机制,也与学生的接受机制息息相关。这一机制是双向的,动态交互的。一方面教学风格以暗示、感染、复现等方式传递影响;另一方面,学生以反映、认同、模仿和内化等过程接受影响。这一过程不仅使得学生个性和能力不断发展,也促进了教学风格的不断成熟。

王帆[10](2012)在《海洛因依赖者执行功能与冲动型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广东省佛山市某自愿戒毒所的长期海洛因依赖人员为被试,对海洛因依赖者的冲动型人格和执行功能(包括认知转换能力、工作记忆刷新能力、抑制无关干扰的能力)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探究冲动型人格和执行功能各能力的关系,以及冲动型人格特质对执行功能的预测作用。综合本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海洛因依赖者的执行功能,包括认知转换能力、抑制能力与工作记忆刷新能力与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2、海洛因依赖者的执行功能转换能力、抑制能力与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关显着;刷新能力与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关不显着。3、海洛因依赖者的冲动性特质,包括认知冲动性、运动冲动性和无计划的冲动性比较高,显着高于正常组,海洛因依赖者具有较高的冲动型人格特质。4、不同戒毒方式、不同戒毒时间的海洛因依赖者的冲动性特质存在显着差异。5、海洛因依赖者的冲动型人格和执行功能相关显着。6、海洛因依赖者的冲动性人格对执行功能转换能力有预测作用。7、海洛因依赖者的冲动性人格对执行功能抑制能力有预测作用。8、海洛因依赖者的冲动性人格对执行功能刷新能力预测作用不显着。

二、高、低感觉寻求者的心理差异比较及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低感觉寻求者的心理差异比较及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感觉寻求与奖励条件对个体认知控制权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综述
    1.1 认知控制的概述
        1.1.1 双重控制理论
        1.1.2 认知控制的发展
        1.1.3 认知控制的影响因素
        1.1.4 认知控制的实验范式
    1.2 奖励的概述
        1.2.1 奖励的定义
        1.2.2 奖励敏感性的发展
        1.2.3 奖励的相关研究
    1.3 奖励对认知控制权衡的影响
        1.3.1 金钱奖励对认知控制的影响
        1.3.2 社会奖励对认知控制的影响
    1.4 感觉寻求的概述
        1.4.1 感觉寻求的定义
        1.4.2 感觉寻求的发展
        1.4.3 感觉寻求的维度与测量
    1.5 感觉寻求的相关研究
        1.5.1 感觉寻求对认知控制的影响
        1.5.2 感觉寻求对奖励敏感性的影响
第二章 问题提出
    2.1 研究问题
    2.2 先前研究不足
    2.3 研究假设
    2.4 研究意义
    2.5 研究创新点
第三章 研究一奖励条件对个体认知控制权衡的影响
    3.1 研究目的
    3.2 实验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工具
        3.2.3 实验设计
        3.2.4 实验流程
    3.3 实验结果
        3.3.1 奖励有效性分析
        3.3.2 奖励条件对认知控制及其权衡的影响
        3.3.3 奖励条件对认知控制策略的影响
        3.3.4 奖励的背景效应
    3.4 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研究二感觉寻求与奖励对个体认知控制权衡的影响
    4.1 研究目的
    4.2 实验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工具
        4.2.3 实验设计
        4.2.4 实验流程
    4.3 实验结果
        4.3.1 感觉寻求与奖励对个体认知控制权衡的影响
        4.3.2 感觉寻求对奖励对个体认知控制策略的影响
    4.4 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总讨论
    5.1 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的表现
    5.2 奖励对认知控制的影响
        5.2.1 金钱奖励对认知控制权衡的影响
        5.2.2 社会奖励对认知控制权衡的影响
    5.3 感觉寻求和奖励对认知控制的影响
    5.4 研究局限与展望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ARCS动机模型在初中函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动机及学习动机
    2.2 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2.3 初中函数知识内容的特点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ARCS动机模型
    3.2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
第四章 关于初中生函数学习动机现状问卷调查的研究
    4.1 调查目的
    4.2 调查对象
    4.3 问卷编制
    4.4 问卷调查实施
    4.5 数据统计分析
    4.6 讨论
    4.7 结论
第五章 关于初中生函数学习动机现状访谈调查的研究
    5.1 访谈目的
    5.2 访谈对象
    5.3 访谈提纲编制
    5.4 访谈调查实施
    5.5 访谈结果分析
第六章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初中函数教学策略设计
    6.1 注意力策略
    6.2 切身性策略
    6.3 自信心策略
    6.4 满足感策略
第七章 ARCS动机模型在初中函数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7.1 实验目的
    7.2 实验对象
    7.3 实验变量
    7.4 试卷编制
    7.5 实验过程
    7.6 实验数据分析
    7.7 实验结论
第八章 ARCS动机模型在初中函数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8.1 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8.2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动机策略设计新思路
    8.3 基于函数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针对性使用ARCS动机模型
    8.4 动机策略使用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注重因材施“策”
    8.5 注重反思评价,不断优化ARCS动机模型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学术情况
致谢

(4)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创新教学的要求
        2.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要求
        3.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创新教学的紧迫性
        4.个人的研究兴趣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趋势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内涵、特点及价值
    (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内涵
    (二)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特点
        1.创造性
        2.研究性
        3.智慧性
        4.生成性
        5.民主性
    (三)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价值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的研究分析
    (一)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及内容
        3.研究工具
    (二)研究实施
    (三)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1.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分析
        2.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讨论
三、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存在问题
        1.教师对创新教学存在误解
        2.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不足
    (二)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与施行存在不一致的问题
        1.教师对创新教学准备的认知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2.教师对教学资源创新利用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3.教师对教学内容创新设计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4.教师对教学方法创新运用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5.教师对创新教学评价的认知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三)教师对创新教学的施行存在问题
        1.教师重教轻学,缺乏实质创新
        2.创新流于形式,缺乏教学实效
四、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中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创新教学环境的缺失
        1.国家宏观教学要求的偏失
        2.学校创新氛围条件的薄弱
    (二)教师创新教学素养的欠缺
        1.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后
        2.教师自我教学反思的淡漠
        3.教师创新教学素质的缺乏
    (三)学生个体能动性的不足
        1.学生个性差异的束缚
        2.学生学习能动性的缺位
五、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一)国家宏观要求具体明确,给予教师创新教学指导
        1.创新教学内涵的正确清晰定位
        2.新课改与新教材的切实明晰指引
        3.教育考试制度的适时有效调整
    (二)学校完善组织创新联动,营造创新教学氛围条件
        1.创设良好的创新教学环境
        2.完善教学资源条件的供给
        3.改善教师评价与奖励体制
        4.减轻教与学的双重压力
    (三)教师自主创新提升,优化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
        1.增强创新教学意识及理念
        2.提高教师的创新教学素养
        3.生成具体的创新教学实践
        4.强化教师的学生主体意识
        5.加强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
        6.形成个性的教学艺术风格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课堂观察记录表
    附录三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四 教师调查问卷
致谢

(5)教育硕士发展教师核心素养的研究 ——以数学学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起因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文章结构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核心素养与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评测综述
        2.1.1 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评测
        2.1.2 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评测
    2.2 教师核心素养的发展路径探究综述
        2.2.1 发展教师核心素养的内生力
        2.2.2 发展教师核心素养的外驱力
    2.3 案例教学研究概述
        2.3.1 案例与案例教学
        2.3.2 案例教学的发展历程
3 教育硕士发展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评测
    3.1 教育硕士发展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
    3.2 教育硕士发展教师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
        3.2.1 教师核心素养的维度划分及其关系
        3.2.2 “文化人”素养
        3.2.3 “实践者”素养
        3.2.4 “反思家”素养
    3.3 编制教育硕士教师核心素养测量量表
4 案例教学发展数学教育硕士教师核心素养的实践
    4.1 案例教学在教育硕士发展教师核心素养的适切性分析
        4.1.1 案例教学在教育硕士培养中的现实呼唤
        4.1.2 案例教学发展教育硕士教师核心素养的可行性
    4.2 案例教学发展数学教育硕士教师核心素养的准备
        4.2.1 教师教育者的角色定位与准备
        4.2.2 数学教育硕士的角色定位与准备
    4.3 案例教学发展数学教育硕士教师核心素养的实践
        4.3.1 “引问-自省-交流-指导-反刍”五步法
        4.3.2 五步法发展数学教育硕士教师核心素养的实践过程
5 案例教学发展数学教育硕士教师核心素养的评价
    5.1 “五步法”发展数学教育硕士教师核心素养评价
        5.1.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2 信效度检验
        5.1.3 相关性分析
        5.1.4 差异性分析
    5.2 基于发展教师核心素养对数学教育硕士评价
    5.3 教学案例的评价
    5.4 基于发展数学教育硕士教师核心素养的教师评价
6 结语
    6.1 研究小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教师核心素养测量量表
    附录2 优秀作业与优秀课程论文展示
致谢

(6)ARCS动机模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创新之处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思路
第一章 ARCS动机模型概述
    第一节 ARCS动机模型的内容
        一、ARCS动机模型要素
        二、ARCS动机模型设计流程
    第二节 ARCS动机模型的理论依据
        一、引起学习者注意的感觉寻求理论
        二、帮助学习者获得相关性的需求层次理论
        三、帮助学习者建立信心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四、帮助学习者提升满意的行为主义强化理论
第二章 高中生思想政治学习动机现状调查及分析
    第一节 总体调查情况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
        二、问卷的编制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第三节 调查结果
        一、注意层面
        二、相关层面
        三、信心层面
        四、满意层面
    第四节 高中生思想政治学习动机问题原因分析
        一、客观因素
        二、主观因素
第三章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策略
    第一节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可行性分析
        一、ARCS动机模型理念契合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要求
        二、ARCS动机模型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目标
        三、ARCS动机模型有利于建立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第二节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策略
        一、了解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动机现状
        二、注意激发并维持策略
        三、相关性建立策略
        四、信心增强策略
        五、满意提升策略
    第三节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思想政治课实施案例
        一、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动机分析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策略选择
        五、教学过程
        六、实施效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中生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学习动机调查问卷
附录二 :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7)五年级学生电流前概念转变教学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2.1 当前科学教育课程理念发展的必然趋势
        1.2.2 科学概念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核心问题
        1.2.3 概念转变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有关前概念及转变的研究
        1.3.2 国内外有关电流前概念及转变的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及未来趋势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主题中电流相关知识的选择
        2.1.1 新课程标准中电流相关知识的部分内容
        2.1.2 各版本教材中电流相关知识的部分内容
    2.2 研究问题和对象
        2.2.1 研究问题
        2.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思路和方法
        2.3.1 研究思路
        2.3.2 研究方法
    2.4 研究工具的编制
    2.5 数据收集与处理
第3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3.1 核心概念界定
        3.1.1 前概念
        3.1.2 概念转变
        3.1.3 教学策略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认知发展理论
        3.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2.3 概念转变模型理论
第4章 五年级学生电流前概念的调查研究
    4.1 对师生电流前概念的访谈结果分析
        4.1.1 教师对学生电流前概念的了解情况
        4.1.2 学生自身对电流概念的认知情况
        4.1.3 两种情况的比较分析
    4.2 五年级学生电流前概念调查问卷设计与分析
        4.2.1 五年级学生电流前概念探查问卷的设计与分析
        4.2.2 五年级学生电流前概念预测问卷的设计与分析
        4.2.3 五年级学生电流前概念正式问卷的形成与施测
    4.3 五年级学生电流前概念的归纳与成因分析
        4.3.1 五年级学生电流前概念的归纳
        4.3.2 五年级学生电流前概念的成因分析
第5章 五年级学生电流前概念转变教学的实施案例
    5.1 促进五年级学生“电流”前概念转变的教学案例
        5.1.1 “电流”前概念转变教学策略分析
        5.1.2 “电流”前概念转变教学的实施过程
    5.2 促进五年级学生“电流守恒”前概念转变的教学案例
        5.2.1 “电流守恒”前概念转变教学策略分析
        5.2.2 “电流守恒”前概念转变教学的实施过程
    5.3 促进五年级学生“电流方向”前概念转变的教学案例
        5.3.1 “电流方向”前概念转变教学策略分析
        5.3.2 “电流方向”前概念转变教学的实施过程
第6章 五年级学生电流前概念转变教学的效果分析
    6.1 五年级学生电流前概念转变的一般分析
    6.2 五年级学生电流前概念转变的具体分析
    6.3 五年级学生电流前概念转变的性别差异
    6.4 对五年级学生电流前概念的后测访谈与效果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1: 对师生电流前概念调查的访谈提纲
    附录2: 五年级学生电流前概念开放问卷
    附录3: 五年级学生电流前概念试测问卷
    附录4: 五年级学生电流前概念预测问卷
    附录5: 五年级学生电流前概念测查问卷(前后测)
    附录6: 对教师电流前概念调查的访谈内容翻录
    附录7: 五年级男女生电流前概念转变的独立样本检验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金融风险决策中的主被动选择偏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3.1 不同人格特质下的风险决策模式的偏好研究
        1.3.2 主动选择模式下人格特质与决策行为差异研究
        1.3.3 风险决策中的主被动选择脑神经机制研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1.6 研究创新点
        1.6.1 主被动两种模式进行对比
        1.6.2 将感觉寻求与BART任务结合
        1.6.3 运用EEG脑电实验研究主被动决策的神经机制
    1.7 本文组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风险决策理论
    2.2 主被动选择模式
    2.3 人格特质在风险决策中的应用
    2.4 风险决策研究的神经学基础
        2.4.1 认知神经科学在管理学、经济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2.4.2 风险决策的神经学基础
        2.4.3 ERP原理
        2.4.4 ERP成分
第三章 研究1:问卷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问卷设计
    3.3 描述性统计
    3.4 数据分析
    3.5 结果讨论
第四章 研究2:量表与BART行为学实验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任务和过程
    5.3 数据分析
    5.4 结果讨论
第五章 研究3:ERP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被试
    5.3 刺激材料
    5.4 实验程序
    5.5 脑电数据记录
    5.6 数据分析
    5.7 ERP数据分析
    5.8 结果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1.1 金融风险决策下的选择模式普遍偏好
        6.1.2 人格特质对主被动选择偏好及风险决策行为影响
        6.1.3 主被动选择模式下大脑的风险决策神经机制差异
    6.2 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之处
        6.2.2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感觉寻求量表
    附录2 主被动选择偏好问卷
    附录3 主被动选择意愿分组比较
    附录4 单因素方差分析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机制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风格的传递机制
    (一) 暗示
    (二) 感染
    (三) 复现
二、教学风格的接受机制
    (一) 反映和认同
    (二) 模仿
    (三) 内化

(10)海洛因依赖者执行功能与冲动型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目录
Contents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执行功能的相关研究概述
        1.1.1 执行功能研究的起源
        1.1.2 执行功能的概念
        1.1.3 执行功能的结构
        1.1.4 执行功能结构的子成分及其测量方法
    1.2 冲动型人格的相关内容
        1.2.1 冲动性的概念
        1.2.2 冲动性人格的测量
        1.2.3 冲动型人格的特点
    1.3 药物依赖者冲动型人格与其执行功能的关系研究
第二章 问题提出
    2.1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
    2.2 研究内容和假设
    2.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3.1 研究目的
        2.3.2 研究的意义
    2.4 本研究创新之处
第三章 研究 1 海洛因依赖者执行功能的实验研究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程序
    3.5 结果与分析
    3.6 结果与讨论
        3.6.1 海洛因依赖组患者和正常组被试执行功能的转换能力有显着性差异
        3.6.2 海洛因依赖者和正常组的执行功能工作记忆刷新能力不同
        3.6.3 海洛因依赖组和正常组的执行功能抑制能力比较讨论
        3.6.4 海洛因依赖者执行功能与年龄、受教育程度的相关分析讨论
第四章 研究 2 海洛因依赖者冲动性特质研究
    4.1 研究假设
    4.2 研究工具
    4.3 研究对象
    4.4 研究程序
    4.5 结果与分析
        4.5.1 海洛因依赖组与对照组的冲动型人格差异比较
        4.5.2 海洛因依赖者不同戒毒方式和戒毒时间对冲动型人格特质的影响
    4.6 结果与讨论
        4.6.1 海洛因依赖者的冲动性人格特点分析
        4.6.2 海洛因依赖者高冲动性人格特质的原因分析
        4.6.3 戒毒方式对海洛因依赖者冲动性的影响分析
        4.6.4 戒毒时间对海洛因依赖者冲动性的影响分析
第五章 研究 3 海洛因依赖者冲动型人格与执行功能的多元回归分析
    5.1 研究假设
    5.2 研究工具
    5.3 研究对象
    5.4 研究程序
    5.5 结果与分析
        5.5.1 冲动性各维度与执行功能的相关分析
        5.5.2 冲动性各维度对执行功能转换能力的多元回归分析
        5.5.3 冲动性各维度对执行功能抑制能力的多元回归分析
        5.5.4 冲动性各维度对执行功能工作记忆刷新能力的多元回归分析
    5.6 结果与讨论
        5.6.1 海洛因依赖者冲动性特质与执行功能的相关分析
        5.6.2 海洛因依赖者冲动性人格特质对执行功能转换能力的多元回归分析
        5.6.3 海洛因依赖者冲动性人格特质与执行功能抑制能力的多元回归分析
        5.6.4 海洛因依赖者冲动性人格特质与执行功能刷新能力的多元回归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综合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综合讨论
    6.3 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高、低感觉寻求者的心理差异比较及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来华留学生的院系专业支持研究[D]. 杨冰. 江南大学, 2021
  • [2]感觉寻求与奖励条件对个体认知控制权衡的影响[D]. 刘筱芃. 河北大学, 2021(02)
  • [3]ARCS动机模型在初中函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芦琳琳. 合肥师范学院, 2021(09)
  • [4]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D]. 曲平.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教育硕士发展教师核心素养的研究 ——以数学学科为例[D]. 李洁.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6]ARCS动机模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D]. 陈家华.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五年级学生电流前概念转变教学的行动研究[D]. 严国红.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4)
  • [8]金融风险决策中的主被动选择偏好研究[D]. 杨正玉. 北京邮电大学, 2016(04)
  • [9]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机制探析[J]. 李如密,黄慧丽. 上海教育科研, 2013(05)
  • [10]海洛因依赖者执行功能与冲动型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D]. 王帆. 广州大学, 2012(02)

标签:;  ;  

高低感寻求者心理差异的比较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