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梵语戏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梵语戏剧,情味论,构成,审美
梵语戏剧论文文献综述
冯冬[1](2019)在《梵语戏剧理论中情味论的建构——兼议东方戏剧的审美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情味论是梵语戏剧理论的审美核心,并对古印度的文学和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具体分析了情味论的构成、味的生成方式以及审美特征。由此,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情味论的审美观念与东方思想文化,尤其是东方戏剧相契合的艺术魅力。(本文来源于《剧作家》期刊2019年01期)
谭洪赟[2](2012)在《论印度古典梵语戏剧《沙恭达罗》的美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迦梨陀娑是印度着名的诗人、戏剧家,生活于公元4、5世纪的印度笈多王朝时期,当时正值印度梵语文学发展至顶峰,迦梨陀娑所写的《沙恭达罗》是最具代表性的梵语戏剧作品。国内对《沙恭达罗》的研究集中在美学研究、人物形象研究和叙事艺术研究叁方面,国外研究以美学研究和比较研究为主。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虽然美学研究的成果比较多,但都拘泥于对作品某一美学特征的研究,缺乏全面深入的视野。本文以戏剧《沙恭达罗》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探讨作品的美学特征。首先对作品美的类型、美的表达和审美效应叁方面美学特征进行细致解读,并进一步探讨了印度古典梵语戏剧学、印度宗教观和印度民族性格对《沙恭达罗》美学特征所形成的影响,这在学术界具有开拓性意义;此外,本文对《沙恭达罗》的戏剧美学类型和印度古典梵语戏剧美学特征也进行了思考,具有一定的独创性。本文分四章展开论述。第一章归纳整理出戏剧《沙恭达罗》包含的叁种美的类型,即自然美、女性美、和谐美。其中自然美以净修林为代表,突出以生命为美和以神圣为美的特征;沙恭达罗是女性美的代表,她的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既有清丽脱俗的外表,又有强大的内心世界;和谐美包括自然与人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梵与我的和谐。这些美的类型构成美本身。第二章对作品中诗性美的创作进行探讨,分别从情节设计、抒情风格、内心刻画和诗性修辞手法分析作品诗性的表达方式。正是创作方法上的诗性美特征使戏剧《沙恭达罗》具有独特的美感。第叁章分析戏剧《沙恭达罗》的审美效应。首先探讨《沙恭达罗》的戏剧美学类型,结合西方戏剧理论分析作品包含的悲剧性元素和喜剧性元素,提出《沙恭达罗》是一部融合悲剧元素的喜剧。在对戏剧美学类型形成定论的基础上,结合印度戏剧理论,分析《沙恭达罗》产生的以悲悯味和艳情味为主的审美效应。第四章考察戏剧《沙恭达罗》美学特征的形成原因。印度古典梵语戏剧学本身发端较早,以《舞论》为代表的戏剧理论着作影响了印度梵语戏剧的实践发展;印度宗教观中苦难意识与乐观精神同在,使《沙恭达罗》具有悲喜融合的戏剧美学特征;而印度民族性格总是趋向宽容与和解,因此《沙恭达罗》追求和谐美的理想。结语部分对戏剧《沙恭达罗》的美学特征进行总结,并将戏剧《沙恭达罗》与史诗插话《沙恭达罗传》进行比较。本文认为,《沙恭达罗》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设计两方面都更具美感;此外由这部戏剧引发思考,发现印度古典梵语戏剧大都以宫廷爱情为题材、悲喜融合为特征,在戏剧形式和内容上都受到了《舞论》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2-04-01)
陈明[3](2011)在《阿富汗出土梵语戏剧残叶跋》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在阿富汗出土了一叶梵语戏剧残片。本文介绍了哈特曼教授对该残片的转写与英译,并结合汉译佛经中与印度古代戏剧表演相关的史料,为中印(或梵汉)戏剧关系史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考。(本文来源于《西域研究》期刊2011年04期)
蒲田夫[4](2004)在《梵语戏剧在中国的艺术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民族是一个非常富于表演艺术能力的民族。自古以来其歌舞和戏剧艺术就极为发达,至今不辍。公元1-5世纪,梵语戏剧即兴盛于印度。并随着当时正向东方强劲传播的佛教文化的一路东来,给中国文化也注入了新的发展成分和发展契机。在与东土的实用艺术杂糅与融合之后,催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形式——唐代寺院里的俗讲。俗讲直接哺育了后来的中国戏曲,给其以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佛教文化》期刊2004年01期)
梵语戏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迦梨陀娑是印度着名的诗人、戏剧家,生活于公元4、5世纪的印度笈多王朝时期,当时正值印度梵语文学发展至顶峰,迦梨陀娑所写的《沙恭达罗》是最具代表性的梵语戏剧作品。国内对《沙恭达罗》的研究集中在美学研究、人物形象研究和叙事艺术研究叁方面,国外研究以美学研究和比较研究为主。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虽然美学研究的成果比较多,但都拘泥于对作品某一美学特征的研究,缺乏全面深入的视野。本文以戏剧《沙恭达罗》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探讨作品的美学特征。首先对作品美的类型、美的表达和审美效应叁方面美学特征进行细致解读,并进一步探讨了印度古典梵语戏剧学、印度宗教观和印度民族性格对《沙恭达罗》美学特征所形成的影响,这在学术界具有开拓性意义;此外,本文对《沙恭达罗》的戏剧美学类型和印度古典梵语戏剧美学特征也进行了思考,具有一定的独创性。本文分四章展开论述。第一章归纳整理出戏剧《沙恭达罗》包含的叁种美的类型,即自然美、女性美、和谐美。其中自然美以净修林为代表,突出以生命为美和以神圣为美的特征;沙恭达罗是女性美的代表,她的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既有清丽脱俗的外表,又有强大的内心世界;和谐美包括自然与人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梵与我的和谐。这些美的类型构成美本身。第二章对作品中诗性美的创作进行探讨,分别从情节设计、抒情风格、内心刻画和诗性修辞手法分析作品诗性的表达方式。正是创作方法上的诗性美特征使戏剧《沙恭达罗》具有独特的美感。第叁章分析戏剧《沙恭达罗》的审美效应。首先探讨《沙恭达罗》的戏剧美学类型,结合西方戏剧理论分析作品包含的悲剧性元素和喜剧性元素,提出《沙恭达罗》是一部融合悲剧元素的喜剧。在对戏剧美学类型形成定论的基础上,结合印度戏剧理论,分析《沙恭达罗》产生的以悲悯味和艳情味为主的审美效应。第四章考察戏剧《沙恭达罗》美学特征的形成原因。印度古典梵语戏剧学本身发端较早,以《舞论》为代表的戏剧理论着作影响了印度梵语戏剧的实践发展;印度宗教观中苦难意识与乐观精神同在,使《沙恭达罗》具有悲喜融合的戏剧美学特征;而印度民族性格总是趋向宽容与和解,因此《沙恭达罗》追求和谐美的理想。结语部分对戏剧《沙恭达罗》的美学特征进行总结,并将戏剧《沙恭达罗》与史诗插话《沙恭达罗传》进行比较。本文认为,《沙恭达罗》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设计两方面都更具美感;此外由这部戏剧引发思考,发现印度古典梵语戏剧大都以宫廷爱情为题材、悲喜融合为特征,在戏剧形式和内容上都受到了《舞论》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梵语戏剧论文参考文献
[1].冯冬.梵语戏剧理论中情味论的建构——兼议东方戏剧的审美观念[J].剧作家.2019
[2].谭洪赟.论印度古典梵语戏剧《沙恭达罗》的美学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陈明.阿富汗出土梵语戏剧残叶跋[J].西域研究.2011
[4].蒲田夫.梵语戏剧在中国的艺术影响[J].佛教文化.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