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古文经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经学,古文,今文,郡县,王莽,谶纬,康有为。
古文经学论文文献综述
任蜜林[1](2019)在《谶纬与古文经学关系之再检讨——以刘歆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思想内容来看,谶纬与今文经学关系更为密切,而其与古文经学的关系则给人以相互敌对的印象。其实,谶纬与古文经学的关系非常复杂。在东汉之前,古文经师对于谶纬基本上持赞同态度,在思想上还影响了谶纬,如刘歆的很多思想在谶纬中都有体现。王莽一方面利用"符命"和谶纬为自己篡夺政权积极制造舆论,另一方面在政治改制上则主要依靠古文经学。到了东汉,谶纬取得了"国宪"的地位,虽然遭到一些古文经师的批评,但由于其不可置疑的地位,古文经师也积极从图谶中寻找资源以争取上层的认可。(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19年07期)
马金亮[2](2018)在《王肃注经兼采今、古文经学考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王肃会通今、古文,遍注群经,其注经或采今文经学或取古文经学。其解经以经文文意顺通为标准,而非随意择取,故其或采今文驳郑玄之古文,或采古文驳郑玄之今文,从一定意义上讲正体现了其注经不拘一法、择善而从的治学特点。王肃治经兼采今、古文经学,既体现了两汉今、古文经学发展的方向,也促进了今、古文经学的进一步融合。厘清王肃治经的特点,对于正确理解"郑王之争"这一学术公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李小成[3](2018)在《马融《诗》学与东汉的古文经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马融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着名经学家,为世之通儒。马融一生注书甚多,注《孝经》《论语》《诗》《周易》《叁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书,不过皆已散佚,清人《玉函山房辑佚丛书》、《汉学堂丛书》都有辑录。马融另有赋颂之作,亦佚,明人张傅《汉魏六朝百叁家集》辑有《马季长(本文来源于《诗经研究丛刊》期刊2018年01期)
黄开国[4](2018)在《论汉代的古文经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古文经学是汉代依托先秦古文经典而形成的经学基本派别。由于缺乏今文经学的政治资源,古文经学只能凸显文字训诂的优势。古文经学家常常通过虚实之辨,以文字训诂之实,批评今文经学之虚,而以讲求实事求是为旗帜。古文经学所说的实事求是,固然有文字训诂的含义,但主要是对圣人之道的追求。实事求是的治学原则,不同于今文经学的墨守师法、家法,这是古文经学能够在东汉超迈今文经学,也是汉末今古文经学能够融合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8年02期)
崇尚俊[5](2017)在《“古文经典”与“古文经学”之我见》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有这样一句话:"他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经"。笔者认为,这里的"古文经典"应该是"古文经学"。我们先看权威书籍的表述:《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425页说:"在《新学伪经考》中,康有为通过自己的考证,把古文经学派所尊奉的经典都宣布为'伪经',认为这些经典是汉朝的刘歆为了迎合王莽篡政的需要伪造出来的,并不代表孔子的学说,只是新莽一朝之学,即'新学'。"这里用了"古文经学"一词。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重庆出版社,2009年11月)第353页说(本文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期刊2017年20期)
成祖明[6](2017)在《封建、郡县之变中儒学演进的历史考察——层累成长的古史与记忆重构中的今古文经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集体记忆"的讨论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热点问题,但很少有学者将之运用至古典经学思想史领域。春秋以降,在封建、郡县大的时代变局中两个社会结构变迁运动相向而行:一是由封建贵族氏族社会向郡县制家父长制社会转变;二是伴随整个社会家父长制化进程,家父长统治下的私臣属役整体地向具有相对平等身份的国家编户齐民转变。孔子游团儒学在这一社会变迁运动中应运而生,对儒学历史记忆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下开了战国秦汉德治主义和礼治主义两条思想路径。在历史记忆的断裂、成长与文献重构中,古史在绵延中层累地成长,思想的历史亦随之突破。围绕帝国如何构建,汉初形成了今古文经学"天人"、"天礼"之学的两大儒学系统。(本文来源于《文史哲》期刊2017年05期)
兰秋阳[7](2017)在《今古文经学与戴望、孙诒让的诸子学路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戴望和孙诒让是清代浙江汉学的重镇,也是晚清诸子学的代表性学者。他们均传承乾嘉考证之学,校勘、训诂经、子之书,但其学源及治学经历不尽相同,基本体现了今文经学家与古文经学家的不同风格。他们的经学差异在子书考证中也有一定体现,戴望讲求义理,好作发挥,常有附会之失;孙诒让极重文字训诂,校注古籍平实有据,而义理色彩较淡薄。戴、孙二人的诸子学差异体现了清代经、子关系的深刻关联。(本文来源于《诸子学刊》期刊2017年01期)
黄开国[8](2017)在《康有为“古文经学源出刘歆作伪”说辨正》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学史上康有为第一次系统提出古文经学出于刘歆的作伪,此论的前提是西汉无古文经学。六经经秦火而无残,与否定西汉有古文经图书,是西汉无古文经学得以成立的两个主要论点,但六经无残缺与西汉无古文经学,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西汉无古文经图书之说,则是康有为不顾起码历史事实的臆说。(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张冰[9](2017)在《浅析《汉书·艺文志》的古文经学倾向——以《六艺略·春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书·艺文志》继承刘歆《七略》的古文经学立场,表现出《左传》优于《公羊》等今文经学的倾向。针对今文学派提出的"《左氏》不传《春秋》"和"《左氏》不祖孔子"这两条主要论点,刘歆一方面肯定《左传》"传"的性质,另一方面将左丘明与孔子建立直接联系,以提高《左传》的正统性和信服力。(本文来源于《参花(下)》期刊2017年04期)
佟晟昱[10](2017)在《古文经学与东汉政治》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借助政治权力由传统的学术升格为经学,成为汉代国家权力机构各种决策制订的指导思想,广泛应用于汉代政治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汉代经学有今古文之分,今文经学盛行于西汉,古文经学流行于东汉。汉代史籍中没有“古文经学”的称呼,只有“古文”与“古学”字样,因此古文经学对东汉政治的影响应当包括“古文”(古文经传)对东汉政治的影响和“古学”(治学方法)对东汉政治的影响两个方面的内容。东汉诏书奏议对经书的引用没有严格的今古文限制,征引古文经传处理政治事务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决狱,处理皇族事务,言灾异,争立学官,举荐官吏,弹劾外戚宦官等。并且从统计数量上看,古文经已经与今文经持平。经学家除了在争立官学的问题上,双方在政治上也没有相互对立。古文经传的普及促进了外戚的“士人化”以及儒生与文吏的结合。“古学”的兴起则打破了师法与家法的经学传承体系,影响了士大夫秉承的“父道”、“师道”、“君道”观念,进而冲击了儒学“亲亲”、“贤贤”、“尊尊”的礼治系统。谶纬化、神秘化的今文经学更容易被统治者加以改造利用,古文经学过于求真务实,因此始终无法成为汉代官方意识形态的主流。(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7-03-01)
古文经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王肃会通今、古文,遍注群经,其注经或采今文经学或取古文经学。其解经以经文文意顺通为标准,而非随意择取,故其或采今文驳郑玄之古文,或采古文驳郑玄之今文,从一定意义上讲正体现了其注经不拘一法、择善而从的治学特点。王肃治经兼采今、古文经学,既体现了两汉今、古文经学发展的方向,也促进了今、古文经学的进一步融合。厘清王肃治经的特点,对于正确理解"郑王之争"这一学术公案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文经学论文参考文献
[1].任蜜林.谶纬与古文经学关系之再检讨——以刘歆为中心[J].哲学动态.2019
[2].马金亮.王肃注经兼采今、古文经学考略[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
[3].李小成.马融《诗》学与东汉的古文经学[J].诗经研究丛刊.2018
[4].黄开国.论汉代的古文经学[J].社会科学战线.2018
[5].崇尚俊.“古文经典”与“古文经学”之我见[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
[6].成祖明.封建、郡县之变中儒学演进的历史考察——层累成长的古史与记忆重构中的今古文经学[J].文史哲.2017
[7].兰秋阳.今古文经学与戴望、孙诒让的诸子学路向[J].诸子学刊.2017
[8].黄开国.康有为“古文经学源出刘歆作伪”说辨正[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7
[9].张冰.浅析《汉书·艺文志》的古文经学倾向——以《六艺略·春秋》为例[J].参花(下).2017
[10].佟晟昱.古文经学与东汉政治[D].辽宁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