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强化传热论文_黄凯越,杨志伟,李金洪

导读:本文包含了复合强化传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材料,储能,石墨,波纹,导热性,冷却器,板式换热器。

复合强化传热论文文献综述

黄凯越,杨志伟,李金洪[1](2019)在《膨胀蛭石基复合相变储能材料强化传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蛭石矿产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新疆、河北、内蒙古、山西、辽宁和陕西等地区,远景储量1.1亿吨,位居世界第二。蛭石主要分为蛇纹石化纯橄岩型金云母-蛭石矿石和透辉岩型蛭石矿石,分别由金云母和黑云母演化而成。目前认为导致云母蚀变成蛭石的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云母受风化淋滤作用水化成蛭石。含水量高、片状结构好、颗粒形状完整的蛭石比较适合加工成具有微纳米孔道的膨胀蛭石(黄建华等,2012)。膨胀蛭石由于具有丰富(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邓勇,李金洪[2](2018)在《膨胀蛭石基复合相变储能材料强化传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相变材料相变过程中稳定性差造成的渗漏问题和相变材料导热率低的问题,利用Ag纳米线和Si C纳米线增强相变材料聚乙二醇导热率,并封装到膨胀蛭石孔隙中制备形态稳定型复合相变储能材料,对有不同纳米线质量分数的复合相变储能材料导热率进行理论计算和预测,为复合相变材料强化传热计算提供了新模型和理论支撑。研究表明膨胀蛭石展示了较高封装容量(封装率大于60 wt.%),通过Ag纳米线和(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文集》期刊2018-07-06)

夏永鹏,崔韦唯,张焕芝,徐芬,邹勇进[3](2017)在《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及强化传热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相变储能材料的分类进行了介绍,对比了各类相变材料的优缺点。重点介绍了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研究现状。进一步分析了国内外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强化传热途径、性能进展和发展方向。展望了开发新型高性能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7年06期)

袁振洋[4](2017)在《复合流道板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机理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板式换热器具有传热系数高、易清洗、热损失小、不易结垢等显着优点,但流动阻力相对较大,流量分配不均匀等问题也影响其综合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国内外学者对板式换热器进行了广泛探索,也取得一定进展。然而,复合流道板式换热器作为一种较新型且重要的换热设备,学者目前研究相对较少。同时,之前板式换热器流动状态的实验研究多为定性观察与分析,误差较大,不能准确得到速度、涡量等流动参数,降低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与全面性。板式换热器的流道较为狭窄,这也限制了接触式测量的可行性,为其进一步研究增加了难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采用PIV技术对复合流道板式换热器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在LES模型下进行了数值计算,将两者进行对比。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实施复合流道板式换热器XY截面的PIV实验,设计并组建循环水路系统和二维PIV测试系统,制作波纹倾角为25°和55°的复合流道单流道的有机板实验模型,采集截面上4个换热区域、3个流量的图像,计算得到约80000组流动参数,在Tecplot软件中绘制出流线、速度云图等,发现了该截面存在的偏流现象、流动状态、换热效果的规律。(2)实施复合流道板式换热器XZ截面的PIV实验,设计并组建循环水路系统和二维PIV测试系统,制作波纹倾角为25°和55°的复合流道单流道的超白玻璃实验模型,采集截面上4个换热区域的图像,计算得到约24000组流动参数,在Tecplot软件中绘制出流线、速度云图等,分析并获得该截面的流动规律与换热特性。(3)实施复合流道板式换热器的流场可视化实验,设计实验系统,制作模型,组建实验各个部件,在稳定状态下注射示踪剂并记录流场照片,发现了流场整体的偏流规律、交融状态以及速度分布等特点。(4)完成复合流道板式换热器中的单流道模拟计算,构建与实验模型尺寸、结构一致的几何模型,划分网格、设置边界条件,采用LES方法计算理论流速0. 5m/s情况下整体的流动参数,并与之前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得到了验证。(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7-06-01)

张显勇,王忠,付蕾,贾仕奎[5](2017)在《有机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强化传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相变主材料石蜡、硬脂酸和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分别与具有良好吸附性的支撑材料活性炭或膨胀石墨按一定的配比,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系列有机复合相变储能材料,从而强化有机复合相变材料的传热效果,并利用导热仪对制备出的有机复合相变材料进行系统的导热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活性炭和膨胀石墨都能够有效的改善有机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性,并提高传热速率,但活性炭易与相变主材料形成"海-岛"结构,使其传热不连续,相比之下膨胀石墨改善复合相变材料的传热效果更加显着,且随着支撑材料含量的增加,导热体系逐渐被完善,导热性能大幅度提升。(本文来源于《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雷诗毅,郭亚军,桂淼,毕勤成[6](2016)在《横纹槽管内插扭带复合强化传热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强化传热方式的复合会产生不同的传热效果,通过试验将不同扭率的扭带与同一规格横纹槽管复合强化传热的效果进行对比。试验以高黏度的导热油为工质,在500<Re<7 000、50<Pr<180的参数范围内,研究复合强化管的Nu数和阻力系数f随着Re数的变化情况,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得到Nu数和f的关联式,并以强化传热性能评价指标(Performance evaluation criteria,PEC)值为标准评价其综合换热性能。结果表明:相同扭率下,复合强化管的阻力系数是光管内插扭带阻力系数的2~5倍,Nu数是光管内插连续扭带的1~4倍。随着Re数的增加,扭率Y对复合强化管的Nu数值影响越来越小。层流工况下,复合强化管的综合换热性能指标PEC值随Re数的增加而增加,且与扭率Y成负相关;过渡流工况下,复合强化管的PEC值都随Re数的增加而减小,扭率Y为5.21时的复合强化管综合换热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24期)

雷诗毅,郭亚军,桂淼,毕勤成[7](2016)在《横纹槽管内插断续扭带复合强化传热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导热油为工质,在层流和过渡流(Re<7 000)范围内研究横纹槽管内插叁种不同规格的断续扭带和同扭率(Y=4.13)连续扭带的流动与强化换热特性。将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了阻力系数和Nu的实验关联式,为复合强化传热的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横纹槽管内插扭带的综合换热性能优于内插相同扭带的光管,横纹槽管内插长度为66 mm的断续扭带的综合换热性能要优于同条件下内插连续扭带的光管。实验结果可为换热器的改造和新型换热器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6年09期)

张飞,陶则超,郭全贵[8](2016)在《压缩膨胀石墨/石蜡相变复合材料微观结构与强化传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不同密度的压缩膨胀石墨为强化传热载体,制备了膨胀石墨/石蜡相变复合材料。在压力作用下,压缩膨胀石墨导热性能产生明显的各向异性,各向异性系数分别为1.4、2.1和2.5。压缩膨胀石墨骨架的高热导率使得石蜡升温速率分别提高了4.3、5.7和10.3倍。(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6年06期)

马少萍[9](2016)在《复合流道板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板式换热器因成本低、换热性能好、拆卸方便等优点逐渐成为工业应用最广的换热设备之一,但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传统人字波纹板换热器存在阻力损失较大的情况。为减小流道的压降,提高换热效率,本文提出了新波纹结构的板式换热设备—复合流道板式换热器。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复合流道的强化传热机理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计算并对比复合流道、人字型流道和热混合流道的换热性能。复合流道的总换热系数是小波纹角度人字型流道的1.14倍,压降是大波纹角度人字型流道的4/5,复合板改善了小波纹倾角的人字板中换热效率较低和大波纹倾角的人字板中阻力较大的问题;当复合流道与热混合流道具有相同的性能因子时,前者的换热系数是后者的1.08倍,前者的换热效果要好于后者。复合板的使用提高了板片间的换热效果,对换热器的传热强化起到了积极作用。(2)模拟计算复合板叁种排列方式下,流道内流体流动和换热情况。上下侧板片的波纹倾斜方向相反,相同区域上下侧波纹角度相等时,流道的性能因子ε最大,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最好,压降和换热系数得到最佳的匹配。(3)采用均匀设计的方法建立因素为β2(大波纹倾角)和β1(小波纹倾角)的两因素十水平的实验方案,模拟计算相应流道的性能参数。分析复合板上的波纹倾角对流体湍动和传热过程的影响,发现复合流道的压降和换热系数更易受到β2的影响,且β越大换热的强化程度越好。(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6-06-02)

孙朋朋[10](2016)在《复合管式滑油冷却器强化传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核动力、化工、机械等领域中,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润滑油的作用,滑油冷却器用来降低润滑油温度,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船舶等狭小空间内,各设备都要尽可能的节省空间,目前普通的光管换热器体积大、换热效率低,无法满足要求。为了实现滑油冷却器的小型化,需要使用强化传热技术,叁维整体针翅管对润滑油这类高粘性流体的强化传热具有显着的效果。在海洋条件下运行的滑油冷却器,为了防止海水腐蚀,要求管束的材质为钛。现有的工艺技术无法在钛管上加工针翅,即无法强化传热,从而难以实现滑油冷却器的小型化。为了满足对高粘性流体的强化传热,同时防止海水腐蚀,本文通过研究一种复合管强化传热元件,并在此基础上制成了复合管式滑油冷却器(简称“F”),以68#汽轮机油和水为换热工质,对F进行了热工水力实验研究,在实验范围内,F的总传热系数达到了580~810W/(m2·K),与同条件下的普通光管换热器(简称“G”)相比,强化传热效果显着。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整理,拟合出传热和阻力关联式,并进行了误差分析,拟合值与实验值误差均在10%以内。为了研究F的强化传热特性,设计了结构相似的针翅管滑油冷却器(简称“Z”)进行热工水力实验,对比了 F、Z、G换热器的传热及阻力特性,分析了影响传热的因素,对滑油冷却器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考虑到Webb评价准则的局限性,使用灰色决策法,对不同型号的滑油冷却器进行了综合性能的评价,结果表明F是一种结构紧凑、传热效率高、综合性能好的换热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针翅管的强化传热机理。求解了针翅上的温度场分布,分析了针翅的结构参数对传热的强化作用。并通过流动特性的分析,进一步研究了滑油冷却器的强化传热机理。(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6-01-06)

复合强化传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相变材料相变过程中稳定性差造成的渗漏问题和相变材料导热率低的问题,利用Ag纳米线和Si C纳米线增强相变材料聚乙二醇导热率,并封装到膨胀蛭石孔隙中制备形态稳定型复合相变储能材料,对有不同纳米线质量分数的复合相变储能材料导热率进行理论计算和预测,为复合相变材料强化传热计算提供了新模型和理论支撑。研究表明膨胀蛭石展示了较高封装容量(封装率大于60 wt.%),通过Ag纳米线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复合强化传热论文参考文献

[1].黄凯越,杨志伟,李金洪.膨胀蛭石基复合相变储能材料强化传热研究[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2].邓勇,李金洪.膨胀蛭石基复合相变储能材料强化传热研究[C].2018年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文集.2018

[3].夏永鹏,崔韦唯,张焕芝,徐芬,邹勇进.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及强化传热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7

[4].袁振洋.复合流道板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机理的实验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

[5].张显勇,王忠,付蕾,贾仕奎.有机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强化传热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6].雷诗毅,郭亚军,桂淼,毕勤成.横纹槽管内插扭带复合强化传热的试验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6

[7].雷诗毅,郭亚军,桂淼,毕勤成.横纹槽管内插断续扭带复合强化传热的实验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6

[8].张飞,陶则超,郭全贵.压缩膨胀石墨/石蜡相变复合材料微观结构与强化传热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6

[9].马少萍.复合流道板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

[10].孙朋朋.复合管式滑油冷却器强化传热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复合强化传热试验系统图2.14CVD-浮动辅助法生长的VAC...复合强化传热试验系统图换热元件示意图(a)横纹管;(b)波纹管...2.14CVD-浮动辅助法生长的VAC...15吸附储能的能量传递及转换过程a)...

标签:;  ;  ;  ;  ;  ;  ;  

复合强化传热论文_黄凯越,杨志伟,李金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