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才因素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中最重要的因素。当前,技能人才的供给与市场的需求呈现出不对等趋势,人才供给的有效性和灵活性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供给的质量。在这一背景下,复苏并弘扬工匠精神就势在必行。当前,工匠精神已经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推进人才供给改革,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的各个环节,强化培养供给、政策供给和文化供给,真正为建设制造强国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工匠精神 人才供给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长期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帕累托改善”的空间也在日益缩小,为此,需要国家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如何提高供给能力,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带来的突出问题,推动实现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使我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升级”,就成为摆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一道重要课题。因而,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培养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将是未来我国能够比肩发达国家的主要途径。
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们高层次的物质性、社会性和心理性需要不断增长,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但是,消费市场供给的消费品未能够充分匹配多层级的消费需求,主要表现在:中低端消费品产能过剩,而高端、个性化消费品供给相对不足。在供给侧改革中,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是最重要的四大要素,决定了中长期经济增长的潜能。四大要素中,最关键的还是人的要素,不管是产品的设计研发、技术的改造更新还是服务附加值的提升,都是以人为基础进行的。因此,供给侧改革看似是改革产品,实现“物”的提质增效,实质是改革提升主导“物”生产的主体要素,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供给要素。劳动力的素质能力和技术水平将直接影响供给侧改革、传统动能改造和新动能培育的效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进一步提升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助推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跳跃。所以,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提高技能人才供给质量,促进供给侧改革的应有之意。
1 高技能人才供给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意义
在产业快速升级的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高技能人才在市场的需求满足与供给之间出现鸿沟,以企业为重要平台的各类用人主体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层次化乃至国际化,而供给方未能及时捕捉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背景下对市场的用人需求,缺乏对人才市场敏锐度,造成了当前的供需不匹配的问题。
1.1 人才供给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经济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人才供给与市场产业结构变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高技能人才作为社会生产劳动的主力军,高技能人才的供给会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会带来人才层次的提高,从而带动高水平技能人才的发展,促使高技能人才供给发生相应的调整。研究证明,若GDP增长1%可为我国创造10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需要高技能人才9~10万人[1]。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高技能人才的供给方也要不断跟上经济的步伐。当前,高技能人才供给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工匠在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技术基础上要想在职业上有更进一步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性的成果,就需要创新精神的支撑。创新精神是建立在显性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的一种隐性能力,工匠精神体现了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工匠精神的重要源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需要生产者充分考虑用户的每一个环节、场景、细节、体验,细心考虑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在每一个细微处考虑是否具有创新的空间,用创新的产品赢得用户的青睐,获得先发优势,在市场就可以占据一席之地。所以,产品创新的过程也是工匠认知不断革新的过程,在严谨负责做好工作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发掘技能进步的空间,使产品日臻完善。
(2)人才供给的灵活性有待提高。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制造业数位化将逐渐消除现有流水线的生产方式,生产过程将实现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对技能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以技术、应用和模式创新为内核并相互融合的新经济到来后,就业方式将发生全新的改变,使得对技能人才的理论知识的广延性和实践能力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技能人才需求方更加多元化,企业、社会组织、科研院校等不同用人单位都有用人需求。但是,技能人才的供给方缺乏判断力,未能调动对市场需求的敏锐度,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动向反应迟滞,仍然是按部就班地照着传统模式供给人才,对职业岗位中新涌现的职业分层缺少预见性,职业技能培训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泛,而且在人才培养出现同质化的倾向,人才供给的针对性有待提高。
1.2 人才供给侧改革的意义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人才供给侧改革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需要。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大趋势,经济发展将呈现出“高人力资本投入、高科技投入、轻资产”的特征。一方面更多的劳动力需要及时更新技能。以制造业为例,在生产过程中,大部分职业的工作任务不会发生质变,虽然基础性的简单劳动会被机器取代,但智能生产的参数设置、机床加工的工序调整、技术的研发与利用都需要产业工人不断更新技能以适应智能生产需要。另一方面,产能过剩行业的从业者需要通过培训转型,通过技能重组、学习新技能进入到新领域,寻找工作机会。人才供给侧改革迫使供给方必须提高市场洞察力、拓展视野、挖掘潜力,利用大数据尽可能精确地掌握技能更新需求、技能重组需求,提高技能人才供给的质量,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从社会公平角度看,人才供给侧改革是打破区域制约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新论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技能人才在分布上存在着区域差异和产业差异,东部地区高技能人才的存量和增量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和农业中高技能人才的供给数量低于制造业,并且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市场的需求。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人社部门已经核实的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有1838万人,已经有608万贫困劳动力实现了比较稳定的就业[2]。实施人才供给侧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产业需求和区域需求,帮助贫困人群掌握技术技能,从以往“输血式”的扶贫向“造血式”转变,拓宽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提升就业扶贫的质量,为贫困劳动力的发展、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开辟了崭新的渠道。
从实质内核角度看,人才供给侧改革是创新精神培育的需要。中国制造的产品要想在国际市场中占据地位,打造自己的品牌和影响力,必须要拥有自己的核心工艺和垄断技术,“中国能否走出中等收入的陷阱,归根结底在于经济体和企业的‘保险柜’里有多少位于世界前沿的技术存量。”[3]要想生产出满足消费者各类审美、实用需求产品的背后,归根到底是要靠拥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作支撑。在以需求为动力的人才市场中,会忽视劳动者本身的价值追求和情感诉求,人才供给侧改革要求充分调动技术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人文关怀,激发创新活力,培育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凸显人才在设计、制造、生产、维护等一系列流程的主体地位,扭转异化的劳动,增强劳动的价值感和幸福感,才能实现劳动质量和综合绩效的双提升。
9月,中国石化炼油销售公司与北京市政路桥建材集团签订了供货合同,约定为这两个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提供9800吨齐鲁“东海”牌沥青。
2 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2016年的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走入社会大众的视野,工匠文化、中国工匠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和推崇。工匠精神是满足个性化定制生产的必然要求,是实现质量强国战略的价值旨归,也是实施高技能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必由之路。
2.1 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历史沿革
职业院校是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主阵地,担负着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了未来产业发展的水平,职业院校同时也承担着人才培养质量、市场口碑、供求不平衡等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受功利教育评价导向的影响,职业院校的学生“被工具化”,职业教育被异化,尤其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供给不足。工匠精神的复苏与弘扬,就是要打破以“职业”为逻辑起点的人才培养导向,变革人才培养的范式,增加技术的人文向度,使技术工人能成为有技术、有温度、有追求的技能人才,更好地满足市场多元化、个性化、创新性的需求。
总体来说,虽然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不能令人满意,但各方面的教学优化和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预制性词块教学法的应用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目前来看,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发挥了显著的教学优化效果,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毕竟只能强化外语教学的几个方面,起不到全面提高的作用。因此,可以考虑将预制性词块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改革措施相结合,以实现外语教学的全面优化。
优秀的技能人才的涌现,不仅需要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还有赖于充满活力的劳动力市场。要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人才政策,打破束缚人才流动的机制障碍,特别是化解技术技能人才在参与社会发展、分享改革创新的成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完善包括机会公平在内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创造更加优良的就业环境。政府要通过健全的制度设计,释放政策红利,构建有利于工匠精神传播的制度体系,让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愿意安心从事技术研发、技术攻关、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为产业转型和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2.2 工匠精神的精神实质
工匠精神,不仅包含了传统手工艺劳动者的价值取向,还涵盖了现代技能劳动者和当代数字媒体时代技能劳动者的价值追求。结合对东西方工匠语义变化的梳理和工匠文化的解读,工匠精神的精神特质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表征性:精巧绝伦的匠技。
护理学是以护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一门精细的、富有爱心的艺术。要采用班级教学制、专题讲座、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护理不仅仅是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为目的的学科,而是以人为中心,包括为病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提供全方面的护理。同时可采用临床上优秀、先进护理人员的事例为学生树立现实中的榜样,使其意识到要想从整体上提高护理质量,从本质上改变护理人员社会地位及待遇,需要护理专业的学生从我做起,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及技术,为护理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工匠的精湛技艺是他从业的立身之本,也是基本的职业要求。工匠一般都要借助一定的材料和技术开展生产活动,其作品不仅是高超技术的物质性展现,也凝结了工匠个体的审美情趣,是使用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韩非子.定法》有言:夫匠者,手巧也。“精巧”的作品特征是工匠高超技艺的有力载体,也是工匠精神的外在表征。当代社会中,瑞士的钟表、德国的汽车、意大利的手工皮具、日本的电饭煲都因上乘的质量和精巧的设计闻名于世,体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可见,工匠精神需要通过具象的产品以及凝结在物上的技艺得以外化展现。
(2)实践性:精益求精的匠品。
工匠的语义也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丰富发展。最早的“工”和“匠”在语义上有所不同。杨树达在《积微居小学述林·释工》有过解释:“工,象曲尺之形,盖工即曲尺也”。“匠”最早专指“木工”,后来引申为百工。《说文解字·匚部》有言:“匠,木工也。从匚,从斤。斤,所以作器也”。“工”和“匠”在户籍管理制度出现之后两者合为一体,即“工在籍谓之匠”[5]。工匠不仅代指的是手工劳动者,而且这类技术主体具备了艺术审美设计和专业制作技术的素质。工匠精神作为工匠群体独有的职业精神被流传开来,即使是机器化大生产到来后,这种精神特质没有消逝,反而具有了独特的价值,成为技术与审美并重的美学理想。
大多数工匠在职业的起步阶段往往是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流程从事制造生产,经过对社会需求的了解和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他们会更清晰职业方向,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上追求工艺流程的优化、技术技巧的革新和工作效率的提升,从而在事业上不断进步。古希腊哲学家很早就关注到了工匠的精神特质,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谈到“我们选拔其他的人,按其天赋安排职业,弃其所短,用其所长,让他们集中毕生精力专搞一门,精益求精,不失时机。”同样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圣贤的论著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尚书·大禹谟》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在他们看来,工匠要找到能发挥个人所长的职业,并且保持对职业的专一性和敬畏心,在实践中不断求索研究、追求完美,将工作做到极致,就一定会在这一行业做出成绩,实现职业价值。
10月16日,宝能集团与苏州市昆山市人民政府签署系列投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开展新能源汽车、青阳港城市综合体、夏驾河宝能科技园、综合医养、周庄文旅等项目合作,并在汽车电商销售领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其中,宝能新能源汽车项目是昆山引进的首个整车项目,包括宝能汽车研究院、宝能汽车生产线、零配件生产基地和汽车产业发展基金等。
(1)人才供给的有效性有待提高。近年来,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数量不断增长,呈现存量增加,增速放缓的现象;一方面是国务院取消了一部分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数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技能人才的评价方式有待完善。而从人才供应的效果上来看,技能人才的供给与市场的期待有距离,表现在初级工多、高级工少,单一型技工多、复合型技工少,传统技能人才多、高新产业技工少,短训速成的技工多、系统培养的技工少,一些领域甚至出现人才断档。这一点主要是供给方结构性的破绽有关,其原因有可能是:供给方对人才市场缺少深度的调研,对社会需求缺少精准的分析和长远的规划,在教材的开发上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师资队伍的实践水平亟待提高。同时,技能人才对职业认同的缺失、政府配套政策的不足、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动力的不足使得高技能人才供给的水平较低,人岗不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继而会影响到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4)本体性:物我合一的匠魂。
(3)认知性:革故鼎新的匠心。
“公公应该还是内心比较严肃的一个人,随时穿着衬衣西装,就连放羊也不例外。”第一次见到,谢婉娇震惊了,放羊还可以有这种操作?张伦向她解释,父亲以前在单位上班,退休后才开始养殖,但穿衣习惯已经养成,一直没改。
三峡旅游空间网络节点结构特征主要通过程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中介中心度、结构洞指标来反映。程度中心度表示一个旅游节点与其他旅游节点集聚与辐射的能力;接近中心度衡量的是旅游者在旅游节点间转移扩散的有效性和通畅程度;中介中心度是旅游节点对其他节点的控制与依赖程度;结构洞是判别网络中节点优势与劣势的重要指标,通常来说,旅游节点结构洞的综合效能越高,其区位竞争优势越大。通过软件运算,输出结果见表2。
随着时代变迁,新技术带来新的工艺流程和新的技术标准,消费群体的审美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工匠精神的内核是不变的,工匠精神是工匠超越了物质层面,摆脱了对技术和材料的羁绊,不再局限于机械式地重复劳动,而是自发自觉地投入技术的钻研中,在劳动中获得身心的自由,实现精神的升华。道家讲求“道技合一”,就是追求德性与现实的统一,工匠精神也就是凭借这一内核在历史的流变中实现了不朽。因此,从哲学的角度看,工匠精神的本质就是追求技艺的本真性,在对技术的追求中实现了内心的关照,将内心意志付诸实践的敬业精神。
3 工匠精神视域下的人才供给改革的途径与举措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爬坡过坎、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推动制造业向高精尖产业转型,需要大量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人才供给侧改革相辅相成,供给侧改革为工匠精神在当代的传播提供了时代契机,工匠精神成为人才供给侧改革的源泉,两者有机结合,为社会经济良性运行注入持久的动力。因此,优化平衡技能人才结构提高人才有效供给的同时,传承、培养工匠精神,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人才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增强制造业的竞争力。
3.1 强化培养供给,健全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
“工匠精神,是对中国匠人道统的迭代式传承与更新。”[4]中国造物工艺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建立了器物设计与制作的规范和标准,而精通创物之术的人才就被称之为“工”,工匠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春秋·谷梁传》有云:“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尽管经历了朝代的更替、职业的发展,工匠始终是封建社会固定的一种职业,被分成了官制工匠和民间工匠两大类。宋代郑思肖在《心史》中记载道:“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工匠不仅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而且具备了界定社会阶层的功能。
职业院校应开展人才分类精准培养,细化分析不同类型生源的学情特点及其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增加人文关怀,结合学生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特殊才能创新人才分层分类培养模式,根据学生发展定位引导学生主动成长,认可差异,将个人差异转化为未来职业发展的竞争力,适应社会多样需求变化。同时,针对主导产业、新兴产业高端人才需求,聚焦不同岗位特点和要求,制定技能人才遴选标准、培育标准,构建跨专业教师团队,推进模块化教学改革,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展“通用技术能力+专项技术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在毕业不仅获得学历证书,并通过在校期间考试获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为复合型人才,提升就业质量。坚持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校企合作共同制定教学标准、实施任务教学、开发实训项目、开展过程性评价,通过职业体验感受工匠精神的力量,实现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的精准耦合。
3.2 强化政策供给,破除体制机制的瓶颈障碍
在西方文化中,工匠(craftsman)一词最早可以溯源到12世纪之前的盎格鲁·撒克逊文明,当时出现了古英语单词“craeft”。“‘craeft’在盎格鲁·撒克逊语言资料中有三层意蕴:‘身体技巧’(physical skill)、‘心智技巧’(mental skill)和‘精神技巧’(spiritual skill)。”[6] 随着时间的推移,“craeft”的语义逐渐演变为craft,意为手艺、工艺。到了13世纪,工匠作为一种特定的职业和社会阶层开始出现,就有了英语单词(craftmonnen)。到14世纪末,craftmonnen逐渐演变为craftsman,即手工艺人、工匠(one skilled in a manual occupation)开始广泛使用。而手工作坊、手工工场的繁荣也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从工匠一词语义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工匠不仅具有身体上的物理技术技巧,而且在作品中融入了个人的理解认知和思想智慧,在工作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当代西方,手工艺经历了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边缘化后被重新发现价值,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将研究拓展至它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为工匠精神的研究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制度建设是人才供给的重要基石,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抓手。要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工资收入水平,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拓宽收入渠道,发布企业技能人才市场工资价位,引导企业合理确定技能人才工资水平,使技术技能人才能够获得与他们的能力、付出的精力、生产的产品相匹配的收入回报。鼓励企业为高水平技能人才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和科学的评价机制,实施股份期权的激励制度,使技能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充分调动技能人才爱岗敬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参照高级管理人才的经济待遇,落实高技能人才的各类补贴与奖金。开辟技术技能人才的上升途径,对开展重大技术攻关、重要技术推广、取得重要技术突破、带领徒弟成果突出的技能人才,要在绩效奖励上给予重大倾斜,实行破格晋升。支持高技能领军人才参与境内外前沿技术的专项培训与研修学习,鼓励高技能人才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保护高技能人才的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权益。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打通人才成长通道,改变技能人才职业等级天花板现象。要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待遇,出台对高技能人才在安家补贴、医疗待遇、子女教育、配偶工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3.3 强化文化供给,营造尊重技能的社会氛围
良好的社会氛围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重要土壤。长期以来,工匠群体在中国社会中缺少话语权,地位较为低下,甚至在一些人的观念里职业教育是出于成绩不理想之后的无奈选择。要解决高技能人才的供给与需求间结构性矛盾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要改变人们的工匠群体形成的刻板印象,在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新风尚,使工匠能切身体会到被认同、被肯定、被需要,使职业教育从“末流教育”转变为“一流教育”,让大国工匠成为社会的榜样和大众的偶像,让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
EBV的小闸在运转位时向外侧压无法使机车制动缸压力单独缓解,多数是机械损伤故障,拆解类似故障的EBV后,发现多数EBV有单缓开关开裂或者定位螺栓脱落变形等异常现象,导致实现单阀单缓功能的微动开关无法正常动作,从而单阀侧缓失效。
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无形的,也是深远的。社会氛围的营造需要多方联动,持续发力,特别是要通过文化形式的创新、供给质量的提升,推动工匠精神传承发扬,使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职业操守、职业品格得到整体提升。社会主流媒体要加大对工匠精神的宣传,让工匠精神内化为每一个人内心自觉的行为准则,根植于每一位劳动者心中,并在生产中加以实践。要创新宣传的手段和载体,广泛宣传高技能人才的技术成果和先进事迹,做好五一国际劳动节、职业教育活动周、世界青年技能日等特殊时间的活动设计工作,开展“中华技术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大国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表彰评比活动,拍摄制作宣传片、纪录片、短视频、影视剧,展现技术技能人才的个人风采,鼓励社会各界创作反映新时代产业工人风貌的文艺作品,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加大工匠工作室、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劳模工作室等各类技能人才工作室的建设力度,支持技能人才通过工作室穿绝技、带学徒,开展技术研讨和技术创新,服务社会发展,增强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影响力。
马克思在《手稿》提出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突出以人的社会交往状况、人的发展状况为基础来阐述人类历史的发展阶段[8],尤其是明确强调“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而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的历史文明作用。实践表明,资本首要的历史使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不仅为新的更高的社会形态创造出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4 结语
在推进人才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传承及弘扬工匠精神是解决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提升人才供给质量的重要抓手。要将工匠精神的要义渗透到政府政策制定、企业生产制造、学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使技能人才愿意浸润在精雕细琢、开拓创新的工作环境中,结合个人的职业特点和技术特长,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推动形成更加良善的社会环境。因此,培育工匠精神,必然为高技能人才的供给、中国经济转型带去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
学会把事物写具体,能表现事物特点,是小学生习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们习作的难点。老师们在引导学生写作时也教给很多方法,比如用形容词,多想象,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方法,但真正写作文时学生还是写不具体,或者虽然用上一些形容词,但只是堆砌,运用不准确,不能恰当表现事物特点。
参考文献
[1]何文章,张学英,凌光,等.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规律及趋势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7).
[2]人社部:已有608万贫困劳动力实现了比较稳定的就业[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345263441892 0878&wfr=spider&for=pc,2018-02-26.
[3]龚刚.论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4]周华诚,吴国平.向美而生:众人受美的召唤[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5]中国历代考工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6]占晓芳.解读“手工艺”的西方视域[J].民族艺术,2018(5).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9)11(a)-247-04
DOI: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19.21.247
①基金项目:本文为温州市公益性科技计划项目“基于工匠精神视角的温州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R20170012);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017 年度党的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项目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WZYDS201701);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基于工匠精神视域的现代学徒制优化路径研究”(Y20173882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金璐(1990-),女,汉族,浙江温州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方面的研究;
胡跃茜(1981-),女,汉族,浙江温州人,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方面的研究。
标签:工匠论文; 人才论文; 精神论文; 技能论文; 技术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劳动科学论文; 职业培训论文; 《中国商论》2019年第21期论文; 温州市公益性科技计划项目“基于工匠精神视角的温州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R20170012)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度党的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项目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WZYDS201701)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基于工匠精神视域的现代学徒制优化路径研究”(Y201738822)的阶段性成果论文;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