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大代表怎样做好会前准备(论文文献综述)
胡峻峰[1](2020)在《专业法官会议制度研究》文中指出专业法官会议是以法官为主要组成人员,致力于为裁判人员提供智力支持的在法院内部的非常设的议事咨询机构。它诞生于国内的基层司法实践,随着法治现代化进程不断发展并被最高人民法院认可和推广。近年来,在几乎每一轮司法改革浪潮中,它都作为一项必要的司法配套制度被提及。从提高司法裁判的准确性和提升司法正义与效率的角度出发,我们有必要去研究这项深具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首先,为了准确把握制度发展的走向,我们需要对制度的过去进行深入探究。以法律史学的角度观之,可以发现专业法官先后经历了萌芽阶段、沉寂阶段、发展阶段和规范发展阶段四个阶段;考究其理论渊源,可以发现专家咨询法、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理论和集体主义的文化传统可以从理论层面给予其理论支持;探究相似制度,可以发现在制度形态上它与台湾地区的大法官会议、美国的“法庭之友”制度、国内的合议庭和审委会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也存在部分差异之处。这些制度的对比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进行制度建设。其次,从制度功能的角度出发,需要探究专业法官会议作为一项司法制度本身所存在的价值所在。可以发现该制度具有为裁判人员咨询解惑、统一法律适用、过滤审委会案件、加强审判监督和助力“去行政化”改革等功能。再通过对专业法官会议的功能再定位,明确其应当以法律咨询为核心功能,以统一法律适用和过滤审委会案件为辅助功能。再次,只有从实践中来,才能更好地到实践中去。通过对样本法院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现行制度在制指向、人员构成、议事规则、配套机制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缺陷,使得法官会议没有真正发挥制度使命与制度价值。最后,如果根本不知道道路会导向何方,我们就不可能智慧地选择路径。通过上文明确了专业法官会议的制度功能和实施现状后,在具体的制度完善措施上,需要构建以专业知识为导向的组织结构、设置科学的会前程序性事项、制定去行政化属性的议事规则、细化即时的会后反馈和总结机制和落实奖惩适宜和监管到位的工作机制。希翼通过更多的理论与实践的交融,让专业法官会议制度不断趋于完善,在法治中国的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邹添[2](2020)在《县级人大监督实效性问题研究 ——以W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40年来,县级人大监督在党的领导下,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程加快推进,监督能力、监督效果得到大幅提升。但监督偏软、偏松的问题也同时成为制约县级人大监督作用发挥的重要一环。本文从落实党的决策部署、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维护宪法法律实施的三个县级人大监督角色定位着手,以W县为例,重点对议题确定、方式选择、人员组成、监督过程、结果运用及跟踪等W县人大2011-2019年监督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运用地方人大监督力度指数对9年间的W县人大监督力度进行纵向对比研究,概括出W县人大监督实效性总体趋势递增、重点领域监督实效突出、创新对监督实效促进明显等三大显着特点。重点通过运用文本结构研究的方法对W县人大9年间的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调查报告的篇幅结构、问题建议重复率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和对比分析,发现了选题不够科学、调查不够有效、调研报告不够深入、会议审议质量不够理想、重点问题跟踪不够长效的突出问题,并进一步深入分析了监督动力、内外压力和监督机制不足是制约W县人大常委会监督实效性的关键所在。最后从加强对人大党内监督、内部管理、鼓励程序创新、社会约束四个方面提出了增强县级人大监督实效性的对策。
黄钟灵[3](2020)在《《经济日报》2019年“两会”特刊特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经济形势和媒介发展的合力对国内主流财经媒体的报道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党报担负着向决策者反映民众呼声和社会问题的使命,向受众传达解释政府方针政策的社会责任也愈发重大,需要新的理念来指导。本文立足新闻生产理论,以《经济日报》2019年“两会”特刊作为研究对象,从发展历程、选题策划、栏目内容等方面入手,多角度分析其特色,提炼出经验和启示。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是对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和创新点的说明,并对主要参考文献作了综述;第一章是对《经济日报》“两会”特刊的概述,从三个维度对其进行定位后,结合时代背景回顾了《经济日报》“两会”特刊的发展历程,根据几个标志性事件点将其划分为初创时期、后危机时代和新时代三个阶段,并介绍了目前所处的新时代“两会”的主要背景情况;第二章是从版面设计、选题策划等角度对2019年《经济日报》“两会”特刊的策划工作进行逆向分析,由于文章数量较多,因此主要运用图表统计的方式来呈现,;第三章是选取2019年《经济日报》“两会”特刊的典型栏目和典型报道进行梳理,从这些具有明显标签的报道中,挖掘出了这期特刊的在栏目设置上的特色,探索了不同栏目特有的表达方式;第四章总结《经济日报》“两会”特刊作位“两会”报道优秀范本的独到之处,提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和启示,对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尚待改进的问题。《经济日报》兼有主流财经媒体和中央党报的双重地位,“两会”既是重大政治会议也是宏观经济政策和数据的集中发布场合,因此《经济日报》的“两会”特刊正是处在一个交汇点上,对其进行研究,能够归纳《经济日报》从经济新闻视角进行重大会议报道的成功经验,探索“两会”报道中运用的“特刊”模式在其他场景中的应用,如何围绕“两会”这样的年度大事讲好中国故事,怎样在媒介融合趋势下进一步改善大型媒体与受众互动等问题,为其他媒体提供参考和借鉴。
何敏菊[4](2020)在《全国人大会议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国人大会议制度囊括了五种会议制度。首先,全国人大预备会议之参会主体是全体全国人大代表,其参加预备会议是出席义务的内在要求。它的核心议题是主席团和秘书长名单以及会议议程。而主要议程是选举主席团和秘书长以及通过会议议程。这一会议的目的在于将全国人大正式召开会议的相关筹备事项安排得当。结合其发展历史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预备会议的法律地位体现在其例行性和筹备性。其次,全国人大主席团会议的参会主体是主席团成员。主席团成员是经预备会议从全国人大代表中产生,其组成多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以及党政机关的负责人。主席团会议的核心议题和主要议程在1989年《全国人大议事规则》颁布后逐渐得以规范化。第三,全国人大代表团会议是全国人大审议各类报告和议案的主要方式。其参会主体为组成各代表团的代表,在实践中可能存在领导干部代表过多的问题。但经实例证明,该问题是否真正能影响其他代表发言还有待商榷。代表团会议分为代表团全体会议和代表小组会议。这两种会议方式联动运转,使得审议更为充分。第四,全国人大全体会议是全国人大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参会主体的正式人员为全国人大代表。其他在场人员包括列席人员和旁听人员。全体会议之核心议题是听取报告和议案以及表决报告和议案两项。而第一次全体会议的议程与其他若干次全体会议的议程是有区别的。最后,全国人大临时会议在实践中并没有先例。但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临时会议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法律的预测性;二是为了避免全国人大在需要紧急召开会议时却缺乏法律依据的尴尬境地。临时会议是一种特殊的会议,有召开时间、召开目的以及会前准备三方面的特殊性。其特殊性还体现在启动程序较为严苛。完善临时会议,需要对启动程序进行细化规定。以上的五种全国人大会议形式构成了较为完备的全国人大会议制度,每种会议都在全国人大会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这些会议形式可能存在一些瑕疵,但不可否认的是全国人大会议制度经过实践的不断发展已处于较为良好的运行状态。因而,这一制度应得以继续坚持与完善。
吴远星[5](2020)在《基层负担为何减不下去? ——一个“加码式减负”的解释性框架》文中指出一直以来,基层深受形式主义和过量工作之困扰,基层干部不堪重负。为此中央决心为基层减负,并将2019年确立为“基层减负年”。但对珠三角Z镇的田野调查发现:“基层减负年”以来,形式主义依旧严重,过量工作明减暗增,减负成效不佳。对此现象,学界尚未有过正面、系统的探讨,媒体主流观点将此归咎于政绩观、责任观、党性修养、作风观念等主观因素,即倾向于“作风观念论”。本文认为该观点有一定解释力,但不足以完整回答该困惑。对此,本文从体制层面进行剖析,提出一个“加码式减负”的解释性框架,分析的结论是:“基层减负年”只减工作手段不减过度职责、只减形式工作不减过度任务的减负是扬汤止沸、治标不治本,阻碍基层减负的根源其实在体制上。具体而言,政府的工作职责之所以不断增加,基层的压力日益增大,有三个层面的原因。首先,由外而内,全世界行政国家都在不断扩张,并且我国使命型政党的前瞻开辟和无限责任政府的兜底式关怀、以及全能型政府职能转移不顺进一步加剧政府职能扩张趋势;其次,自上而下,压力型体制的加码惯性层层传导压力和加码,并且技术治理的失准成本和碎片化行政的多头治理进一步加剧加码幅度;最后,自下而上,在避责和竞争逻辑驱动下,基层也主动增负,并且合规成本的日益提高进一步加剧增负成本。唯有从体制上消除阻碍减负的因素,即加强党建引领,克服部门壁垒;推行“吹哨报到”,加强基层联动;落实权责清单,推进资源下沉;加快职能转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才能真正为基层减负增效。
付玉联[6](2020)在《开好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现实困境与对策》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作为这项制度的基层和基础部分,乡镇人大在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方面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新时代加强乡镇人大建设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
朱业生,汪环,王天桥[7](2019)在《提高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质量的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是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提高常委会会议质量、增强常委会依法履职实效,是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40年来不断探索的永恒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各级人大常委会在总结历届人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仇苏阳[8](2019)在《人大代表建议处理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是指人大代表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或闭会期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提交,对各方面工作提出主张、指出缺点和错误、发表看法的总称,通常被称为“代表建议”,具有政治性、法定性、权责统一性。泰安市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代表建议处理工作,为人大代表提出建议搭建平台、规范人大代表建议交办工作、改进人大代表建议办理方式、实行人大代表建议重点督办,但仍存在部分人大代表建议质量不高、人大代表建议交办工作定位不准、部分人大代表建议落实乏力、人大代表建议处理评价存在偏差等问题。部分人大代表建议处理主体的参与意愿不强、人大代表结构不够合理、人大代表建议处理工作保障薄弱、人大代表建议处理约束惩戒机制缺失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和改进人大代表建议处理工作要从以下方面推进:一是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优势,优化人大代表结构、提高人大代表素质;二是为人大代表建议处理提供支持保障,强化人员培训、拓宽知情知政渠道、加强经费保障、加强信息化建设;三是完善人大代表建议处理机制,建立交办前置机制、完善审查和综合分析机制、健全人大代表沟通联络机制、规范分类答复机制、推行办理终结机制;四是加大人大代表建议处理监督刚性力度,建立公开制度、完善评估体系,在代表建议处理的各个环节上完善设计,从而推动人大代表建议处理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发展。
徐旖瑶[9](2018)在《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自有群体性活动以来就伴随着开会与议事,这项专属于和平解决人类纷争与矛盾的协商方式,实践由来已久。在经历了漫长的忽视-认知-研究过后,议事规则现已广泛应用于立法机构、社会团体、商业组织等会议中。人类群体性活动不再因为众口难调或一家独大而缺乏议事应有的正义、民主、协商与效率。一般而言,议事规则的内容都是由普遍通用的议事规则与针对会议属性和内容而形成的特殊议事规则所构成。议事规则的现实载体与规范对象只能是会议活动,议事规则为确保会议正常进行并在规定时间内得出结论,需要规范会议的方方面面。议事规则在结构上分为主体议事规则、客体议事规则与程序议事规则,三部分可以分开规范,但实践上又紧密相连。客体议事规则是运行前提、程序议事规则是运行轴、主体议事规则是运行保障。我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的形成环境具有悠久的议政传统,但却不是具有真正议事能力的环境。人大议事规则的产生与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一路从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开始试点探索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议事规则与实践,又在国情动荡、制度几乎废弃的时期里,终于迎来了议事规则的法定出台。时至今日,我国各级人大议事规则跟随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工作要求,在议案的提出、审议、质询、调查、发言、表决以及选举任免上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订与改良。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是在协商情况下为广泛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与需求而设定的行为步骤与参与权限。人大议事规则的结构与功能具体通过三个方面展现,一是包含议事者、办理者、主持人与辅助者在内的人大主体议事规则,它体现了人大主体议事规则清晰合理地分配议事角色的功能;二是规范综合议案、单项议案、非正式议案的人大客体议事规则,它发挥着保障人大各项议事活动能够正常进行的功能;三是依据民主集中程序原则为指导的人大程序议事规则,主要有提出-审议、质询、询问-表决这三项主要程序,它们贯穿于人大议事主体与议事客体之间,其规则具有联系人大主客体协调议事的功能。当前,人大议事规则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作为人大议事主体之一的普通代表个体功能性不足,地方人大代表团决策能力差异明显;作为人大议事客体的议案在形成上滞后且形式化,其重大事项类规范不足;在人大程序议事中,其规范也存在包括会期制度、议程设置这两个主要方面在内的不少问题。究其原因,则主要有党政关系的协调性、经济发展与制度建设的相互作用以及传统文化等的影响。优化人大议事规则主要从议事规则的三大组成部分着眼,一是人大议事主体之一的主席团需要更加科学化的议事设置,在尽可能发挥主席团审议原案与主持会议的本职工作下,科学划定和协调主席团与其他议事主体间的关系以及审核各项议案、报告的能力;二是人大议事客体之一的重大事项权需要更加精准化的设定与操作,将何为重大,何种议事主体可以处理何种层次的重大事项等等规定细化、深化、可操作化;三是人大议事程序之一的辩论机制需要更加重视和规范化,要将辩论这一议事核心和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各级人大代表的议事过程之中。通过规范三者,将有助于我国各级人大议事规则发挥更强的作用,实现正义、民主与高效的价值追求。
何宇航[10](2018)在《参与式预算制度的深化改革研究 ——以浙江温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化预算制度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作为我国较早较系统地探索参与式预算的温岭市,为深化参与式预算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样本。本文探究浙江温岭参与式预算的发展历程,剖析参与式预算的实施程序,比对预算监督发展中所取得的成绩,寻找当前参与式预算监督模式中存在的不足,总结出能够进一步完善当前公众参与预算监督体制的方向和做法。本文研究发现,参与式预算制度缺少正式且完备的法律制度作为支撑,没有经法律明确规定操作方式、激励办法和法定约束力量;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地方政府的预算编制水平和透明度不高,无法提供分类准确、执行度可靠的预算;公众对预算的审查水平比较有限、对地方全局发展把握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制约了参与式预算的深入。为此,国家应该创新预算的体制机制,完善各恳谈主体之间的联系,加强参与主体间的相互配合;应该突出效能监督,强化财政使用绩效监督,增强政府部门对于预算经费的合理使用;强化预算执行的监督机制,提高恳谈对象的监督水平,减少监督死角。
二、人大代表怎样做好会前准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大代表怎样做好会前准备(论文提纲范文)
(1)专业法官会议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
三、文献综述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
五、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渊源:专业法官会议制度从何处来 |
第一节 专业法官会议制度的历史嬗变 |
一、萌芽阶段(2004 年-2006 年) |
二、沉寂阶段(2006 年-2013 年) |
三、发展阶段(2014 年-2017 年) |
四、规范发展阶段(2018 年-至今) |
第二节 专业法官会议制度的理论渊源 |
一、专家咨询法 |
二、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理论 |
三、集体主义的文化传统 |
第三节 专业法官会议制度与类似制度的比较分析 |
一、美国的“法庭之友”制度 |
二、台湾地区的大法官会议 |
三、审委会 |
四、合议庭会议 |
第二章 专业法官会议的功能定位 |
第一节 专业法官会议制度的功能分析 |
一、咨询解惑 |
二、统一法律适用 |
三、过滤审委会案件 |
四、加强审判监督 |
五、助力“去行政化”改革 |
第二节 专业法官会议的制度功能认定 |
一、核心功能:法律咨询 |
二、附属功能:统一法律适用与案件过滤 |
三、其他功能 |
第三章 现状:专业法官会议制度的运行状况考察 |
第一节 专业法官会议制度的实施现状 |
一、会议的目的 |
二、会议召集范围及其组成人员 |
三、会议讨论案件的范围 |
四、会议主持人和发言顺序 |
五、会议的留痕程序 |
六、会议结论的效力及后果 |
七、会议的奖惩措施 |
八、会议成果的转化机制 |
第二节 专业法官会议制度的运行困境 |
一、功能混杂的制度指向 |
二、固化的参会人员构成 |
三、行政意味浓厚的议事规则 |
四、形同虚设的反馈和总结机制 |
五、缺位的回避和监督 |
第四章 展望:专业法官会议制度向何处去 |
第一节 凸显以专业知识为导向的人员构成 |
一、会议常驻人员 |
二、会议临时特邀人员 |
第二节 设置科学的会前程序性事项 |
一、会议提起主体 |
二、会议准备程序 |
三、会议讨论范围 |
第三节 设计去行政化属性的议事规则 |
一、会议主持人选的确定 |
二、会议发言和讨论规则 |
三、会议召开形式 |
第四节 构建即时的会后反馈和总结机制 |
一、会议研讨结果的采用情况反馈 |
二、有助统一法律适用的成果总结机制 |
第五节 完善奖惩适宜和监管到位的配套机制 |
一、科学的奖惩机制 |
二、完善的回避和监管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2)县级人大监督实效性问题研究 ——以W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选题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比较研究法 |
1.4.3 访谈法 |
1.4.4 个案分析法 |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 |
第2章 县级人大监督相关理论阐述 |
2.1 县级人大监督的角色定位 |
2.1.1 落实党的决策部署 |
2.1.2 代表人民行使权力 |
2.1.3 维护宪法法律实施 |
2.1.4 多元角色互相统一 |
2.2 县级人大监督实效的内容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
2.3.2 责任政府理论 |
第3章 W县人大监督实效性的实践探索 |
3.1 W县人大监督工作开展情况 |
3.1.1 监督议题的确定 |
3.1.2 监督方式的选择 |
3.1.3 监督人员的组成 |
3.1.4 监督过程 |
3.1.5 监督结果的运用及其后续跟踪 |
3.2 W县人大监督实效性特点 |
3.2.1 监督实效性总体趋势递增 |
3.2.2 重点领域的监督实效突出 |
3.2.3 创新对监督实效促进明显 |
第4章 W县人大监督实效性的问题和原因 |
4.1 W县人大监督实效性存在问题 |
4.1.1 选题征求意见不够科学 |
4.1.2 调查检查方式不够有效 |
4.1.3 调研报告内容不够深入 |
4.1.4 会议审议质量不够理想 |
4.1.5 重点问题跟踪不够长效 |
4.2 制约人大监督实效性的原因分析 |
4.2.1 监督动力不足 |
4.2.2 内外压力不足 |
4.2.3 监督机制不足 |
第5章 县级人大监督实效性增强的对策 |
5.1 加强对人大的党内监督 |
5.2 加强人大内部管理 |
5.2.1 加强代表、委员履职管理 |
5.2.2 强化人大能力建设 |
5.2.3 善于借用专业力量 |
5.3 鼓励人大监督程序创新 |
5.3.1 上级人大的支持、指导和示范 |
5.3.2 加强同级人大工作交流 |
5.3.3 持续主动创新及其制度化 |
5.4 强化人大监督的社会约束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经济日报》2019年“两会”特刊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经济日报》“两会”特刊概述 |
第一节 《经济日报》“两会”特刊的定位 |
一、《经济日报》“两会”特刊是一种持续的专题报道 |
二、《经济日报》“两会”特刊是面向大众的经济新闻 |
三、《经济日报》“两会”特刊是信息集中的会议新闻 |
第二节 《经济日报》“两会”特刊的发展历程 |
一、“两会”特刊初创时期(1995-2006) |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两会”特刊(2007-2016) |
三、新时代的“两会”特刊(2017-至今) |
第三节 《经济日报》“两会”特刊报道背景 |
一、“两会”和“两会”报道的议程设置 |
二、2019 年“两会”经济政策 |
第二章 2019 年《经济日报》“两会”特刊内容分析 |
第一节 2019 年《经济日报》“两会”版面设计与栏目设置分析 |
一、版面设计兼具美感与功能性 |
二、栏目丰富,分类详细 |
第二节 2019 年《经济日报》“两会”特刊选题策划分析 |
一、选题分布 |
二、选题特色 |
第三节 2019 年《经济日报》“两会”特刊内容的特色 |
一、紧紧围绕政策议程设置媒介议程 |
二、合理利用代表委员中的专家资源 |
三、善于通过数据解读经济现象 |
第三章 2019 年《经济日报》“两会”特刊栏目分析 |
第一节 表达代表委员意见的栏目 |
一、你呼我应:回应群众关心问题 |
二、两会沙龙:聚焦经济热点话题 |
第二节 表达记者编辑观点的栏目 |
一、三月随想:为客观报道补充感性认知 |
二、两会随笔:对政策和数据进一步解释 |
第三节 视角延伸到会场外的栏目 |
一、会场内外连线:表达民众对“两会”的期待 |
三、两会长镜头:图文并茂,全景展现 |
四、我家一年来:以小家变化见大政效果 |
第四节 《经济日报》“两会”特刊栏目的特色 |
一、栏目划分具有鲜明层次 |
二、特刊栏目与日常栏目相呼应 |
第四章 《经济日报》“两会”特刊的启示 |
第一节 契合媒体定位做好策划 |
一、从经济新闻视角做好选题策划 |
二、围绕“两会”议题做好栏目策划 |
第二节 围绕政策议程设置媒介议程 |
一、以专家视角解释政府议程 |
二、以百姓视角呼应政府议程 |
第三节 注意讲好中国经济故事 |
一、从数据中寻找故事 |
二、从代表采访中发现故事 |
三、从政策变动中发现故事 |
第四节 要强化媒介融合,加强与读者互动 |
一、打造媒介融合平台,提高内容制作效率 |
二、以受众为中心,注重编读互动 |
第五节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一、将报纸内容转移到新媒体平台的方式较为机械 |
二、扎堆追求新鲜事物导致同质化严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 2019 年《经济日报》“两会”特刊报道列表 |
致谢 |
(4)全国人大会议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第一章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预备会议 |
一、预备会议之参会主体 |
二、预备会议之核心议题 |
三、预备会议之主要议程 |
(一)预备会议之主持 |
(二)选举主席团和秘书长 |
(三)通过会议议程 |
四、预备会议之法律地位 |
(一)例行会议 |
(二)筹备会议 |
第二章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会议 |
一、主席团会议之参会主体 |
二、主席团会议之核心议题 |
(一)主席团第一次会议之核心议题 |
(二)主席团其他会议之核心议题 |
三、主席团会议之主要议程 |
(一)主席团会议之主持 |
(二)主席团第一次会议之议程 |
(三)主席团其他会议之议程 |
第三章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团会议 |
一、代表团会议之参会主体 |
(一)参会主体之内部构成 |
(二)代表团成员之参会形式 |
二、代表团会议之核心议题 |
三、代表团会议之主要议程 |
(一)审议报告 |
(二)审议议案 |
第四章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 |
一、全体会议之参会主体 |
(一)全体全国人大代表 |
(二)列席人员 |
(三)旁听人员 |
二、全体会议之核心议题 |
(一)听取报告和议案的说明 |
(二)表决报告和议案 |
三、全体会议之会议程序 |
第五章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临时会议 |
一、全国人大临时会议的立法原旨 |
二、全国人大临时会议的启动程序 |
三、全国人大临时会议的特殊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层负担为何减不下去? ——一个“加码式减负”的解释性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概念界定 |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1.5 研究思路 |
2 “加码式减负”:一个解释性框架 |
2.1 何谓“加码式减负” |
2.2 “加码式减负”的三个维度 |
2.2.1 由外而内:行政国家吸纳职能 |
2.2.2 自上而下:压力型体制的加码 |
2.2.3 自下而上:基层主动增负 |
3 珠三角Z镇政府“加码式减负”的实践 |
3.1 Z镇政府工作负担的勾勒 |
3.1.1 形式主义 |
3.1.2 过量工作 |
3.2 各级政府对Z镇的减负举措 |
3.3 减负后的现状 |
3.3.1 形式主义依旧严重 |
3.3.2 过量工作明减暗增 |
3.4 本章小结 |
4 基层负担难减的原因分析 |
4.1 政府职能日增 |
4.1.1 行政国家扩张 |
4.1.2 使命型政党的前瞻开辟和无限责任政府的兜底关怀 |
4.1.3 全能型政府职能转移不顺 |
4.2 压力下传加码 |
4.2.1 压力型体制的加码惯性 |
4.2.2 技术治理的失准成本 |
4.2.3 碎片化行政的多头治理 |
4.3 基层主动增负 |
4.3.1 避责逻辑下的主动增负 |
4.3.2 竞争逻辑下的主动增负 |
4.3.3 合规成本日增下的主动增负 |
4.4 本章小结 |
5 基层减负之路在何方 |
5.1 加强党建引领 |
5.2 推行“吹哨报到” |
5.3 推进资源下沉 |
5.4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访谈材料记录表 |
附录三 2018年以来Z镇迎接的督查考核类事项 |
附录四 减负以来(2018年11月1日后)Z镇迎接的调研类事项 |
附录五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 |
附录六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 |
附录七 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若干具体措施 |
附录八 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若干举措 |
致谢 |
(6)开好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现实困境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现状与困境 |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和误区 |
(二)会前准备不够充分 |
(三)会期安排不甚合理 |
(四)会风会纪不够严肃 |
二、存在困境的主要原因 |
(一)代表履职意识和能力不强 |
(二)组织和工作力量支撑不足 |
(三)会议经费保障不够 |
(四)上级人大履责不到位 |
三、依法开好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对策 |
(一)省级人大要把开好乡镇人代会置于突出地位 |
(二)县人大要加强指导和联系 |
(三)细化落实乡镇人大主席团的职责 |
(四)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 |
(五)优化和完善组织机构设置 |
(六)强化经费支持和保障 |
(七)提高人代会监督的实效 |
(7)提高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质量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安徽各级人大常委会提高会议质量的主要做法 |
1. 建立健全制度机制,着力推进会议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
2. 认真做好会前准备工作,着力增强会议审议针对性。 |
3. 加强改进审议工作,着力提高会议审议质量。 |
4. 扎实做好会后督办监督工作,着力增强会议实效。 |
5. 严格会议程序和工作纪律,着力增强会议严肃性。 |
二、提高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质量的建议 |
1. 科学安排议题和时间,务求审深议透会议议题。 |
2. 深入开展调研学习,精心做好会前准备。 |
3. 探索改进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审议质量。 |
4. 强化审议意见交办督办,扎实推动审议意见落实。 |
5. 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与时俱进完善制度机制。 |
(8)人大代表建议处理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人大代表建议功能定位的研究 |
1.2.2 人大代表行使建议权的研究 |
1.2.3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的研究 |
1.2.4 人大代表建议督办考核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人大代表建议处理相关概念及理论介绍 |
2.1 人大代表建议处理的相关概念 |
2.1.1 人大代表建议 |
2.1.2 人大代表建议处理 |
2.2 相关理论介绍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代表制理论 |
2.2.3 人民主权理论 |
第3章 泰安市人大代表建议处理现状 |
3.1 泰安市人大代表建议的基本情况 |
3.1.1 人大代表建议数量大幅增加 |
3.1.2 人大代表建议内容覆盖面广 |
3.1.3 人大代表建议涉及承办单位较多 |
3.2 泰安市人大代表建议处理流程介绍 |
3.2.1 提出环节是人大代表建议处理的开端 |
3.2.2 交办环节是人大代表建议处理的关口 |
3.2.3 承办环节是人大代表建议处理的基础 |
3.2.4 督办环节是人大代表建议处理的助力 |
3.3 泰安市人大代表建议处理实践 |
3.3.1 为人大代表提出建议搭建平台 |
3.3.2 规范人大代表建议交办工作 |
3.3.3 改进人大代表建议办理方式 |
3.3.4 实行人大代表建议重点督办 |
第4章 泰安市人大代表建议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泰安市人大代表建议处理存在问题 |
4.1.1 部分人大代表建议质量不高 |
4.1.2 人大代表建议交办工作定位不准 |
4.1.3 部分人大代表建议落实乏力 |
4.1.4 人大代表建议处理评价存在偏差 |
4.2 泰安市人大代表建议处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
4.2.1 部分人大代表建议处理主体的参与意愿不强 |
4.2.2 人大代表结构不够合理 |
4.2.3 人大代表建议处理工作保障薄弱 |
4.2.4 人大代表建议处理约束惩戒机制缺失 |
第5章 加强和改进人大代表建议处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
5.1 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优势 |
5.1.1 优化人大代表结构 |
5.1.2 提高人大代表素质 |
5.2 为人大代表建议处理提供支持保障 |
5.2.1 强化人员培训 |
5.2.2 拓宽知情知政渠道 |
5.2.3 加强经费保障 |
5.2.4 加强信息化建设 |
5.3 完善人大代表建议处理机制 |
5.3.1 建立交办前置机制 |
5.3.2 完善审查和综合分析机制 |
5.3.3 健全人大代表沟通联络机制 |
5.3.4 规范分类答复机制 |
5.3.5 推行办理终结机制 |
5.4 加大人大代表建议处理监督刚性力度 |
5.4.1 建立公开制度 |
5.4.2 完善评估体系 |
第6章 结语 |
6.1 基本结论与可能的创新 |
6.2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议事规则及其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议事规则 |
一、议事规则释义 |
二、议事规则体系 |
第二节 议事规则的主要内容 |
一、议事规则的结构基础 |
二、议事规则的内在结构 |
第三节 议事规则的理论基础 |
一、价值基础:程序正义 |
二、功能基础:审议民主 |
三、效用基础:降低交易费用 |
第二章 人大议事规则的历史分析 |
第一节 民主革命时期人大议事规则的探索 |
一、大革命时期:工人、农民、市民成为议事主体 |
二、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议事规则的借鉴 |
三、抗日战争时期:急剧增长的提案工作与议事氛围 |
四、解放战争时期:广泛联合前提下的举荐议事程序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人大议事规则的兴废 |
一、政治协商下的人大议事 |
二、人大议事活动在曲折中生存 |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人大议事规则的发展 |
一、重启议事实践 |
二、议事法治化 |
第三章 人大议事规则的结构与功能 |
第一节 人大主体议事规则及其分配功能 |
一、一级分配:议事者 |
二、二级分配:主持人 |
三、三级分配:辅助者 |
第二节 人大客体议事规则及其保障功能 |
一、基础类保障:综合议案 |
二、核心层保障:单项议案 |
三、全面性保障:非正式议案 |
第三节 人大程序议事规则及其联系功能 |
一、程序原则 |
二、提出程序 |
三、审议、质询与询问程序 |
四、表决程序 |
第四章 现行人大议事规则的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人大议事规则的现存问题 |
一、人大主体议事规则方面 |
二、人大客体议事规则方面 |
三、人大程序议事规则方面 |
第二节 人大议事的问题成因 |
一、党政关系协调性的影响 |
二、经济发展与制度建设的相互影响 |
三、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
第五章 优化人大议事规则的若干重点 |
第一节 主席团:人大议事主体科学化 |
一、议事中枢——主席团 |
二、主席团的主要问题 |
三、主席团议事规则的优化 |
第二节 重大事项权:人大议事客体精准化 |
一、重大事项权与人大议事 |
二、重大事项权的失范探析 |
三、重大事项权的决策优化 |
第三节 辩论机制:人大议事程序规范化 |
一、议事核心——辩论 |
二、讨论不“辩”的人大 |
三、人大辩论制度的构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参与式预算制度的深化改革研究 ——以浙江温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及其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参与式预算的研究情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现有研究成果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
一、研究方法 |
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概念与理论工具 |
第一节 相关概念说明 |
一、参与式预算内涵 |
二、财政预算监督 |
第二节 理论工具 |
一、公民参与理论 |
二、协商民主理论 |
三、委托代理理论 |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三章 温岭市参与式预算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国家宏观大背景 |
第二节 温岭参与式预算的初始孕育 |
第三节 新河镇的改革探索 |
第四节 泽国镇的改革探索 |
第五节 改良推广和当下实践 |
一、改良推广历程 |
二、各层面完整的预算监督体系逐步构建完成 |
三、当下实践 |
第四章 温岭参与式预算可持续发展的内因剖析 |
第一节 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为政治指导 |
一、制度框架完善 |
二、工作机制明确 |
第二节 严密的逻辑结构作为实施指导 |
一、温岭市参与式预算的逻辑结构 |
二、温岭参与式预算的中的各类角色 |
第三节 实践过程中的重点把握 |
一、预算讨论的会前准备 |
二、预算讨论会议中的四个专题工作 |
三、预算执行后的四大配套监督 |
四、明确预算编制四项原则 |
第五章 参与式预算后续发展所面临的瓶颈 |
第一节 制度瓶颈 |
一、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断裂 |
二、制度功能上激励与约束的缺位 |
第二节 政治瓶颈 |
一、忽略制约预算过程的权利结构及其内在关系 |
二、预算参与过程的政治情境分析有待加强 |
第三节 技术瓶颈 |
一、民主技术的日益复杂化不断推高参与式预算的实施成本 |
二、民主技术的改善可能带给参与式预算的负面影响 |
第四节 参与瓶颈 |
一、公众的预算参与缺乏全局意识 |
二、公众参与对预算的制约力有限 |
第六章 参与式预算制度改进的意见 |
第一节 突破制度“瓶颈”,强化机制平台建设 |
一、健全协商机制,进一步加强制度规范建设 |
二、创新协商载体,进一步注重协商民主实效 |
第二节 突破政治“瓶颈”,健全预算绩效管理 |
一、深化财政改革,督促加强预算管理 |
二、突出监督重点,优化预算绩效监督 |
第三节 突破技术“瓶颈”,引入集成信息系统 |
一、建立集成系统,完善预算审查流程 |
二、早编细编预算,满足公众信息需求 |
第四节 突破参与“瓶颈”,构建多元监督体系 |
一、通过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公众参与质量 |
二、强化深度审查,增加多元监督力量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人大代表怎样做好会前准备(论文参考文献)
- [1]专业法官会议制度研究[D]. 胡峻峰.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2]县级人大监督实效性问题研究 ——以W县为例[D]. 邹添. 南昌大学, 2020(01)
- [3]《经济日报》2019年“两会”特刊特色研究[D]. 黄钟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4]全国人大会议制度研究[D]. 何敏菊. 武汉大学, 2020(04)
- [5]基层负担为何减不下去? ——一个“加码式减负”的解释性框架[D]. 吴远星. 暨南大学, 2020(04)
- [6]开好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现实困境与对策[J]. 付玉联. 重庆行政, 2020(01)
- [7]提高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 朱业生,汪环,王天桥. 人大研究, 2019(12)
- [8]人大代表建议处理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D]. 仇苏阳.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9]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研究[D]. 徐旖瑶. 厦门大学, 2018(07)
- [10]参与式预算制度的深化改革研究 ——以浙江温岭为例[D]. 何宇航. 浙江工商大学, 2018(02)